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医文献杂志》杂志前身是《杏苑》杂志,创刊于1956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复馆之初。为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由当时馆长董廷遥亲笔题写了刊名。1987年《杏苑》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为正式内部刊物,以季刊形式定期出版发行,更名为《杏苑中医文献杂志》,明确以“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为办刊宗旨。随着该刊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作为内部刊物已很难适应海内外中医界的要求,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积极支持下,于1994年正式批准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并更名为《中医文献杂志》。始终坚持“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为办刊宗旨,不断丰富学术内涵,拓展交流空间,开辟特色专栏,使之成为中医药文献研究、源渊考证、真伪辨鉴、历史追踪、古今论道、医海拾遗、学验交流的特色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2002年成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2003年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期刊”;后又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辟有“文献研究”、“学术探讨”、“老中医药经验”、“名医遗著”、“医林人物”、“文献综述等固定栏目,又逐步增设了“医药学史”、“书刊述评”、“杏苑纵横”、“验方萃”、“验案选介”拔等特色栏目。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卷首语 杨悦娅; 3
2 “操千曲”和“观千剑” 许敬生; 4
3 清代御医施世德整理校勘《原机启微》考 王兴伊; 1-2
4 日本古方派医家村井椿学术思想初探 吴昌国; 3-6
5 《脉理宗经》述评 朱若林;沈澍农; 6-7
6 岭南医籍目录编纂考证的探讨 高日阳;罗新燕; 8-10
7 《吴普本草》三个辑本考察 王林生; 11-13
8 汉代的黄白术及其流派 孙孝忠; 13-16
9 2013年《中医文献杂志》增刊出版 16
10 《灵枢·刺节真邪》古诗《凡刺痈邪勿迎陇》义证 周雪亮;尚云冰; 17-19
11 韩国《承政院日记》一书里的传统医学 安都立;杨颐;王麟鹏; 20-22
12 声明 本刊编辑部; 22
13 试述张锡纯医学观之传统内练思想及其根基 李小青;许峰;沈晓东;赵丹; 23-28
14 从膏方医案中看清代至民国时期膏方发展的特点 荆丽娟;丁洁韵;黄晓华;苏姗;朱音; 28-31
15 重要通知 31
16 明代方剂配伍中的药性原则 赵艳; 32-34
17 《中医文献杂志》2013年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34
18 医源性疾病的中医防治 马丽;戴铭; 35-37
医学期刊论文征稿: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残余尿量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残余尿量的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68.25±8.63)ml,低于对照组的(86.41±7.5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2,P<0.05);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81,P<0.05);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残余尿量进行监测,可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实施个性化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医学期刊论文征稿,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残余尿量,监测
中医文献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福幼编》文献考察与版本分析————作者:赵莹;赵艳;
摘要:《福幼编》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记载了清代医家庄一夔辨治小儿惊风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其用温补法治慢惊思想和慢惊风的辨证诊断。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为线索,结合相关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对该书的现存版本进行考证,发现不同版本之间的内容存在差异,并选取成都刻本(1828年)、则古昔斋本(1867年)和扫叶山房本(1885年)进行对比,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结合《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医籍...
黄度渊《药性歌》文献溯源与价值探讨————作者:韩素杰;
摘要:1868年,朝鲜王朝名医黄度渊参阅中国龚廷贤《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李时珍《本草纲目》、张介宾《景岳全书》、汪昂《本草备要》与朝鲜王朝许浚《东医宝鉴》、康命吉《济众新编》等10余种医书,辑录而成《药性歌》一卷。该书分类收录药物歌括514首,注释内容丰富实用,注重满足本土医疗需求,其传抄广泛,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医药知识的朝鲜本土化进程
基于《黄帝内经》探讨“膈病”的内涵演变————作者:张克克;柳婷;郭志忠;李鲜;
摘要:膈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其中对膈的位置、分布、功用、病证作了诸多描述。经仲景进一步阐释、发挥,至晋隋出现“五膈”概念,后唐代“五膈”“五噎”并存,至严用和始将噎膈互称。《黄帝内经》文简意博,理奥趣深,其概念多而定义少,若望文生义,鲜不偾事。本文从《黄帝内经》探源朔流,以“膈”循名考实,从其本意、位置、功用、病证四个方面探微索隐,力图使其声实相副,各有指归
叶天士化裁经方治疗胃脘痛经验探析————作者:赵指南;陈慧娟;朱凌凌;张挺;
摘要: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且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大建树。现以《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篇的医案为例,探析叶氏灵活化裁经方、巧妙辨治胃脘痛的经验,为临床更有效地辨治胃脘痛提供有益的借鉴
清代鄂东医家杨际泰及其《医学述要》述略————作者:程静仪;孙易娜;熊斌;李成年;吕文亮;
摘要:介绍杨际泰生平及《医学述要》的成书及体例,并根据《医学述要》的内容对杨际泰的学术思想进行重点论述,具体有:理法方兼备,医理遵轩岐,重视形体解剖理论;治法承仲景,以程氏“八法”为要;方药采诸家,剂型药量随证应变;因地而制宜,温病宗杨栗山之学,从病源、证候、治法、传染等角度辨析伤寒与温病之别;立足清末毒品泛滥时情,对鸦片戒毒之法尤有心得。杨际泰既继承鄂东医家崇尚实践的传统,又注重总结与提炼中医药基础理...
《素问》痹论、痿论发微————作者:张帅;黄志豪;路蓟苏;胡宗德;
摘要:从病名、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面综合分析《素问》中《痹论篇》《痿论篇》两篇文献,拓展其中医内涵,发挥中医内外兼治、气血同调整体观念的作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各科诊治
《灵枢·经脉》灸少阴脉探讨————作者:吴彤;胡钰馨;王兴伊;
摘要:“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是《灵枢·经脉》单独为足少阴脉描述的病理情况下的与灸疗结合措施。“强食生肉”原为“强食产肉”,是灸疗的直接结果,能使患者多食以强健机体,是饮食调摄;“缓带披发”代表身体舒展的状态,为情志调畅之法;“大杖重履而步”可激荡筋骨气血,与导引术相关。这段描述体现出医学养生思想与疾病治疗体系的融合,即一些专门用于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的饮食、起居、情志的调摄法与导引术,通常配...
肛周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中医病名探讨————作者:皇甫孟棋;梁宏涛;孙琰婷;胡濛;陆金根;
摘要:肛周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是肛肠领域的急危重症,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临床中可借鉴中医文献中所涉及的救治之法。但古人对本病没有统一明确的命名,因而追溯不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古籍及现代医家论著中对肛周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论述,溯源本病的中医病名,以期为其治疗提供参考
“四物女宛丸”药物与组成考证————作者:李沛琦;杨熠文;
摘要: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但历代对华佗的医案、用药记载较少。陈寿《三国志》中曾记载华佗以四物女宛丸治疗小儿下利的医案,历代对“四物女宛丸”的“女宛”药物指代与方剂组成多存争议,目前尚未有定论。本文旨在从“宛”的字义、字形入手,分析得出“女宛”可能指代的药物包括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菊科女菀属植物女菀、毛茛科铁线莲属女萎与百合科黄精属玉竹,结合历代文献对药物形态、功效的描述,论证“女宛”最有可能指菊科女菀...
秦汉医方所用诸酒考————作者:王茂华;
摘要:从出土简帛和传世古代早期医书等典籍所载信息不难看出,秦汉医方用酒甚为常见,是诸物中使用频率较高者。三酒五齐均有清、白之分,均可入药。汉朝的醳酒、白酒、醇酒、酌酒、春酒、温酒、苦酒、美酒醯、美酒、美清酒、醴和沥酒等,或各有从属,或互为别类,其特质不同,故药性和用法也各有不同
《伤寒论》179条质难————作者:马浩然;马胜;
摘要:《伤寒论》第179条历来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对于其解释也众说纷纭,我们在学习研究此条文过程中,对其真伪、学术及逻辑等方面的问题作一探讨
仲景原文脉名体例探析————作者:刘俊霖;陈婷;
摘要:脉诊是《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的必要手段之一,然而历代医家对脉诊体例却少有关注。本文“以仲景解仲景”,基于文献对比分析,阐明“脉阳A而阴B”“脉A而B”“脉AB”“脉A”的脉诊体例简化规律,解读“巅脉五句式”等特殊脉诊体例,进而分析脉口分部及其诊断意义,指出仲景“一部一脉”的诊脉特色,为仲景脉诊的解读提供全新模式,以期对发掘脉诊精华、指导中医临床诊疗有所裨益
从三焦筋膜学说探防己散结的临床意义————作者:赵华玺;司国民;
摘要:《名医别录》中陶弘景提出防己“散痈肿、恶结”,本文从此处出发,思考何为恶结,由此引出对三焦的认识,并进一步探讨三焦与筋膜的联系,试图将筋膜学说融于内科三焦疾病诊疗过程中。同时通过分析防己散恶结的作用,剖析防己可以运用于三焦风湿热证的治疗,为防己的临床运用开拓思路
严世芸“和”思想指导下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经验————作者:秦保锋;严骅;刘斌;杨爱东;
摘要:严世芸教授临床治疗强调“和”的思想,在“和”思想指导下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心率失常、抑郁等症,临床疗效显著
罗颂平从瘀论治原发性痛经经验————作者:刘紫嫣;曾粤睿;黄煦格;罗颂平;
摘要:原发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和工作。罗颂平教授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形成以瘀为主,瘀血阻于胞宫脉络,不通则痛。治疗以祛瘀为大法,贯穿始终;同时兼顾行气、清热、益气、散寒四法,标本同治。痛经治疗后,还应注重调理肝脾肾等与血相关的脏腑,防复发之虞
范忠泽运用“全身扶正、局部治癌”理论治疗癌因性疲乏经验————作者:陈彬;石晓兰;韩建宏;张瑞娟;范忠泽;
摘要:总结上海市名中医范忠泽教授对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诊疗经验。范忠泽教授认为,癌因性疲乏的病因是癌症疾病本身及癌症相关治疗,病机总属正虚为主,具体为五脏亏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所致。治疗上以“全身扶正”为要则,尤以肺、脾、肾为要,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配以不同解毒散结类中药以达到“局部治癌”的效果,通过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结合,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夏应堂膏方医案赏析————作者:王邦才;王培劼;刘缘;
摘要:夏应堂为民国时期上海名医之一,有“北丁南夏”之称(沪北丁甘仁,沪南夏应堂)。夏氏膏方医案,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以五脏为纲,气血津液为纬,引章摘句,恰合病证,不仅有补虚益体,冬令进补之剂,更多的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案例。其制方用药,因人施治,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寒温调配,不使过偏,以平为期。夏氏所制膏方,少有贵重之品,多是平常习用之药,药轻价廉,疗效卓著,并举3个医案以赏
孟河丁氏内科治疗胃系三病经验————作者:盛佳薇;朱文华;马诗瑜;郑岚;朱伟嵘;沈小珩;
摘要:收集《丁甘仁医案》《丁济万医案》《章次公医术经验集》《秦伯未医案》《程门雪医案》《黄文东医案》《内科名家严苍山学术经验集》《孟河陈耀堂医案》《张伯臾医案》等著作中关于胃系三病,即胃反病、噎膈病、胃痞病医案43例,对其证治方药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治疗经验。孟河丁氏内科流派在治疗胃系三病方面具有以下几种特色:用药轻灵,徐图缓治;疏木扶土,肝脾同治;护咽润肠,重视兼症;善用其真,师古不泥
叙事医学视域下旴江医案的人文精神探赜————作者:徐小港;吴千言;张清源;徐义峰;王钰;章德林;
摘要:叙事医学受到了中医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传统医学所蕴藏的叙事元素,尚缺乏恰当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医学流派的形成往往受到地方人文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医案医话类古籍文献最能反映中医学的人文精神。现以旴江医学为切入点,通过将叙事医学融入《寓意草》《谢映庐医案》《易氏医案》《医案偶存》的整理研究,阐明旴江医案叙事的学术特点,进一步揭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为地方医学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整体观视域下江苏中医的形成与发展————作者:赵君谊;陈仁寿;
摘要:在江苏中医学术发展史中,代表医家的出现和新的学术思想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与其特有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及气候地理等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现基于整体观视域,以江苏医家、医著及其在本草学、温病学、医药化学、临床各科、医事制度方面的学术贡献为切入点,指出江苏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期能为江苏中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 省级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国家级《临床肝胆病杂志》
- 省级《罕少疾病杂志》
- 国家级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 北大核心《广东牙病防治》
- 北大核心《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免疫学杂志》
- 国家级《中国针灸》
- 省级《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 北大核心《中医正骨》
- 国家级《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 国家级《中华麻醉学杂志》
- 省级兵团医学
- 省级《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江苏预防医学》
- 北大核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天然药物》
- 省级《医学新知杂志》
- 省级中国医院杂志
- 国家级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南大核心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国家级《解放军药学学报》
- 北大核心《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 省级实用肿瘤学杂志
- 国家级中华医学美容杂志杂志
- 国家级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
- 北大核心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
- 北大核心《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