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社会

社会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1-1123/C
国际标准刊号:1004-8804
主办单位:上海大学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委
查看社会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开发研究核心学术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东方论坛人文社科学报

   《社会》Society(双月刊)1981年创刊,是以社会学为主的理论性及学术普及性刊物,月刊,64页。本刊欢迎社会学总论、社会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相关(相邻)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问题探讨、时事点评、研究心得、社会感想等方面的来稿。本刊不刊登纯纪实性作品和虚构题材的文学作品,谢绝国内外已公开发表过的原作性来稿(编译稿、翻译稿除外)。

  社会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南大核心期刊: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3、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4、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5、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1.453;总被引频次:997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2.315;综合影响因子:1.438

  社会栏目设置

  社会点击、主题报告、社会阅览、婚恋家庭、海外传真、网络世界、社区建设、理论天地。

  阅读推荐:方圆法治

  《方圆法治》杂志社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检察日报社主办的中央级法制半月刊。2001年《方圆法治》杂志荣膺全国六大法制好期刊殊荣,2002年荣获国家期刊奖,2003年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金鼎”图书奖。 《方圆法治》杂志以“倡导廉政、关注民生、研判经济、启蒙法治”为理念,在第一时间报道反腐败大案、要案;关注民众法律困境,把舆论监督及时有效转化为法律监督,为百姓言;关注经济领域、民事范畴中的热点问题,法眼看天下;用通俗流畅的语言,阐述法律故事背后的法理,启迪民众法治思维。

  社会最新期刊目录

“像正常人一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与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作者:黄泽宇;黄盈盈;

摘要:本文基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访谈与观察,以“正常”为核心概念,探讨抗病毒治疗如何通过打造“正常”参与到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中,感染者又如何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与规范对话。艾滋治理体系将打造符合医学标准的“正常身体”以保障社会安全视为首要目标,将抗病毒治疗作为针对感染者的正常化改造。为此,治理体系借助道德与法律将接受抗病毒治疗塑造为感染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其擘画了一个“正常未来”,使得接受抗病毒治疗...

《社会》2024年总目录

摘要:<正>~

建构以“人民性”为价值引领的不确定性风险应对机制————作者:文军;陈雪婧;

摘要:在人类社会现代化浪潮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令世人瞩目,开创了迥异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对于社会学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人民性引领下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为基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

从人民的日常数字生活中构建社会学话语体系————作者:王天夫;

摘要:在人类社会现代化浪潮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令世人瞩目,开创了迥异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对于社会学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人民性引领下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为基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人民性意蕴:基于承认理论的思考————作者:郑莉;

摘要:在人类社会现代化浪潮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令世人瞩目,开创了迥异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对于社会学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人民性引领下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为基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

熟人关系、道德评价与市场价格竞争 以河南省西村的民宿经营为例————作者:罗聪聪;

摘要:借助河南省西村民宿定价的案例,本文探究了熟人社会何以遏制市场低价竞争。研究发现,熟人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机制对价格竞争秩序的形成发挥了调节作用。道德评价机制通过公共化和道德化的环节,以议论、传话、减少互动和不予配合等方式,推动经营者之间形成有序定价——不同类型民宿保持价格差异,同类型民宿约定价格底线。熟人关系内化的利益共享和相互照顾的互惠规范是道德评价调节价格竞争的道德基础。本文展现了道德评价的作用方...

《开放时代》(双月刊)2024年第6期目录

摘要:<正>~

《开放时代》(双月刊)2025年第1期目录

摘要:<正>~

人民与家国:“大国小农”的治理逻辑————作者:周飞舟;

摘要:在人类社会现代化浪潮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令世人瞩目,开创了迥异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对于社会学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人民性引领下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为基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

撰稿体例

摘要:<正>1.首页: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中文300字左右)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英文作者信息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基金(含基金号)。2.各级标题:一级标题须用“一、”、“二、”、“三、”……;二级标题须用“(一)”、“(二)”、“(三)”……;三级标题须用“1.”、“2.”、“3.”……;四级标题须用“(1)”、“(2)”、“(3)”……。3.图表:应分别连续编号,并注明图名、表名;图号、图名置于图的...

“公”、进化论与社会主义:孙中山塑造革命学说过程的再审视————作者:赵逸洲;

摘要:以往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往往会注意到在其思想形成过程中“公”的概念、进化论以及社会主义学说所扮演的角色,但对这些观念如何联系起来并共同成为其思想底色的过程的讨论较少。本文认为,对进化论的利用与批判是孙中山接触社会主义学说的契机,他对这两种学说的利用又带有“公”的底色。孙中山与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亲近,令我们能够在长时段以及更广阔的视角上定位其“公”的含义,也使其思想结构复杂交错,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生活”自耕农: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的农民形象————作者:陈烨广;

摘要:本文根据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对于农民问题的讨论试图说明:通过转译巴特菲尔德的理论和探讨“乡村生活运动”这一理论渊源,并基于占华北农村人口中大多数的“有产自耕农”这一原型,杨开道构建出了一种努力维持“生活平衡”且心态深受“日常烦恼”影响的农民形象。在这种类型的农民身上,杨开道看到了承担地方自治和产业现代化的潜力,从而提出了一种将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方案建立在该主体之上的设想。本文认为...

重新发现“自然”:抗战前燕京学派社区研究传统的三重转换————作者:刘圆圆;

摘要:作为学科史研究对象的燕京学派,对其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本文沿着燕京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轨迹,呈现抗战前社区研究传统的三重转换。早期燕大的社会学研究笼罩于“宗教与社会合一”的视角下,致力于社会再造。自许仕廉开始,衡量社会学学科发达的标准在于与自然科学的切近程度。作为社会试验所的清河市镇,是燕京学派“区域”研究传统的开端,将控制“自然”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吴文藻以功能分析涵化人文区位学的理论转向...

观念因何而变?子女性别与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作者:余家庆;胡安宁;薛森;

摘要:虽然孝道研究通常侧重于关注从子女到父母的向上关系,但代际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双向的。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变化不仅凸显了对子女的角色期待,也是厘清中国传统孝道总体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文提出一个与性别角色相关的家庭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孝道变迁的微观基础与现实脉络,并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的2014年数据,利用头胎性别的外生特征,识别子女性别对亲代双元孝道认同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生...

能力的代价与分化:第三道数字鸿沟中的数字伤害————作者:陈福平;谢怡景;

摘要:“第三道数字鸿沟”研究的关注点在于数字技能产生的效果差异,但实际上更多关注了收益性效果。在与“资源与占用理论”对话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数字伤害”的角度,通过对CGSS2017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以及城市居民会有更高水平的数字技能,但进而也使得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数字伤害;群体间对数字技能的负面效果会有分化的防范能力,其中,拥有高学历、高收入等位置类型的优势群体更能缓解数字伤...

私有财产的温和化:卢梭与平等的政治经济学————作者:赵雨淘;

摘要: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批评者,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制度基础——私有财产的态度十分复杂,既批评财产与自尊的结合导致不平等和败坏,又承认财产是政治社会和个人自由的基础。实际上,卢梭的政治经济学思考源于他对“非社会的社会性”的系统批判。针对文明社会中的自然人和公民,卢梭分别提出了救治方案。对于前者,要用自然必然性逻辑限制财产的道德和社会影响力,再通过对自尊激情的克制来培育普遍的人类之爱,最终在自然的“非社会性”...

趋同与分化:雇主决策视角下高学历者的教育失配研究————作者:李晓光;

摘要:既往教育失配研究聚焦供给侧劳动者特征的影响,而较少关注需求侧招聘者及其雇佣决策的潜在作用。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聚焦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侧,分析组织的雇佣决策过程对教育失配的影响,并基于2023年中国在线联合调查实验研究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招聘决策环节存在“高配偏好”的趋同态势,即雇主倾向于招聘高于岗位实际所需学历的求职者。无论何种规模的组织,这种高配偏好都普遍存在,由此导致教育失配...

优势累积抑或资源互补?代际视角下本地居民首套住房区位分化研究 以上海为例————作者:穆学英;崔璨;卢婷婷;常鹤影;

摘要:本文强调区位在居民住房分化中的重要性,并超越了既有研究的个体视角,重点考察家庭背景对居民首套住房区位选择的影响。本研究以上海本地居民为例发现,父母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以及在体制内工作,均有助于子女获得更好区位的住房。然而,父母房产对子女首套住房的区位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子女在面对住房区位和面积的取舍时更倾向于选择“远大新”。此外,父母工作单位的性质对父母房产的抑制效应还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

湘乡曾家与地方政治:论双轨制的内部张力与协作————作者:凌鹏;何骆;

摘要:本文以湘乡曾家为例探讨双轨制的内部张力与协作,认为双轨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相分离的上下轨道而非一个轨道的上下两层,政统与道统是双轨政治形成的更根本的理论奠基。曾国藩意图分离双轨,期望家族在地方践行道统却想法难行;曾国潢在地方积累家族财势,走向与地方官私利勾连的同时也为联结政统和道统提供了实际基础。在这二人种种思虑与行动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曾麟书促成官绅合作的重要作为,达成了绅与官的合作,突破了政统与...

古今之间:父子伦理变迁与五四家庭想象 重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作者:孙尧天;

摘要: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不仅专注于讨论父子伦理,也颇具代表性地传达了五四家庭革命者的世界观与历史意识。在尼采与生物进化论的启示下,鲁迅要求“父亲”发挥主体能动性并提倡“幼者本位”。同时,鲁迅强调社会改造对重建家庭的意义,而他对“社会”的理解与“一战”后国家主义的退潮和“人类”意识的兴起有关。鲁迅对“爱”的重视既延续了清末家庭革命的脉络,又受到同一时期日本白桦派作家的影响,他试图借助这些力量冲击明...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