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杂志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法学杂志

法学杂志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648/D
国际标准刊号:1001-618X
主办单位:北京市法学会
主管单位:北京市法学会
查看法学杂志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领导之友河北省政治研究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公共行政评论广东省核心期刊

   《法学杂志》国家级法学期刊,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的法学期刊之一,1980年由司法部确定为国家一级法学期刊。本刊宗旨:研究法学理论,推动法制建设。

  《法学杂志》被评为北京市一级期刊;199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中文法律类核心期刊”;2000年至2004年被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连续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再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评定为“中国中文法律类核心期刊”,载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法学杂志栏目设置

  法学专论、青年法苑、司法实践与改革 、百姓问法、热点聚焦、案例分析

  法学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法律类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高教杂志,杂志是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连续性出版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中国政法大学《教学简报》;《政法高等教育》;《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以书代刊)。以书代刊是提高刊物质量和影响以及为了加强法学教学实践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书刊成立编委会:由我校校长徐显明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副校长张桂琳教授任副主任兼主编,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曹义孙教授任执行主编。

  法学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集体的关系之再思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为视角————作者:李析锴;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没有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集体之间的关系,致使不同地区立法文本与司法裁判对农村集体财产归属的表达存在混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集体的关系存在代表种类不清晰、决议和权限来源不明的理论困境。农民集体民事地位不明、农民集体主体虚置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集体关系模糊的主要原因。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集体关系再界定必须满足保障农民利益与坚持公有制制度的政治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组...

备案审查的宪法之维————作者:李忠夏;

摘要:备案审查是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重要一环,其中涉及诸多尚未解决的宪法问题。备案审查制度虽然涉及合宪性审查,但与合宪性审查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同。从宪法到《立法法》,我国的立法审查经历了制度逻辑上的变迁。只有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才能更好地透视备案审查与合宪性审查的关系,以及合宪性审查、合法性审查、适当性审查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我国的立法审查制度包括备案时审查、备案后审查和“不适当”审查三...

中国单位犯罪的理论创生与发展前瞻————作者:魏昌东;

摘要:中国单位犯罪的立法规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中国单位犯罪理论生成的肇因在于,立法与司法对改革开放政策启动后经济犯罪的现实治理需要。以法人本质说为结构性线索,中国单位犯罪理论表现为,单位刑事责任“从并入到并存再到独立”的理论认识升华与实践经验结晶:存在论到规范论的移转阶段,突出单位与自然人共性;个体论到整体论的糅合阶段,重视单位与成员刑事责任的根基差异与归责分离;分析论到整合论的脱离阶段,强调单位...

中国犯罪论体系的自主性建构————作者:冀洋;

摘要:我国刑法学知识体系自主性建构的首要问题是评价标准的自主性,犯罪论体系的选择也不例外。在近12年犯罪论体系转型中,阶层论在理论和教学上逐渐处于强势地位,但体系之下的评价概念越发晦涩,实务上的裁判说理功效并未彰显。四要件论和阶层论作为两种犯罪成立模型,均是定罪思维的理论与教学模型而不是操作规程,阶层论“先客观后主观”的判断顺序难以贯彻,犯罪认定的真正阶层顺序是“原则—例外”模式。犯罪论体系缺乏行为规范...

中国经济犯罪“出民入刑”的理论形塑与实现逻辑————作者:夏伟;

摘要:经济犯罪“先刑后民”的刑事司法传统,导致其渐进陷入“以刑逼民”与“刑民倒挂”的双重法治困局。“先刑后民”作为程序规则,隐含“有罪预判”的先验逻辑,刑事程序推进(有罪)程序惯性越强烈,就越难以被纠正。鉴于当前刑事司法缺乏扭转程序惯性的制度基础,要走出经济犯罪“先刑后民”引发的法治困局,关键在于立足刑民关系坚守“出民入刑”的基本立场,对假性经济犯罪进行类型性排除。在实体维度,应当区分业务关联型经济犯罪...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撤销权————作者:张洪波;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赋予集体成员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决定”享有撤销权,这一规定对保护集体成员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规定较为概括,部分细节亟待完善。“决定”可由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大会作出,“决议”作为“决定”的子类型亦在撤销范围内。可撤销“决定”的范围包括涉及成员资格、利益分配及与第三方合同等与集体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一切“决定”。对合法权益造成轻微损害的“决定”,集体成员应...

酌定不起诉出罪效能的完善路径————作者:李辞;

摘要:酌定不起诉作为主要的审前出罪制度,其出罪效能尚未充分实现。主要原因在于,立法对酌定不起诉适用条件的规定不够明确,制度适用又面临较为繁琐的内部审批程序。为激活酌定不起诉制度的出罪效能,应明确制度适用对象为涉嫌轻微犯罪而非犯罪情节轻微的犯罪嫌疑人,将酌定不起诉的刑罚要件确定为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宣告刑,并通过合法性与合理性两个层次决定酌定不起诉的适用。对可能判处1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适用“积...

论省级人大常委会对市级地方性法规的监督————作者:孙波;

摘要:目前,对市级地方性法规的监督主要有事前的省级人大常委会对市级地方性法规的批准制度和事后的有权机关的备案审查制度。前者造成市级地方性法规与省级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的位阶关系不明确;全国人大常委会无法独立承担对市级地方性法规的事后监督职能;市级地方性法规的违法立法责任可能出现错配。同时,该制度在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未达到制度的设置目的。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设定的制度框架以及议事法理,批准制...

科学构建党内法规实施评估机制研究————作者:宋琳璘;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依规治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评估机制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构建党内法规实施评估机制是坚持依规治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更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科学构建这一评估机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党内法规实施评估机制理论研究和评估实践的现实需求,贯穿全过程评估和评估方法...

个体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作者:陈蕴哲;

摘要:经过10余年的讨论,“金融消费者”的认定尚未形成共识。理论研究致力于形成具有固定边界的“金融消费者”概念,然而这一路径在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都未得到有效应用。概念认定路径与金融消费行为的特点与规制需求并不契合。在强势的金融监管的影响下,概念认定路径易将弱势群体地位的预设带入对个体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中,导致对个体金融消费者适用类似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并不利于对金融消费法律关系的规范。个体金...

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对集体所有制的落实————作者:曹相见;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意识到农民集体的所有制色彩,把《民法典》关于“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的规定变更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彰显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了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的规定,从成员权角度彰显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权安排,赋予农民多样化权利。农民集体成员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范围同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确认应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实质标...

RCEP视野下构建中国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机制研究————作者:王威;

摘要:跨境个人信息流动相较于国内个人信息流动具有特殊性。从RCEP实施现状来看,存在数字贸易往来中多种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并存的情况,加剧了“制度冲突”;大国之间的博弈加剧个人信息跨境规则的复杂性;跨境个人信息治理过程中存在信任度不够的问题;RCEP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规则过于笼统。在国内方面,我国现行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的法律规则之间存在冲突;个人信息跨境保护缺少行业自律机制;相关司法保护机制亟待完善,尚不能为跨...

庭审实质化与审判中心主义的结构性难题————作者:张建伟;

摘要:在我国,“以审判为中心”是针对庭审空洞化或者庭审形骸化的现象提出的口号,其核心要义是庭审实质化。庭审流于形式,不仅有表层的对庭审不重视的原因,还有深层的诉讼结构上的原因,即我国刑事诉讼实行阶段论总体构造、诉讼重心被前置到侦查阶段、起诉标准与定罪标准一致等,造成庭审实质性调查功能的萎缩。不触及这些根本的症结原因,仅进行若干制度、程序的枝干式修补,只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增强庭审实质化的作用,但不能从根...

大数据在检察案例指导制度中的适用路径研究————作者:武静;

摘要:检察指导案例融合了监督功能和程序特性,在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过程中,与大数据形成了时代共生关系。大数据的数据监测技术、类案图谱功能,以及算法理性有助于检察指导案例的形成、识别和适用。与此同时,碎片化、冗余性的大数据信息,以及大数据关联性分析技术极有可能弱化指导案例的权威性、准确性,以及案例推理的逻辑因果性。大数据时代,为保障法治实践智能化与智能技术法治化,可以通过规范案例文本的数字化表达方式、完...

非法证据排除新规的进步与不足——新“非法证据排除规程”评析————作者:韩旭;

摘要:“两高三部”联合发布的《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增设了检察机关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讯问合法性核查程序,承认了讯问录音录像的证据性质,将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作为召开庭前会议和被告人参加庭前会议的前置条件等举措,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将非法物证、书证的审查、调查程序和实体规则排除在该规程之外,且对非法口供的排除采用“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标准,缺乏可操作性,讯问合法性核查中“重大案件”的标准缺乏界定,...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五条评注————作者:董坤;

摘要:《刑事诉讼法》第105条是有关期间和期间计算的规定。期间的计算单位是时、日、月,没有年。“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算在期间以内”仅是一种期间的起算方法,根本目的是用以确认期间终点或截止时点,从而避免逾期行权、过期失权以及某些诉讼行为被认定为无效或违法。期间开始的时和日意味着期间效力已经开始,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只是在诉讼法上不计入诉讼期间,但在实体法的刑期折抵问题上,拘留、逮捕的当日应当计入羁押期限。此...

地方法规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规则比较研究————作者:杨立新;

摘要:地方立法规定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规则是在国家立法没有统一规定之前的尝试。尽管多数地方只规定了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的一般规则,但部分地方立法规定的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具体规则也为将来的国家立法提供了借鉴,为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规则和理论提供了研究对象。在实践中,以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未激活或者已激活为标准,规定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分别适用人的责任和车的责任,是切合实际的分类。就具体...

让无声者发声——论股东质询权————作者:林少伟;

摘要:股东质询权不仅可打破各主体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让更多股东充分参与公司决策、提升公司管理质效,也可监督董监高勤勉履职。新《公司法》对股东质询权的规定并未作出修改。股东质询权在既有制度规范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呈现出立法制度粗糙、重实体轻程序以及独立性不强等特征,司法裁判亦有诸多分歧。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股东质询权的权利属性,将其界定为一种披着知情权外衣,但不失为具有内在独特功能的股东权利,并从主体、内...

股权变动模式的非统一化:实践检视与学理阐释————作者:周游;

摘要:对于股权变动模式问题,意思主义和形式主义在表面上存在立场上的冲突,而实质上都旨在寻求股权变动模式统一化的进路。然而,无论是从司法实践还是基础理论出发,模式统一化并不是解决股权变动问题的妥当策略。司法实践中聚焦于股权变动生效时点的案例并不占多数,法院更倾向于综合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认定股东资格享有的持续状态,而非开始时点。所谓股权变动只不过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在不同的案例中,其所指向的客体可能是不一致的...

论金融诈骗罪的位阶法益构造————作者:秦长森;

摘要:金融诈骗罪的频发,成为危害我国金融安全的“毒瘤”,但既有法益理论尚未提出科学合理的归责方案。复合法益观中法益关系的不明使其难以发挥限制解释机能,贯彻其立场会导致出罪与入罪的标准混乱;还原财产法益观忽略了金融市场中诈骗行为的特殊性,贯彻其立场会导致不同诈骗犯罪之间难以界分;金融法益观缺乏对法益内涵的实体性考察,贯彻其立场会滑向“规范违反说”的窠臼。金融诈骗罪的法益应当是以“金融法益”为第一位阶,“财...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法学杂志国家级法学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zf/7815.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