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经医学

所属栏目:医学期刊 热度:

中华神经医学

中华神经医学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5354/R
国际标准刊号:1671-8925
主办单位: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
主管单位:卫生部
查看中华神经医学杂志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研究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大众心理学心理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神经外科期刊,创刊于200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主办,杂志主要刊载神经医学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技术、新业务等,内容涵盖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以及神经生物等基础神经科学领域。其特点是神经内外科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适应了当前神经医学整合与发展的趋势。2004年第一军医大学集体移交地方,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鉴于《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在短短两年的办刊时间里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同意接收我刊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自2005年1月起我刊的主办单位由改为中华医学会,成为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一员。

  《中华神经医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医学专业期刊。吴阶平副委员长题写刊名,王忠诚院士、王正国院士、鞠躬院士、钟世镇院士、李春岩院士任名誉总编辑,徐如祥教授任总编辑。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已经打破了传统模式,更加强调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神经内外科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已从过去的按专业分工走向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的创刊,正是顺应了神经医学发展的新趋势。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栏目设置

  专家论坛、论著、研究快报、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综述、讲座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荣誉

  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社简介

  1、《中华神经医学》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中华神经医学》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中华神经医学》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阅读推荐:广州医学院学报

  《广州医学院学报》医学学报征稿,创刊于1991年,由广州医学院主办。本刊为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等多家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主要刊登栏目有论著、临床、交流、实验技术、短篇报告、中医中药、综述等医卫文章。

  中华神经医学最新期刊目录

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作者:段传志;李铁林;

摘要:近20年来, 随着新设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不断融入, 神经介入放射学发展迅速, 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脊)膜动静脉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等脑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效果不断提升, 适应证逐渐扩大, 成为部分疾病一线甚至首选治疗方式。本文就神经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做一述评,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NLRP3炎症小体在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作者:陈思敏;全红羽;李脉;陈倩;吴英;李咏梅;

摘要: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可能与损伤后离子通道变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功能降低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表明, 核苷酸结合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含pyrin结构域受体3(NLRP3)炎症小体在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靶向调控NLRP3炎症小体可能是一个有前景的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策略。本文围绕NLRP3炎症小体在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中的...

小胶质细胞调控对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影响的研究进展————作者:张曼卿;兰宇飞;李磊;张欢;卢建锟;董耀远;高筱雅;王晨阳;郭洪波;

摘要: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特化免疫细胞, 通常负责清除脑部碎片和应对炎症。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特征之一是脑内免疫系统的广泛激活, 而小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和功能失调可成为推动AD进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小胶质细胞在AD病理进程中的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总结其在AD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以期为探索AD的新治疗策略和干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涂层球囊与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比研究————作者:徐田明;刘文波;李天晓;何艳艳;丁乾昊;贺迎坤;

摘要:目的对比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前瞻性研究数据库中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纳入的症状性MCAS患者, 按治疗方式将其分为DCB组和支架组。按照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消除2组患者的基线差异, 比较2组患者技术成功率、术后即刻再狭窄率、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及术后30 d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基底节钙化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作者:李秋菊;刘斌;严芳;张文波;郑贇贇;王宇卉;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基底节钙化(BGC)的发生率以及BGC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30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其是否为AIS分为AIS组(n=380)与非AIS组(n=350),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进行1∶1匹配消除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后, 比较2组患者间BGC发生率的差异, 以及采用单...

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作者:张笑闻;李菁;李西锋;段传志;刘爱华;史怀璋;徐浩文;马南;姚智强;范锋;刘朝;李进一;钟海龙;范梦妍;万佳鑫;林日金;刘惠翔;张佳镁;张炘;管生;

摘要:目的评估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的11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术后48 h内行头颅CT...

≥85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闫旭东;葛晗明;韩楠楠;马浩均;王雁飞;李仕林;李腾飞;吴宇伦;卢姣云;史文珍;马晓娟;张小波;张格娟;常明则;

摘要:目的比较血管内治疗(EVT)与标准药物治疗≥85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疗效, 分析EVT后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69例≥85岁AIS患者, 其中接受标准药物治疗患者28例(标准药物治疗组)、接受EVT患者40例(EVT组), 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 比较EVT组和标准药物...

基于ClinicalTrials.gov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注册现状分析————作者:贾晓乐;张婉婉;于尔澜;吉训明;吴川杰;

摘要:目的分析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中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注册现状。方法检索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中自199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RCT项目, 分析其注册时间、地点、样本量、完成情况及设计类型、研究内容、结局评价方法。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195项RCT。1994~2004年、2005~2014年、2...

rhMANF通过激活ReIB/p52磷酸化诱导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以促进脊髓损伤恢复————作者:陈太邦;王文婷;崔蕾;付雅娜;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源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hMANF)参与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以促进脊髓损伤(SCI)恢复的机制。方法将120只雌性SPF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CI组、SCI+对照组、SCI+rhMANF组, 每组30只。后3组大鼠采用重物坠落法制备成SCI模型, 后2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30 min鞘内注射10 μL无菌生理盐水或10 μL无菌生理盐水+5 μg...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者:熊强飞;姚昊;

摘要: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POCD的发生机制研究已引起较广泛的关注, 而鉴于实验动物模型在机制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文现围绕不同的POCD动物模型构建方式及其潜在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以期阐明不同方式构建的POCD模型特点及其应用场合, 从而为POCD发生机制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颈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分析————作者:尹延伟;张光运;陈大伟;石进;张艺耀;张莹;杨芬;

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自2010年5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9例CAD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治疗方式和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 (1)9例CAD患者中高血压病史3例, 糖尿病史2例, 头颈部外伤史4例, 放疗病史1例, 既往史不明确1例。9例患者行...

以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散发型克-雅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作者:魏丽萍;赵俊杰;陈翠玲;郑立峰;

摘要: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年发病率为(1~2)/100万人, 但近30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1]。CJD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性痴呆, 可合并小脑、锥体系、锥体外系症状以及肌阵挛、无动性缄默等, 但其初期的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和非特异性, 早期诊断难度较大。目前对CJD报道不多, 其中以听力下降为首...

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串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李怡豪;陈宇欣;刘晓蕊;范孟杨;徐柳清;赵培源;

摘要: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间存在着广泛且复杂的相互通信、相互影响, 即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串扰。最新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串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有利或有害的关键性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串扰的分子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帕金森病等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旨在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串扰的角度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治疗靶点

新年献词

摘要:时光荏苒, 岁序更新, 新年的曙光再次照亮前行的道路。首先,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谨向长期以来支持、关心我刊的编委、审稿专家及读者作者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新的一年, 希望我们携手并进, 共谱新章, 推动杂志发展迈入新阶段

人脑类器官技术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李冉;韩晓博;

摘要:人脑类器官是一种由人类干细胞培养而成的三维微型脑组织模型, 包含多种神经细胞和特定的空间组织结构, 可以模拟人类大脑发育的关键特征。因人脑组织难以获取, 动物模型难以反映AD患者的特征, 与大脑功能和结构相似的人脑类器官模型便成为研究AD的重要工具。本文围绕人脑类器官的发展、在AD中的应用及相关前沿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AD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胶质母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机制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进展————作者:袁航;闫秀伟;胡韶山;

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显著特征是过度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药物可通过抑制GBM的血管生成来发挥其治疗效果, 但复发GBM的血管生成机制与原发GBM不同, 可能绕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途径, 通过其他途径形成新的血管, 因此, 抗血管生成药物对复发GBM的疗效较差。本文围绕GBM复发前后的血管生成机制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GBM的治...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作者:冯欣;黄驰;葛润泽;彭超;郭宗铎;苏世星;张炘;李西锋;刘爱华;段传志;

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超说明书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71例Willis环远端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动脉瘤特征、治疗情况...

AMPA受体在偏头痛发病机制及治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作者:许炫;叶雯露;黄译腺;

摘要:偏头痛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将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属于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 介导快速兴奋性神经信号的传递。研究发现, AMPA受体在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AMPA受体的结构与功能、AMPA受体与偏头痛的关系及其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 以期为偏头痛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潜在竞争性卒中机制及复发应对策略————作者:王瑞;徐加平;尤寿江;曹勇军;

摘要: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接受标准的口服抗凝药物二级预防治疗后仍面临较高的AIS复发风险, 竞争性卒中机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对抗凝治疗期间心房颤动合并AIS患者的常见竞争性卒中机制及现有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AIS发病机制, 制定更加合理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帕金森病及多系统萎缩患者血浆增强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对细胞线粒体及溶酶体功能的影响————作者:罗玉;吴城荔;胡勇;陈敏;罗汉将;

摘要: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及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体对细胞线粒体及溶酶体功能的影响, 以进一步明确α-Syn在PD及MSA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10 μg/mL经磷酸盐缓冲液(PBS)及健康对照者(HC)、PD患者、MSA患者血浆孵育后形成的α-Syn聚集体分别处理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分别为PBS组、HC组、PD组、MSA组), 以未经...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中华神经医学神经外科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yixue/7756.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