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文明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道德与文明

道德与文明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2-1029/B
国际标准刊号:1007-1539
主办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主管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查看道德与文明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政工导刊政工科学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贵州档案档案学期刊

   《道德与文明》(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伦理学会与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伦理学专业理论刊物。

  《道德与文明》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宣传、普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设有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西方伦理思想研究、公民道德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现实问题研究、未成年人教育、婚姻家庭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与行政伦理、环境伦理等20余个栏目,对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

  《道德与文明》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道德与文明杂志栏目设置

  企业伦理、科技伦理、普遍伦理、网络伦理、中西伦理比较研究、中国伦理史研究、博士生论文选、婚姻家庭

  道德与文明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阅读推荐: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杂志坚持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民主与科学》杂志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勇于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努力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形成《民主与科学》的鲜明特色风格。

  道德与文明最新期刊目录

人工智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作者:李伦;

摘要:世界各国如何立足本土文化,提出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伦理学理论,制订适合本国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方案,并达成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国际共识,协调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的关系,形成人工智能全球共同发展、共商共治的格局,是全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和科技伦理“牵鼻子问题”,分析和应对这些问题离不开人工智能伦理学理论的指引。我国在倡导人工智能全...

审视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基于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视阈————作者:栾青;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应用,人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但同时人的主体性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人工智能是否会否侵犯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未来世界成为奴役和压迫人的异化存在?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围绕着人的主体性,形成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重维度,为我们讨论该问题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等技术的高度智能自主性不断遮蔽和消解人的自我主体性,资本逻辑和...

两汉到西晋的法律伦理化路径————作者:穆亨;

摘要:在儒家传统中,“礼”所代表的伦理认同与道德共识,一方面有赖于人的自觉,另一方面依托于具有外在强制力的法加以维护。自汉武帝开始,儒法融合加速,儒吏的诞生即为一种缩影,但针对法律实践进行改造的“引经决狱”和“经律互注”,只是司法和法律解释方面的儒家伦理化,汉律的庞杂也使得儒家伦理难以在立法领域体现。到了魏晋之际,儒学依然占据着思想上的核心地位,而新兴的名理学和玄学思维方式影响了魏晋的制律士人,这使得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难题及纾解————作者:马付杨;李安增;

摘要:现代化于道德建设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现代化本身要求道德的提升并为道德建设提供深厚基础,另一方面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张力与冲突。在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个体道德行为失范、家庭道德观念淡化、职业道德约束减弱、社会公共精神缺失、新型道德议题频发等道德难题同样愈发凸显。这是中国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结果,是多元道德观念激烈交锋下的反映,转型期制度缺位与滞后、道德教育存在短板也为道德难题的产生提供了可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意蕴————作者:刘云霞;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道路”与“文明”双重意蕴。其道路意蕴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道路问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行动被动”到“实践自觉”,由“理论自觉”再到“文化自觉”之不断变化提升的过程,其文明意蕴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之哲学思维对西方现代化思维方式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既是对既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又具有天然的文明连续性,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基于这一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作者:曾建平;

摘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伦理学的话语体系,要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体现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的特色在于其卓殊的指导理论、独特的价值取向、特有的原创成果、非凡的实践品格。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体系,必然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增强其引领力;以构建类型齐全、体系完备的学科体系为目标,增强其支撑力;以形成中国式道德哲学为主线,增强其生命力;以关注社会变迁,特别是...

冲动与自由——阿多诺的后康德道德概念————作者:谢永康;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本身就包含一种自由的动机和道德行动的成分。阿多诺试图通过对康德的规定了的否定引出其本人的自由学说。针对康德的绝对命令,阿多诺提出新的绝对命令,以质料性和个别性的原则对抗康德的形式主义道德。与康德的绝对命令不同,新绝对命令的绝对性只能由个别性的事物激发,并且基于身体性的痛苦获得。这些并不会伤害其无条件性,并将保存一种弱普遍性。被迫意识到这种新绝对命令,可以说是阿多诺揭示出的...

论阿多诺的否定自由观——从阿多诺对康德自由理论的批评谈起————作者:罗松涛;

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核心成员,阿多诺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持久而深入。他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的理性主义自由观最终只能在理性的抽象中具有说服力,因而无法解决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问题。阿多诺从否定主义立场出发,围绕奥斯维辛之后自由是否可能这一问题进行了最低限度的道德哲学思考,提出了否定的自由观。这种否定自由观体现出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自身蕴含的实践旨趣。与此同时,以历史唯物...

古怪欲望与欲望的评价性————作者:王旭凤;

摘要:欲望的目标对象通常被视为“善的”或“可欲求的”,这意味着人们只欲求有价值的事物,欲望因此被赋予评价维度。戴维·维勒曼质疑这一立场,提出三个很难应对的挑战:存在古怪欲望、欲望与信念有泾渭分明的区分以及欲望的评价性涉及概念掌握困境。詹妮弗·霍金斯针对这三个挑战给出了很有启发性的反驳。然而,仔细审视霍金斯的论证会发现,虽然在欲望与信念的区分以及欲望的评价性涉及概念掌握困境这两个层面霍金斯的论证很有说服力...

道德模糊性与道德相对主义————作者:张锋;

摘要:道德模糊性的一个一般性现象就是临界例子的存在,由此而形成的道德语句既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因为道德模糊谓词不确定适用或不适用于这些例子。这似乎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因为道德相对主义也承认道德语句既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通过检视道德模糊性和道德相对主义,可以发现二者虽然有重叠之处,但这并不会使道德模糊性导致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模糊性不仅有其客观性来源,而且与道德相对主义相比,它也可以更好地说明道德分歧、道德...

论改善自然界————作者:曹孟勤;金志校;

摘要:每个时代都有显现该时代精神气质的标志性话语,“改造自然界”就表达着现代性对待自然界实践活动的精神气质。超越现代性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同样需要提出标志生态文明对待自然界实践活动精神气质的话语。用“改善自然界”替代“改造自然界”应当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改善自然界”将被遮蔽的对待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本质加以解蔽,鲜明地表达了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使善待自然界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法则。“...

儒家孝观念的超越性意义——以《孟子》所述为中心————作者:景海峰;

摘要:何为孝?孝的意义与价值何在?这离不开对哲学本体的探讨和对思想义理的阐述,因为儒家的孝道除了是一套实践哲学和经验哲学之外,本身也包含了形而上的层面和深刻的超越性意义。在《孟子·万章》中,通过诠释舜“号泣于旻天”的事件,孟子力图给“亲亲”原则找到一个超越的理据,为人的存在做出一个目的论的说明,或者为人伦关系的天然性与内在性确立一种形而上的意义。人的生命所自出、人的存在价值的根源性何在?确立人之为人的主...

孝观念的效用论————作者:朱承;

摘要:以孝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套关涉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伦理观念。在传统社会,孝对于“成己”“齐家”和“治天下”具有引导和规范的效用,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并为思想精英所广泛推崇和深入阐释。就“成己”而言,孝激发了个体对于生命轨迹的认知,促进了个体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对于个体的言动有所端正,强化了个体在时间序列、家族谱系中的认同感。就“齐家”而言,孝以提供情绪价值的方式维系了家庭情感,通过...

人类何以构成一个道德共同体——论康德的道德世界主义————作者:居俊;

摘要:康德常被视为世界主义观念的最佳代言人。大多数学者往往将其世界主义观念视为纯然政治性的,忽视了其哲学中的道德世界主义。事实上,康德论述道德世界主义观念的思路有两条:一条是基于实践理性的普遍性,从道德世界、目的王国与伦理共同体三个观念出发论证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类构成一个道德共同体;另一条是通过将世界主义解释为一种奠基于普遍理性之上的博爱主义,将人类视为一个交互善意的道德共同体。两条思路建构起道德世界主...

笛卡尔德性认识论刍议————作者:左金磊;

摘要:基于对理智德性的不同理解,当代德性认识论被区分为德性可靠主义和德性责任主义。这两种派别都对笛卡尔认识论进行了重构,将其解释为一种德性认识论。德性可靠主义认为,笛卡尔通过官能的认知能力保证了信念的规范性;德性责任主义则认为,被笛卡尔奉为最高的德性——宽宏,在认知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知识规范性的来源和保证。本文对笛卡尔德性的意志主义提出一种新的解读视角,以此调和修正两种解读立场:笛卡尔的德性可以被理...

同意原则的伦理向度:从生命伦理到多元实践————作者:杨利伟;

摘要:同意原则是生命伦理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旨在确保个体在医疗决策、生命科学研究以及生殖技术应用中的自主选择权与个人尊严。该原则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个体的自主权,维护其在面对复杂医学和伦理问题时的决定权,这既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认可,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尊严的高度重视。同意原则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具有深远意义,更在医学伦理、生物医学研究以及生殖技术等领域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同意原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共同富裕道义内涵的历史性生成逻辑————作者:王晓丽;

摘要:共同富裕因展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类社会价值追求而具有道义性,作为连接全体人民需要与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桥梁,包括为了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正义、遵循人的逻辑的道德义理和依靠每个人的道德义务的三维内容。中国传统社会“以德配天”的思想孕育了“以德敬天”和“以德保民”的双重内涵,证成了共同富裕道义性的文化基因,而西方近代文明在“自然人”机会平等的理念下孵育出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图景。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人理念...

社会加速视域中美好生活的伦理致思——以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为视角————作者:郑洪辉;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越快,人们感觉距离美好生活越远。罗萨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中对此现象进行了伦理批判,他认为现代性及其内蕴的自主性是美好生活的前提,社会加速是实现现代性的重要手段,但在社会加速过程中形成的加速力量逐渐失控,从最初承诺给人以自由变成了对人的规约,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在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可以将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作为参照,尝试从制度建设...

《民法典》中的家庭伦理:源流、内涵及实现————作者:饶淑慧;

摘要:家庭伦理是关乎家庭内部情感、责任和互助的伦理规范,对增进个人福祉、促进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家庭伦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孝道、亲情、家庭责任、亲族观念等多方面内容,其在我国的法治进程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现代家庭伦理的发展与变化,对《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产生深远影响,使婚姻家庭关系中衍生出自由、平等、宽容等现代家庭观念。为助力内蕴于《民法典》的现代家庭伦理的实现,可朝实...

公共服务赋能美好生活的场域伦理————作者:陈进华;

摘要:公共服务作为一种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导向的社会公共事业,在公共场域中形成了一套以公共性、责任性和功能性为核心品质的场域伦理关系,以高质量维护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公正、保障公共权益、尊重和保护个体权利与人格尊严。然而,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进程中,公共服务场域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分配公平失序、权利义务失衡、公平效率失调等现象,阻碍着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可行能力与目标愿景。应遵循高质量公共服务与高效能公共治理...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道德与文明南大核心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zf/10563.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