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所属栏目:医学期刊 热度: 时间: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5470/X
国际标准刊号:1673-5897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查看生态毒理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重庆医学》医生评职称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医生评职称论文

  【杂志简介】

  《生态毒理学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毒理学报》(AsianJournalofEcotoxicology)已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6年起正式创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生态毒理学报》是为顺应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交叉的学科发展趋势,推动国内环境风险研究领域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创办的。该刊物的创刊为我国从事生态毒理和风险研究的学者和相关机构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填补了目前国内尚无专门刊载生态毒理学/环境风险研究领域学术论文的高水平专业期刊的空白,将在缩短我国在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学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国际前沿研究的差距、促进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生态毒理学报》主要报道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对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致毒效应,在环境中的归宿(迁移、转化和降解),以及对整个环境(人体和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研究。《生态毒理学报》将积极报道我国环境风险与生态毒理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新技术与新方法,推动该领域的学科发展,促进学术繁荣。

  本刊采取主编约稿和作者自由投稿两种方式组稿。具体要求是:1.来稿选题新颖,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且属于国内和国际生态毒理和风险研究方面的前沿课题。所报道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研究价值,能够引起本学科同行的广泛关注;2.所报道的最新研究理论、实验方法/技术要数据可靠,推理严谨,结论明确;3.在文章的摘要中要说明本文所报道的研究工作的意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美国化学文摘(CA)”、“《Thomson Scientific》”、“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检索机构收录。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生态毒理研究新方法/技术、污染物化学转化过程与其生物有效性关系、污染物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毒性、毒理变化及其风险评价。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高内涵筛选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态毒理学的应用 黄超,言野,李娜,马梅,王子健,Huang Chao,Yan Ye,Li Na,Ma Mei,Wang Zijian

  基于毒性效应的非目标化学品鉴别技术进展 邓东阳,于红霞,张效伟,史薇,Deng Dongyang,Yu Hongxia,Zhang Xiaowei,Shi Wei

  水生生物急性毒性QSAR模型研究进展 刘羽晨,乔显亮,Liu Yuchen,Qiao Xianliang

  水生态模拟系统及其在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王蕾,刘建梅,刘济宁,石利利,Wang Lei,Liu Jianmei,Liu Jining,Shi Lili

  被动加标在水生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以多氯联苯分配系数的测定为例 祁红学,李慧珍,游静,Qi Hongxue,Li Huizhen,You Jing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高小中,许宜平,王子健,Gao Xiaozhong,Xu Yiping,Wang Zijian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联合与低剂量毒性研究进展 方淑霞,王大力,朱丽华,石恬恬,秦孟楠,林志芬,Fang Shuxia,Wang Dali,Zhu Lihua,Shi Tiantian,Qin Mengnan,Lin Zhifen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孟磊,杨兵,薛南冬,Meng Lei,Yang Bing,Xue Nandong

  药品与个人护理品在鱼体中的累积及代谢研究进展 胡君剑,胡霞林,尹大强,Hu Junjian,Hu Xialin,Yin Daqiang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与重金属联合毒性研究进展 王晶晶,王希楠,代慧,刘赟,许安,Wang Jingjing,Wang Xinan,Dai Hui,Liu Yun,Xu An

  硫丹的环境行为及水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武焕阳,丁诗华,Wu Huanyang,Ding Shihua

  皮革行业化学品的管理现状 桑军,王梦頔,俞凌云,张晓镭,林炜,Sang Jun,Wang Mengdi,Yu Lingyun,Zhang Xiaolei,Lin Wei

  康复医学论文范文:论疗养院里的康复医学的发展

  论文导读:定期开展科室民主生活会,使科室在和谐的氛围中持续发展。医院应从临床、教学、科研、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上加以引导,在科研立项、设备引进、资金投入、学术交流等方面向康复或与之相关的专科、专病倾斜。使科室的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仪器设备更趋完备,人员配置更加科学。在不断激发内涵建设活力,提高学科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院际间、学科间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学术氛围。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啶虫脒对多能干细胞成神经分化的干扰作用————作者:陈晓峰;朱宇澄;李明翰;郎玥明;郭俊岩;王晨曦;刘薇;

摘要:尽管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种属特异性毒性,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暴露于啶虫脒(acetamiprid, ACE)导致儿童神经发育受损,动物实验表明产前暴露于ACE导致子代小鼠运动功能异常。目前对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神经毒性和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多能干细胞体外神经分化模型,研究了0.5~50 μmol·L-1的ACE暴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毒性效应潜能及毒性机制。首先对...

BDE-209对斑马鱼胚胎/仔鱼早期发育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作者:沈慧然;孔任;刘春生;

摘要:十溴联苯醚(BDE-209)因其优异的阻燃性能和低廉的成本,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并在环境中普遍检出。尽管近年来BDE-209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日益增多,但其对鱼类脂质代谢的影响研究匮乏,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开展了不同浓度BDE-209(0、1、10、100 μg·L-1)的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测试,利用油红O染色表征了不同发育阶段斑马鱼体内中性脂质的积累变化,...

F-53B的生物积累、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者:李迪;范文宏;王兴;杨艳;李晓敏;王颖;

摘要:氯化多氟醚磺酸盐(6:2 chlorinated polyfluorinated ether sulfonate,商品名F-53B)作为一种新型的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替代物,因其在工业中的大范围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近期的研究表明,F-53B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本文综述了F-53B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吸收与积累,F-53B在生物...

渭河流域典型农药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作者:方晶;侯琳;郭新影;贾世琪;马文鹏;杨震;金小伟;

摘要:农药污染被认为是导致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农业生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农药污染的威胁。然而,目前流域内农药污染特点和生态风险鲜有报道,需重点管控的农药清单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渭河流域地表水中典型农药的调查分析,并采用商值法、概率法以及混合风险评估等方法进行多层级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氨基甲酸酯、新烟碱、有机磷及三嗪类农药的总...

白洋淀沉积物中抗生素的赋存特征与生态风险————作者:凌玉婷;贲玉婕;黄林艳;张覃;马小爽;魏晓鸥;赵亚娴;

摘要:抗生素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技术系统分析白洋淀区域淀区核心区、入淀河流及其河湖过渡区沉积物中5类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87种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并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抗生素在41个采样点中普遍检出,总浓度为1 043 ng·g-1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对中华青鳉毒性作用的持续性与恢复性————作者:叶君玉;李衍红;李以玲;高阳;夏斌;崔正国;曲克明;

摘要: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在环境治理和修复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Fe-MOFs合成、应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到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潜在毒害作用。目前,关于Fe-MOFs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以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作为实验对象,探究了一种典型Fe-MOF(MIL-88B(Fe))对中华青鳉的毒性持久性和恢复性效应。实验将中华...

敌敌畏暴露PC-12细胞和HEK293T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作者:周祎;杨贵利;李升;

摘要:在有机磷农药敌敌畏(dichlorvos, DDVP)毒性作用研究中,为了确保敌敌畏致基因表达失调结果分析的可靠性,需要评估其对细胞内参考基因表达的影响。该研究以神经细胞株PC-12和肾细胞株HEK293T为模型,使用不同浓度(0、30、60、90 μmol·L-1)的敌敌畏暴露处理并进行荧光定量PCR实验,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

AgNPs和AgNO3暴露对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体内Ag的亚细胞分布及其毒代动力学影响研究————作者:孙玫;张婷婷;李敏;甘云杰;徐轶群;陈子奇;刘海龙;王小治;

摘要:纳米银(AgNPs)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在土壤无脊椎动物体内积累并产生毒性效应。然而,目前有关AgNPs在土壤无脊椎动物体内的积累与亚细胞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严重阻碍了人们对陆生生态系统中AgNPs生态风险的认识。基于此,本研究考察了AgNPs在2种蚯蚓(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体内的积累与毒代动力学过程,同时,在亚细胞水平上研究了AgNPs在蚯蚓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蚯蚓依次经14 d吸...

华南地区城市内河水体、沉积物及鱼类中有机磷阻燃剂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作者:厉钟文;李敏;罗伟铿;黄振魁;许榕发;王俊丽;郑晶;

摘要:本研究采集了华南地区城市内河上下游不同点位水体、沉积物及配对的21份鱼体样本,分析了14种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 OPFRs)在环境和生物样本中的污染特征,并探讨了鱼体中OPFRs的潜在来源及贡献,进一步评估了水体及鱼体中OPFRs的人体暴露健康风险。结果显示OPFRs在水、沉积物及鱼体中的总浓度分别为0.92~356.76 ng·L

有机紫外吸收剂4-甲基苄亚基樟脑污染现状及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作者:陈茜茜;柳鑫;赵晓乐;

摘要:4-甲基苄亚基樟脑(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4-MB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紫外吸收剂,然而,4-MBC日益增长的使用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挑战。本文综述了4-MBC的环境污染现状、生物毒性效应及其降解途径。4-MBC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广泛分布,以及其生物累积性和内分泌干扰特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显著威胁。尽管4-MBC的部分替代和降解技术已显示出潜力,但...

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药品与个人护理品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作者:闫亮;刘琳;杨元平;白艺涵;廖思远;邓梓懿;吴冕;罗永丽;赵高峰;

摘要:为探究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PCPs)的赋存特征和生态风险,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48种PPCPs,并通过风险商值法(risk quotient, RQ)评价PPCPs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白洋淀表层沉积物检出了37种目标PPCPs,总浓度范围在122.14~3...

陕北煤化工园区VOCs污染状况及其对居民健康风险的贡献————作者:周洁婷;高敏;徐红梅;杨梦云;沈振兴;马岩;

摘要:为了解煤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在陕北神木市锦界煤化工园区内选取230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其中的典型家庭在夏冬两季利用苏玛罐同步采集并分析获得室内外空气中的五大类共114种VOCs的浓度。采用室内外浓度比、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对煤化工园区VOCs进行了综合影响因素分析和来源解析,...

2003—2021年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作者:刘霄;黄张根;卢洪斌;

摘要:为深入了解洞庭湖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生态风险,本文收集了2003—2021年洞庭湖沉积物中7种典型重金属(Hg、As、Cd、Cr、Pb、Cu、Zn)数据,使用ANOVA检验、Daniel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了重金属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对数回归模型法(Y)、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评价了洞庭湖及其子湖区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并探究了洞庭湖主要支流对重金属...

河套灌区典型区域地下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作者:吴冕;刘琳;闫亮;廖思远;邓梓懿;罗永丽;赵高峰;孙喜梦;蒲玥;辛言君;周成智;

摘要:河套灌区长期大规模使用农膜导致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等农膜增塑剂在灌区残留,由此引起的污染问题应受到关注。为探究河套灌区PAE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选取五原县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春灌前、春灌后、秋浇前和秋浇后灌区的地下水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6种PAE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灌溉期内地下水中PAEs的浓度为0.14~9.80 μg·L

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估————作者:李银辉;刘韵超;郑子英;龚玉敏;刘红;闫艺漫;胡亚宁;刘瑾;王凤花;

摘要: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 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目前,畜禽粪肥的大量施用,已导致蔬菜地土壤成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技术,解析了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

新型污染物6PPD/6PPD-Q的转化、毒性效应与风险控制————作者:梅易豪;米热扎提江·喀由木;段桂兰;

摘要:轮胎磨损颗粒化合物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6PPD)及其衍生物6PPD醌(6PPD-Q)已成为日益引起关注的新污染物。由于橡胶相关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6PPD和6PPD-Q已被确定在环境基质中普遍存在,具有生物毒性和生态健康风险,并可通过多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对健康构成威胁。复杂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臭氧浓度、水文条件以及生物作用等会对境介质中6PPD/6PPD...

下一代风险评估及其应用进展————作者:胡廷英;崔艳芳;闫振飞;叶璟;冯承莲;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替代毒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物实验禁令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推广,传统风险评估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下一代风险评估(next generation risk assessment, NGRA)应运而生。NGRA是一种替代动物实验的新型风险评估方法,它依赖于通过体外测试、体外-体内外推(in vitro to in vivo extrapolation, IVIVE)、计算毒理学、交叉...

华南地区小型河流中微塑料的环境分布规律及来源解析————作者:黄振魁;李博闻;卢琦园;刘瑞涓;陈思帆;付宏煜;厉钟文;王俊丽;郑晶;

摘要: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城市是微塑料污染产生的核心区域,而城市小型河流是微塑料主要的汇与源。为探究城市小型河流中微塑料污染的现状,应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鉴定和环境暴露评估等技术手段,揭示微塑料在城市小型河流枯水季的赋存特征及环境暴露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水微塑料总体丰度为1.40~14.27 n·L-1,平均丰度为(4.93±3...

典型新污染物对微藻的毒性机制研究进展:生理和生化视角————作者:张天琪;冯承莲;刘超男;李原婷;孙丽娟;侯梅芳;叶璟;邱黎敏;

摘要:新污染物已在水体当中广泛存在,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等特性,对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我国已将新污染物治理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研究其生态环境效应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藻类作为水生生境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生理生化过程的任何变化都将对水生环境中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平衡性及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几种典型新污染物对微藻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铁、叶绿素a相关性研究————作者:刘树文;

摘要:为了探究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 LR, MC-LR)与铁的含量及比例、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于2023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10月(秋季)在贵阳红枫湖大坝(出水口)、西郊水厂(沿岸带)、后午(湖心)、将军湾(入水口)进行了4次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总微囊藻毒素(total extrace...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