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研究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军事历史研究

《军事历史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2-1842/E
国际标准刊号:1009-3451
主办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主管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兵团党校学报》学报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档案春秋》省级期刊论文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军事历史研究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军事历史研究》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军事历史研究》是研究军事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季刊,该专业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涉及广泛,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到战术,从军事文化到军事人物均涵盖其中。主要栏目有新时期军事研究、人民军队史、现代军事、近代军事、古代军事、世界军事、军事理论与军事思想研究、军事文化研究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新时期军事研究、人民军队史、现代军事、近代军事、古代军事、世界军事、军事理论与军事思想研究、军事文化研究。

  2014年01期优秀论文范文:

  1 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 努力开创军队党史军史工作新局面 董长军 1-4

  2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支援三线建设项目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数量统计的分析 谢忠强 5-14

  3 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加强新疆防务的指导方略 范进军 赵继峰 15-21

  4 改革开放以来军队反腐倡廉建设研究述评 刘 鹏 22-30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民防训练———以成都市为例 黄辛建 31-42

  6 再论两当兵变及其历史意义 许瑞源 43-50

  7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瓦解日军工作 唐国东 51-59

  8 朝鲜战争美军心理战初探 王建丰 60-66

  9 核间谍与苏联原子弹研制———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 张泽宇 67-75

  10 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土司军队征调———以元、明、清朝乌江流域土司军队为例 彭福荣 76-81

  11 赫德、金登干购舰问题再探讨 刘振华 82-89

  12 《申报》视野下的南北和议 薛海玲 90-96

  13 “毛锥”焉能当“宝刀”?———中国青年党武装问题初探 曾 辉 97-109

  14 邓小平经营华东的历史功绩 郭照东 110-117

  15 莫擎宇: 从潮汕反袁独立到改投皖系段祺瑞 陈长河 118-123

  16 游击战术“十二字诀”一说辨析 王阿寿 124-132

  相关论文范文试论日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论文摘要: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发端,迈上了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建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其诸多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借鉴。日本成为现代化工业强国以后,接连发动对华侵略战争,这既打断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原有进程,也催生了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因素。鉴于此,文章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中国如何借鉴日本现代化的成功经验,然后从现代化的角度剖析日本侵华 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以供参阅。

  论文关键词:日本,侵华,中国,现代化

  一、绪论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与日本侵华之间有着诸多的联系。明治维新为日本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并使其跻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行列,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新兴强国。而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政治腐朽、经济萧条、军备松弛、科技文化落后。清王朝企图通过学习别国现代化的先进经验,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与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日本作为当时现代化发展的典型国家,与中国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点学习对象。明治维新以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日本接连发动侵华战争,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军事历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筹战时水陆运输的尝试与局限——以水陆运输联合委员会为中心的考察————作者:杨向昆;

摘要: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虽然对交通进行了调整,但依然面临机构膨胀、沟通不畅、运输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时局日趋艰难,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和交通部部长张嘉璈都有意借鉴水陆联运思维,统筹战时运输。1938年1月,交通部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成立,旨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1939年1月,该办事处改组为水陆运输联合委员会,直接隶属行政院。水陆运输联合委员会在调查开辟新的运输线路、加强不同交通工具的配合和联络、援助各运...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王若茜;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是英国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大战的起源、进程与影响等内容的叙述,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总体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但相关内容存在多方面缺陷:在内容编排上缺乏系统性;偏重英、美等西方国家,轻视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为西方国家在大战起源问题上应承担的责任辩护;明显表现出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偏见。这些问题反映了英国历史教科书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影响...

论元代军人犯“常法”的司法管辖与实践————作者:周思成;

摘要:军队是元朝统治的一个关键部分,对军人的司法管辖也具有特殊性。自至元十年开始,朝廷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通例,逐渐明确了军人犯“常法”的基本司法管辖原则,以狱讼之轻重来决定军人自相犯案件由民政系统抑或军事系统审处,对蒙古军人犯罪给予特殊待遇,同时通过“约会”制来协调军民冲突造成的治理难题。这些规定基本能得到现存司法记录的证实,反映了元朝官方在司法公正、地方秩序和身份特权等多种考量之间实现平衡的尝试。以“集...

明代“杀害军人”律例探析————作者:刘正刚;

摘要:明朝实行军人、民人二元管理体制,且优待军人,这在律例上也有体现。洪武朝颁布的《大明律》特设“杀害军人”律条,之后在实践中又有弘治、万历年间颁布《问刑条例》对之补充完善,细化出军人、民人杀害军人的不同处罚情形。杀害军人的犯人都要被处死刑,若军人无罪被杀,犯人户内还要出余丁充军,以填补军人被杀导致的军伍空缺。明代律学家对“杀害军人”律例的不断解读,使之在司法适用中便于操作,又经日用类书的传抄刊行,使该...

清代戍台班兵的参赌庇赌之风及其治理————作者:苏颂;

摘要:清代驻守台湾的军队参赌庇赌之风盛行并发展成为严重的军纪问题,这是班兵轮戍致使大陆赌风传入、兵民杂处导致台湾民间社会赌风渗透、官场陋规盛行促使班兵庇赌设赌、班兵收入微薄进而开设赌场赚取额外收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风气主要表现在军队官兵参与赌博、开设赌场及包庇赌博三个方面,导致台湾班兵军纪涣散、军队战斗力下降,进而影响官兵维护岛内稳定及海疆安全,并进一步为台湾民间社会安定埋下隐患。《钦定大清会典事...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洋“开花炮”的仿制与引进————作者:王开玺;

摘要: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武器尤其是火炮落后于西方的开花炮,于是在痛定思痛中开始尝试改良制炮工艺。开花炮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但近年有学者引用左宗棠之语,认为中国早在明朝末年即已有开花炮和开花炮弹。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自明朝末年至鸦片战争前,中国虽已制造出很重的大炮及炮弹,但铸造工艺相当落后。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才开始了对西洋“开花炮”的仿制...

陈毅《建军报告(初稿)》未被中共七大采用考析————作者:魏代强;王晓苏;

摘要:由陈毅主笔、历时近10个月、为中共七大而作的军事报告——《建军报告(初稿)》,较朱德主持、代之而作、一个月内仓促写成的《论解放区战场》,所涉时段更长、史料更丰、数据更准,分析说理更显功底,所费心力明显大得多。但如此高水准的一篇力作,为何未被七大采用?对此,既有公开解释均悬浮于表层而未能触及问题实质。本文依据相关史料,通过探索《初稿》的写作初衷、成稿过程、框架内容及当时中共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实际情况后...

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度的军政关系————作者:魏涵;

摘要:作为尼赫鲁之后印度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理,英迪拉·甘地从执政初期的弱势总理逐渐成长为独揽党政大权的强势总理,其任内的军政关系也从初期的弱文官控制型发展为中后期的强文官控制型。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印度的军政互动达到了其独立以来最有效率的状态:在开战问题上,文官政府决定了是否开战及作战目标,军队则确定了开战时间点;在作战过程中,军政官员保持着密切沟通,及时调整作战计划,但军种协调问题仍旧凸显;在停战问...

建政初期湖南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述论(1949-1950)——以南下老干部与地方新干部为中心————作者:陈益元;张芝怡;

摘要:建政初期,上级派遣南下老干部、地方选拔和培养新干部是湖南农村建政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开展的两支主要骨干力量。南下老干部和地方新干部基于来源、经历、素养的不同,造成了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优势、不足和相互之间的隔阂。为化解困局,湖南各地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以强化南下老干部和地方新干部队伍建设,这样,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干部严重匮乏问题得以解决,农村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得以顺...

二战时期德、美对苏日“中立”关系的应对——以德国“先苏后英”战略与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为中心————作者:蒋清宏;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英美苏中同盟集团与德意日“轴心国”集团整体对抗为特征的现代化战争。然而,在两大同盟体系内,日本对苏德战争保持了长达6年的“中立”关系,苏联对日美战争保持了长达4年的“中立关系”。德国基于“先苏后英”战略、美国基于“先德后日”战略对苏日中立关系的不同认知以及相应决策,成功地解释了苏日中立关系长期维持的原因,也成为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进程和最终结果的重要视角,进而有助于理解苏日“中...

确保大国战略稳定:美苏《防止海上事故协定》的签署、执行与启示————作者:忻怿;

摘要:冷战开始后,美苏舰机因相互抵近而频繁发生海空摩擦事件,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更易引发战略误判。为降低冷战烈度、维护战略稳定、构筑“缓和”所需的国际规范,美苏于1972年签订《防止海上事故协定》。作为美苏第二次战略“缓和”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协定有效管控了美苏海空接触行为,亦成为后续类似机制如多国《海上意外相遇规则》之滥觞,为多边海上接触规范、互信机制及危机处置奠定了基础。《防止海上事故协定》虽然显著...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鄂籍参战官兵之优抚————作者:李翔;高振;

摘要:优抚是国家对军人及其家属实施的一项重要保障制度。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是中国为维护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利益而进行的一场边境自卫战争,湖北籍人民子弟兵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中共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依据国家优抚工作系列法规,推进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鄂籍参战官兵优抚事务。其主要做法包括给优抚对象发放优待金,给予优抚对象生产生活和精神方面的优待,给烈属和伤残军人发放抚恤金等。这些优抚事项,浓厚了湖北省的拥...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优属工作————作者:晋江艳;

摘要:抗美援朝时期,地处战争前沿的东北地区优属任务繁重且紧迫。为了做好优属工作,东北地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抗美援朝运动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包括组织网络、资金筹集、宣传动员和监督检查在内的制度,坚持以精神优待为主,物质优待为辅的原则,强调社会互助,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帮助和组织烈军属参加生产。优属工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烈军属的生活困难,还鼓舞了士兵的士气,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时期北京市优抚工作的历史考察————作者:李岩岩;

摘要:抗美援朝时期优抚工作的丰富开展,为巩固国防、增进军民团结、鼓舞前线战斗士气、取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突出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优抚对象规模的扩大、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优抚工作的既有进展等,是北京市抗美援朝优抚工作的时代条件。浓厚社会氛围,立足重大节庆开展群众性拥军优属运动;聚焦烈属军属现实困难,重点做好农村代耕和城市生产就业工作;丰富优抚政策,落实退役安置、褒扬抚恤等优抚政策,是北京市抗美...

康熙中后期外海风帆战船修造制度初探————作者:王宏斌;

摘要:统一台湾战争结束之后,清廷在沿海各省布置了一条水陆相维的海防线,设立了大量水师,并装备了1700余只战船。为了确保战船正常服役,又建造了14个战船修造厂和1个修理厂。为了使战船厂按照质量和数量完成分配的修造任务,康熙朝君臣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一套颇为严密的修造制度。它不仅确定了文官“知府”“道台”负责修造,“副将”“参将”监修的体制,而且规定了战船两种修造限期;不仅确定了中央财政划拨的经费,而且规...

理论传入与制度变迁: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两度改组————作者:陈默;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数月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经历了两次改组,这与同时期西方新军事理论的传入密切相关。1932年军委会成立并在数年内逐渐成为国民政府军事统帅机构的主体,而此时德国顾问提出的“军令军政一元化”主张虽不乏支持者,但未能在军委会的组织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西方“总体战”“总动员”理论传入中国后,引起军政界巨大反响,推动了1937年8月融党、政、军为一体的大本营的组建,即军委会的首度改组。但大本营...

日军“华北灭共委员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报调查————作者:王弘;

摘要:1938年11月,华北日军参谋部成立“灭共委员会”,专门从事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报调查活动。该机关成立后,发布大量报告,刊行“反共”月刊,监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作为侵华日军的“信息桥头堡”,该机关的调查活动为日军制订军事行动计划、出台占领地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使日军正视中国共产党这个强劲对手,对侵略活动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中东路事件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军事侨民————作者:李红娟;

摘要:1929年中东路事件发生前,在中国东北地区已经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俄国军事侨民及其组织,东北军阀既限制其活动又广泛利用其军事技术与作战能力。中东路事件爆发后,俄国军事侨民在武装参与该事件、对抗苏联问题上存在是与否两种态度。最终,一部分狂热的军事侨民以该事件为契机,多次进攻中苏边境地带,并潜入苏联远东地区组织破坏活动。对此,东北当局虽公开严令禁止,但私下仍有限度地默许。中东路事件在俄国军事侨民发展过程中...

1941年美国对冰岛军事行动探析————作者:宋晓芹;孟宪东;

摘要:1941年美国对冰岛的军事行动是整个二战时期美国第一次向大西洋战场前线用兵,是美国国内“中立”政策动摇、英美军事合作进一步深化、冰岛有意寻求美国的介入、北大西洋的局势紧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行动是美方在面临美军高层对登陆冰岛意见不一、美英冰三方对登陆的具体细节存有分歧、相关法律带来阻碍等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利用德国入侵苏联的契机最终实施的。通过利用驻冰岛美军与德国日渐频繁的军事摩擦,美国国际主义...

民族主义、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从英印斡旋看朝鲜战争与东亚冷战————作者:许亮;

摘要:朝鲜战争初期,英国和印度担心美国“6·27声明”后会扩大战争,分别进行了一次调停尝试。但调停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美国不愿在中国问题以及台湾和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做出让步。这让美国从一个“抵抗侵略的领导者”变成“和平阻碍者”和“帝国主义者”。美国干涉台湾问题和阻挠中国进入安理会的做法实际上将中国推向了朝鲜战争。英印斡旋暴露出的分歧,揭示出朝鲜战争爆发前后东亚国际关系的本质,即共产主义赢得亚洲民族主义的...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军事历史研究》军事期刊发表论文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zf/1638.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