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研究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63-1016/C
国际标准刊号:1005-5681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学院
查看青海民族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内蒙古社会科学中文核心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港澳研究政治理论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季刊)1989年创刊,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欢迎学风严谨、育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青海民族研究》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青海民族研究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2004-2011年连续3届北大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2、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

  3、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4、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5、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308;总被引频次:364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508;综合影响因子:0.273

  6、青海民族研究杂志荣誉:

  2003年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青海民族研究栏目设置

  西部开发研究、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宗教、伊斯兰文化研究、法学研究等栏目。

  阅读推荐:西北民族论丛

  《西北民族论丛》于是应运而生。它将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映了海内外相关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青海民族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共同体”理论的发展演进与时代创新——兼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建构————作者:马伟华;刀悦;

摘要:从滕尼斯到美国芝加哥学派对共同体概念的探讨,显示出不同背景下研究倾向的差异性。自此概念进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后,各个时期的研究者从本土化情境对此概念进行理解、应用和发展,使这个本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差异的用语,不断发展成为更具适切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对不同阶段共同体概念及理论的新解,能够更好地挖掘其重要学术内涵与时代价值,进而彰显出实地调查研究对于学术概念发展的影响。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

民族视野下的老年人艺术活动参与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作者:汪瑞;王若霖;

摘要:中国已逐步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维度的人口健康成为重要研究议题。基于CLASS2018—2020年微观数据与对应的统计年鉴宏观数据匹配而成的数据库,使用OLS模型和bootstrap分析方法发现:唱歌或奏乐与广场舞等艺术活动参与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这一关系在不同民族和地区老年群体中具有异质性;朋友支持在老年人艺术活动参与与认知功能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老龄化背景...

“双工联动”的“量”与“质”对城市老年义工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研究————作者:常青松;姚舜禹;苏敏;

摘要:社会工作者与义工的联动(即“双工联动”)在老年志愿服务中普遍存在,但其频次与质量对城市老年义工服务动机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分析2021年广东省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收集的“志愿服务获得感”数据发现,“双工联动”的频次和互动质量均对老年义工的志愿服务动机产生积极影响,其中互动质量对服务动机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老年义工对社工主导型地位的认同在互动质量与服务动机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即高质...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作者:宋才发;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

政策工具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内容分析——基于ATLAS.ti9软件对全国32个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作者:焦若水;石拉毛草;

摘要:政策文本体现了国家政策落地实践逻辑,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制定旨在选取合适的政策工具以达到既定政策目标,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ATLAS.ti9软件对《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颁布以来,各地出台的31个重要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各地在运用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政策工具时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人口大流动背景下地区政策...

黄河中上游地区产业生态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作者:许 彬;马蓝;

摘要:黄河中上游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区域,其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PSR模型构建黄河中上游地区产业生态化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莫兰指数、灰色关联分析实证检验2012—2022年黄河中上游六省份产业生态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产业生态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六省份之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其中陕西省处于周边地区的高点,山...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研究————作者:杨菊华;

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质量是更好的民生,高就业质量意味着高品质生活。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借助多重比较视角,多维度检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要素。结果发现:一是就业质量的差别既见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流动人口、更见于不同民族流动人口之间,既因流动身份而趋同,也因民族属性而独特;二是就业质量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模式,东北和北方民族的就业质量更高,西部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更低;三是...

炉瓶三事:文明在地化的感官叙事与文化动力学————作者:牛乐;王禹卓;

摘要:“炉瓶三事”是中华传统香文化中的重要器物,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炉瓶三事”以感官为媒介,实现了生活仪式、审美范式与精神价值的认同与共享,折射出不同文明体系在生活美学层面的深度对话。在此意义上,文明的对话与交融并不局限于语言、哲学、制度等理性层面的活动,也是富有生活性、情境性,具有美学价值的感官叙事活动,其融汇丰富的历史内涵、情感意象、道德生活,促进了文化认同与文化...

数字意识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作者:周晶晶;夏慧娟;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意识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数字意识、代际关系、幸福感及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检验代际关系和幸福感的中介效应与流动状况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数字意识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意识通过代际关系和幸福感两条路径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否流动在数字意识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存...

花入寻常百姓家:以《广东新语》为中心的花卉与时间感————作者:包艳杰;

摘要:花卉是自然环境中季相变化最为丰富和显著的植物,藉由花卉产生的时间感知是维系人们对生存空间产生集体认同的关键。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关于花卉的文本书写集中反映明清时期岭南农民和文人的花卉时间感,不同群体的生境差异产生时间感分化,农民的时间感是基于物质生活的周期性感知,追求循环中的安稳,而文人的感知则凝聚历史文化传承,表达一种更为积极且不断发展着的永恒感。但是,两者的时间感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抗战时期八路军抢运《赵城金藏》史实辩证————作者:郑斌;

摘要:1938年日军侵犯赵城,广胜寺频遭袭扰,为保护国宝《赵城金藏》免遭掠夺,力空法师向赵城县长杨泽生求助,请求将金藏转运至延安。杨泽生向县委书记吴辰和太岳二地委书记史健汇报并获准。在与力空法师商定方案,并征得赵城士绅和广胜寺护法居士同意后,1942年4月25至28日,在赵城县游击大队、洪洞县游击大队掩护下,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抗日县政府护送转运金藏。抢运过程组织严密,未放一枪一炮,也未被日军发现,金...

民俗学当代社会生活研究的实践路径——基于当代中国的民俗生活变迁————作者:邓苗;

摘要:长期以来,民俗学对于以城市生活为代表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忽视,使得其成为一种乡村民俗学和传统民俗学。在学术发展的今天,民俗学必须直面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新文化现象和社会事实,关注当代、实现变革、建立一种涵盖乡村和城市的现代生活的新民俗学。这样的新民俗学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的民俗属性,从民俗学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出发,通过八种主要路径实现当代社会生活的关照,并在此基础上打破民俗学以往对于传承性的认知,将时风...

增强综合实力视角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作者:王朋岗;刘玉娟;韩一淼;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基于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增强大国的国家实力就是要建立服务发展和保障安全的产业体系、城市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我国人口发展在2050年之前主要面临低速小幅负增长和快速老龄化,2050—2100年主要面临快速大幅负增长和快速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口发展趋势会给我国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城市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

情感重构搬迁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三阶路径——基于L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田野考察————作者:罗强强;杨李婕;

摘要:传统治理模式偏重物质供给而忽视情感动员,导致社区陷入“低信任—弱参与”的集体行动困境。通过对L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入场期—造场期—固场期”的动态过程分析,归纳出情感重构搬迁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三阶路径,即个体情感调适—群体关系重塑—集体认同培育。当然这一过程不仅依赖政策设计与文化适配,更需在“效率与温度”“传统与现代”“技术与人文”的张力中寻求动态平衡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职业互嵌型社区研究————作者:徐黎丽;麦迪乃·麦麦提力;

摘要:互嵌式社区是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S社区由14个单位制大院和4个商品房小区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以职业为基础的居住格局、以市场为基础的生活互嵌、以邻里—街道—小区—社区圏层为基础的职业互嵌型社区。其中原因,与疏勒县位于沙漠边缘绿洲和丝路要冲的地理位置、两千多年来东西方各族人口在此定居并外延,以及社会分工背景下的行业细化密切相关。这一互嵌...

明朝陆上丝路贸易的发展与维持因素——兼论贸易路线的演变————作者:牛海桢;王弘卓;

摘要:明朝时期,传统的丝绸之路贸易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与发展,得益于贡赐贸易制度为核心的朝贡体系,陆上丝路贸易虽有反复,但一直没有断绝。维系明代陆上丝路贸易的积极因素包括朝贡制度下丰厚的赏赐规则、固定的朝贡路线、宽松的入境审查制度和明朝境内与中亚、南亚的驿站制度。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促进下,明中叶以后虽然中亚与亦力把里地区政治局势风云变幻,明朝的边境也爆发哈密危机,但仍有西域与中亚、南亚各国使臣与商人们不惧艰险...

数字赋能青藏高原农牧民防止返贫作用机制研究——来自青海1030个低收入家庭的证据————作者:胡西武;许静;李毅;

摘要:基于青海省2022年8个市(州)15个县(市)36个乡(镇)1030个低收入农牧民家庭调研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考察数字赋能青藏高原农牧民防止返贫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数字化水平对青海省低收入农牧民防止返贫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对藏族农牧民防止返贫的作用显著低于非藏族农牧民,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农牧民防止返贫作用显著高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农牧民;二是数字应用水平、自身脱困动力对数字化水平...

高原丝绸之路视域下象雄文明东向传播的路线及影响————作者:刘洁;

摘要:象雄腹地琼隆银城遗址附近的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茶叶和印有汉字的丝绸,证明至迟在汉晋时期,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拓展出途经西藏阿里象雄核心区域的支线,高原丝绸之路交通循环网络渐趋成熟。象雄鼎盛时期的疆域范围具有以冈底斯山及象泉河上游区域为中心,自西向东辐射扩展的特点。象雄苯教文化对藏东南诸小邦、吐蕃前身雅隆王朝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象雄文明东向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交融,对于推进青藏高原各民族融入中...

清朝改土归流与土司地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演进————作者:马亚辉;

摘要:土司地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史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铸史是紧密相关的,但是西南地区由于“流土”壁垒的存在,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对缓慢。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将流官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治理模式推行于原土司地区,促进了改土归流地区人口的迁徙融居和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迅速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明显加快。可以说,清朝改土归流的历史就是一部推动土司地区各民族居住地域互嵌、经济生活互嵌、文...

土司空间与文化认同:论贵州区域土司建筑及其历史特质————作者:咸成海;

摘要:贵州土司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种类之一,其主要类型包括衙署、军事设施、墓葬、庄园等建筑遗存,为理解西南地域建筑文化在元明清土司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实证和新的认知面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贵州土司建筑,杂糅了土司传统文化、中原汉式文化、本地民族文化等成分,在历史特质方面异于其他建筑的艺术风格。换言之,元明清“大一统”时期,随着多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贵州土司建筑体系,亦在技术和文...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