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会科学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浙江社会科学

浙江社会科学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3-1149/C
国际标准刊号:1004-2253
主办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管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查看浙江社会科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情报杂志陕西省核心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各界文论理论研究杂志

   《浙江社会科学》浙江省理论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发表国内外社科工作者的优秀成果,也是反映浙江社科学术研究动态的窗口。注重探讨现实中的一些重大的焦点式的理论问题,力求体现学术性、时代性和探索性的特点。

  《浙江社会科学》自创刊以来,质量稳步上升。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2002年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5年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各重点期刊、2007年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览(2008年版)。

  浙江社会科学杂志栏目设置

  主题研讨、政治学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研究、社会发展论坛、伦理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效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

  一、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凡投寄本刊的稿件,请一律按照匿名审稿制度的要求将作者的姓名、所在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等个人信息全部放在与正文内容相独立的首页,正文中隐去所有相关方面的信息。个人信息务必完整、准确,以便编辑部及时与作者联系。

  二、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来稿请附200~300字的中文内容提要,客观论述文章的主要观点,不加主观评论和价值判断;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中文关键词3~5个;请将题目、作者姓名、内容提要、关键词翻译成英文附于文末。

  三、为方便稿件及时处理,请同时寄送纸质文稿与电子文本各一份,在纸质文稿首页注明电子文本发送时间,在电子文本中注明是否已寄送纸质文本。邮寄地址:杭州市省府大院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邮编:310025。电子文本通过网络投稿。稿件一般以不超过8000字为宜。

  请勿一稿多投。本刊将在收到稿件后的三个月内给予作者是否录用的答复,答复通知请在投稿网页上查询。在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后仍未显示录用情况的,作者可自行处理。

  阅读推荐: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社科核心期刊,创刊于1990年,是由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共南京市委党校主办的社科刊物。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数字科层与纵向非均衡赋能问题及其应对——基于浙江农村监督实践的反思————作者:田媛元;余逊达;

摘要:浙江农村的数字化监督实践,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中技术运用与科层体制之间存在的互构关系。在“技术—组织”互构视角下,数字化监督平台通过技术嵌入和组织调适型构了农村监督的数字科层形态,也引发了纵向非均衡赋能问题:对高位层级而言,实现了提高监督效能、加强信息对称、延伸监督链条等作用;对末梢层级而言,则出现了穿透性压力传导、单向度信息透明、村监委主体性弱化等问题。引发纵向非均衡赋能的关键在于科...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能力提高————作者:谷成;史心旭;王巍;

摘要:本文将税务部门开展的税收“放管服”改革作为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的政策代表,基于2010—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了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显著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分析表明,税收营商环境优化通过提高企业发展预期和纾解企业财务困境两种渠道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助力。异质性分析表明,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对纳税信用较好的企业、面对较高程度市场竞争的企业及高科...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就业效应研究——兼议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与内部收入差距————作者:任福耀;王正新;张亚楠;

摘要:本文基于上市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就业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通过生产率效应、利润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提升企业就业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就业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位于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地区的企业、竞争程度低的行业的企业中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升...

平台数据垄断的法律规制————作者:马平川;

摘要:反垄断意义上的“数据垄断”是指经营者基于自身数据优势地位或为获取数据优势地位而实施的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垄断行为,包括基于数据的新型算法合谋、数据优势企业滥用支配地位,以及数据驱动型经营者集中,是传统垄断行为在数字时代的“升级”版本。但由于双边市场的特性、数据的多元属性以及“零价格”市场的普遍存在,应用传统反垄断理论对数据垄断行为进行规制,会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因此,应当针对平台企业的特点对现...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现代艺术的历史动力学————作者:常培杰;

摘要:就艺术发展的历史动力学问题而言,黑格尔最早在观念论维度进行了讨论,推动了美学的历史化。阿多诺、比格尔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批判性继承了黑格尔的理论遗产,实现了此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化。其问题核心是艺术自律问题。艺术自律是现代世界合理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现代艺术展开自身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推动力。阿多诺认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动力源自自律艺术与非艺术的辩证运动。比格尔则认为,构建自律艺术体制是现代主义艺术得以...

流动的疆域: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跨物种民族志书写————作者:李竹;

摘要:近年来,后人类主义理论日益影响当代艺术的观念与创作,社会参与式艺术以“跨物种民族志”作为新的书写方式,主张促进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互动与共生,传统意义上静态的“物质”被视作独立的行动者参与到艺术创作中。这一过程重新定义了艺术的生产机制,展示了当代艺术对生态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本文将探讨“跨物种民族志”及其背后的思想动因,在“物质转向”与“本体论转向”的耦合所形成的理论框架之下,分析社会参与式艺...

现象学身体作为情境化理解的具身形式——论海德格尔现象学和当代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具身问题————作者:刘环;

摘要: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身体隐匿问题在西方学界一直备受诟病,但《存在与时间》的此在分析却经由德雷福斯等学者的阐释,启发了20世纪人工智能具身研究的发展。这表明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暗含了某种不明显的身体观。德雷福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解”解读为前反思的具身意向性,后者是支配人类具身实践的情境化理解,无法被还原为抽象统一的逻辑符号和人工计算机语言,基于此,德雷福斯批驳了人工智能表征主义思想。本文尝试立足于德雷福斯...

“意识结构”与“感觉秩序”——从胡塞尔纯粹现象学与哈耶克理论心理学的视角看————作者:倪梁康;

摘要:三位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马赫、胡塞尔与哈耶克各自先后所做的感觉分析,完成了对“感觉”概念的四次扩展,即从最基本的非意向的感觉材料开始,首先扩展为心理方面的:非意向的感知、非意向的感受和非意向的感质(感觉特质),它意味着意识的自身意识,即所有意识行为和意识状态都是被意识到的,亦即被内部感觉到的;而后再扩展为生理方面的:神经元素。这个最后的扩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个意义上的感觉特质,已经与神经元素处在...

“异世界化”与技术——从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看现代技术的本质————作者:吴增定;

摘要: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评,一直被看成他的后期哲学思考的核心。海德格尔的这一反思和批评在其前期哲学中已经有了思想苗头。现代技术的两个根本特征,即人与世界的分离和事物从世界中的抽离,都可以追溯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异世界化”。如果说世界作为一个意义整体构成了人(此在)和其他一切存在者得以显现的视域,那么“异世界化”则意味着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存在者都从世界这个终极意义视域中被抽离了,...

西方思潮下中国现代美学的探索及其经验建构————作者:杨向荣;

摘要: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形成了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王国维到创造社再到朱光潜、宗白华的路径。这是一条主张“静观”和审美无利害性的美学发展路径。第二条路径,是中国现代艺术家群体在融合西方艺术理论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条独立探索中国艺术现代性的美学发展路径。第三条路径,是从鲁迅对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的引介,以及对现实政治和文学论争的参与开始的。这是一条马...

中国艺术市场研究的社会学进路:范式、反思与展望————作者:闻翔;

摘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之一。本文对海内外社会学界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与变迁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国家vs.市场”“西方vs.中国”“艺术vs.商业”“制度(组织) vs.行动者”四种主要范式。在对这四种范式进行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艺术市场的二元结构、艺术市场化的社会后果与民情效应、艺术家与艺术市场的互动关系,以及NFT艺术、AIGC艺术和数字化转型等新现象与新趋...

“中国式美学”的历史经验与理论建构————作者:韩伟;

摘要:“中国式美学”是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美学体系。20世纪以来,美学学科的中国化并不意味着对西式哲学美学的完全照搬,而是结合文化传统的必要性进行本土改造,这使艺术美学成为中国美学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美学”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精神的深刻继承,显性的功利主义传统与隐性的审美主义传统彼此缠绕,共同构成了塑造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基因。“中国式美学”又是面向现实和未来的美学形态,为了更好地“接着说”,不仅需要将纯粹的知...

艺术进入美学:跨学科视域下中国式现代美学的建构经验————作者:韩清玉;李不言;

摘要:多元的艺术实践类型及其审美经验从感性与诗性维度为美学话语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艺术与美学对话交流所呈现的张力中,美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与完善。同时,具体艺术范例为理论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阐释,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则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原创性品格与独特风貌贡献了丰富的话语资源。然而,随着当代美学理论在抽象宏阔的概念阐释与理论研究中越走越远,它逐渐与社会生活中具体的文艺实践及其审美经验拉开了距离...

校院关系视角下的大学内部经费配置逻辑研究————作者:许超;朱沛沛;

摘要:校院关系视角下,大学内部经费包括保障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其配置可以分为决策效率、组织公平和战略导向三种管理目标导向下的模式。本文在理论上探究大学内部经费配置的逻辑,并利用216名大学中层管理者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保障性经费配置受决策效率的正向影响,但不受组织公平和战略导向的直接影响;竞争性经费配置受决策效率、组织公平和战略导向的正向影响。对此,本文建议:推动理念更新,拓展大学内部经费...

行业税负、生产网络与宏观经济————作者:陈秀茂;潘士远;任晓猛;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资本价格外生的生产网络模型,量化评估行业税负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生产网络中,行业税负变化不仅能够直接影响行业自身发展,也能够影响下游行业生产,还能够影响整体经济对中间产品和资本的需求。实证结果显示,2007—2020年中国行业税负变化有效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总量,进而增加了总消费和总产值。本文进一步比较了对不同行业进行减税的财政成本和经济成效,发现对第二产业进行减税能以最低的...

从小农的消极议价权到积极议价权——一个案例研究————作者:毛丹;毛哲俊;

摘要:一些村庄出现了小农“消极议价权”转向“积极议价权”的现象。对L村的田野观察表明,小农“积极议价权”是小农与市场互动的产物。一方面,乡村“后生产主义”的转向有利于小农议价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进入乡村与小农交易的外部资本的获益目标从短期转向长期,倾向于稳定持久的地方市场,有向小农让渡一些议价空间的意愿。此外,小农由乡土社会关系所支持的一致行动,也增加了小农的议价能力

健康、教育与内生经济增长————作者:王弟海;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健康人力资本和教育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分别在只考虑健康人力资本对产出影响的Barro (1996)模型以及同时考虑健康人力资本对产出和个人效用影响的Barro-Grossman模型中,研究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无论是在Barro (1996)模型还是在Barro-Grossman模型中,经济中是否存在内生经济增长机制都与健康折旧率的形式有...

时代的遮蔽:敦煌文献早期流散过程中部分史事杂考————作者:潘晟;

摘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人物与事件会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这在敦煌文献的早期流散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显著。例如,斯坦因攫取敦煌文献早于伯希和,但其被国人知晓要晚得多。又如1907年5月升允阻止斯坦因敦煌考古的电文,1912年8月前拍摄敦煌石窟遗迹的恩裕如,以及1921年参观俄藏敦煌文献的“天我”等。这些在敦煌学学术史上看似细枝末节的边缘人与事被历史消音的原因,一方面是其所处时代对敦煌石室文献价值与意义的理...

生命哲学视域下的数字永生问题————作者:刘永谋;白英慧;

摘要:数字永生指的是将人的生命或其他生命,以数字形式永远存活于赛博空间之中的新科技实践活动。数字永生实践可分为创生进路、复生进路以及上传进路,其预设三种立场的生命观,即强调“精神的人”的唯心论生命观、主张“计算的人”的计算论生命观以及推崇“能动的人”的AI拟人论生命观。从哲学层面对此三种生命观进行审度,可以发现,数字永生论的出现,标志着智能社会中人类自我理解的重大转变,可称之为“主体的消解”与“科学人的...

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社会认知风险与应对————作者:马忠;高怡英;

摘要: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种主要新形态,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知识生产的变革、认知结构的嵌入及社会认知的重塑。综观人类科技史,任何新技术的诞生在带来革命性进步的同时,由于技术本身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及实践层面的制度滞后性,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同样,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在新技术深度赋能新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数据平等、数字孤立、数字鸿沟、算法控制等新问题,在社...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