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1-4054/D
国际标准刊号:1008-7621
主办单位:北京行政学院
主管单位:北京行政学院
查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政治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北京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思维。为了突出北京行政学院的性质及其他地域性。《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自1999年6月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把刊物质量关,力求办出特色,得到校内外专家及同行的普遍认可。根据有关专业检索咨询机构统计,《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共有40篇文章被各类报刊转载,在2588种期刊中排第152位;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06个社科经济类专题转载36篇;在2239种期刊中排第106位;被《新华文摘》转载3篇,在280种期刊中排第39位;在全国政治、行政学院报转载量排序中居第2位。另有数十篇文章被各网站转贴。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共有40篇文章被各类报刊转载,在2588种期刊中排第152位;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06个社科经济类专题转载36篇;在2239种期刊中排第106位;被《新华文摘》转载3篇,在280种期刊中排第39位;在全国政治、行政学院报转载量排序中居第2位。

  【栏目设置】

  本刊设有政治·行政、经济、首都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法律·社会、哲学·人文、海外学术等栏目。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挣扎的底特律:后工业城市复兴的理论、实践与评述 马秀莲,吴志明

  文化动力:一种解释城市发展与转型的新思维 吴军

  “强县扩权”体制改革的文本分析 庞明礼,徐干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省直管县改革中的市县关系及其优化 韩艺

  跨域治理的概念谱系与研究模型 申剑敏,朱春奎

  大部制改革整合评估框架:要素、理念与效用 徐艳晴,周志忍

  瑞典的新法团主义与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安超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践的新进展及启示 周人杰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理念及当今启示 吕世伦,连赛君

  英国慈善目的事业立法及借鉴意义 杨道波

  社区心理现状与建设思路:基于对北京市G街道的调研 辛自强

  灵感思维论 冯国瑞

  儒家道德权利与政治权利要义 单江东

  明末至清前期“子学”比附“西学”的境遇和意义 刘仲华

  “耶道对话”的新尝试--以傅圣泽《据古经传考天象不均齐》一文为参照 陈欣雨

  社会学职称论文发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流动人口问题

  摘要: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抉择。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目标,要求北京认真对待和科学处理流动人口问题。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就是外地流动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比例逐步提高的过程。北京在未来10年后将形成以流动人口为主的格局。必须准确预测北京流动人口增长趋势,制定科学的流动人口增长战略规划,主要通过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来合理调控流动人口,建立北京内外人口流动通开机制。

  关键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流动人口,人口调控策略,社会学职称论文发表

  北京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于2009年正式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这是北京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抉择。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认真面对人口增长问题,应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胸襟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理流动人口问题,拿出符合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的流动人口调控管理对策。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党内法规文化的概念义理、构成要素与培育路径————作者:陈家刚;刘思聪;

摘要:党内法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实践中形成的由党内外有关主体所共享的一整套符合管党治党、治国理政逻辑的观念总和。党内法规文化对于支撑和维系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引导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完善、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运行效能具有重要价值。在党内法规文化中,规范性要素表现为党内法规原则,包括民主集中制、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人民立场、规范衔接和实事求是;评价性要素体现为党内法规价值,包括秩序价值、法治价...

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作者:王可山;张静;

摘要:制度型开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实现高水平开放的关键。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和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重塑的时代需要。从要素红利到规则红利过渡体现了制度型开放的理论逻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之间既有交叉,又有融合。当前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不仅面临外部挑战,也面临内部约束。通过借鉴国外制度型开放...

数字时代国家安全新兴风险综合体:生成逻辑、形态演化与防范策略————作者:侯金亮;李超;

摘要:由传统与新兴安全领域交织而形成的新兴风险综合体,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文章聚焦数字时代国家安全新兴风险综合体,深入剖析其生成逻辑、形态演化与防范策略。在生成逻辑上,受时空场域叠加、技术革新驱动、社会结构变迁、治理体系转型和国际环境互动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生成机理;形态演化方面,展现出风险生成诱因多源、高频突发、全域渗透、快速演变、内外联动等特征,且治理呈现从单一应对向综合防范、事...

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基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分析————作者:杨菊华;闫紫菊;

摘要:劳动年龄人口是中国人力、人才资源潜力最具代表性的人群。通过对1953—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与占比优势显著,是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大国;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资本禀赋极大改善,就业结构大大优化,人口迁移流动日益活跃,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不过,受过去几十年生育政策、文教卫生资源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劳动年龄人口老化趋势明显,就...

数字身份:形态类型、管理逻辑与发展趋势————作者:张楠迪扬;朱弋天;

摘要:数字身份是个体与数字世界互动的基本凭证,其概念包含技术手段和实体表征两个核心维度。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数字身份的表现形式向丰富化演进,与实体身份的联结日益紧密。数字身份具有区别于实体身份的独特数字化属性,可根据身份可变程度、认证方式、身份来源等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现有数字身份管理主要围绕技术、伦理和治理三重逻辑展开。技术逻辑探究以技术发展促进管理模式更新,呈现出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模式演进的趋...

老龄社会及其治理面临的认知挑战与应对————作者:王伟进;陆杰华;

摘要:老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厘清老龄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负担”论、老年就业“挤兑”论、老龄化“抑制”创新论、老龄社会代际“冲突”论等常见有关老龄社会的认知偏误。研究表明,老龄化并不只带来医疗、照护、养老等公共服务负担,也可通过发展银发经济等形成“长寿红利”。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国际经验,并不必然大幅“挤兑”年轻人就业。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没有确定结论,需要考虑发展阶段、创...

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社区自治变革————作者:连宏萍;王艺铭;尚哲;

摘要:社区居民自治在城市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通过调整社区自治单元可更好发挥自治的优势,而自治单元的调整可以依靠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来实现。从组织重构的视角出发,基于组织变革理论,深入探讨分析北京市海淀区铁西社区的典型案例发现,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为基础的自治变革进程,展现为居民参与意识唤醒、自治单元重组、专业化和制度化巩固三个主要阶段。社区自治实现可以被理解为“解冻—变革—再冻结”的组织变革,其...

中国式现代城乡基层善治:之魂、之道、之术————作者:潘小娟;孙蕊;张雅茹;

摘要:随着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基层善治应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项核心议题。从策略视角出发的研究,有利于城乡基层治理中的问题识别,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明确达致基层善治的精神内核、路线方法和现实行动。首先是重铸城乡基层善治之魂,即回归人民性,再造公共性,并培育“积极公民”;其次是重构城乡基层善治之道,即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城乡居民自治,深入实践群众路线;最后是重谋城乡基层善治之术,即优化治理结构...

政务热线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与体系构建————作者:赵娟;张小劲;袁振龙;

摘要:政务热线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关键纽带,在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帕森斯的AGIL模型,提出政务热线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AGIL理论框架,从流程治理、数智治理、协同治理和回应治理四个路径构建政务热线治理体系。超越对传统热线服务质量认知,该体系将政务热线置于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系统考察,便于揭示政务热线在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多重角色,强调热线在优化内部流程、技术辅助决策...

人口变动背景下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特征、挑战与应对————作者:陈友华;杨慧康;

摘要:未来一段时间,人口的出生和迁移变动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学龄人口产生持续影响,引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总量过剩与结构失衡风险,亟需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在此背景下,各区域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时,需结合当地学龄人口变动特点与模式,在公平、效率等价值原则中做出权衡取舍;也可以围绕学校、学生、教师、经费等教育资源要素,以弹性伸缩、适应协同、连通共享以及跨区配置为出发点,探索与构建一系...

京津冀家庭共同富裕的现实与挑战————作者:尹志超;魏梦颖;吴子硕;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发现,京津冀地区在家庭财富、收入和消费等方面存在差距。在家庭财富差距方面,北京市的财富差距小于河北省和天津市;在家庭收入差距方面,河北省的家庭收入差距大于北京市和天津市家庭;在家庭消费差距方面,天津市家庭消费差距最小,河北省家庭消费差距最大。在京津冀地区中,天津市财务脆弱家庭占比最低,河北省最高。自京津冀协同...

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理————作者:曹海军;王丽娟;

摘要:针对以“接诉即办”为代表的回应型治理表现出响应滞后和效应延迟的窘境,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A市“未诉先办”创新实践为例,可深入探索主动型治理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理。构建“制度—技术”双核驱动的主动型治理整合分析框架,并通过质性案例研究,可发现主动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是,数字赋能和制度创新共同推动治理理念、工具、资源和结果的全面转型升级。主动型治理的运行机理表现为制度与技术在不同层次上的有效结合,即指导性、...

公共管理中的算法治理:兴起、风险与规制————作者:黄新华;王力超;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影响力的治理变革和全新的治理类型,算法治理被视为21世纪公共管理的新形态。以算法技术驱动公共部门数字化转型,是应对复合化和复杂化公共管理实践变革的需求,但公共管理中的算法治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权力隐性扩张和公众权利被侵占,算法“黑箱”与可问责性难题增大,以及算法歧视与算法“囚徒”的风险。这些负面影响一部分源于技术自身应用的潜在风险,另一部分则源于技术应用于治理过程中的内...

汉魏时代的“教令”与地方行政————作者:朱腾;

摘要:在汉魏时代,郡太守经常会主动发出“教令”或在对僚属提出的建议予以认可、修正后拟定并发出“教令”。由于郡太守与属吏之间的关系类似君臣,“教令”的执行力往往会相当可观。如此,因为地方官府与中央在为政思路上未必始终一致,“教令”在推动中央政令落实的同时也对朝廷统治之强固带来了冲击。朝廷对此当然有所认识并提出了某些救弊之方,但终因郡太守的位高权重和地方势力的持续增长而收效有限

绿色生产力的理论探究与实践进路————作者:俞海;宁晓巍;

摘要:绿色生产力是绿色化、低碳化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这一重要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了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方式,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绿色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抓手,在出场逻辑、认知结构及实践指向等方面,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变革的本质内涵和精髓要义。然而,绿色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模式、堵点与突破————作者:龙海波;

摘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引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需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的战略需要、重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实践需要。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尚不匹配,中试平台制度保障和配套服务亟待完善,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科技前沿攻关与市场规模化推广之间缺乏协同,是制约我国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主要堵点。因此,必须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互主体观及其价值意蕴————作者:成龙;张登彬;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主客二分的“单主体观”,本质上蕴含着一种强调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互主体观”。其突出表现:在天人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主体天人观;在人我关系维度上,体现为人与人、国与国以及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互主体人我观;在身心关系维度上,表现为身与心、德与行、物质与精神全面发展的互主体身心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互主体观深化和...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溯源探微、核心要素及实践方略————作者:朱继东;李建鑫;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指明新方向、作出新部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鲜明的延续性、实效性、革新性形塑了其数千年的赓续发展和历久弥新,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铸就了美德的体系化传承格局。新时代要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国家大德的维度,深入挖掘、阐发和创新好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与战略选择————作者:孙久文;张泽邦;殷赏;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过区域经济规模与水平同步增长、区域经济空间分布不平衡加剧、空间发展多中心模式等特征。进入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等新特征。然而,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

中共党史党建学国际对话的时空择优————作者:项久雨;徐婧怡;

摘要:中共党史党建学国际对话是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话语传播的重要方式,优选对话的时间和空间是提升对话效能的关键之举。从对话理念看,以“历史—现实—未来”纵深贯通的对话时间搭建为时间意涵,以“地理—社会—文化”多维意义的对话空间构建为空间意涵,为中共党史党建学国际对话提供了“时空一体化”的理论支撑。从对话生产看,当前中共党史党建学国际对话既有“谋时顺势”的时空优势,但也存在时空权势失衡、文化认知域差、平台机制...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政治论文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zf/5382.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