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报

所属栏目:医学期刊 热度: 时间:

药学学报

《药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2163/R
国际标准刊号:0513-4870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查看药学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海洋药物》核心医生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理医学核心期刊

  【杂志简介】

  《药学学报》创刊于1953年7月,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其前身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期刊《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创刊)。本刊为报道我国药学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探讨新理论,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开展学术交流为主要宗旨。发表文章包括药理学、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药剂学与抗生素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学术动态与述评等。以本学科从事科研和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收录情况:

  已被国内外主要检索系统录用。已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有: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CA)、SciFinder Scholar、美国医学索引( Index Medicus ,IM, 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BA)、国际药学文摘(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 ,IP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urre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BST)、俄罗斯文摘杂志(Abstract Journal , AJ) 、剑桥科学文摘(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CSA)、英联邦农业文摘(CAB)、毒物数据库(TOXLINE)、CAB健康文摘(CAB HEALTH)、荷兰Elsevier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等;

  国内有:中国药学文摘(CPA)、中国医学文摘(Abs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国生物医学(光盘版)数据库(CBMDI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PSTP)、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精品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获奖情况:

  本刊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入选为“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2002年被评为第2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和第3届“中国优秀科技期刊奖”;2002~2009连续8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影响引子: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核心期刊引文数据统计结果,2009年《药学学报》总被引频次:2981,影响因子:0.970。

  本刊自1998~2005年来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和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2006~2010年荣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述评与综述、学术动态。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635)丹参酮ⅡA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李德川;鲍秀琦;孙华;张丹

  (640)HSP90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任景[1];严碧波[2];石峰[1];熊兵[1];沈竞康[1]

  (650)铂抗肿瘤药物-大环化合物给药体系的研究进展

  高传柱[1,2,3];张艳[1];陈骥[1];费凡[1];王天帅[1];杨波[1];董鹏[2,3];张英杰[2,3]

  (658)雌激素受体β选择性配体的研究进展

  蔡金亚;李俊豪;丁石荟;张娟;刘桂霞;李卫华;唐赟

  (668)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药物代谢酶与转运体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杨波;王静;丛宇婷;胡良海;顾景凯

  (675)乳铁蛋白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唐慧娴[1];张振海[1];赵志英[2];吕慧侠[1]

  研究论文

  (682)化合物CX09040抑制PTP1B和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

  唐冉琪[1];张晓琳[1];田金英[1];孔思明[1];周莹[1];张裴[1];杨洪坤[1];吴松[1];张缨[2];叶菲[1]

  (690)中枢腺苷A_1受体参与N~6-取代腺苷衍生物YZG-330对小鼠体温的调节

  贾少博[1];张缨[2];石建功[1];张建军[1]

  (697)10种香豆素衍生物神经保护作用筛选及机制初探

  宋修云;胡金凤;孙明娜;刘刚;陈乃宏

  (702)山柰酚对脂多糖诱导的肥大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周运江;王虎;李丽;随何欢;黄家君

  医师职称论文:正确认识尿毒症患者的护理管理措施有哪些

  摘要:由于部分患者发生促红素抵抗,有时需要临床治疗使用较大剂量的促红素,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有时甚至存在难以纠正的贫血,需反复输血来解决患者的贫血问题。输血对尿毒症患者既无大的帮助,因为输入尿毒症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很快就被破坏,而且也增加患者获得血行传播性疾病的风险。所以针对促红素抵抗发生的因素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规律透析3个月以上,情况稳定。排除标准[3]:①透析不足3个月,透析不充分,促红素使用剂量不足;②入选前一月内发生过急性事件(急性感染、消化道出血、手术、创伤、新发生的心脑血管意外)的患者。③既往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合并结核感染,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病毒感染等。导致肾衰竭的原因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36.1%),高血压肾损害19例(26.4%),糖尿病肾病23例(31.9%),慢性间质性肾炎、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根据有无发生促红素抵抗而将患者分为抵抗组21例,对照组47例。

  药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工程化细菌的活体生物药: 现状与未来————作者:袁伯川;金义光;

摘要:活体生物药 (live biotherapeutic product, LBP) 是一类含有活性生物体 (如细菌) 的用于预防或治疗人类疾病的生物制品 (不包括疫苗)。目前LBP的研发主要聚焦于活细菌。LBP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可复制性、靶向性、响应性等特点, 成为多种重大疾病药物研发的热点, 适应症涉及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基因缺陷病等。由于天然细菌存在活性低、不稳定和安全性等问题, ...

抗肠道致病菌化合物的筛选及抗菌作用机制研究————作者:陈凤;陈玉平;白学鑫;盛春泉;武善超;

摘要: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 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肠道致病菌具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 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 (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 ETBF) 与CRC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相关, 开发针对Fn和ETBF的新型化合物对于治疗CRC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

抗肠道致病具核梭杆菌硝基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体外抗菌活性评价————作者:陈玉平;陈凤;武善超;

摘要:具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 与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 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开发针对Fn的特异性抗菌药物对于CRC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前期课题组通过表型筛选成功鉴定出二甲硝咪唑为抗Fn苗头化合物。作为初步的结构优化探索, 本研究构建了3种结构类型并初步合成了7个新型硝基咪唑衍生物, 对所有目标化合物开展了抗菌...

治疗放烧复合伤合并细菌感染的3D打印蛭弧菌水凝胶————作者:郭婉婷;贾学丽;胡亚丹;王可;刘岩;金义光;

摘要:电离辐射损伤和皮肤烧伤同时或相继发生可导致放烧复合伤 (combined radiation and burn injury, CRBI)。放烧复合伤发生后机体免疫力降低, 易引起耐药细菌感染, 伤口难以愈合。蛭弧菌及其类似物 (Bdellovibrio-and-like organisms, BALO) 是天然掠食性细菌, 能进入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周质空间, 降解宿主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本研究以明胶...

工程化蛭弧菌防治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岩;李欣珂;陈雯静;

摘要:细菌感染性疾病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动植物养殖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稳定。传统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 开发新型有效的细菌感染防治策略迫在眉睫。蛭弧菌作为一类以捕食细菌为生的寄生型细菌, 对多种致病菌具有裂解作用, 展现出防治细菌感染的潜力。但是, 直接使用蛭弧菌菌液或菌粉, 存在易流失、易被免疫系统清除、蛭弧菌活力难保持、使用顺应性差等问题。近年来, 工程化蛭弧菌技术为更精...

防治全身辐射损伤的双层包衣罗伊氏乳杆菌微球————作者:孙锐;王敏婷;金义光;

摘要:全身辐射损伤是指全身遭受电离辐射后引起的多组织器官损伤, 传统辐射防护药物氨磷汀存在较严重不良反应。益生菌有一定辐射损伤防护效果, 但对胃肠道环境不耐受, 难以在结肠滞留和定植, 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制备了壳聚糖/单宁酸双层包衣的罗伊氏乳杆菌, 将其包裹在海藻酸钙微球中, 得到载工程化益生菌的微球制剂。益生菌的双层包衣通过zeta电位两次翻转得到验证。包衣增强了益生菌的黏附和团聚。光学显微镜下载菌微...

泽泻中的两个新原萜烷型三萜————作者:朱兰珠;张玉林;宗晓语;尚蕊;陈宣钦;

摘要:采用硅胶、凝胶 (Sephadex LH-20) 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技术, 从泽泻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 干燥块茎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 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 鉴定均为原萜烷型三萜 (1~17), 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对其中16个化合物进行了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 发现它们均无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080菌株O-抗原的结构鉴定————作者:韩欣童;秦春君;田光宗;邹小鹏;郭玺;胡静;尹健;

摘要:O-抗原是细菌脂多糖最外层的组成部分, 其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细菌的免疫逃逸、致病性及宿主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开展了肠源性大肠杆菌EPEC080菌株脂多糖O-抗原的提取纯化。通过分子量测定、单糖组分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核磁共振谱分析完成了该细菌脂多糖O-抗原化学结构的解析。该O-抗原的平均分子量为14.3 kDa, 由五糖重复单元→4)-[α-D-GalpNAc-(1→3)]-α-L-...

巴豆烷型二萜及该类化合物抗HIV活性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者:李文儒;时庆欣;胡家豪;宋成武;

摘要:巴豆烷型二萜为巴豆的主要活性成分, 是生物活性多样的大环二萜类化合物。其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活性在艾滋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有望开发成为抗艾滋病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巴豆中巴豆烷型二萜成分及该类化合物抗HIV活性的研究进展, 进行系统的比较, 归纳了目前在巴豆中所发现巴豆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总结了...

ACLY抑制剂脱氢弯孢霉菌素的结构改造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作者:王丹津;郜秋果;王淑琴;邓张双;梁坚家;

摘要:采用全合成和活性药效团拼接的结构修饰策略, 通过傅克酰化、烯烃复分解和脱甲基等反应合成得到11个脱氢弯孢霉菌素 (dehydrocurvularin, DCV) 衍生物, 利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技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采用CCK-8法测试了ATP-柠檬酸裂解酶高表达的肿瘤细胞活性 (乳腺癌MDA-MB-231和肝癌HepG2), 并通过分子模拟讨论了衍生物的构效关系, 其中化合物7e...

检测体内电离辐射的口服工程化微生物传感器研究————作者:陈紫垣;苏云霞;张雅倩;张锋;袁伯川;金义光;

摘要:现有物理和化学剂量计不能直接反映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 无法直接在体内检测辐射。以工程益生菌为核心的生物传感器安全、稳定, 可用于电离辐射体内检测。本文构建了用于电离辐射检测的口服工程化微生物传感器, 选用益生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 (EcN) 作为底盘菌株, 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成功敲除EcN的隐秘质粒并得到ΔEcN。以SOS响应中re...

保山产赤芝中三个新的酚类化合物————作者:徐永生;刘云云;程永现;

摘要:利用各种色谱技术, 从保山产赤芝中得到6个化合物。结合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 分别为baosacid A (1)、baosside A (2)、ethyl-2,5-dihydroxy-γ-oxobenzenebutanoate (3)、australins A (4)、2,5-dihydroxy-γ-oxobenzenebutanoic acid (5) 和methyl 2,5-dihydro...

基于人工智能设计的载药细菌外膜囊泡用于体外激活树突状细胞的研究————作者:谢东轩;东玉灏;何仲贵;孙进;孙孟驰;

摘要: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s) 在连接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 尤其在T细胞的活化和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中具有重要功能。然而,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以及DCs内的脂质过氧化失衡, 极大限制了其有效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能力。为此, 作者基于人工智能设计了一种纳米仿生药物递送平台, 该平台通过将姜黄素纳米粒装载于细菌外膜囊泡 (outer membran...

用于伤口愈合的蹄甲多肽有效组分筛选及温敏凝胶制备研究————作者:赵怡馨;卢灵芝;杨再清;吴明星;何浩;杨小红;刘萍;林萍;杨荣平;柯秀梅;

摘要:副产品猪蹄甲在中医药理论中, “辟一切恶疮”, 具有止血、凝血和抗炎等药理作用, 提示对皮肤创伤可能有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酶解法从猪蹄甲中酶解出不同分子质量的蹄甲多肽 (hoof nails peptides, HNPs), 采用创面愈合试验从低于10 kDa (HNP I)、3~10 kDa (HNP II) 和高于10 kDa (HNP III) 3个分子质量HNPs中筛选出具有较强促进成纤维...

基于拟靶向代谢组学探究三种基原大黄泻下药效差异及其药效物质基础————作者:唐进程;赵江怡;周易;彭博杨;陈欣欣;张媛;刘凤波;赵婷;魏胜利;

摘要:大黄是一种多基原药材, 三种基原大黄泻下药效存在着差异, 且发挥泻下药效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拟靶向代谢组学结合药理实验 (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 批准号: BUCM-4-2022080301-3026) 的研究方法揭示三种基原大黄泻下药效差异, 并筛选出大黄泻下药效物质基础。通过动物药理实验分析三种基原大黄泻下药效的差异; 后通过文献查找大黄潜在泻下药效成分并结合裂解规律...

基于中药超分子探究不同混合顺序对黄连解毒汤的物质形态及抗菌活性的影响————作者:谭心如;皮雯敏;赵一航;张景怡;汪志霞;徐冉;张留洋;黄雪梅;王鹏龙;

摘要:中药超分子是中药复方的重要物质形态和显效形式, 超分子的形态与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混合顺序是其中关键要素之一。本研究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浊度仪及丁达尔效应等方法观察三组不同的混合顺序: 黄连组+栀子+黄芩 (CGS)、黄连组+黄芩+栀子 (CSG) 以及黄芩+栀子+黄连组 (SGC) 汤剂之间的微观形态和物理性质差异,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主要成分组成, 通过体外金黄色葡萄球菌...

基于p53/SLC7A11/GPX4信号通路研究桂枝茯苓丸抑制肝癌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及诱导铁死亡的分子机制————作者:李兴强;晁旭;田甜;周聪;王婧;冯雪松;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桂枝茯苓丸 (Guizhi Fuling Wan, GZFLW) 对肝细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构建H22肝癌细胞系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以及结合细胞实验来评估GZFLW对HCC的治疗效果;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GZFLW的药物成分, 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学筛选GZFLW治疗HCC的潜在核心靶点和信号通...

基于铁死亡与神经炎症调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靶点及药物研究进展————作者:李朝唯;孔令雷;秦雪梅;杜冠华;

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导致全球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复杂, 无有效治疗药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都涉及铁稳态的异常以及脑内免疫细胞的激活。小胶质细胞的铁积累可促进铁死亡, 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死亡; 而抑制铁死亡的发生能缓解神经炎症, 保护神经元, 减缓疾病发展, 提示铁死亡与神经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铁死亡与神经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进一...

基于香烟烟雾提取物气管滴注构建一种新的COPD小鼠模型研究————作者:殷鑫;詹红艳;刘欣玉;李小顺;张梓倩;李严严;林明宝;

摘要:针对传统的香烟烟雾诱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小鼠模型周期长且稳定性不易保证, 本文基于香烟烟雾提取物 (cigarette smoke extract, CSE) 气管滴注, 探讨建立一种CSE诱导的COPD小鼠模型。以C57BL/6J小鼠为模型动物, 除正常对照组外, 各组动物气管滴注CSE, 采用小动物呼...

齐墩果酮酸靶向TRAF1调控Cullin NEDD8修饰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作者:张议元;王甜甜;徐宇;王子叶;程石;屈祎;张雪;

摘要:课题组前期发现天然五环三萜路路通酸调控Cullin2的NEDD8修饰, 本研究旨在发现更多的靶向Cullin家族成员的三萜类天然活性分子, 并揭示其作用机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能显著改变细胞内总蛋白NEDD8修饰以及特异性Cullin蛋白NEDD8修饰的天然产物; 利用微量热泳动 (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 技术检测候选小分子齐墩果酮酸与TR...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