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家庭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民族大家庭

民族大家庭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2-1324/D
国际标准刊号:1005-1953
主办单位: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湖北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
主管单位: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上一本期杂志:台声政治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蒙古学信息期刊

   《民族大家庭》期刊发表,创刊于1993年,《民族大家庭》杂志社主办,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管的杂志。宣传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展现民族风貌,促进民族团结,让世界了解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了解世界。

  民族大家庭杂志栏目设置

  卷首语、特稿、关注、经济、民族一家亲、交流、援藏、宗教、人物、教育、研究、新农村、文化

  民族大家庭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民族大家庭杂志社征稿要求

  1.内容:立意新颖,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资料可靠,能及时反映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为欢迎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稿件和专家稿件。

  2.格式必备与顺序: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篇幅以2200-8800字为宜。2200字左右为1个版面。

  3.请在来稿末尾附上作者详细通讯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区、街道名称、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务必准确。论文有图表的,请保证图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对应。

  4.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或QQ发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来稿必复,来稿不退,10日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

  5.本刊来稿直接由编辑人员审阅,疑难重点稿件送交相关专家审阅,本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

  6.来稿一经采用,杂志社将发出《用稿通知单》,出刊迅速,刊物精美。

  阅读推荐: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全国性党史学术期刊,其前身为 1981 年创办的《党史资料通讯》( 1983 年改名为《党史通讯》)。1988 年,《党史通讯》与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党史研究》(创办于 1980 年)合刊,改为现名。《中共党史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中央党史研究室始终非常重视办好这份杂志,从其创刊以来,一直由室里主管业务的副主任(副部长级)担任杂志主编,具体负责政治和学术把关。

  民族大家庭最新期刊目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建构论纲————作者:吴根友;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从“多源一统”向“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是整体趋势。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国家统一”与“大一统”的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族群”来代替“小民族”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而将“民族”一词专门用来指称“大民族”意义上“中华民族”,从而确立“中国民族学”学术话语的自主性,为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孝道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作者:何生海;安亚婷;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历朝历代重视“敦孝悌以重人伦”,并奉其为“国之根本”,“以孝治国”成为中国历史传统,蕴含其中的人伦孝悌、尊老爱幼、诚信撙节、爱家爱国仍然是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水源头。孝道文化经历了从敬天、孝祖、敬德到爱国等不同时期的演变,孕育了“孝悌忠”三个层面相互叠加,相互递进的整体概念,并推演出从“家”到“国”的责任担当。“孝”侧重尊卑关系,注重家庭的亲情;“悌”侧重平行关...

先秦“服制”与中华民族的凝聚————作者:莫代山;

摘要:“服制”是先秦时期国家处理与边远地区政权关系的一种制度设计。“服制”把“四夷”与“华夏”纳入早期国家结构体系,建构起了夏商周国家与“四夷”的固定联系,强化了“四夷”对中原的认同,所蕴含的整体性思想是后世“大一统”理论的雏形。“服制”所蕴含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差异化治理等理念和思想,发展成后世的羁縻治策,对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在关联、多重价值与实践路径————作者:汤夺先;张晓玉;

摘要: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域。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需依托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化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多维度契合、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效推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

多维共识: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者:祁玉伟;陈纪;

摘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和根本的意义。把握好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关系,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使命,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文化建设要坚持主导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共识。要坚持引领文化建设体现国家治理的价值共识、凝聚社会发展的价值共识、明确公民道德的价...

作为物质媒介的黄河: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作者:郭淼;陈昕怡;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具有源头性、代表性、主体性的民族文化标识。因循媒介学视角,将黄河作为媒介物进行重新理解,细梳黄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媒介物质性关联,挖掘黄河内蕴的中介、连接、转化功能。从“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出发,聚焦黄河的物质性存在、交往再到形成物质性记忆,揭示其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尝试勾勒出“有形”的黄河与“无形”的黄河从“五个互嵌”维度相结合,发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式地方立法的文本考察——以430部地方立法文本为分析对象————作者:孟磊;

摘要: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法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本文旨在考察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式地方立法文本,发现其在总体上呈现出时间跨度较短、地域差异明显的特征,并根据地方立法中直接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条款数量,区分出最弱、中等和最强三种形式的嵌入式地方立法样态。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式地方立法中尚存在的立法主题不突显、文本表达不规范、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通过加强中...

共同体理论研究的多重视野——概念谱系、理论结构与应用发展————作者:陈双娇;

摘要:“共同体”概念,作为一个跨越时空、蕴含多维度的综合性历史范畴,不仅涵盖了经济共生、政治共治、文化共融、社会共济、生态共护等多个领域的历史变迁,还深刻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面临的生存挑战与发展机遇,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始终扮演着连接个体与社会、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重要角色。通过构建一个系统的分析范式——“学科定义—维度认识—语境应用”,对共同体这一具体且特定的语词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可...

湖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路径————作者:段超;周斯亮;

摘要:<正>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湖北是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湖北省既有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又有民族乡(镇)和民族村,民族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武汉大学)实践————作者:屈文谦;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2)武汉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矩阵中的重要一员,吸引了全国各族学生前来学习,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生结构格局。据统计,武汉大学现有少数民族学生5466人,其中本科生3326人,研究生...

坚持“五个聚焦”——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者:王林华;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时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1)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核心议题,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他不仅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刻内涵,还进一步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强调要铸牢中华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屈原文化——以湖北宜昌为例————作者:宜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屈原文化体验馆课题组 ;黄海;冉龙升;马尚朝;谭家斌;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1)要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2)

让民族庆典在活态传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湖北恩施土家女儿会为例————作者:民族庆典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研究联合课题组;

摘要:<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而民族庆典是展现和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是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民族大家庭》注释体例

摘要:<正>1.注释方式《民族大家庭》文章注释采用当页注,注释每页重新排号,注码放标点之后,注码号为①②③等。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非引用原始材料时,应注明“转引自”;能够直接引用的尽量采用直接引用。2.注释体例(1)著作类马戎:《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37页

投稿须知

摘要:<正>《民族大家庭》编辑部已正式启用在线投稿系统,拟向本刊惠赐稿件的途径为:cncbjb@163.com。编辑部收稿后依学术期刊惯例实行专家匿名审稿。作者完成投稿流程后,一经刊载,版权归属《民族大家庭》编辑部,任何形式、媒介的转载、摘登、翻译或结集出版均须标明来源本刊。本刊仅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编辑部或主办单位的立场

中国人民、中国各族人民与中华民族概念的宪制意义————作者:张劲;

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性政治法律文件,是理解国家民族政策的一种重要视域。“八二宪法”中同时存在的“中国人民”“中国各族人民”和“中华民族”,并不是可以随意互换的话语,而是各自担负其宪制意义的严肃概念。立宪者通过这三个语词的区别运用,既坚持了一体的原则,又尊重了民族多元的事实,体现了高超的立宪智慧。这种实事求是态度、审时度势方法和与时俱进精神,依然是我们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走向的钥匙

中华法律文化中蕴含的多民族文化基因探析————作者:何勤华;刘译元;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多民族交流互鉴的历史。从法律文化这一主题来说,中华法律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各民族法律文化的互动,中华法律文化中蕴含了多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国家历史上有四次民族融合,即上古到先秦、秦汉至南北朝、隋唐至元末、清入关到现代。每一次民族融合的历程都伴随着新的法律文化的生成。从纵向上来说,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法律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补充,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展开。同时,中华法...

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进路————作者:江国华;

摘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强化民族事务治理领域法治建设为抓手,以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高质量发展为主体工程,以实现"五治"融合的民族事务基层治理机制和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和水平为落脚点。如果说,健全民族事务治理法律法规体系、法治实施体系与保障体系是强化民族事务治理领域法治建设的核心任务;完善民族地区现代产业促进法治环境和区域协...

一碗热拉面 暖暖民族情 青海小伙用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作者:覃辰恺;

摘要: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湖北共有9个集体、8名个人获得表彰,其中包括曾在长江边两天救起3人的新疆小伙玉苏普江。和玉苏普江一样,来自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撒拉族的韩索力么乃也在湖北经商、生活,他多年如一日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拉面,一碗热拉面,暖到各族群众心里

湖北恩施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实践与探索————作者:周骅平;

摘要:<正>1927年至1936年,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湖北恩施这块土地上,切实贯彻落实“八七”会议精神,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开展对敌武装斗争。先后建立了巴(东)、兴(山)、(秭)归、鹤(峰)、桑(植)、恩施等县苏维埃政权及近300个区、乡苏维埃政权;建立了40个区及243个乡党团组织;在不断壮大红军队伍的同时,还建立了游击队、赤卫队近100支;有3个县建立了独立团,组建了3个联县...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