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7-1396/C
国际标准刊号:1672-6359
主办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
主管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杂志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季刊)创刊于1984年,是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研究、党史党建、社会主义环境、哲学研究政治与法律、农业农村农民、农业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研究、党史党建、社会主义环境、哲学研究、政治与法律、农业农村农民、农业。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梦 鲁秀伟

  党的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 姜裕富,齐卫平

  "进京赶考"——建国初期中共领导民生建设论述 豆庆升

  全面提升新时期公安巡警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刘宜武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及途径 万纪耀

  正确彻底地执行:刘少奇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着力点 何艳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途径 陈国栋

  亚投行的性质定位、筹建意义及未来挑战问题研究 高鹏

  论新常态的需求结构下创新驱动发展的三重维度 刘斌

  城中村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济南市五个城中村失地农民的走访调研 王敏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效及治理——基于QL银行欺诈案的分析 王义娜

  以线写意——浅谈书法与传统园林之审美关联 王振君,张楠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李小园

  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产业价值——20世纪30年代济南商埠发展与曲艺产业关系浅析 李兆旭

  新媒体视域下提升山东省社区网格化管理水平路径探析 谭欣欣

  在坚守中融合:"微"时代下的党刊发展策略 任光莉

  建设廉洁政治新常态的有效途径——基于制度建设的视阈 肖任

  政工类期刊投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分析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作用。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以,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 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作用

  古往今来,许多伟大人物都为推动历史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功不可没。但是伟大人物毕竟是社会的少数群体,人民群众占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才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实践者,才是决定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最后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的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顺应了历史潮流,汇聚了人民的力量,社会才能发生根本变革。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荀子把统治者和群众的关系比喻为船和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断。从世界发展史也可看出,一个政权只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才可以长久发展;否则,政权就会被颠覆。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应然逻辑与实践路径————作者:李爱琴;安可慧;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可以赋能乡村振兴,具有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乡村教育结构变革、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帮助乡村建立新兴业态、增强公共服务管理的能力。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过程中,在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绿色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方面也面临挑战。要从政策支持、人才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入手应对现实挑战,为新质生产力...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证成与思路————作者:陈东琼;张远向;

摘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实践要求和重要保障。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具有缜密的学理支撑,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者的有机统一。实际工作中,农村党建工作与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融合不足,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任务的艰巨复杂性,成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要加强前瞻性思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作者:郭继文;周安忠;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的时代要求,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现实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担负教育使命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强化融入的整体规划,强化文本内容与高校思政课教材的对接,数字化赋能融入思政课的载体,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深度参与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案例法治观:理论方位·核心要义·重要价值————作者:陈玺;范强;

摘要:案例法治是司法机关在案件办理的全过程严格贯彻宪法、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形成源源不断的司法案例,以此促进和巩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而实现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案例法治观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法治本体论的有机组成、法治关系论的区分工具和依法治国论的实施方略,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素质政法队伍为保障、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标。案例法治观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指导反腐倡廉工...

发达国家共产主义政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成就、原因与意义————作者:臧伟;王雨彬;

摘要:发达国家共产主义政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世界和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这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达国家共产主义政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认知对我国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重要启示

韧性治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析————作者:杨新欣;

摘要:自古以来,乡村韧性治理一直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三农”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韧性治理富涵全过程性、协同性、内生性、适应性等价值功能,对于统筹乡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整合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走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将韧性治理更好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可持续性治理深度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兴...

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机遇、风险及防控策略————作者:赵首;张玉莹;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传家宝。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关键领域。新时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逐渐成为新趋势。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廓清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技术风险,探索与时...

从“第二个结合”探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作者:王宝林;张晓晨;

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创性理论,映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时代价值。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文化自信自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作者:郭荣浩;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深刻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论断,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根本前提;二是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论权威,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础;三是明确阐发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战略步骤,为中国式现代化擘画战略图景;四是科学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论“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革故鼎新”思想的传承发展————作者:王新刚;常洁;

摘要:“革故鼎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它秉持“知常明变者赢”的求变精神,遵守“事异则备变”的尊道原则,追求“兹欲兴道致治”的进取目标。“革故鼎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两者在“当代中国”的时空境遇中相互结合,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应变原则,实现了识变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从“阶级统治”到“人民至上”的发展。对“革故鼎新”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了“进一步全面...

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唯物史观叙事————作者:朱文琦;

摘要: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不能偏离唯物史观的宏阔视野。由传统转向现代、从传统文明到社会主义文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文明展现出连接古今、通达未来的理论特质和光明前景。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包括文明认知、议题选择、独立建构、理论展示等环节,是一个从内而外、内外兼顾,由知及行、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诠释了唯物史观内蕴的基本原...

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深刻蕴涵、当代呈现及延续保障————作者:周叶;

摘要:中华文明集千古之智,纳四海之慧,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包容性是指中华民族在处理自身与自我、与他者以及他者与他者之间关系时表现的尊重、容纳、宽容的文明姿态和价值情怀,对新时代应对“两个大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价值意蕴。在当代中国,中华文明包容性有着多维呈现:政治上团结统一、协商合作,经济上包容增长、持续发展,社会上公平公正、共享共赢,文化上互融共...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约稿函

摘要:<正>《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始创于1984年,1999年起正式公开出版发行。现为双月刊,2022年入选中国人文社科期刊A刊扩展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密切关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理论现实问题,注重道理、学理、哲理的阐释,为原创性、学术性、思想性理论文章提供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推动学报高质量发展,共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更好担...

优化济南市文化旅游空间的四维进路————作者:阚京田;

摘要:“文化空间+旅游”的融合,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推进济南市文化旅游空间高质量发展,就要增加空间厚度,深耕济南市丰厚人文底蕴,丰富文化载体和内容供给,塑造文化旅游地方特色;要挖掘空间潜力,拓展空间布局,优化空间生产,提高服务效能,增强济南市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要扩大空间广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走”出去和“引”进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深化人文交流互鉴;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优化文旅发展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贡献、基本内涵与实践途径————作者:柯健;

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在实践中推动了生产力的新飞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努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助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述”与“论”:逻辑机理、问题靶点及实践路向————作者:王馨雨;

摘要:共同富裕是评判现代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指标。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关键驱动力与核心支点,对于打造现代化经济架构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性”特质,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其“质变”的核心驱动力,不仅催生了经济规模的扩张,更为共同富裕愿景的实现铺平道路。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需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从...

《颜氏家训》对新时代家庭教育的价值探究————作者:史婷婷;张昊;

摘要:《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被称为“古今家训之祖”。其中,加强道德教育、重视环境陶染、强调日常生活等理念蕴含着家庭教育思想的哲思滥觞。新时代家庭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专业角色缺场、评价权重偏颇、教育环境失衡和日常生活脱域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颜氏家训》从目标、主体、环境和方法四个维度为新时代家庭教育建设提供了价值涵养

历史轨迹、基本规律与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百年传承中华文化符号的三重维度————作者:杨丽艳;席雅鑫;

摘要:文化符号作为文化传承和表达的载体,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承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开创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彰显政党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第二个结合”深入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机制融入和美乡村建设探赜————作者:余思新;汤载宁;

摘要:“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机制是新时代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机制。当前,“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机制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着农民群众主体性作用不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困境以及工作机制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扎实深化“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机制要从农民、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着手,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作用;加强队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路径优化研究————作者:何爱云;孙艳丽;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发挥职能作用,更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主要存在政策引导亟须契合农民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逆动员力量反向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动员成效、传媒动员在农村广泛运用导致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动员成本激增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的可持续性等问题。要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推动党的惠农政策精准化、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充分发挥...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zf/5405.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