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论坛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青藏高原论坛

青藏高原论坛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63-1077/C
国际标准刊号:2095-5219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南海学刊学术期刊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河北画报河北省期刊

   《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 Plateau Forum(季刊)2013年创刊,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刊载青藏高原地区各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教育、经济、生态等领域的学术成果,积极探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

  《青藏高原论坛》的创办,将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藏学、民族文化、区域生态、区域经济,民族教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论坛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知网数据库收录

  青藏高原论坛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阅读推荐:前进论坛

  《前进论坛》(月刊)创刊于1961年,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辖前进论坛杂志社编辑主办。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刊。知名文化人士石光树和李汉秋先生分别出任社长和主编要职。中国学术期刊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青藏高原论坛最新期刊目录

道路人类学视角下洮商的生计发展及其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作者:耿宇瀚;

摘要:青藏高原与内地之间的贸易路网和通道在地域间经济交往、社会互动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这一贸易路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洮商则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洮商的生计模式伴随着经济社会与贸易之路的发展而变迁,其形成于传统社会时期的贸易路网,在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中转型。洮商通过商业互动不仅维持着生计发展与社会精神价值,而且也促进了青藏高原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民族间的社会纽带,为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传播做出...

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政策执行困境及优化路径——以西宁市“爱老幸福食堂”为例————作者:仙珠;庞玥;

摘要:养老助餐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补充手段之一,对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积极作用。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以西宁市“爱老幸福食堂”为例,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和政策文本,了解西宁市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政策实施现状,以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执行环境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执行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完善政策文本的可行性及系统性、加大执行机构之间的联动管理、协调多元利益、提高目标群体对政...

禁茶与引茶:从19世纪中后期西藏茶叶贸易看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作者:韩雨颖;

摘要:茶叶是西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着重要纽带作用。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藏的川茶贸易逐步衰落,西藏茶叶市场出现大量空缺且被英国觊觎,并企图将印度茶叶销往西藏,设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控制西藏,进而实现分裂中国的野心。所幸此时云南经济得到发展,在茶叶种植和加工方面明显进步,加之滇藏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清政府调整茶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滇茶迅速崛起。随后,清廷、西藏地方政府、...

体育“解说”的行动者网络变迁与意义阐释————作者:秦红雨;张世玮;

摘要:新型媒介技术的“媒介逻辑”影响体育解说呈现新的场景:新媒体平台加入转播行列,出现自媒体解说新模式。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看,解说员、运动员的人类行动者与转播技术、比赛规则等非人类行动者构建出一张流动的体育“解说”行动者网络,这张网络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多元行动者解说、多角度赛事展现、平面化赛事互动的全新解说景观。新型媒介环境中,体育“解说”的行动者网络变迁透视着体育媒介技术的发展,彰显出体...

当代文化视域下尖扎“五彩神箭”的传承与嬗变————作者:杨忠措;

摘要:“五彩神箭”是尖扎地区的传统习俗,承载着本地的文化基础。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变迁,尖扎古老的民间射箭文化也面临不断嬗变,基于当代地方文化旅游热的兴起和思想文化宣传的需要,传统射箭活动着力打造为“五彩神箭”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暨达顿宴文化盛宴,成为助推文旅发展的抓手。以当代文化为视角,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法,从“五彩神箭”的渊源与文化内涵入手,对尖扎传统射箭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转型进行探讨分...

清代青海“地方性教育法规”的制定及其意义——以《皇清塞外大通卫三川书院学约》为例————作者:兰才让;

摘要:1739年颁布的《皇清塞外大通卫三川书院学约》是青海河湟地区第一部书院管理制度。鉴于当时青海河湟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特殊性,《学约》不仅包括书院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将生童家庭教育、义学教育纳入书院管理体系之中,使其成为具有一定法律性质的“地方性教育法规”。这为青海河湟地区教育的普及发展与边疆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藏羌彝走廊”的实践及意义————作者:王友富;徐清滢;

摘要:长征时期,党和红军在途经“藏羌彝走廊”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使红军得以顺利行进,更促进了该区域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为党的民族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藏羌彝走廊”的实践,起到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作用

敬告读者

摘要:<正>《青藏高原论坛》创刊于2013年,是青海民族大学主管主办的学术性连续出版物。迄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数字化平台。本刊立足青藏高原,聚焦生态与文化、关注社会与民生、政治与经济,强调学术性与现实性研究、基础性与前瞻性研究、区域性与特色性研究。主要发表青藏高原生态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区域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跨区域综合执法制度研究————作者:马芳;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涉及诸多环境要素,在实践中由于受多部门执法的困扰及行政区划的限制,难以实现对跨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如何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率,构建有效生态环境跨区域综合执法制度,是实现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的重要内容。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研究视角,分析生态环境跨区域综合执法面临的困境,探讨建立并推进生态环境跨区域综合执法制度,为实现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提...

青海传统村落保护省级地方立法必要性研究————作者:马连龙;王刚;梅泽星;

摘要:立法层面的规制缺失导致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中难以寻求平衡点。必要性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是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省级地方立法的制定更有利于统筹协调青海各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梳理全国各地现行有效的传统村落地方性法规,发现国家法律规范适用范围有限、地方立法刚性不足、传统村落文化属性认知偏差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青海传统村落省级地方立法应明确立法重点内容、提升立法可操作性、纠正传统村落文...

基于乡村治理理论探究民族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路径————作者:狄振生;狄凯生;

摘要:乡村治理综合了公共服务供给、社区参与、地方治理结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维度要素,已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对研究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以该理论为指导框架探究民族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时,发现推进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有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三方面。实践路径可以从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宜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资源保护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持续...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的边疆边区边地:历史向度与时代意义————作者:陈文元;

摘要:边疆边区边地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区。鉴于当前的国内情形与国际形势,这项工作更显得愈加紧迫。边疆边区边地既有着从“异域”到“旧疆”、从“分离”到“整合”、从“间接治理”到“直接治理”的总体历史向度,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又有着内在结构复杂、整合难度较大和隶属关系较为松散的微观细部。推动边疆边区边地的整合与稳定,应遵循其内在逻辑与结构网络。新时代边疆边区边...

民族杂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嵌模式研究——以宜宾市屏山县清平彝族乡为例————作者:张菁;廖艳;

摘要:互嵌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嵌入、相互融合,以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通过居住互嵌、经济互嵌、文化互嵌、社会互嵌等多种形式的互嵌,打破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界限,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宜宾市屏山县清平彝族乡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分布格局和文化交融特点,深入探索该地区民族关系、文化交融、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揭示和理解如...

城市多民族社区“微网实格”的运行机制、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以C市S社区为例————作者:熊征;黄宁晗;苏欣;

摘要:在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区治理新体系和新要求下,传统网格化管理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尤其是在叠加民族工作和社区治理的城市多民族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形式化、悬浮性倾向受到诟病。为提高城市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C市率先出台了“以人为本、就近相连、成片提升、规范管理”为特征的“微网实格”机制。“微网实格”有助于缓解网格虚化、人少事多等网格化管理顽疾,但也存在微网格队伍结构失衡、居民参与不充分、联动处...

和平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统战工作实践————作者:黄清雄;尚钰;

摘要:和平解放时期,西藏处在一个旧有社会秩序向新秩序转换的重大历史节点。当时,中共中央与西藏地方及西藏内部各阶层都面临体系结构与地方统治阶级利益关系转化的双重问题和挑战,而如何在斗争中争得民族团结就成为关键因素。经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必须从西藏各方人士的利益入手,吸纳他们进入社会主义阵营,并通过其代表的权力与符号,建起西藏地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联系纽带。对此,中共中央针对西藏特殊情况,在统战工作上做...

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包宝海;

摘要:青海具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资源,如西宁市烈士陵园、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以及相关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档案、红色歌曲戏曲、红色故事绘画、红色文学经典等。通过对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探寻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动员和吸引社会资本,构建多主体的资源共建与共享机制;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相关制度;三是挖掘青海...

青海中藏医医院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赵婷;

摘要:医院科研档案作为记录科研活动全过程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医院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青海中藏医医院对科研档案管理十分重视,并逐步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科研档案归档混乱、缺失以及管理效率不高等。为提高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性,青海中藏医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应侧重于加强培训,提高认识;优化体系,健全流程;加强利用,促进转化等举措

岷州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与明代的西北经略————作者:张梦辉;李顺庆;

摘要:岷州作为西北多民族杂居的重要地区,从明代开始,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组织形式的寺院在这一地区的藏族部落社会中发展兴盛。明廷从稳定和整合边地社会的目的出发,积极调整施政方针和管理模式,着力扶持深植于岷州社会的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来实现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岷州寺僧群体凭借其深厚的政教影响力积极参与其间,在明朝中央政府经略西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成为执行国家意志的践行者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

从“自然”到“应然”:近二十年国内根敦群培研究述评————作者:久迈;

摘要:根敦群培是近代西藏人文主义学者,是我国现代藏学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民族学学科的发展,根敦群培成为藏学人物热点。二十一世纪后,诸多学者以根敦群培生平事件、思想体系、学术创见等研究,发掘我国藏学的现代性基础;而后通过探讨学术传承、人文精神、治学方法等,推进我国藏学的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策略研究——以青海省康杨镇为例————作者:徐雅倩;马珊;

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康杨镇作为青海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区,在推普进程中,存在缺少交际环境、语言资源分配不均、特殊群体关注度不足等问题,鉴于此,该镇今后应在积极营造良好语言氛围、合理分配语言教育资源、持续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三方面着力,从而有效助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好服务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青藏高原论坛民族理论杂志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zf/8508.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