《民族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导向与学术定位,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学术探索与争鸣,注重开拓创新,为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各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本刊在全国同类学术期刊排名中位居第一,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评为顶级期刊。
阅读推荐:甘肃民族研究
《甘肃民族研究》是由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季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宗旨,立足甘肃,兼顾西北,面向全国,积极反映民族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在民族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回族史、中国伊斯兰教及甘肃省裕固、东乡、保安三个特有民族方面的研究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成果。
民族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马克思恩格斯多民族国家观的当代探究————作者:邵彦敏;杨嘉龙;
摘要: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民族问题的核心,在建立群体秩序的人类社会历史中,国家和民族的关系在互嵌交融的过程中将其演变逻辑介入到对方的领域。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处理不当会引起矛盾、纠纷。以民族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整合亦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对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行理论溯源的重要性愈益突出。多民族国家基本理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讨论现代民族和政治国家的互构逻辑中屡次考察的重要命题。虽...
三重“再生产”:历史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作者:姬会然;芦雲峰;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需要、历史基础的感知、领会与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要素。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考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庭故城之传承、活化,挖掘历史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研究发现,历史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实践的历史文化在当下环...
2015年以来广西边境贸易的波动增长及其治理研究————作者:胡超;廖万红;朱宇骁;
摘要:相较同等增幅的波动增长,边境贸易平稳增长可更显著地带动广西沿边经济开放。高水平开放要求下,加强边境贸易波动增长治理之于广西沿边开放意义重大。2015年以来,广西边境贸易具有规模越大,波动增长的频次就越高,幅度也越大的特征。其中,边民互市贸易是广西边境贸易波动增长的主要来源,而边民互市贸易波动又主要来自边民互市贸易进口波动。边境贸易高频大幅度波动增长不利于沿边产业的壮大、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沿边基础设...
反思与启示:非洲埃博拉疫情防控的人类学应用————作者:李永祥;
摘要:在非洲埃博拉疫情的防控和应对工作中,世界卫生组织非同寻常地邀请人类学家、流行病学家、动物学家等组成疫情防控专家组,到埃博拉病毒重灾的“一线”社区进行防控工作,人类学家在多学科团队中利用学科优势,进行田野调查,关注底层社会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信仰,化解应急防控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力地支持了疫区各国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学院派分析者”成为疫情爆发地区的“一线”“实干家”和“实时参与者”。非洲埃博拉疫...
十九世纪下半叶体质人类学摄影:影像人类学的先声————作者:李晋;张馨宇;
摘要:十九世纪下半叶展开的体质人类学摄影是影像人类学的早期阶段。随着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相机的发明,体质人类学很快把摄影当作收集和研究人类种族特征的重要工具。通过当时流行的进化论,体质人类学摄影推动人类学以极其类型化的方式形成对种族的认知。相关领域的创新不但见证着早期人类学如何完善自己的资料收集方法和标准化程度,而且见证着这门学科如何帮助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欧洲人形成对自我和他者的感知。影像人类学关心的表...
从域外史料所见族群分类看元代的族群关系——“色目人”及“四等人制”再反思————作者:周思成;
摘要:聚焦于“四等人制”的元代族群关系研究近年来进展颇多,然甚少措意于域外史料对于探索元代西域人的族群认知和族群分类的价值和意义。《马可·波罗行纪》主要采用了宗教人群分类的模式化叙述,《史集》不仅将元朝中央官僚分为蒙古人和“出身于各个不同民族”之人,并且非常关注忽必烈政权中的“大食诸异密”和“契丹诸异密”。这皆是“四等人制”未能反映的族群交往图景,并且鲜少带有分层、等级制色彩。“族群等级制”更多是一种虚...
康熙朝八旗滋生佐领初探————作者:关康;
摘要:康熙时期,为了扩充禁旅并解决满蒙旗人生计问题,康熙帝下令将满洲、蒙古旗分佐领内的滋生余丁拨出,编为四百余个滋生佐领。此举补充了因战争、调拨驻防造成的京城兵力空缺,但在清廷不给予旗人择业自由的背景下未能解决旗人生计恶化的问题。此外,世袭滋生佐领激增为八旗世家提供了更多入仕机会,也间接促成了佐领承袭规则的完善。一些蒙、汉壮丁被编入满洲佐领后,逐渐与满洲旗人融合,促进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清代内扎萨克王公驻地变迁之探讨————作者:哈斯巴根;
摘要: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汉满文《盛京五路图》《口外五路总图》《张家口外各路图》《独石口外各路图》《杀虎口外图》《古北口科尔沁图》《喜峰口外图》等口外舆图系列,是清康熙年间绘制的中国传统手绘古地图,反映了清早期口外各内扎萨克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状况。本文通过初步考释以上舆图文献信息,考证当时各蒙旗扎萨克王公的驻地。在此基础上,将康熙年间各扎萨克王公驻地和《一统志》《会典》《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蒙古游...
论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的西迁与历史贡献————作者:杨代成;王希隆;
摘要:康熙末年,随着清军进入准噶尔部统治的吐鲁番盆地,当地的维吾尔人出现分化,约有万余人归附清朝,协助清军屯戍,不久后又自愿东迁甘肃河西地区;另有万余人在准噶尔军的胁迫之下西迁喀喇沙尔,最终徙居准噶尔部控制的乌什地区。乾隆中期,清朝统一新疆之际,曾经分属不同阵营的两个吐鲁番维吾尔人群体最终殊途同归,都在清朝平定准噶尔部与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为清朝统一新疆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
边境口岸外来人口的集聚及其效应:基于西藏日喀则吉隆镇的考察————作者:刘诗谣;
摘要:基于中尼边境吉隆镇的田野考察,本文旨在呈现边境口岸外来人口的集聚过程及其复杂样态,审视外来人口对迁入地的多重社会影响。研究发现,吉隆口岸开放开发产生的大量发展机会吸引了跨省份的国内流动人口与跨国界的尼泊尔流动人口的共同汇聚。国内流动人口以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为主,其经营活动具有显著的兼营性和同乡集聚特征,并且其经营活动在亲属关系网络内逐渐延展。尼泊尔流动人口以务工活动为主,流动方式上大多依赖亲属关系网...
民族地区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基于24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作者:李雪;杨欣琦;张伟;
摘要: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本文基于2001-2021年民族地区24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了民族地区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且相较于民族地区大城市,小城市的促进效应更强。从乡村振兴的子维度来看,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相比,数字经济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更显现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环节...
西方民族学博物馆的中国展陈:民国学人的域外考察与反思————作者:张先清;
摘要:西方民族学博物馆根植于殖民扩张运动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兴起。早期民族学博物馆建立后,在收藏与展示西方之外世界的所谓“他性”文化目的下,与大学、科学实验室、档案馆、图书馆等复杂机构联合体一道,成为构建布鲁诺·拉图尔所谓西方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民族学博物馆的“野蛮”收藏与展示活动,在欧洲创造了大量非西方世界的族群想象,围绕着被“收藏”的广大亚洲、非洲、大洋洲土著知识认识论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关...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杨共乐;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1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既是时代之需,更是学界之责。理论体系建设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引。不同的理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体系。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需立足新时代新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百余年的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走出...
把握各族人民共同家园、身份、名字、梦想的理论内涵————作者:何生海;
摘要:<正>2024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共同家园、身份、名字、梦想深刻回答了我们“是...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两个尺度————作者:江国华;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1因此,“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2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依然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短板”。3因此,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就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主要矛盾和重点工程,也是依法治理民族...
全面准确贯彻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作者:黄行;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这既是对多年来民族地区语文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兼顾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国情,兼顾国家通用语言主体性和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相辅相成的国家语言政策的整体表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设:从类型到体系————作者:郝亚明;
摘要:构建科学、完备、自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遵循系统谋划、分类推进、有机整合的建设策略,有意识地将建设进程精细划分为话语结构分析、话语类型建设与话语体系合成三个环节是合理选择。话语结构分析对应于系统谋划阶段,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来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逻辑结构和框架结构,进而在整体把握话语体系的基础上确立话语建设的维度与方式。话语类型建设对应于分类推进阶段,...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文明意蕴————作者:徐欣顺;
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所以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主要基于其承载着现代文明的三重意蕴。着眼现代文明的反思、构思与归思意识,这三重意蕴分别指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谱系、精神伦理和精神主体。其中,顺应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谱系意蕴需要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得到正视和传承;顺应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伦理意蕴需要在“止于至善”的追求中得到重...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研究(1949-1965)————作者:赵超;
摘要:运用关键词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数据库和党的重要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这一时段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一词的使用频率总体不高,但持续使用,并未出现断裂。这一时期,围绕“中华民族”一词,中国共产党在多重语境中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在外部关系语境中,主要围绕“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话语叙述中华民族与他者的竞争对抗关系,以及围绕“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
班军的轮役机制与家族发展——以衡山罗氏家藏文书为中心的考察————作者:张爱萍;
摘要:班军制度是明代在西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治理策略。通过民间家谱文献中的替军合约,可以对西南边班制度的实际运作及其影响作更为细致的分析。衡州卫罗氏承充广西、武冈班军,为保障军役的顺利执行与更代,发展出四大房十年一轮接替军伍、管理屯田、分摊军费的轮役机制。以承充军役为契机,家族内部发生分化与整合。替军合约界定了人群身份与权利边界,成为卫所裁撤后处理家族关系和屯田管理权限的合法性文本。罗氏在清代宗族组织化建设...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 省级经纬天地
- 南大核心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 省级党史文苑纪实版
- 省级西安社会科学
- 省级衡阳通讯
- 省级共产党人
- 南大核心政治经济学评论
- 国家级民主
- 省级西藏发展论坛
- 省级中国贫困地区
- 省级楚天法治
- 北大核心冷战国际史研究
- 国家级华人时刊
- 国家级资治文摘
- 北大核心《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 省级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
- 省级知识产权法研究
- 国家级中国律师
- 省级天津人大
- 国家级当代劳模
- 省级西部观察
- 国家级中国纪检监
- 北大核心中国人才上半月
- 省级观察与思考
- 国家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 国家级广东档案
- 省级特别关注
- 南大核心德国研究
- 省级山西政报
- 省级 理论建设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