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华精神科杂志》创刊于1955年3月。原名《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年更名为《中华精神科杂志》。本刊编委会阵容强大,由国内50余名知名精神科专家所组成,名誉总编辑沈渔邨院士,总编辑为著名精神病学家张明园教授。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精神科医师。本刊刊登对精神病学具有导向性、指导性的评论和文件,报道精神病学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科精神病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光盘版和网络版同时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华精神科杂志是国内核心期刊之一,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分册)》、《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美国《医学文献索引》(1980—1992)等多家数据库所录用。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影响因子连续多年位于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前100名中,其中获得的最好名次为第47名。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论著、讨论、综述、专家论坛、专论、学术讨论、论著摘要、病例报告、新知识园地、国内外学术会议纪要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发展提高 任重道远 赵靖平,常静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认知功能有关 谭云龙
中国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司天梅
中国抑郁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刚,胡昌清,丰雷,肖乐
中国双相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方贻儒,汪作为,陈俊
中国儿童精神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郑毅
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一例 李爱萍,杨红
中国老年精神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于欣,王华丽
中国社会精神医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许秀峰,卢瑾,李清伟,吴文源,李凌江
利培酮引起并加重强迫性表象一例 张静,曹文胜,卞清涛
中国司法精神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王高华,刘浩
我和《中华精神科杂志》 张明园
在《中华精神科杂志》身边成长的点滴回忆 周东丰
《中华精神科杂志》创刊六十周年有感 杨小昕
精神医学论文范文:精神病人伴发褥疮的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人伴发褥疮的治疗措施。方法:对患者同时进行身体上的治疗与心理治疗统一结合。结果:对患者同时进行身体上的治疗与心理治疗统一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针对精神病人伴发褥疮的患者进行良好条件下的治疗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医学论文范文,精神病,褥疮,综合治疗,心理治疗
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因行为异常伴发“骶尾部疼痛流脓3月”入院,入院诊断:①精神分裂症;②三期褥疮并感染。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差,消瘦,平卧位,右侧肢活动受限,骶尾部皮肤有一面积10cm×8cm,深达骨膜,发黑溃疡流脓伴疼痛。经过60天的精心的综合治疗达到了预期目的。
中华精神科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精准医学时代老年精神医学研究发展机遇————作者:王华丽;
摘要: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 老年期精神障碍疾病负担不断增大。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探寻疾病诊疗技术的关键。本文重点围绕老年期抑郁障碍的精准诊疗, 在简要阐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剖析我国老年精神医学领域面临的研究挑战, 并提出通过构建高质量队列夯实临床研究基础, 推动老年期抑郁障碍精准医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睡眠医学的发展与挑战————作者:陆林;余一凡;闫薇;
摘要:睡眠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过程, 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但全球范围内睡眠障碍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睡眠医学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临床诊疗等多方面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近年来, 我国睡眠医学在基础研究、临床服务和技术创新上不断进步, 建立了多部诊疗指南和标准化建设指南, 推动了睡眠医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同时, 我国学者在睡眠生理机制、学习记忆、...
成瘾医学10年回顾与展望————作者:郝伟;赵敏;朱英杰;张晓洁;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成瘾医学 2014—2024年的发展, 涵盖物质滥用和行为成瘾现状、科研进展、干预措施、基础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同时探讨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为我国成瘾医学的未来发展及研究提供参考
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的精准医学进展————作者:岳伟华;陈欢;康哲维;
摘要: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的病因复杂且诊疗挑战巨大, 传统症状学导向的诊疗方式难以应对。精准医学通过整合分子遗传学、外周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影像学等多维度数据, 有望为优化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的诊疗框架提供新思路, 实现客观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神经调控技术在精神障碍治疗中的价值及前景————作者:谭淑平;徐家华;
摘要:近年来, 神经调控技术逐渐从探索性研究、动物实验、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发展成为精神科临床常规治疗。神经调控方法也从最初的电刺激向磁刺激、光刺激、声刺激等多种调控模式发展, 逐渐成为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并驾齐驱的第三种精神障碍的有效干预手段, 是当前及未来精神科临床治疗领域最热门和具有前景的方向之一。本文将从精神科神经调控技术的总体发展现状及常见神经调控技术的进展进行分析, 并提出神经调控技术...
慢性失眠障碍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强化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作者:罗鑫;李静茹;卢静芳;葛方梅;张洁;张晶;孙莞绮;赵文清;师彬彬;苑成梅;
摘要:目的比较常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与强化失眠认知行为治疗(enhanc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 Plus)对慢性失眠障碍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的干预效果的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睡眠...
联合室内光照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对生理指标影响的对照研究————作者:杨丽;任若佳;卢文婷;赵天宇;郭世杰;刘不凡;黄凡凡;陈欢;靳娜;许月航;林泉;王学义;
摘要:目的探讨室内光照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睡眠问题的疗效, 以及对生物节律相关生理指标的潜在影响。方法招募了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急性期抑郁症患者共5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药物联合强光治疗(强光组)36例, 药物联合弱光治疗(弱光组)18例。2组均接受为期 2周的光照治疗, 强光组光照强度为10 000 lx, 弱光组为300 lx, 均在每...
氟西汀联合安非他酮、坦度螺酮致5-羟色胺综合征1例————作者:严欢欢;白玫;罗小威;杜慧杰;张鑫;杨璐;杨洋;王薇;贾淑琴;魏瑨轩;
摘要:5-羟色胺综合征又名血清素综合征, 是一种少见但能危及生命的药物反应综合征。本例患者为17岁女性, 服用氟西汀联合安非他酮、坦度螺酮5 d后, 出现震颤、乏力、心动过速, 考虑5-羟色胺综合征可能性大, 后经针对5-羟色胺综合征的治疗后症状好转。本文报道此例患者以期提醒临床医生注意药物联用可能引起的潜在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5-羟色胺综合征症状的早期识别,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基于外周血的精神分裂症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作者:葛里格;王菲菲;毛珍;史昕可;汪露;丁玉深;王传跃;董芳;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重性精神障碍, 尚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近年来基于外周血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在探寻精神分裂症病因、建立诊断模型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基于精神分裂症外周血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筛选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抑郁症多基因风险评分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抑郁症研究中的进展————作者:刘芮;邵永琪;蔡雨凡;陈文姬;徐治;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造成巨大社会负担的心理疾病, 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近年来我国抑郁症确诊人数不断增加, 但对于该疾病的识别率仍较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为提高抑郁症识别率, 大量研究运用了抑郁症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PRS)这一遗传指标发现抑郁高风险人群。现归纳总结MDD-PRS在...
脑磁图技术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作者:高雪娇;常祥文;邓佳慧;陆林;
摘要:神经成像技术在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脑磁图通过无创性记录大脑神经元电活动产生的微弱磁场, 探测大脑自发活动、听视觉等刺激诱发的脑磁场反应, 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本文主要综述了脑磁图在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以期为精神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索提供新思路
总编导读
摘要:本期一共11篇文章, 包括刊庆特载4篇;"双相抑郁"专题4篇(述评1篇、论著3篇);综述3篇。虽然文风各异, 但本期重点主题是一个, 心境障碍中的抑郁:即双相抑郁与抑郁障碍。下面从3个方面来梳理一下本期内容, 供读者阅读时参考
抑郁症近10年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作者:王刚;田姗姗;张玲;李安宁;
摘要:近10年, 全球在抑郁症研究领域取得了稳健进展。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抑郁症呈现高患病率、年轻化和职业化趋势以及负担重等现状。在病因学方面,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阐明了抑郁症的遗传度, 通过影像学研究区分了抑郁症不同生物亚型, 通过多组学研究探讨了抑郁症潜在生物标志物。在临床治疗学方面, 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和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 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数字疗法的兴起, 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全病程...
薪火相传七十载, 砥砺奋进书华章——《中华精神科杂志》创刊七十周年有感————作者:常静;高蓓蕾;李君;
摘要:2025年3月13日《中华精神科杂志》迎来了七十华诞。时光荏苒, 七十载的风雨兼程, 七十载的砥砺奋进, 见证了杂志人不断追寻的初心与本真, 传承与创新
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近10年研究进展和未来挑战————作者:柯晓燕;
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近10年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中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干预等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 以及神经调控技术、数字疗法、远程医疗等新兴技术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的应用
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思考————作者:史家波;姚志剑;
摘要:双相障碍多以抑郁首发、轻躁狂识别困难、常见共患躯体和精神疾病等原因, 增加了诊断延迟和误诊的风险。诊断延迟和误诊导致患者难以及时得到正确治疗, 从而引起疗效不佳和疾病负担加重。早期识别对于将防治关口前移和改善疾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结果可靠性和临床转化应用不足。未来要在此方面获得突破, 需要跨学科深入合作, 针对特定人群开展有组织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
双相障碍近10年临床热点与研究进展————作者:方贻儒;汪作为;陈俊;
摘要:双相障碍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迄今为止, 双相障碍的识别与诊断尚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标志, 未被满足的临床诊治需求普遍存在。本文中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双相障碍的诊断名称变化, 以及疾病分类、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评估及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 并针对双相障碍的精准医疗、诊断生物学标志、数字医疗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提出未来双相障碍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
抗抑郁药使用对双相抑郁患者疾病纵向抑郁负担的影响————作者:朱玥;李志营;高慧敏;纪俊;周书喆;于欣;马燕桃;
摘要:目的探究抗抑郁药使用对双相抑郁中纵向抑郁负担的影响。方法被试来源于1项全国多中心的自然观察项目:"双极性指数评估表中文版信效度评价及心境障碍转归的随访研究(CAFE-BD)。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9家医疗机构(包括6所精神专科医院、3所综合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或住院连续入组双相抑郁患者共110例, 其中男 51例, 女 59 例, 年龄 18~64(34.4±11.1)岁。根据本研究定义...
抑郁症快感缺失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进展————作者:罗世杰;张一靓;钟舒明;赖顺凯;贾艳滨;
摘要:快感缺失是抑郁症核心症状之一,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快感缺失可能与前额叶、纹状体、海马、杏仁核和中脑腹侧被盖等脑区奖赏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有关。本文拟通过总结上述脑区参与奖赏预期、决策和反馈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综述各脑区炎症反应、神经递质代谢、基因表达异常影响抑郁症快感缺失症状的神经影像学机制
伴与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患者的脑灰质结构和功能网络拓扑属性比较分析————作者:唐鑫悦;杨梓彬;陈观茂;陈盼;郭子玄;孙仕林;贾艳滨;钟舒明;黄力;王颖;
摘要:目的基于图论分析探究伴与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患者的脑灰质结构网络和功能网络拓扑属性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门诊和住院部90例双相抑郁患者, 男27例, 女63例, 年龄[M(Q1, Q3)]19.0(22.0, 25.0)岁。同期招募健康对照者50名(对照组), 其中男19名, 女31名, 年龄23.0(20.0, 27.0)岁。根据患者是否伴强迫症...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中国法医学杂志》
- 国家级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
- 北大核心《护理管理杂志》
- 北大核心《河南中医》
- 北大核心《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 国家级《中国卫生工程学》
- 国家级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中华儿科杂志》
- 北大核心《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 北大核心广州医学院学报
- 国家级《健康指南》
- 北大核心《中国海洋药物》
- 省级《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省级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 省级《健康向导》
- 国家级《齐鲁医学杂志》
- 省级保健与生活
- 北大核心中华神经医学
- 国家级《海峡药学》
- 北大核心《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 国家级 风湿病与关节炎
- 省级《黑龙江中医药》
- 北大核心《毒理学杂志》
- 省级《遵义医学院学报》
- 省级《健康天地》
- 省级《器官移植》
- 北大核心《华南预防医学》
- 省级《新疆中医药》
- 省级《时珍国药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