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中国大陆唯一以研究和报道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和青少年保护问题为核心内容的公开发行刊物,由华东政法学院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全国法学类核心刊物、青少年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的指导读物。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被评为“全国法学类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理论研究、犯罪动向、原因研究、预测预防、犯罪矫治、少年司法。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象牙塔的纯净从何而来 《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部
2. 校园袭击事件的社会结构分析 李峰
3. 校园安全、刑法作用与应对机制——以校园弑童案为分析样本 赵运锋
4. 从美国校园枪击案透视犯罪青少年的人格障碍 蔡国芹,高玉冰
5. 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导对策 史景轩,张晓明,鹿磊光
6. 香港青少年帮派的三合会化:组织、活动与控制 卢铁荣,沈臻懿
7. 中国的关系网与法外保护 王鹏
8. 拥挤理论及其对城市青年农民工越轨犯罪的新解读 谷玉良,江立华
9. 亚洲的性奴役——贩运人口犯罪透视 张筱薇
10.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牛凯
11. 跨境诱拐儿童中监护权的承认——以海牙诱拐公约第15条为中心 杜焕芳,黄旭宇
12. 再论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施琦,康树华
13. 电子监控在我国社区矫正管理中的运用与优化 武玉红
14. 未成年人特别程序配套规定之评析 程晓璐
15. 大学生角色偏差与法治人格培养探析 吴江
16. 法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变迁——兼论对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完善的启示 王娜
17. 俄罗斯教育感化强制措施的借鉴 许桂敏
18. 十五期寄语——公德重于法制 皮艺军
19. 面子、利益、权力抑或其他——外籍华裔学者对女警访谈的感悟 王燕飞
政法期刊论文范文:浅析个人看待台湾文化只见
在没有接触电脑之前,我对台湾的印象一直都是很偏激的,和很多的大陆民众一样对台湾有着很深的误解和质疑。一直以来,中国内地的观众是不能从普通的电视上接触台湾的电视节目的。我们所接收到的关于台湾的一系列的讯息都是从国人主观的言论当中获得的,包括我身边很多的人一直到现在对台湾理解还有很大的偏差。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台湾的一些综艺类的节目,撇除节目当中的很多节目效果来看台湾的文化,我第一次看这些节目的时候会不适应,因为之前接触的都是内地主持人都是风度翩翩的从后台走出来字正腔圆地说:“各位亲爱的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和现场的嘉宾们大家好···”这一类的。相反在台湾,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确实截然相反,举些个例子来说,《我猜》的节目开始后,一团浓雾从后台喷出来。跑出三个主持人,一个男的连跑带跳出来,第一句是:“欢迎收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本期节目全部结束,欢迎下周同一时间继续收看。”旁边的女主持说:“喂,像话么,节目才刚开始呢,我们给了嘉宾通告费,这样下去节目会停掉的。”还有主持人可以随意“羞辱”嘉宾,如两个很久没发片的中年歌手来了,主持人可以说:“下面让我们欢迎两位过期歌手……”或者看到一个长得不好看男嘉宾,主持人会说:“人鬼殊途,在鬼月看到你真让人不寒而栗。”初接触台湾娱乐节目的印象是,节目非常精彩,只是主持人开这样的玩笑会不会引起不愉快?看多了就习惯了,发现主持人和嘉宾都不以为然,说的人是为了引发笑声,被说的人也知道你是开玩笑,要么是与民同乐自己也跟着傻笑,反应机智些的,就反讽主持人,场面就热闹开来了。台湾的综艺娱乐节目有一套自己的娱乐规则,刚开始看由于和内地的言论尺度不一致,会觉得十分庸俗。但看多了就深谙其道,在彼此的玩笑背后,说话的尺度底线在哪里,主持人和嘉宾都极有默契。主持人在点评一个人的时候会先挖苦一番,最后再表扬回来,寻求一种无声无息的平衡。自然要有这般的口才,主持人的反应能力需要特别快。
青少年犯罪问题最新期刊目录
我国未成年人性犯罪风险评估与干预机制构建:域外经验与中国镜鉴————作者:井世洁;李志豪;
摘要:我国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数量持续攀升,对社会安全、道德秩序及受害者带来严重影响,但国内在此领域仍面临关注不足、风险评估滞后及干预措施不科学等挑战。相对而言,国际上针对未成年人性犯罪风险评估与干预机制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本研究在对国外相关实践与研究的参考借鉴基础上,提出包括细化法律法规、建立专门风险评估体系、优化非刑罚处置措施、强化跨部门协作及搭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预防机制在内的未成年人性犯罪...
性侵犯罪的法益扩张与体系适用——从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切入————作者:王晓;李力军;
摘要: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需要放置于我国性侵犯罪体系内部进行深入研究。对性侵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横向考察,本罪中“发生性关系”的真实含义应当是行为人利用照护职责隐性地对未成年女性的智识基础进行消极影响,从而恶意谋求未成年女性形成真实的性同意。集体法益说与身心健康说无法解释本罪的保护法益,应当认为本罪保护的是作为未成年女性行使性自主权之前提的智识基础。这一法益定位扩大了性自主权的射程,同时扩展了我国性...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刑事拘留制度的改革————作者:谢小剑;李天诚;
摘要:刑事拘留制度的修改有助于保障被追诉人权利,落实“慎押”的要求,契合轻罪治理的时代背景。目前,我国刑事拘留存在不少问题,刑事拘留适用率偏高、时间偏长,多种类的刑事拘留缺乏规范,缺少无证拘留制度,刑拘直诉机制对刑事拘留错用等。刑事拘留制度的修改,应当明确刑事拘留以紧急状态为适用前提,取消延长至30日的规定,叫停刑事拘留直诉制度改革,在适用条件中增加刑罚要件,建立无证拘留制度
算法驯化到行为脱轨:互联网内容迎合式算法驱动下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建构————作者:张禹石;乔明明;
摘要:随着“互联网内容迎合式现象”普遍化,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容迎合式现象的本质是算法运作的外化表现,而互联网内容迎合式算法作为技术驯化的核心工具,通过精准捕捉用户行为数据并构建个性化推荐模型,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结构与行为模式。以“算法驯化—行为脱轨”为理论框架,聚焦互联网内容迎合式算法对青少年社会行为偏差的形塑机制,系统探讨其从技术驯化到行为脱轨的演化路径,并构建相应...
未成年人权益最大化原则视域下探望权执行的检视与完善————作者:杨程硕;王培松;
摘要:探望权在司法裁判与强制执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实践特征,分析其表象特征可发现探望权纠纷执行的现实困境主要集中在缺乏明确规范指引、审执联动效果不佳、探望方式机械僵硬以及结案方式模糊不清四个方面,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体系的妥当指引。由此,通过锚定并分析探望权的核心要素可以发现,探望权的权利性质应为兼具权利与义务属性的复合型身份权,探望权的行使原则应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为指引,并据此设计出基于未成年人行为能...
《青少年犯罪问题》征稿征订
摘要:<正>《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创刊于1982年,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509;国内统一刊号:CN31—1193/D),是我国公开发行的,以刊发有关青少年犯罪、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期刊。杂志多次获评或被遴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卷)...
被害人承诺司法适用的基本立场————作者:吴浩;
摘要:被害人承诺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在司法适用中未被广泛认可。出于对法益主体自主决定权的尊重,被害人承诺的权限应当拘囿于轻伤以及相当法益范围之内。关于两人互殴的情形,各方通过继续加害的举动以表示愿意接受对方侵害行为及轻伤以内结果,即双方以继续加害的方式而承诺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自我答责。然而,个人生命与重大健康因承载着社会利益,一般来说,刑法否定被害人通过承诺方式阻却犯罪的成立,旨在保护个人生命、重...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附带条件的类型化分析与优化————作者:尹泠然;李淞颖;
摘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帮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早日正常回归社会,充分体现了未成年人司法所倡导的恢复性司法和再社会化理念,其制度实施的最终效果和立法目的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附带条件的有效适用。作为该制度的核心要素,附带条件具有独立属性和独特价值,在实际适用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具体形式。基于立法目的对附带条件进行类型化分析,将附带条件分为三类:惩罚、填补损害和矫治预防,由理论规范转向实践分析,...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视阈下治安违法行为处遇————作者:屠晓景;周佳丽;
摘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是我国处理涉未成年人问题的根本遵循,其要求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主体地位、坚持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立场以及保护与教育相结合。《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应当作为修订该法的基本准据,并处理好其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衔接问题。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切入对未成年人治安违法行为适用保护处分的必要性进行探讨,立法上明确两法衔...
“犯罪场”视阈下性侵害未成年人预防模式构建————作者:刘颖琪;
摘要: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干预阶段越靠后,治理难度越大、成本越高及社会危害性就越强。预防性侵害未成年人首先应当明确性侵害不等于性侵害犯罪,并将性侵害定义扩大至一切可能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的性相关行为或材料。基于犯罪场理论,性侵害未成年人场旨在通过分级预防切断致性侵害要素、性侵害违法与犯罪间的因果链条并控制性侵害行为的犯罪化发展,结合潜在性侵害人、被害人、社会控制疏漏及时空因素等场结构要素构建性侵害未...
涉罪精神病人责任能力认定标准的法律完善:以规范责任论为理论工具————作者:蒋鹏飞;
摘要:对涉罪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进行认定是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的前提。我国《刑法》第18条规定的法律标准过于简单与抽象。在实践中实际适用的认定标准为“支配性”标准,将责任能力等同于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严重医学化与技术化,且在事实上由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垄断行使评定权力。在该实际标准框定的结构内,司法机关认定责任能力应有的规范性、价值性与政策性无以有效体现。应当以规范责任论为理论工具,对涉罪精神病人责任能力认...
解构与匡正:从“犯罪附随后果”到“刑罚关联制裁”————作者:刘子良;
摘要: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犯罪附随后果概念的演进即例证。尽管犯罪附随后果概念历经多元、融合和归并多个阶段终成学界共识,但概念的不合理仍然存在。通过对概念的解构发现,犯罪缺乏依据、附随不合语义、后果概念模糊,犯罪附随后果并非妥当贴切的适当概念。通过对刑法规范体系、社会交往系统和限制措施性质的分析发现,将对涉刑人员采取的权利资格限制措施定义为刑罚关联制裁更为精确得当
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教义学重构——以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为切入点————作者:肖宸彰;
摘要:中立帮助行为中的“中立”与“帮助”均系对行为的事实评价而非刑法评价。经刑法评价后,根据具体情形下行为中立性与帮助性的大小,可将行为定性为犯罪帮助行为或中立行为,进而区分其可罚性。社会相当性理论与中立帮助行为具有天然契合性,可以依据社会相当性理论对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进行判断。通过对行为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分析,将符合社会相当性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的行为排除在可罚的帮助行为之外。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提...
数字监察: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未来面向————作者:潘洪涛;吴振宇;
摘要:地方监察机关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监察监督的探索举措呈现出不同范式,拉开了国家监察监督体制数字化转型的帷幕,数字监察应运而生。数字监察具有数字技术重塑监察的创新驱动、政治生态环境净化的目标耦合和数字中国进程中实现监察正义的理论和现实逻辑。数字监察的价值意蕴表现为个案办理线索的“精准识别”、类案监督效应的“系统融贯”、廉政风险防控的“未雨绸缪”和政治生态净化的“标本兼治”。当前数字监察处于起步阶段,需要...
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明知”的证明————作者:步洋洋;卢银芳;
摘要: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明知”具有不同于其他特定“明知”的独特价值。以实体与程序一体的视角进行解读,“明知”的内涵包括运用直接或间接证据证明的“明知”,以及运用刑事推定证明的“明知”。受制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特征及证据构造的特殊性,不同证明方式下的“明知”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证明难题。立足《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契机,对此问题的研判分析不应囿于应然与实然的现存落差,而是应当适时确立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
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中的案外人异议————作者:王贞会;宋佳琪;
摘要:为保障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中的案外人的财产权利不受非法侵犯,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规定了案外人在审判阶段和执行阶段可以提出异议,但是该制度存在着审前阶段权利缺位、审判阶段缺乏具体程序设计、执行阶段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为完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中的案外人异议,应在明确案外人法律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异议理由、异议期限、异议效力等核心要素,为制度运行提供操作指引。此外,应结合相对分离模式与合并...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检律关系——基于审前阶段的分析————作者:钟达玮;
摘要:在认罪认罚案件的审前阶段构建良性的检律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功用。借由实证考察犯罪嫌疑人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的司法实践发现,认罪认罚案件审前阶段的检律关系呈现出检察官单向度主导和值班律师单向度配合的两种异化形态,导致检律关系产生异化形态的核心原因是理念层面的认识含混,根本原因是制度层面的价值冲突,直接原因则是规范层面的“权力—权利”差距。优化认罪认罚案件中审前阶段的检律关系,须贯彻程序公正和控辩平等的理...
美国少年司法制度考察及其思考————作者:吴羽;王昕;
摘要:美国少年司法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绝对保护期、相对保护期、强硬政策期和反思变革期四个阶段,尽管在未成年人犯罪高发时会倾向严罚立场,但总体上保护主义仍是其基本价值立场。在实体规则层面,年龄上限、年龄下限和延长年限成为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重要因素,同时构建了有别于成人犯的刑罚措施体系以及种类繁多的保护处分措施体系;在程序规则方面,强调少年法院在处理未成年人罪错案件中的关键作用,并且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少...
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论————作者:熊猛;王顺;
摘要: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化是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理念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化发展的社会力量薄弱、缺乏司法与社会有效的衔接机制等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需要充沛、活跃的社会因素,而司法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是少年司法体系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此,应从强化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化的理念、完善相关立法,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司法保护转介机制,强化制度保...
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犯罪司法认定标准之完善————作者:刘宪权;李东;
摘要:网络隔空猥亵未成年人可构成强制猥亵罪或猥亵儿童罪,但对此类行为的司法认定依然存在诸多困境。与传统猥亵犯罪相比,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犯罪的规范原理从接触禁忌更新为隔空防范,主要体现在本罪侵犯的法益不仅包括性自主权还应包括性隐私权,以及承认强制手段的内涵可延伸到隔空强制,即通过对未成年人精神上的控制使未成年人达到不能反抗、不知反抗、不敢反抗的状态。基于规范原理的更新,有必要对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认定...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省级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 省级党史博采
- 省级档案天地
- 省级山西警察学院学报杂志
- 国家级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 国家级资治文摘
- 省级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 省级中国检察官
- 国家级管理科学文摘
- 南大核心俄罗斯研究杂志
- 省级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马克思主义研究
- 省级人事天地
- 省级《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 省级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省级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 省级天津市人民政府公报杂志
- 省级觉悟
- 省级《沈阳干部学刊》
- 国家级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学报《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 国家级《环境保护》
- 国家级前沿
- 省级党的生活(河南)
- 省级北京支部生活
- 省级党史文苑纪实版
- 国家级中国保安
- 国家级派出所工作
- 省级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