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法学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外法学

中外法学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2447/D
国际标准刊号:1002-4875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查看中外法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下一本期杂志:广东档案广东省期刊

   《中外法学法学核心期刊,系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学学术双月刊,逢双月出版。本刊由《中外法学》编辑部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内总发行:北京市邮政局。在国内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刊号:CN1l-2447)。

  《中外法学》坚持恪守学术的办刊宗旨与注重学历的办学方向,实行园地开放、内外平等,竭诚欢迎海外学人惠赐佳作。

  《中外法学》连续六届荣获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外法学杂志栏目设置

  法学论坛、法治专论、法宛春秋、问题与研究、立法研究、新学科、专题讲座、调查研究

  中外法学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社科双效期刊

  阅读推荐:法学杂志

  《法学杂志》被评为北京市一级期刊;199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中文法律类核心期刊”;2000年至2004年被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连续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再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评定为“中国中文法律类核心期刊”,载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外法学最新期刊目录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关系界定的目的性路径及其裁判标准————作者:王俣璇;

摘要:平台用工模式创新暴露出传统劳动关系界定标准的准确性困境与正当性缺陷。相比于类型化方法,目的性路径更能应对新就业形态对劳动关系典型形象的频繁冲破,在阻却用工“干扰项”的同时矫正司法适用结果对法律目标的偏离。最高人民法院与地方法院已在个案裁判中融入了粗略的目的性思维,但缺乏对“目的为何”的系统论证。为回答这一问题,法经济学尝试通过交易成本、科层治理与产权理论对劳动与非劳动关系的边界划定提供解释,但其得...

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司法认定侵权模式的反思与改进————作者:吴维锭;

摘要:在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认定上,我国学界主流观点采侵权模式,然而我国司法实践并未完全遵循侵权模式,而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表现在:司法实践并不单独讨论主观过错要素;公司损失不局限于财产权损失;构成要件的认定上存在结果导向。司法实践中的这种特殊性根源于董事与公司之间特别的委任法律关系。因此,须关照董事与公司之间的委任法律关系以改进传统侵权模式。构成要件上,主观过错的认定应当融入行为违反勤勉义务的认定...

除斥期间的刑法意义————作者:马卫军;

摘要:民事法关于除斥期间的规定,是要尽快消除民事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不确定或不便利的状态,以明晰民事法律关系,谋求民事关系的安定。刑法上具有意义的除斥期间,仅限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且当除斥期间届满,行为人实施了可能在刑法上产生影响的行为或获得了相关利益,才具有探讨价值。基于法秩序统一性原理,除斥期间届满,行为人后续行为即不具行为不法,也不产生结果不法的效果。除斥期间的本质在于风险分配,最终目的是明确责...

外币债务如何履行?————作者:李建星;

摘要:在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私人交易有越来越多的可能会牵涉到外币债务。但是,关于“外币债务如何履行”,既有观点在给付标的、债务范围、履行替代等方面存在重大争议。故而,有必要立足于《民法典》第514条建构外币债务履行的教义学规范体系,回应实践问题,填补理论缺失。因为金钱债务的财产价值与给付标的具有可分离性,所以,应以允许变更给付标的之简单外币债务作为构建任意性规范的基础。由债务人决定给...

论故意认定的规范化及其限度————作者:陈尔彦;

摘要:将故意视为一种心理事实的事实性故意概念存在诸多缺陷,应当主张故意认定的规范化。当前学界存在的各种故意规范化理论可归结为认识因素规范化、意志因素规范化和以负责原则为基础的故意规范化三种维度。唯有从正面澄清规范故意概念的基本内涵,才能明确故意规范化的限度。立足于故意犯的规范论基础和处罚根据,故意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行为具有实现构成要件的风险,且这种风险达到了故意风险的程度,却仍决意实施行为。减轻证明困难不...

论院庭长的审判监督管理权————作者:万毅;

摘要:审判监督管理权实则为审判监督权与审判管理权两大同义词的组合,其性质上是一种司法行政监督权,行政权是其本质。在行权方式上,由于审判监督管理权所针对之内容为审判人员的审判活动,而审判活动受独立审判原则之保护,因而院庭长行使审判监督管理权亦应当有所节制,其行权方式亦非“指令”,而是“监督”。从法理层面来看,院庭长行使审判监督管理权,只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采用法定的行权方式、在法定的行权范围内行使,即不被...

证据层控主义:一种中国式的证据审查结构观————作者:刘金松;

摘要:以诉讼阶段论为底色的纵向诉讼构造塑造了我国刑事证据审查制度的基本结构,以其为基础可以归纳出“证据层控主义”这一体系化的证据法理念。相较于以审判为中心的证据审查体系,证据层控主义试图依托层层把关式的证据审查机制确保事实认定质量。证据层控主义具备多中心的层控格局、扁平化的层控方式以及外部化的层控标准等特征。对代表合法性知识的非法证据、代表专门性知识的专家证据和代表混合性知识的证明标准的层层审查是证据层...

经济刑法的归责根据及其立法实现————作者:姜涛;

摘要:以惩罚逻辑取代市场逻辑,会造成经济刑法的法益保护困境,这与刑法理论对经济刑法的归责根据的认识有关。自然犯与行政犯各有其特殊的归责根据,并不存在一种归责理论“包打天下”的可能。行政犯的归责根据是答责性的功能责任论,它将刑法的归责根据借助于刑罚目的而转化为功能性论述,在应罚性基础上需要考察需罚性,实现了刑罚目的的功能化,能够有效防止行政犯的过度扩张。法益恢复是功能责任论主张的再社会化意义上的特殊预防,...

论人工智能致损的特殊侵权责任规则————作者:林洹民;

摘要:人工智能侵权责任认定与承担是人工智能立法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产品责任路径并不能有效回应人工智能应用侵权引发的过错与因果关系证明、新型损害界定以及责任主体确定三大挑战。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立法应在过错责任的基础上,修补式配置专门条款,纾解被侵权人在责任成立与承担上的举证压力。被侵权人只有借助对人工智能研发记录、活动日志等文件的访问,才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举证障碍。立法应规定证据开示规则,规定人工智能相关...

人工智能产品侵权归责何以脱离产品责任?————作者:窦海阳;

摘要:人工智能产品侵权的归责是适用产品责任,还是新设责任类型,比较法和国内法都无定论。基于受害者保护及促进产品安全的规范目的,当人工智能产品能满足产品责任中产品及相关规则的隐含要求时,产品责任能容纳该部分侵权的归责。因人工智能技术内在的不可控,人工智能产品侵权必然会超出产品责任的容纳范围。对于超出部分的归责,需在危险事由中确证其特殊性,即从抽象的一般性危险中具体界定符合人工智能产品致害特性的危险,从而有...

人工智能侵权中的责任主体及归责原则————作者:陈晨;

摘要:人工智能的自主决策和系统互联等技术特征给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和分配带来挑战。从侵权责任的补偿和预防功能出发,规则的设计要考虑不同行为主体对风险的控制力和预防能力,实现技术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人工智能本身不宜作为独立责任主体,原则上应当将人工智能侵权中的责任更多地分配给提供者而非使用者。人工智能属于产品,应当在动态的投入市场时间段,运用体现了风险分级的“理性人工智能”标准判断其是否存在缺陷。人工...

平台经济中契约正义的程序保障————作者:刘权;

摘要:平台经济属于契约经济,但缔约时的“同意”日益流于形式、履约过程中不断新增平台规则、解约自由面临困境等现象,已表明数字时代的契约自由面临严重危机。过度依靠设定实体标准和适用实体原则维护契约正义的传统范式,越来越难以全面保障平台经济中的契约正义。程序通过增进平等、强化沟通、增加透明等过程性控制机制,可以保障契约自由协商的真实性、提升合意内容的公平性并促进合意实现的公正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重视...

高风险人工智能的法律界定及规制————作者:解志勇;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底层科学逻辑,决定了其风险可认知、可描述、可分析、可界定。与欧盟《人工智能法》确立的一般风险治理进路不同,我国可采取“风险+情境融合治理”的进路,以高质效应对高风险人工智能的系统风险。“高风险”的界定标准,可基于人工智能本体能力强弱、功能作用对象、潜在致害程度等三个维度进行确认。首先,风险级别与人工智能本体强弱呈正相关关系,强人工智能与超强人工智能均属高风险系统;其次,直接作用对象为...

刑事庭审笔录的实践检视与功能激活————作者:孟婕;

摘要: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隐含着“未被激活的庭审笔录”现象,庭审笔录在运行中隐藏着悖论并呈现出记录内容随意性、形成方式垄断性及反映庭审过程片面性等三大症状,暴露其功能的偏差、异化和缺失。制度定位的语焉不详、职权主义的支配逻辑及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引力作用,是制约庭审笔录功能发挥的主要成因。要激活庭审笔录的功能,就要将其聚焦于庭审的经典场域,让其成为庭审实质化的呈现及保障,将其置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体系格...

《中外法学》引证体例

摘要:<正>一、一般规定1.注释为脚注,每篇稿件编号连排。文中及页下脚注均用阿拉伯数字,文中标注于标点符号外。2.注文中的信息顺序为: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者及版次、页码。3.定期出版物的注释顺序:作者、文章篇名、出版物名称年份、卷次、页码。4.引文作者为外国人者,注释顺序为:国籍,外加括号;作者、文献名称、译者、出版者及版次,页码

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解决的司法逻辑————作者:李兆轩;

摘要:技术标准化在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各行业对技术标准依赖的加深,标准必要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其数量迅速增加,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广泛应用。然而,标准必要专利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问题,尤其是在许可交易中,定价问题成为争议的核心,导致了交易困境。在现有司法逻辑框架下,这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引发了市场失灵问题,影...

刑法规范论证的客观主义法哲学立场————作者:孙万怀;

摘要:刑法规范论证中常见的诸如违法性认识、法益标准、违法相对性、解释观念等问题实质上均是立场定位的问题。客观主义立场坚持认为存在超越规范文本的独立性评论依据,这也是法律论证遵循“客观价值秩序”的法哲学根源。刑法规范论证是一个商谈和促进共识的过程,是主体间性的妥协和共认。客观价值贯穿于事实、证据与规范的穿梭中。实证主义支配下的法益论是一种“单向投射”,难以全面打通事实与规范的障碍。刑法父爱主义论力图摆脱自...

公安撤回案件程序的理论反思————作者:王天民;

摘要:长期以来,公安撤回案件程序都是审查起诉阶段的第四条道路。特质上,它是一种趋利避害型的隐形规范、互惠协作型的办案模式和政策实施型的诉讼程序。撤回案件程序之所以屡禁不止,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在职权视域下展现出来的实践理性,即以非正式沟通提升被层级过滤制约的办案效率,以暂缓式处理促进被正当程序掣肘的真实发现,以非刑罚化过滤恢复被刑事犯罪扰乱的法和平。若以权利思维分析,撤回案件程序正在发生功能异化,即致使公诉...

双重制度逻辑视野下的立法形式规避研究 以经济特区立法为中心————作者:丁轶;

摘要:立法形式规避是一种发生在经济特区立法过程中的现象,通常表现为拥有双重立法权尤其是立法变通权的经济特区立法机关,有意识地在经济特区法规与地方性法规之间作出倾向性选择,通过前者覆盖后者的方式,力图规避某些立法难题。立法形式规避之所以产生,根源在于经济特区的两种立法形式存在制度逻辑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被科层制的执行、风险和效率逻辑所放大和利用,最终通过顺从、折中和回避三种应对策略体现出来。立法形式规...

“古今一线牵”的近代中国司法改革 以民国时期四次全国司法会议为中心————作者:聂鑫;

摘要:为集思广益解决司法改革中的困难与争议,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先后召集了四次全国性司法会议。将这四次会议记录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进行系统研读,可梳理出一些“古今一线牵”的司法现代化问题。其一,是人财物问题,包括统一司法官任命权、统一司法经费、司法官待遇与司法辅助人员职业前景问题。其二,是刑讯与滥押之“顽疾”及其整治。其三,是检察机关的地位与权限之争,也即中国检察制度的创新与制度自信问题。其四,是司法改革的再...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