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丛刊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23-1021/C
国际标准刊号:1004-4922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查看黑龙江民族丛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社会科学论坛河北省社科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政府法制省级法制期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双月刊)1985年创刊,是民族学专业学术类期刊。旨在交流民族工作经济,促进民族学研究。发表有关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民族文学、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读者对象为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有英文目次及文摘。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栏目设置民族工作研究、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学。

  黑龙江民族丛刊收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南大核心期刊: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 4、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5、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6、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275;总被引频次:539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368;综合影响因子:0.176 7、黑龙江民族丛刊杂志荣誉: 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1998年获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阅读推荐: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季刊)1989年创刊,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欢迎学风严谨、育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最新期刊目录

边疆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研究————作者:克琴;熊坤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数字乡村是数字技术赋能“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承载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数字中国的推动下,边疆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整体数字化发展态势积极向上,具有深化民族团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意义,赋能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意义,创新公共服务方...

国家在场与社会嵌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模式探究——基于N村的人类学考察————作者:字荣耀;

摘要:以往中西方治理理论,对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此起彼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国家在场社会嵌入的多元治理共同体建设,强调国家与社会治理路线的协同。边疆民族地区实践考察表明,当前的治理模式是一种“国家—社会”的治理结构,在实现治理有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家行政逻辑与基层社会治理传统、社会嵌入主体话语静默等多种治理难点。因此,边疆民族地区要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为主线,以“共治...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研究————作者:樊欣;闫子博;赵航;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需要构建文化路径来夯实根基、激发活力。通过探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形态建设、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服务体系等内容,进一步阐释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从而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促进文化认同与团结、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逻辑关系、现实基础及实践路径————作者:吴晶;

摘要:“一带一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息息相关。从逻辑关系来看,“一带一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辩证又同一。辩证性在于“一带一路”建设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和经验启示。同一性在于“一带一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理论同源性、文化同根性、目标同向性;从现实基础来看,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做好民族工作、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以及重视生态...

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作者:青觉;岳清春;

摘要:探讨“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议题,需要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理论表达。为此,首先需要追溯我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历史长河中如何逐步奠定并影响至今,为理解边疆治理的地理基础提供历史维度的支撑。其次,进一步探讨边疆概念的理论根源,包括其在不同学科视野下的诠释差异,以及基于空间视角的认知构建,旨在揭示边疆作为特定地理与文化交会地带的复杂性。再次,分析治理...

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动关系研究————作者:王彦龙;王之富;

摘要:民族互嵌式社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二者具有共同的历史基础,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的过程中,蕴含各族居民在生活上互动交融、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协同共进、社会上和谐有序、心理上情感共通五个层面的内在机理。新征程上,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与铸牢中华民...

红色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向————作者:刘文晶;孙春伟;

摘要:红色仪式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特性,在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民族记忆与国家认同感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三个层面审视,红色仪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在逻辑得以充分彰显。新时代,红色仪式应从内容、形式、渠道三个维度入手,立足精神生产实践,通过创新形式与拓展渠道,从而更加牢固地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奠...

“两个结合”开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多维解析————作者:陆鹏;陶剑;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多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理论、制度、文化、政策、实践等多个维度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科学性正确性的中国化实践的“魂脉”伟力,也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性创新性的现代化转型的“根脉”魅力,其中更是体现了“两个结合”,共同统一和熔铸于开辟并坚持...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资金绩效评价及优化对策————作者:李俊杰;王愿如;

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过渡阶段,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转折,在此阶段各项支持政策也处于接续和过渡阶段。财政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持政策之一,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是财政政策落实的重要区域。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优化国家财政政策、调节发展差距、优化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对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在民族地区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性分析...

边疆民族地区流动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研究——基于精准化的分析框架————作者:李竹翠;

摘要: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难度大,为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很多地方展开了实践探索,流动公共服务这一创新供给方式应运而生,并因其灵活机动的特征在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升供给总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鉴于流动公共服务是一个涉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系统工程,所需组织力量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如何做好...

宋辽边疆民族政策演进及“中国”观念在辽朝的内生————作者:郧在廷;凡东;

摘要:“订盟而和”是宋朝在与辽朝订立“澶渊之盟”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全新民族问题处理模式;“因俗而治”是辽朝在借鉴中原王朝羁縻政策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比较完备且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体系。“订盟而和”与“因俗而治”边疆民族政策背景下,汉、契丹、渤海遗民等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促进“中国”观念在辽朝的内生,为北方边疆各民族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坚实基础

辽宋夏金时期的语言认同与建构————作者:刘欣格;许晋;

摘要: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关键阶段。辽夏金政权自发实施其语言文字政策,渐次建构起对汉语汉字的认同,并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深化。这一时期,各政权的语言认同经历了“汉字式”文字的创制、语言教育的实施和汉语汉字的通用三个阶段,究其认同建构的根基,是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在文化思想、教育制度、社会礼俗方面的同质化趋向,促使这一时期在中华大地上的诸族群共融中华文化、共享汉语汉字、共构经贸网络、共...

金朝多民族军政活动与国家认同研究————作者:马旭俊;张伽文立;

摘要: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主导建立的一个多民族政权。金朝初年,契丹人、渤海人、奚人、汉人等各民族被吸纳进入金朝军队,其身份由此转变为金朝的“臣民”,意味着他们对金朝政治身份心理上的确认;此后各民族共同参与到灭辽、伐宋战争,为金朝疆域版图的奠定作出了积极贡献,表明他们用实际行动认可了金朝统治者,彰显出他们对金朝具有高度政治认同;待金朝境内局势稳定时,各民族将士担任地方官职,参与了金朝地方建设活动,说明...

尊极之名:金代尊号制度与政治文化建设————作者:徐洁;

摘要:中国古代的名号制度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尊号是帝王名号制度之一,与之相应,有一整套上尊号的册礼,尊册礼属于王朝嘉礼的范畴。金朝建立后,积极学习中原王朝创设本朝礼制,其中就包括皇帝受尊号。金代承袭唐宋尊号制度,以彰显君权神授,同时,还通过大赦,表达皇恩,使尊号之制成为王朝政治宣导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之一。金朝皇帝的尊号制度不仅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而且还是对皇帝政绩的认...

增强文化认同:边疆地区赫哲族非遗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作者:汤洋;顾效瑀;

摘要:增强文化认同,可以加强边疆地区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联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非遗旅游发展对各民族“三交”的驱动及其对民族间多元认同的强化作用日益凸显。黑龙江省边疆地区生活的赫哲族创造了独特的北方渔猎文明,孕育了伊玛堪、嫁令阔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实践证明,以赫哲族非遗旅游为索引的文化产业能够创新文化业态,融入现实生活,活跃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并带动旅游就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从民族叙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作者:江涛;

摘要: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但目前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仍存在着较大争议,这关系到“民族性”与“网络性”如何共融共生的议题。通过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所呈现的复杂的文化价值的考察,发现在“网络性”对“民族性”消解的创作倾向背后,是创作主体由民族叙事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转型,其呈现的时代意义也从借助文学发出“民族之声”,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美好祈愿

敬告作者

摘要:<正>《黑龙江民族丛刊》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辟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民族地区经济与现代化、民族历史与边疆学、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教育等栏目,热诚欢迎广大作者投稿,尤其欢迎作者以电子邮件方式投稿,本刊电子信箱为hljmzck@126.com。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以便于迅速、规范地进行学术交流,根据《中国...

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作者:谢清松;刘诗蕊;金炳镐;

摘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创新性提出并强调“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为实践,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守正创...

共富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牧区现代化道路研究——新巴尔虎右旗牧区现代化试点分析————作者:孙岿;侯依林;孙吕明;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两大基本特征,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牧区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聚合型现代化道路方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生态民族学主张通过挖掘和整理地方性知识构建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但大多停留在理念构想层面。从共富共享发展理念出发,建立“共享促共生”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呼伦贝尔市新右旗芒来畜牧专业...

集体记忆视角下鄂伦春生计方式转型研究————作者:马潇骁;张思琪;陈怀谛;

摘要: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从集体记忆的视角研究发现:在权力主体中,对于鄂伦春人来说政府、市场及文化学者的出现,一同建构了鄂伦春人的集体记忆,使鄂伦春人在延续狩猎生计记忆的同时又建构了关于农业生产、市场化的现代生计记忆,且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展现了鄂伦春人生计方式转型的过程。在身体实践中,技艺、仪式等身体实践是其生计方式转型的途径,并在现代推动了鄂伦春人副业及旅游业的发展。...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