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法治研究

《法治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3-1343/D
国际标准刊号:1674-1455
主办单位:浙江省法学会
主管单位:浙江省司法厅
上一本期杂志:《广东公安科技》法律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犯罪研究》政法期刊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法治研究》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法治研究》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原名《律师与法制》,创刊于1984年,于1985年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曾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一等奖。20多年来,杂志始终以传递律师信息、交流律师实务、反映律师心声、维护律师权益为己任,在我国律师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法治研究》在内容安排上共设立六大板块:名家有约、法治论坛、观察与思考、地方法治、审判实践、律师实务,以法官、检察官、律师及高等法律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杂志崇尚求真、务实的办刊风格,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本刊侧重以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特色。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知网、万方、维普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法治论坛、观察与思考、地方法治、司法实践、律师实务。

  2014年06期目录参考:

  论英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郭自力3-12

  保安处分与中国行政拘禁制度的改革 刘仁文13-20

  国家秘密司法审查研究 张 群21-36

  试析区域贸易协定发展的政治动因及其启示 陈立虎37-47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中的强制规则的识别 李凤琴48-55

  瑞士民法典探析 陈华彬56-69

  代孕法律的比较考察与技术分析 王 萍70-85+87-88

  浙江金融法制环境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李有星 金幼芳89-95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之解读 韩 艳96-102

  对《民事诉讼法》第 209 条合理性的思考 王祺国103-109

  简论刑事和解的中国特色———以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为中心 陆而启110-118

  庭前会议制度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构建 黄伯青 王明森119-131

  《法治研究》杂志编辑部投稿须知:

  1.附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6个关键词。内容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表明作者的观点,并且能够独立成文。

  2.文章题名、作者、内容提要、关键词应附英文版。

  3.注释采用尾注方式;尾注的编号格式为①、②、③,编号方式为“连续编号”。注释的格式范例如下:

  示例一(国内著作、编著类):

  沈宗灵主编(如为个人专著,不写“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示例二(报刊论文类):

  江泽民:《高举……》,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3月24日。

  李四光:《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载《中国科学》1973年第4期。

  示例三(经典文献类):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示例四(译著类):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示例五(外文著作类):

  see:TommyZamora,IsthereCustomeryInternationalEconomicLaw?GermanYearbookofInternationalLaw,Vol.32,1989,pp.8-42.(或p.6).

  间接引用时,应注明“参见”字样;引用原文时,直接说明出处。

  民商法硕士论文:有条件赋予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

  摘 要 要有条件地赋予个人以国际法主体地位,首先要界定国际法主体具有两个要素,即能够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直接享有国际权利承担国际义务;而个人主要有自然人和法人两大类。其次,可以发现现有的国际实践中规定个人拥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情形有授权性和惩戒性两种。

  关键词 民商法硕士论文,个人,国际法主体,特殊情形

  作者简介:丁雨晴,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凯尔逊曾言:“认为国际法主体是作为法人的国家的说法并不意昧着国际法主体不是个人。它意昧着,个人是按照特殊方式作为国际法主体的,是按照个人作为国内法主体的通常方式以外的方式作为国际法主体的。” 国际法从诞生发展至今,随着国际法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际法主体的范围也有拓展的趋势。而对于个人到底能否获得国际法主体地位,学界众说纷纭。下面,笔者将根据学者的观点,对个人在特殊条件下可获得国际法主体地位这一论题,做简单阐述。

  法治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涉案财物争议处理的程序优化——以《刑事诉讼法》修改为面向————作者:罗维鹏;

摘要:涉案财物争议主要与涉案财物的权属及其是否属于违法所得等应当被追缴和没收的财物有关。这类争议是刑事审判和执行中的棘手问题。现行《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争议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未予充分重视,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发现难、参与难、证明难、审查难、表述难、变更难和协调难等程序难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在处理涉案财物争议时带有刑民分开、审执分离和一并处理的潜在理念,其虽然在一定程度维持...

刑事诉讼中人脸识别证据材料生成特点与运用风险————作者:张潋瀚;

摘要:刑事诉讼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所生成的用以证明被追诉人身份信息的材料被称为“人脸识别证据材料”,其生成可分为人脸信息获取、人脸识别技术比对与识别、侦查人员分析与判断、相关人员辨认四个步骤。该形成过程决定了人脸识别证据材料兼具主客观性,其证据性质具有多元综合性等特点,从而带来技术滥权、控辩失衡与事实认定错误等风险。《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应关注人脸识别证据材料的特殊性,一方面将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纳入强制侦查...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平台企业:定位转向与立法回应————作者:蒋大兴;冯成丰;

摘要:从古代的“重农抑商”,到近代的“三座大山”,再到建国后的“计划经济”,中国的民营经济一直处于“先天不足”的状态。在“公有制—非公有制”的二元框架中,如何消除对民营经济的误解,明确其法律地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民营经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一立场也得到了正在制定中的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认可。然而,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从来都不只有公有制经济这一个影响因素,而是一切可能扼杀营业自由的权力,无论其来源如何。...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背景下被害人保护之回顾与前瞻————作者:冯露;

摘要:在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审视作为刑事诉讼主体的被害人的地位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域外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演进逐步纳入了不同形态的被害人参与模式。我国的被害人主体地位理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拓展,故有必要在被害人与其他诉讼主体的关系视角下对被害人的主体性价值予以理解与重构。梳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被害人权利谱系发现,偏重被害人“主体性”的被动型权利与彰显被害人与其他诉讼...

论基于责任归咎的格式条款不利解释规则————作者:田峰;

摘要:格式条款不利解释规则需回应为何不利、何为不利以及如何不利三个问题。学说与审判实践对于为何不利没有实质性争议,但基于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形成的两种裁判立场存在自身难以消解的逻辑困境,对何为不利以及如何不利的问题有必要加以反思。不利解释规则适用中解释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如何归咎相对人对格式条款形成不同理解的责任。依归责技术路线,可以根据归责事由不同,将格式条款不利解释区分为主观不利解释和客观不利解释。提供格...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空间效力——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条的适用为中心————作者:杜丰贝;

摘要:《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条以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发生地确立管辖依据,规范目的集中于数据主权的行使和国家保护义务的实现。第1款与第2款虽分别指向境内外不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但均产生域外效力。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范围,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为和目的,以及分析、评估行为的内涵均有解释的必要。产品的范畴并不局限于有体物,提供金融产品亦属于规制对象。需注意本条与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规范在域外管辖上的体系联动。本条的证明...

网络暴力自诉案件中的公安协助取证制度研究————作者:张谦;

摘要:在网络犯罪不断增多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暴力自诉案件的司法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其自诉人的“举证难”问题因为信息时代新的证据特性而更为突出。在涉网暴诽谤、侮辱自诉案件中,自诉人的证明劣势与自诉案件证明标准的矛盾激化,进一步影响了私人诉权的行使、实体正义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基于此,需要加强公权力在涉网暴诽谤、侮辱自诉案件中的干预和救济,公安协助取证制度应运而生。公安协助取证是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发展的...

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如何完善辩护制度————作者:韩旭;

摘要:律师辩护权保障系新一轮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刑诉法历次修改均涉及辩护问题,修改内容之广、条文之多,非其他制度所能比拟。辩护权行使状况关乎程序正义、实体正义和法治现代化的实现。关于辩护问题,第四次刑诉法修改应在以下14个方面进行:一是确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阅卷权;二是扩大委托辩护人的主体范围;三是赋予辩护律师侦查阶段有限的阅卷权;四是完善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制度;五是明确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证据性质并...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司法判断的新思路——“法益类型区分说”之提倡————作者:庄绪龙;

摘要:防卫行为性质以及“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司法判断,至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基本相适应说、必需说以及适当说虽各有侧重,但在实质上可以统一纳入“法益衡量”的抽象视域。基本相适应说理论中的“法定刑比较说”观点作为“法益衡量”的重要参考系数,虽具备实定法上的客观基础,但却在刑罚体系上不能自洽,还可能会人为弱化正当防卫的特殊价值。“法益衡量”根据存在周延性不足、条件局限、实践困境等弊端,也不能成为防卫行为性质判...

生成式AI的不可解释性及其法治应对————作者:金龙君;

摘要:不可解释性应是生成式AI的固有特性,可解释性是其治理导向。传统内置型和事后型可解释性方法应用于生成式AI只作为技术手段且有局限,在不可解释性应对上,应重视生成式AI不可解释性易引发风险的法治防范。“全责任式”的法律治理是负责任创新导向下的法律责任因应,聚焦于科技创新研发到产品生产、使用及维护等链条式的全生命周期上的法律责任方案,在因应体系上,可通过国家法固化创新伦理责任、上市服务责任、使用规范责任...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数字金融平台的算法权力风险及规制进路————作者:程雪军;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横空出世,激活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动能,驱动着数字金融平台的新模式发展、新技术应用与新产品研发。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内在的技术缺陷,导致数字金融平台从算法应用向算法权力风险嬗变。从量化投资平台案例切入,深度研判生成式人工智能下数字金融平台算法权力的形成机理,基于平台运营过程概括算法权力风险,集中体现为侵害其他平台经营者合法权益的算法垄断风险、侵害消费者私权利的算...

中国特色数据产权登记制度的构建————作者:宋强;

摘要: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与传统产权制度间产生范式冲突,构建适配数据新型权利属性的登记制度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命题。当前立法层面尚未形成系统性制度安排,虽在北京市、山东省等八省市开展的区域性制度创新试点中探索出差异化登记模式,但受限于数据权利分层模糊、区域规则异构化及技术治理缺位等瓶颈,仍难以支撑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的建构需求。基于此,...

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作者:胡玉鸿;

摘要:标识性概念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得以型构的动力。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至上、美好生活、社会公平正义等范畴凝练了法律本体、法律内容、法律价值的概念表达,从而成为代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标识性概念。人民至上将抽象的人民还原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将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利益作为保护的对象,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人民性、人道性、包容性;美好生活作为中国新时代法律的...

刑法解释的限度及其实践展开——基于牟某翰虐待案的分析视角————作者:袁玉杰;

摘要:关于刑法解释的限度,实践中对此界定存在观点不一和标准模糊的问题,有必要基于宪法的系统指导功能,明确其理论基准和判断规则,以有效纾解实践困境,助益司法判断的体系化和精准化。首先,应以合法性原则重塑可能文义说,形成“宪法理念—基本原则—比例规则”的体系框架,以奠立兼具正当性与体系性的理论基础。其次,应当确立文义解释与论理解释分层适用的判断规则,以有序推进解释进程。一是严格的文义解释需要优先适用,这是解...

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六项核心原则————作者:刘俊海;

摘要:为提振投资信心、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共同富裕,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迫在眉睫。该法应确立六项核心原则:地位平等、共同发展、公平竞争、互利合作、平等监管与平等保护。这些原则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同频共振,共同构成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四梁八柱。地位平等包括市场地位、法律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平等。共同发展意味着,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不存在零和游戏。公平竞争意味着,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自由竞争、...

行政诉讼立法的制度史考略——在学术与策略之间————作者:宋华琳;

摘要:《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领域的一部基础性法律,构成了我国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基石。学者们或求诸宪法规范与宪法原理,或诉诸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诉诸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求诸于权威政治家和政治文件中的相关表述,通过追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说,来探寻行政诉讼法制定的理论支点。在法律颁布前,司法机关通过厘定受案范围,设立行政审判庭,积极慎重办好行政案件,参与行政诉讼法立法,成为稳健...

世界法治文明中的中国涉外法治————作者:何志鹏;

摘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主张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中国法治理论建设得以提升,中国法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开放发展的中国明确了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互动机制,将国际秩序纳入国家法治发展的大局之中,将国家法治的经验推广到国际秩序的构建进程,为中国法治的进步和世界法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中国独特的贡献。在世界法治文明进...

从静态防御到动态安全:数据安全法律保护的范式变革————作者:李怀胜;

摘要:网络的代际更迭和风险特征的迁移引发数据安全制度体系的变迁和数据安全法律的范式变革。在数据安全法益对信息安全法益的逐步分离过程中,数据安全法律保护范式也完成了从静态防御范式到动态安全范式的转变。两者的技术特征、法律模式配置等均有显著不同,静态防御范式重视数据的要素保护,动态安全范式注重体系保护以及安全和发展的平衡。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数据安全观念与数据安全环境的情势变迁是其范式转换的逻辑基础。动态...

我国国家安全立法模式之考察与优化————作者:虞文梁;

摘要:国家安全风险是风险中的风险,要以规则的确定应对风险的不确定。国家安全立法模式决定了国家安全立法的质量和效能。我国国家安全立法模式是在宪法指导下的复合立法模式,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行政法+刑事法”的双轨制立法。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立法模式存在宪法协调政治和法治的关系仍有不足、重要立法定位不明和位阶冲突、立法相对滞后且主要分布于传统安全领域、“小切口”立法附随了“碎片化”效果、双轨制立法不同步等突出问题...

文物安全优先的文物犯罪侦查制度构建————作者:刘为军;

摘要:文物安全是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物犯罪是最严重的文物安全人为风险。当前的文物犯罪在承继传统作案手段的同时,也与其他犯罪一样,整体上朝向高科技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虽然我国文物犯罪案件立案数占比不高,但鉴于文物本身的不可替代、不可再生性以及其对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对文物犯罪的极限施压将是一项长期稳定的侦查策略。从实践来看,文物犯罪案件的打击呈现出案件类型和作案人身份等方面的失衡现象,这表...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