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暨南大学
主办单位:广东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国内统一刊号:44-1124/D
国际标准刊号:1008-6099
邮发代号:46-320
南大核心期刊
《东南亚研究》杂志简介
《东南亚研究》Southeast Asian Studies(双月刊)1959年创刊,是国际问题学术刊物。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东南亚问题,促进东南亚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刊载有关东南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社会、文化、教育、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民俗、华侨华人等方面,以及亚大地区政治经济现状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读书笔记、资料整编、论著文摘、书讯书评、学术动态等。
《东南亚研究》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东南亚研究》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417;总被引频次:302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623 ;综合影响因子:0.343
《东南亚研究》栏目设置
特稿、东南亚问题评论、亚太经济观察、国际事务论坛、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社会
《东南亚研究》杂志投稿须知:
一、来稿请直接投寄本刊编辑部,个人不接收稿件;三个月内(时效性强的文章一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请勿一稿多投;因本刊人力、经费有限,恕不退稿。
二、来稿均需两个版本,一个是打印稿,请用A4纸打印。因匿名审稿需要,打印稿中不要出现作者个人资料,作者个人资料及稿件标题请另页说明。一个是电子文本,请用E-mail方式发送,二者缺一不可。
三、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修改。如不同意,请在来稿时注明。
四、学术论文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名、邮编、关键词、摘要以及与上述信息相对应的英文信息、正文、注释等几个部分,并依此顺序排列。
五、正文各级标题层次依次表示为一、二、……,(一)、(二)、……,1、2、……,(1)、(2)、……等。
六数字的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应简写(如九○年或90年);多位整数应以千分撇“,”分节,小数部分不分节,四位以内的整数也可以不分节。
七、学术论文一般应有学术回顾,无学术回顾的论文本刊原则上不予刊用。
八、本刊采用脚注和尾注两种注释方式。论文的题注和作者简介均使用脚注。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等项;如属合作撰写,则需分别注明;使用笔名的,务请说明并告之真实姓名,以便联系。
九、论文的正文注释应规范,无注释或注释不规范的论文本刊原则上不予刊用。论文正文注释分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应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
1.释义性注释是作者对某个概念、观点或事实的解释或补充说明,请用小号①、②、③、④等符号在需注释处右上角标明(如在句末,注释符号一般标注在该句标点符号之前),并使用脚注。
2.引文注释是说明引文(包括转述和转引)的出处,请用小号[1]、[2]、[3]、[4]等符号在需注释处右上角标明(如在句末,注释符号一般标注在该句标点符号之前;但如果是完整的引文,注释符号应标注在句号和引号之后),并使用尾注。由于引文出处比较复杂,引文的标注方法也较难把握,本刊采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有关规定(详见附录),请作者参照执行。
3.网络文献著录项目及标注顺序:电子文献的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应标明网页和至少三级以上的路径)/发表或更新日期(也可用引用日期)。
十、本刊提倡文字简炼,论文字数(指含尾注和脚注的字符数)一般不要超过8000字。
十一、请提供作者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以便联系。
东南亚研究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有限社会化、非均衡激励与东亚合作的退化————作者:齐尚才;张韵;
摘要:国际合作包含进化与退化两种态势,传统研究专注于解释合作进化,而忽略了合作退化。有限社会化与非均衡激励构成了解释合作退化的两个变量。有限社会化的共同体成员同时受适当性逻辑与结果性逻辑驱动,但对二者侧重的程度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中心—中间—外围”的合作结构。非均衡激励通过提供替代收益诱导各成员脱离合作,主要受结果性逻辑驱动的外围成员最易受到影响,其背叛对中间成员形成示范和压力,中心成员也将重新评估适...
论国际造法的“东盟方式”————作者:阮京丞;
摘要:东盟是区域一体化的亚洲典范。以协商一致、不干涉、包容性、非对抗性为特点的“东盟方式”贯穿于东盟造法实践的始终。在成果层面,东盟造法既包括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硬法,也包括不具有法律拘束力而从宏观上指导组织发展或从微观上指导具体实践的软法;在程序层面,兼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组织形式,遵循协商与共识的决策机制;在主体层面,涵盖传统的国家行为体以及非国家行为体。东盟造法呈现出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的互动交融、舒适性与灵...
“东盟-X”的制度变迁与东南亚区域一体化————作者:戴轶;赖征世;
摘要:“东盟-X”是东盟达成的允许成员国对东盟经济决议采取先后执行形式的“指示性”制度安排。在奥兰·扬的构成性属性变迁的分析框架下,“东盟-X”历经了成员身份、功能规模与地理范畴三重维度的变化,即东盟扩展了适用“东盟-X”的成员国数量,“东盟-X”由同步执行方式转为先后执行方式,并将东盟执行功能变为暂缓遵守功能,同时“东盟-X”由传统的关税贸易领域向数字经济领域拓展。实践证明,在东南亚国家差异化程度明显...
多元未必冲突:马来西亚族群政治论析——基于比较历史政治学的分析视角————作者:郝诗楠;
摘要:族群多元未必会导致族群冲突。马来西亚的案例表明,在多元与冲突之间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应当从特定历史遗产中探寻族群政治模式的演化动力。从比较历史政治学的视角来看,在马来西亚反殖民独立建国时期,殖民者与殖民地本土精英之间的关系深刻塑造了殖民地的独立建国模式及其之后国家建构的路径,同时也深刻塑造了建国后的族群政治模式,最终对政治稳定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泰国、印尼和缅甸等国相比,马来西亚的族群政治模式...
经济外交与越南国家发展————作者:顾强;王硕;
摘要:近年来,越南经济表现亮眼,其经济外交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数据显示,越南经济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其领导人的高度赞许。对越南经济外交模式,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剖析。从内部来看,包括理念驱动、组织驱动和主体驱动诸方面,越南国内形成了对经济外交极其强劲的多元驱动。从外部来看,越南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互动过程中,既有面向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的主线,也有面向老挝、柬埔寨和古巴等特殊关系国家的辅线。越...
日本与东盟区域间合作的缘起和演进————作者:李思聪;郑先武;
摘要:日本与东盟的区域间合作源于冷战中期以来亚洲远东区域格局的演变,双方试图借助区域间合作实现针对外部大国的权力制衡,而原有区域间安排赋能不足为日本和东盟发展自身主导的区域间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日本和东盟也需要借助固定的区域间机制协商各自的核心诉求,避免被对方排除在区域治理之外。在日本和东盟各国的共同努力下,自1974年日本—东盟橡胶论坛以来,双方先后通过日本—东盟论坛、日本—东盟外长会议、...
“四方安全对话”扩大化与实体化及其对东盟的影响————作者:刘鹏;张砚思捷;
摘要: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扩大化与实体化正在逐步推进,其所涉议题已超出安全领域,而延伸到投资、基础设施、关键技术、海事、人文和卫生等领域。该实体化合作机制不断升级,涵盖从政策设计层面的领导人峰会到具体合作领域的多个工作组,并在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领域实现实质性合作。Quad是以零和博弈思维和传统权力结盟的方式寻求绝对安全,其扩大化与实体化迫使地区国家以价值观分类而趋于阵营化,对东盟共同体...
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国际化和在地化——以菲律宾在香港佣工的管理为主线————作者:唐姗;贾海涛;
摘要: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加速,海外劳工权益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香港外籍家政劳工中规模最大的群体,菲律宾佣工在权益保障与文化适应过程中展现出国际化与在地化的双重特性:一方面,国际层面的双边合作、全球劳工治理框架及菲律宾政府的多维管理体系为劳工群体的权益保护提供了宏观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社区网络与自主管理机制则为劳工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微观支持。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
领袖形象、统治合法性与治国方略——以印度尼西亚为例————作者:马广路;
摘要:随着大众民主的兴起和现代通讯的普及,领袖形象在现代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效能。本文尝试将领袖形象作为独立变量,考察其与统治合法性、治国方略的关系。现代领袖形象是从领袖的个人特征、政策纲领、治国方略中提炼出的政治形象,具有政治性、建构性、互动性和动态性。领袖形象是领袖与支持者之间特殊的政治契约,有效的领袖形象准确聚焦支持者群体、回应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帮助领袖获得执政的合法性。领袖形象对治国方...
庇护主义在东南亚政治发展中的本土性与现代化————作者:孔金磊;
摘要:庇护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前现代性的社会关系范式,是剖析和审视现代东南亚政治发展的关键性分析视角。在东南亚诸国,自古代逐步确立的等级序列、经济资源的垂直集中分配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传统观念,共同营造了一个非对称性的社会结构与文化氛围,为庇护主义的前身——庇护关系的萌生与存续提供了合适的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东南亚国家向现代国家体系转型,传统的庇护关系与新兴的政党政治相互作用,孕育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庇...
理解东南亚区域秩序:多重叙事的回顾与反思————作者:李优;
摘要:关于东南亚整体地缘政治规律的学术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地理学领域,而最早使用“区域秩序”概念来研究东南亚的国际政治是英国学者迈克尔·雷佛。随着苏联解体与东盟成立,国际关系学与区域国别学界对东南亚区域秩序问题的关注不断加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发展中,国内外研究者围绕东南亚区域秩序的形成与演变、区域秩序的性质与状态等问题,构建出东南亚区域秩序的“多重叙事”,主要包括“内部形成论”...
区域治理视域下大国海外基建及其地区影响力——以日本在东南亚的基建实践为例————作者:彭昭男;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促进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大国扩展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对于大国通过海外基建获得地区影响力的具体机制,学界多从大国对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加以阐述,而对基础设施需求侧的分析则有所忽略。东盟在区域治理进程中的主要需求可以分为维护自身战略自主性、维护“东盟方式”和内部团结与开展具体基建项目合作三个层次。在海外基建领域,大国地区影响力的变化主要是由其海外基建活动与东盟区域治理...
“印太战略”背景下加拿大的南海政策:解析与评估————作者:王传剑;李鹏飞;
摘要:加拿大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发展经历了“中立不选边”“有限选边站队”和“全面选边站队”几个阶段。这一变化过程既与加拿大对华威胁认知的不断加深有关,也与美国对华竞争造成的强大压力有关,同时也是加拿大谋求提升在印太地区影响的体现。与其他域外国家相比,加拿大的南海政策具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强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解决南海争端中的基础作用;二是将东盟及其主导的多边机制作为参与南海事务的主要路径;三是对...
东南亚家族政治与新自由主义之殇————作者:夏方波;
摘要:近年来,东南亚出现了新一轮家族政治的权力接续,印尼前总统佐科之子吉布兰突破宪法限制成为副总统、菲律宾小马科斯凭借“黄金时代”的历史记忆获选总统、柬埔寨长期执政的洪森辞职助力洪玛奈担任首相。上述现象的吊诡之处在于,随着东南亚国家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家族政治反而愈发成为维持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二战后,东南亚各国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大都被卷入西方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并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在这一过程...
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及其历史反思————作者:庞卫东;
摘要:马来西亚的现代化肇始于英国占领槟城,其进程可分为殖民时期、独立时期和马来西亚时期三个阶段。在殖民时期,英国人虽然开启了马来亚的现代化进程,却不可能使其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马来亚独立及马来西亚成立后,以巫统为核心的马来亚联盟成为执政党,开始主导马来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经过60余年的发展,马来西亚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缘于马来西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
灵活追随:东南亚国家战略文化及其对地区秩序的影响————作者:查雯;
摘要: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着灵活追随的战略文化。这一战略文化包含以下三个关于武力使用的基本假设:第一,东南亚国家不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国家间战争应予避免;第二,国家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来自于国家内部,是非军事的;第三,军事力量在实现国家安全目标方面的效用有限。在操作层面,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偏好体现出灵活追随的特点,获取大国援助和实现战略自主是两个同时被渴求但又相互矛盾的目标,保持灵活性则是东南亚战略精英调和这...
“全球大国”定位与英国对东南亚的政策调整————作者:韦红;程春林;
摘要:2016年“脱欧”公投后,英国重塑其外交战略布局,确定了“全球大国”定位。东南亚既事关英国切身利益,又是其配合美国实施“印太战略”的重点地区。基于此,英国对其东南亚政策作出了一系列调整:双边与多边并进,打造多层级的伙伴关系网络;以构建自贸网络与援助为抓手,强化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扩大防务合作,加大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由谨慎中立转为“选边站”,拉拢当事国并挑动南海对立。英国对东南亚...
印尼大选与华人参政:观察和思考————作者:李皖南;陆凤燕;
摘要:2024年印尼大选有三组候选人参选,结果一轮定胜负,印尼时任国防部长、退役陆军上将普拉博沃以高票当选,但其他两位候选人不服选举结果,上诉至印尼宪法法院,宪法法院最终确认了选举结果的合法有效性。普拉博沃在竞选中表示将延续佐科的内政外交政策,并在未就职前积极开展外交访问,体现出印尼新总统的主动作为。在本次议会选举中,国会继续由三大传统大党占据主要位置,但进入国会的政党数量在减少,其中多数支持普拉博沃,...
新媒体接触与政治信任——基于印尼的实证研究————作者:郭凤林;张汝楠;
摘要:政治信任是连接公民个体与政治体系的纽带,对于新兴民主国家的合法性尤其重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各式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传播关系,重塑了受众政治信任的生成路径。本文选取亚洲晴雨表调查2011年、2016年及2019年的三波调查数据,考察了新媒体对印度尼西亚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印尼民众的新媒体接触对其政治机构信任和政治人信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党、国会、法院...
规范内化与东盟地区论坛的预防性外交实践————作者:虞群;徐紫莹;
摘要:阿米塔夫·阿查亚提出的“规范本土化”理论为研究东盟成功建立东盟地区论坛、借助“东盟方式”改造预防性外交规范并实现本土化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但是,随着东盟地区论坛预防性外交规范的发展,该理论却未能涉及规范本土化后论坛成员对规范的接受情况和规范内化程度的评估,不利于全面地考察论坛成员对待预防性外交规范的基本态度,也使我们无法完整地认识预防性外交规范在论坛内发展的全过程并对规范未来的发展做出研判。...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 省级西南民兵
- 国家级国际援助
- 省级特别关注
- 南大核心社会科学家
- 北大核心《人民论坛 》核心期刊
- 南大核心历史研究杂志
- 省级理论与现代化
- 省级西北民族论丛
- 省级地方政府管理
- 省级《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 省级广西党史
- 省级《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学术论坛》
- 省级中国公共安全
- 省级知识产权法研究
- 省级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杂志
- 省级理论参考
- 南大核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国家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省级陕西档案
- 省级大江南北
- 南大核心东疆学刊
- 省级南方人物周刊
- 省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省级公共管理研究
- 国家级中国改革农村版
- 省级时代风采
- 国家级真理的追求
- 省级《社会主义论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