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0-1116/D
国际标准刊号:2095-5758
主办单位:北京警察学院
主管单位:北京市公安局
上一本期杂志:东北亚学刊学术理论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国防国防科技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法学术刊物,是由北京市公安局主管、北京警察学院主办并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报于1988年4月创刊,刊名为《北京警院学报》,是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的持有准印证的内部刊物,为16开本,48页,季刊。1993年学报改为双月刊。1998年10月获准为正式出版物,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988/D,学报更名为《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3年,学报增加页数为64页,并经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码系统中国国家中心批复,获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4127。2004年,学报再增加页数为80页,改为大16开本,并于是年加入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2006年,学报再次增加页码为106页。2013年,学报进行全面改版,更名为《北京警察学院学报》,页码增至128页,国内统一刊号变更为CN10-1116/D,国际标准刊号变更为ISSN2095-5758。为了加强学报工作,学院设有编辑委员会和学报编辑部。学报编辑部为非建制单位,先后隶属于院办公室、科研处、警务科研所,现隶属于科研处。目前,学报编辑部正式在编5人。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办刊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同时,学报也努力突出公安特色,坚持为首都公安工作服务、为首都公安教育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重视和追求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8年被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2008年被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职成高十佳学报”,“社会治安”栏目被评为“全国高职成高学报优秀栏目”,2010年被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评为“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学报”,“社会治安”栏目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10年再次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阅读推荐: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着重刊登公安教育、公安管理、公安科技、犯罪研究、社会治安、禁毒研究、法制论坛、案例分析、侦审探索、调查报告等与栏目相适的论文及科研课题。同时,优先选用根治毒品问题、公安教育改革、社会治安热点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公安工作的调研文章及理论联系公安实际、有新观点新见解的论文。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3C3R”策略的网络对抗技术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以北京警察学院为例————作者:刘铭;

摘要:立足“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聚焦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北京警察学院针对网络对抗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能力不足、主动研究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效果评估不够全面等教学痛点问题,创新性应用“3C3R”教学策略,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方位优化。该策略通过整合行业动态、技术发展和实际案例等多源信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真实的网络安全问题场景。通过...

公安机关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犯罪的策略构建————作者:张琰楠;徐睿;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目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同时也在改变着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激发了多种知识产权犯罪风险。为了更有效地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犯罪带来的挑战,公安机关有必要立足目前法律法规的现实基础,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性,发现并分析难点与成因。在明确创新与发展治理理念、平衡创新与保护的前提下,辨明案件中的主体责任、把握侦查方向、完善侦查路径、升级侦查手段,构建从理论到实...

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实践障碍及路径构建————作者:李佳睿;

摘要: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的刑事政策已成为我国查处贿赂犯罪的主旋律。“受贿行贿一起查”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障碍,如重受贿、轻行贿的刑事观念仍然存在,行贿行为的查处力度失之于宽,滞后的司法解释无法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贿赂案件查办对供述的依赖弱化行贿人处理力度,行纪刑衔接不畅制约了行贿行为的查处力度等。为化解“重受贿、轻行贿”观念的影响,破除行贿行为的查处力度失之于宽的不利局面,首先,应对“受贿行贿一起...

浅析AIGC技术对违法犯罪的影响及打击防范策略————作者:常峰博;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ChatGPT、Midjourney 等AIGC相关技术应用日益融入公众生产生活,其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领域多模态、高逼真、强交互的生成内容,足以以假乱真,颠覆了“有图有真相”的传统认知,形成了数字世界真实性偏差。相关技术与传统违法犯罪深度结合,极大提高了违法犯罪的实施效率和危害程度。AIGC技术具有能够以少量数据生成大量内容,生成方式主要基于生成模型,算法模型体...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情节严重”的认定——围绕本罪性质问题的展开————作者:王志祥;吴超莹;

摘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情节严重”的认定与其性质息息相关。学界对本罪的性质问题存在诸多争议。《刑法》第287条之二规定的行为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构成信息网络犯罪之帮助犯的行为,第二类是具备日常职业、生活特性的中立帮助行为,第三类则是二者之外的非中立的帮助行为。本条的规定使得帮助犯行为在立法上取得了正犯地位;对其他两种类型的行为而言,该条规定则属于入罪化规定。对于构成帮助犯的行为类型,其违法性有...

轻罪治理背景下公诉替代措施的检视与完善————作者:王昕宇;

摘要:随着犯罪结构的轻罪化,如何兼顾预防与惩罚、公正与效率,实现轻重分离的轻罪治理成为关键问题。当前我国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已有公诉替代措施的类似制度规定,司法实践中就完善此类措施也展开了诸多有益探索。但总体来看,由于公诉替代措施的概念缺失、体系定位不清,现有措施的惩罚性偏弱、教育矫正功能不足,导致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完善公诉替代措施,扩大轻罪案件的司法出罪空间是刑罚目的由报应走向预防,刑事司法由...

公安院校警体战训课程发展的纵横审视及启示————作者:刘金钟;

摘要:在锻造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的时代背景下,加速推动公安院校警体战训课程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自我国公安院校成立以来,警体战训课程的纵向历史演进历经以“军事体育”为核心的孕育萌生期、以“体技融合”为核心的迅猛发展期、以“战术化迁移”为核心的战略转型期以及以“实战能力化”为核心的整合提升期等四大阶段。在结合警察资历框架的创建与培养应用、坚持适配实战需求的课程评估和实训模式以及建构“流动型”师资保障机制等横向...

反思与建构:论轻罪的差异化证明标准————作者:庞卢宁;

摘要:确立并实施统一的诉讼证明标准,对于确保司法判决的一致性、增强法律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至关重要。然而在轻罪案件激增的当代司法语境中,传统的证明标准面临着提升司法效率的迫切挑战。透过批判性视角,剖析同一证明标准在轻罪处理中的局限性,强调对轻罪案件构建基于不同案件事实而适用的差异化证明标准体系的重要性,旨在调和司法公正与效率的矛盾。在不削弱法律权威性的前提下,针对轻罪案件中的违法阻却事实与罪轻事实,降低证...

数据犯罪刑法规制路径的优化探析————作者:任彦君;葛孝永;

摘要:现行刑法对规制数据犯罪的规范供给明显不足,以至于刑法对数据安全的保护不得不依附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传统客体中如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客体,但此种将数据安全与其他客体强行捆绑的方式,对于打击数据犯罪而言,不仅产生了规制漏洞,还模糊了与计算机犯罪有关罪名的处罚边界,以及与数据犯罪相关的多个罪名之间的定性争议。因此,可在理清数据犯罪侵犯的客体属性——数据信息内容安全后,修改并增设相关罪名,以此来构...

辅警职业认同的文化诠释————作者:刘桂丽;

摘要:辅警的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警务辅助工作中形成的内在心理结构,涵盖了对职业本质、内容、社会价值以及个人意义的深入理解和积极接纳。作为一种被社会群体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体系,职业文化对辅警的职业认同具有深远的影响。职业文化不仅塑造了辅警对自身工作的看法,还影响了公众对辅警角色的认知与期望。在辅警职业认同的文化构建中,角色定位的不明确性、社会评价的不均衡性以及晋升途径的局限性等问题,是...

西方犯罪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以斯德哥尔摩犯罪学奖为盘点对象————作者:杨学锋;

摘要:于2006年创立的“斯德哥尔摩犯罪学奖”被誉为国际犯罪学界的诺贝尔奖;截至2024年,共产生了32名获奖者。综观其获奖成就可以发现,斯德哥尔摩犯罪学奖特别强调犯罪学在研究方法的科学严谨性、偏重于奖励那些在理论犯罪学、发展犯罪学、比较犯罪学、实验犯罪学、刑事司法改革、警务创新、囚犯改造、被害调查等方向的奠基性成果;此外,该奖项亦授予给了在特定犯罪问题上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的某些代表人物以及遵循转化犯罪学...

防止“隐性处罚”:轻罪治理中犯罪附随后果制度的优化路径————作者:李金玲;

摘要:犯罪附随后果作为犯罪控制手段之一,其存在有一定客观现实需要。轻罪案件的大幅度上升,要求刑事理念从单一的“惩罚”转向人性化的“治理”,更强调对犯罪人的改造与再社会化。在轻罪化扩张的背景下,“终身制”的犯罪附随后果在犯罪人“再社会化”过程中已异化成一种“隐性处罚”。造成这一异化现象的根因在于犯罪附随后果特殊预防功能失位、规范体系纵横交错等等。单凭立法规范无法消解由犯罪附随后果所带来的一系列衍生弊害,需...

AI文生视频技术安全风险的生成逻辑及其协同治理————作者:谢波;李玉菁;

摘要:进入人工智能时代,AI文生视频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生成能力,在技术革新、应用场景、用户体验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的同时,亦对数据采集端、处理端、存储端和应用端带来新的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有着独特的生成逻辑,可通过技术、法律及实践三个维度得到分析说明。为有效防范应对安全风险,应着力构建AI文生视频技术安全风险的协同治理路径,具体包括:在理念层面从发展至上转向发展和安全并重;在制度层面构建完...

公安院校警务数据建模实践教学新路径探析——以北京警察学院为例————作者:吴春生;穆日磊;佟晖;

摘要:在智慧警务时代,警务数据建模工作是开展警务大数据应用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具体途径之一。警务数据建模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在当前形势下,该项工作正面临着诸多要求与挑战。当前公安院校在数据建模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设置、实训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合作四个方面存在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需通过师资建设、专业平台、学生社团、校局合作等方式打造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北...

轻微刑事案件非羁押诉讼机制:问题与完善——以L县检察院非羁押诉讼实践为视角————作者:王慧;林超;

摘要:随着刑事犯罪结构的变化,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的轻微刑事案件越来越多,全国各地也陆续推进对轻微刑事案件非羁押诉讼机制的探索。完善的非羁押诉讼机制的构建是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的重要表征,不仅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而且有利于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目前,轻微刑事案件非羁押诉讼机制运行中存在办案人员优先办理羁押案件、办案人员容易降低证明标准和办案程序要求,轻微刑事案件中有效辩护受制约、捕后...

轻罪出罪机制的司法逻辑、基本概念与路径优化————作者:付强;贾月仙;

摘要:面对积极刑法观和司法重刑主义带来的轻罪治理困境,司法出罪因其具有平衡立法扩张、贯彻刑法谦抑性、抑制刑罚溢出效应等正当性和功能性而成为轻罪出罪的重要选择。当前司法实践中,实体层面的司法出罪难以真正发挥对刑法实质解释的作用;程序层面则表现出制度适用低迷、形式单一、效果有限等不足。优化轻罪出罪的司法路径,首先是在罪刑法定原则和谦抑性原理指导下转向出罪思维;其次是构建合理有效的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确保不必要的...

我国反恐警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作者:曹雪飞;王跃跃;邹清龙;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反恐工作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反恐警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时调整。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新疆警察学院等六所院校为代表的反恐警务专业建设较具特色。通过梳理这六所院校反恐警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内容,比较分析在反恐人才培养方案的异同。六所院校的反恐警务专业培养方案虽然已较为完善,但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在未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国反恐警务专业需要在培养目...

能力本位视域下警务实战课程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实施保障————作者:张维凯;靳卫彬;罗斌;

摘要: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是警务实战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理论指导思想,基于能力本位建构警务实战课程体系,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强化学生的警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服务于公安工作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通过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内涵和教学实践的目的要求及其与警务实战教学实践的耦合性解析,探讨了能力本位警务实战课程体系建构在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推进警察职业发展、助力学科专业发展和促进学生职业生...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职级并行改革的思考————作者:杨添勋;于群;

摘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与职级并行改革是全面深化人民警察队伍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全面加强公安民警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公安民警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我国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改革仍处于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在基层公安机关的实践中仍存在着改革信息不公开、权责“倒挂”、晋升方式存在“中梗阻”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公...

风险社会下我国生物安全刑事治理:发展历程、内在逻辑与完善进路————作者:魏麟;

摘要:生物安全既关乎人民生命健康,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人类安全的重要因素。现代生物安全风险呈现出由自然风险向人为风险倾斜、风险不可预测性与不可控性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与风险可感知性之间差距升级的新特点。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生物安全刑事防控体系,回应与预防是我国生物安全刑事治理更迭的主要内在逻辑。以风险分配为视角,探索我国生物安全刑事治理的完善进路,首先应当将生物安全风险在前置法规范与刑法之间形成合理...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北京警察学院学报政法学术刊物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zf/7209.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