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问题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青少年犯罪问题

《青少年犯罪问题》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31-1193/D
国际标准刊号:1006-1509
主办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委
上一本期杂志:《时代法学》法学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政法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中国大陆唯一以研究和报道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和青少年保护问题为核心内容的公开发行刊物,由华东政法学院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全国法学类核心刊物、青少年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的指导读物。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被评为“全国法学类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理论研究、犯罪动向、原因研究、预测预防、犯罪矫治、少年司法。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象牙塔的纯净从何而来 《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部

  2. 校园袭击事件的社会结构分析 李峰

  3. 校园安全、刑法作用与应对机制——以校园弑童案为分析样本 赵运锋

  4. 从美国校园枪击案透视犯罪青少年的人格障碍 蔡国芹,高玉冰

  5. 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导对策 史景轩,张晓明,鹿磊光

  6. 香港青少年帮派的三合会化:组织、活动与控制 卢铁荣,沈臻懿

  7. 中国的关系网与法外保护 王鹏

  8. 拥挤理论及其对城市青年农民工越轨犯罪的新解读 谷玉良,江立华

  9. 亚洲的性奴役——贩运人口犯罪透视 张筱薇

  10.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牛凯

  11. 跨境诱拐儿童中监护权的承认——以海牙诱拐公约第15条为中心 杜焕芳,黄旭宇

  12. 再论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施琦,康树华

  13. 电子监控在我国社区矫正管理中的运用与优化 武玉红

  14. 未成年人特别程序配套规定之评析 程晓璐

  15. 大学生角色偏差与法治人格培养探析 吴江

  16. 法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变迁——兼论对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完善的启示 王娜

  17. 俄罗斯教育感化强制措施的借鉴 许桂敏

  18. 十五期寄语——公德重于法制 皮艺军

  19. 面子、利益、权力抑或其他——外籍华裔学者对女警访谈的感悟 王燕飞

  政法期刊论文范文:浅析个人看待台湾文化只见

  在没有接触电脑之前,我对台湾的印象一直都是很偏激的,和很多的大陆民众一样对台湾有着很深的误解和质疑。一直以来,中国内地的观众是不能从普通的电视上接触台湾的电视节目的。我们所接收到的关于台湾的一系列的讯息都是从国人主观的言论当中获得的,包括我身边很多的人一直到现在对台湾理解还有很大的偏差。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台湾的一些综艺类的节目,撇除节目当中的很多节目效果来看台湾的文化,我第一次看这些节目的时候会不适应,因为之前接触的都是内地主持人都是风度翩翩的从后台走出来字正腔圆地说:“各位亲爱的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和现场的嘉宾们大家好···”这一类的。相反在台湾,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确实截然相反,举些个例子来说,《我猜》的节目开始后,一团浓雾从后台喷出来。跑出三个主持人,一个男的连跑带跳出来,第一句是:“欢迎收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本期节目全部结束,欢迎下周同一时间继续收看。”旁边的女主持说:“喂,像话么,节目才刚开始呢,我们给了嘉宾通告费,这样下去节目会停掉的。”还有主持人可以随意“羞辱”嘉宾,如两个很久没发片的中年歌手来了,主持人可以说:“下面让我们欢迎两位过期歌手……”或者看到一个长得不好看男嘉宾,主持人会说:“人鬼殊途,在鬼月看到你真让人不寒而栗。”初接触台湾娱乐节目的印象是,节目非常精彩,只是主持人开这样的玩笑会不会引起不愉快?看多了就习惯了,发现主持人和嘉宾都不以为然,说的人是为了引发笑声,被说的人也知道你是开玩笑,要么是与民同乐自己也跟着傻笑,反应机智些的,就反讽主持人,场面就热闹开来了。台湾的综艺娱乐节目有一套自己的娱乐规则,刚开始看由于和内地的言论尺度不一致,会觉得十分庸俗。但看多了就深谙其道,在彼此的玩笑背后,说话的尺度底线在哪里,主持人和嘉宾都极有默契。主持人在点评一个人的时候会先挖苦一番,最后再表扬回来,寻求一种无声无息的平衡。自然要有这般的口才,主持人的反应能力需要特别快。

  青少年犯罪问题最新期刊目录

数字监察: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未来面向————作者:潘洪涛;吴振宇;

摘要:地方监察机关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监察监督的探索举措呈现出不同范式,拉开了国家监察监督体制数字化转型的帷幕,数字监察应运而生。数字监察具有数字技术重塑监察的创新驱动、政治生态环境净化的目标耦合和数字中国进程中实现监察正义的理论和现实逻辑。数字监察的价值意蕴表现为个案办理线索的“精准识别”、类案监督效应的“系统融贯”、廉政风险防控的“未雨绸缪”和政治生态净化的“标本兼治”。当前数字监察处于起步阶段,需要...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检律关系——基于审前阶段的分析————作者:钟达玮;

摘要:在认罪认罚案件的审前阶段构建良性的检律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功用。借由实证考察犯罪嫌疑人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的司法实践发现,认罪认罚案件审前阶段的检律关系呈现出检察官单向度主导和值班律师单向度配合的两种异化形态,导致检律关系产生异化形态的核心原因是理念层面的认识含混,根本原因是制度层面的价值冲突,直接原因则是规范层面的“权力—权利”差距。优化认罪认罚案件中审前阶段的检律关系,须贯彻程序公正和控辩平等的理...

校园欺凌情境中正当防卫的认定研究————作者:张旭;王源荟;

摘要: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力量不均衡的未成年学生间,强势一方故意通过多种手段,反复且持续地对弱势个体施加侵害,致使其在身体、财产或精神上遭受损害的行为。在校园欺凌情境中,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需要在确保形式理性的基础上,兼顾情理向度,予以适度柔化。就起因条件而言,确认无责任能力欺凌者的侵害行为具有违法性,并通过重新审视人道主义理念和利益衡量原理的内在逻辑,肯定对其直接发动防卫权的正当性。就时间条件而言,为应对...

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犯罪司法认定标准之完善————作者:刘宪权;李东;

摘要:网络隔空猥亵未成年人可构成强制猥亵罪或猥亵儿童罪,但对此类行为的司法认定依然存在诸多困境。与传统猥亵犯罪相比,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犯罪的规范原理从接触禁忌更新为隔空防范,主要体现在本罪侵犯的法益不仅包括性自主权还应包括性隐私权,以及承认强制手段的内涵可延伸到隔空强制,即通过对未成年人精神上的控制使未成年人达到不能反抗、不知反抗、不敢反抗的状态。基于规范原理的更新,有必要对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认定...

我国刑法增设轻罪的批判性考察————作者:胡宗金;

摘要:从《刑法修正案(八)》到《刑法修正案(十二)》,我国刑法共增设了45个罪名,其中有23个轻罪,我国刑法修正呈现出轻罪化倾向。增设轻罪同时满足了“严而不厉”思想所主张的法网严密与刑罚不厉的要求,然而,“严而不厉”与我国惩罚二元制相冲突、与刑法的谦抑性相矛盾。在司法实践中,不适当的增设轻罪会导致司法实践的困惑,进而出现重罪轻判现象,同时,增设轻罪在客观上导致了刑事案件激增,加剧了刑事司法中案多人少的矛...

民众对犯罪人态度的排斥转向:趋势、原因及对犯罪附随后果的反思————作者:盛嘉骏;

摘要:改革开放后,民众对犯罪人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排斥转向。排斥转向无法简单归因于犯罪变化,而是一系列社会变迁的结果:改革开放后媒体对犯罪的报道增多、自媒体兴起、人们浏览媒体的时间延长改变了人对犯罪的感知,使人高估了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市场化培育了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犯罪的社会原因观被个体责任观取代,人们认为犯罪是犯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这些原因使人们对犯罪人变得更排斥。排斥转向是奠定在诸多误解的基础上的,暴力...

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论————作者:熊猛;王顺;

摘要: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化是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理念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化发展的社会力量薄弱、缺乏司法与社会有效的衔接机制等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需要充沛、活跃的社会因素,而司法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是少年司法体系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此,应从强化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化的理念、完善相关立法,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司法保护转介机制,强化制度保...

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明知”的证明————作者:步洋洋;卢银芳;

摘要: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明知”具有不同于其他特定“明知”的独特价值。以实体与程序一体的视角进行解读,“明知”的内涵包括运用直接或间接证据证明的“明知”,以及运用刑事推定证明的“明知”。受制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特征及证据构造的特殊性,不同证明方式下的“明知”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证明难题。立足《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契机,对此问题的研判分析不应囿于应然与实然的现存落差,而是应当适时确立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

轮奸的教义学新解————作者:马荣春;

摘要:轮奸一直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中争议较大的问题同时又富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强奸是否亲手犯以及是否复行为犯从根本上影响了轮奸的认定而需予以铺垫性解答。不能从奸淫行为本身的不可替代性甚至在强奸罪与强制猥亵罪的对比中,得出强奸罪是亲手犯的结论。立于强奸罪存在间接正犯与共同犯罪的客观事实,强奸罪只能是非亲手犯。由于手段行为对法益侵害及其对罪质的决定性,强奸罪应视为复行为犯。在定性上,立于法教义学应将轮奸同时视...

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中的案外人异议————作者:王贞会;宋佳琪;

摘要:为保障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中的案外人的财产权利不受非法侵犯,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规定了案外人在审判阶段和执行阶段可以提出异议,但是该制度存在着审前阶段权利缺位、审判阶段缺乏具体程序设计、执行阶段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为完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中的案外人异议,应在明确案外人法律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异议理由、异议期限、异议效力等核心要素,为制度运行提供操作指引。此外,应结合相对分离模式与合并...

《青少年犯罪问题》征稿征订

摘要:<正>《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创刊于1982年,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509;国内统一刊号:CN31—1193/D),是我国公开发行的,以刊发有关青少年犯罪、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期刊。杂志多次获评或被遴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卷)...

美国少年司法制度考察及其思考————作者:吴羽;王昕;

摘要:美国少年司法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绝对保护期、相对保护期、强硬政策期和反思变革期四个阶段,尽管在未成年人犯罪高发时会倾向严罚立场,但总体上保护主义仍是其基本价值立场。在实体规则层面,年龄上限、年龄下限和延长年限成为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重要因素,同时构建了有别于成人犯的刑罚措施体系以及种类繁多的保护处分措施体系;在程序规则方面,强调少年法院在处理未成年人罪错案件中的关键作用,并且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少...

美国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运用及借鉴————作者:兰跃军;姚雨濛;

摘要:《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413条和第414条突破品格证据禁令,允许在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适用被告人先前类似行为作出倾向性推论。除了证据短缺和维护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心外的原因,容许品格推论还是现代互动主义的发展结果,并得到社会学和生物学理论支撑。我国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存在适用被告人品格证据的制度基础和现实需求,借鉴美国做法,应当承认被告人先前类似行为的证据资格,并允许法官运用其推论被告人的性侵害倾向。...

检察机关参与专门学校法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作者:赵卿;

摘要:加强检察机关与专门学校的衔接,对提升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效果意义重大。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开展法治教育和犯罪预防工作的资源优势,在法治教育、教育矫治、管护救助等方面开展合作,无疑是检察机关与专门学校衔接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在检察机关参与专门学校法治教育方面,将进一步促进二者的有效衔接。检察机关参与专门学校法治教育具备来自国家亲权主义、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定位以及推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

轻罪诉讼模式转型:从“高效治罪”到“守法教化”————作者:李昌盛;刘树辰;

摘要:“高效治罪”模式是一种以诉讼效率为价值导向,旨在实现惩罚的及时性、必定性和附随后果的严厉性,以达到警示被告人和其他人员并使之不敢犯罪之目标的轻罪诉讼模式。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存在着认罪自愿性难以保障、忽视社会治理效果、违反比例原则的缺陷。基于刑罚理念、司法制度、文化理念和社会政策的考量,我国的轻罪诉讼模式应当朝着“守法教化”的方向转型,即建立一个旨在帮助被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悔过自新,以此达到避免重...

轻罪附条件不起诉:实践检视、比较考察与制度展望————作者:吴琼;

摘要:刑事立法的积极扩张与犯罪结构的轻刑化转变,推动刑事司法由“治罪”向“治罪与治理并重”,起诉裁量权则被认为是审前分流的主要载体。现行的相对不起诉制度虽然可以实现节约司法资源,避免犯罪标签泛化等效果,却并未充分体现协商式司法理念,难以实现犯罪的有效预防。参照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部分地区先行探索诉前考察机制,为拟被不起诉人设置志愿服务、社区劳动等附加条件,与域外起诉裁量权的发展趋势相近。轻微犯罪附...

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评估体系优化研究——基于上海部分区试点的探索————作者:上海市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评估试点课题组 ;顾琤琮;

摘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坚持综合治理原则,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有效提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但长期以来面临缺乏质量监控与成效评估机制的掣肘。2022年以来,上海开始探索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评估的试点,遵循“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原则,科学地检验与提升了试点区域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质量。不过,评估试点既面临着隐私保护的伦理冲突和受托于司法的立场选择,也存在着评估体系不完整和评估手段单一的问题。未...

刑事一体化视野下《刑法》第37条的司法适用——基于1097份司法文书的实证分析————作者:郭蕤奇;

摘要:随着轻罪立法的增多,我国的犯罪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轻罪案件的占比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作为法院定罪免刑和检察院相对不起诉的共同依据,《刑法》第37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实证分析表明,司法实践在适用第37条时存在三点主要缺陷:司法机关通常只回应第37条的部分文字内容,对于具体事由的量刑说理语焉不详,且对定罪免刑和相对不起诉这两种性质与后果迥异的司法处断采用相同的论证路径和论证理由。这导致第37条难...

泛道德主义社会视角下“人肉搜索”致人自杀死亡的刑法评价————作者:郭旨龙;许浩然;

摘要:互联网“人肉搜索”由来已久,而对其致人自杀死亡结果的刑法评价却争议不断。基于泛道德主义社会的基本视角,通过群体极化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及符号暴力理论,反思“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发现该行为产生的“暴力”本质在于道德话语权力关系下被害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以刑法教义学的视角观之,在“人肉搜索”致人自杀死亡的全流程中,参与者依其介入时机和行为性质有主次之分,其实行行为之心态为故意,侵害客体为...

网络时代下性自主权的演变与刑法保护————作者:陈可倩;郑怡宁;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性权利观产生了显著变化,性自主权也面临着新风险。网络的传播效应促使性别平等观念不断强化,重构了性自主权的内涵;网络的平权效应使权力差距得到弱化,提升了被害人维护性自主权的能力,强化了刑法对性自主权的保护作用。但是,网络在交流方式上的异化,产生了新的性犯罪方式;网络对性犯罪外部诱因与内在动机的强化,扩张了性犯罪的范围。我国的刑法对此进行了积极回应,通过对性犯罪罪名的修改与增...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青少年犯罪问题》法律期刊论文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zf/2691.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