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简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年创刊,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以集中、快速反映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最新成果、最新进展为特色的全国唯一一家中医理论研究期刊。杂志依托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雄厚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导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坚守中医理论阵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医理论研究、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者认真关注的理论性研究期刊。对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受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研究队伍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前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检索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库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文献数据库期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第11期目录
中药毒性相对性及可变性探析......................................陈仁寿
名老中医癫痫医案方药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黄子天
干姜、大黄、丹参水提物对Aβ_(25-35)诱导SH-SY5Y细胞凋.............方玲子
苦参碱对儿茶酚胺致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活动改变的干预作用......王雪芳
中医基本疾病证型表征模式的心理学辨析............................杨振宁
发作性睡病与心理的关系..........................................李桂侠
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架构初探................................姚园
辨证施膳对社区痰湿型体质超重人群影响的研究......................冯志海
美国电子健康档案政策的简介与启示................................吴敏
中医典籍英译“阐释学”问题研究探讨..............................何阳
重用下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3例临床观察..........................李凯杰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谢有良
桃红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分析......................张士金
中西医结合治疗足癣继发重度细菌感染13例临床分析..................陈虎
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周立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中医古籍唇的感觉与形态异常病机探讨————作者:管天护;胡秋实;傅海燕;尚冰;
摘要:中医古籍中常见口唇感觉异常与形态异常的论述,对其病机加以探讨,有助于其辨证治疗。口唇干燥是最常见的唇部症状,多因唇失津液及气血濡养而致,多由脾胃热盛、心肺热盛、气血亏虚、阴虚火旺、瘀血阻滞、阳虚寒凝及燥邪犯肺导致;唇焦、唇裂是口唇干燥的严重阶段,多由唇失津液濡养导致,或因火热耗伤,或因阴津亏虚,也有阳虚所致,唇焦也可由瘀血所致;唇痿主要由脾虚不荣及瘀血阻滞导致;唇缩多因脾经寒盛所致,在疾病转归中多...
电针预处理通过MG53抑制RIPK1/RIPK3/MLKL坏死性凋亡通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作者:唐玥;陈安坤;刘欣;娄雅婷;郁洁;张程程;
摘要:目的 探究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影响与相关机制。方法 分组如下: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5只;mitsugumin53(MG53)基因敲除(MG53-/-)小鼠随机分为MG53-/-模型组和MG53-/-
升麻及其化学成分的临床应用现状————作者:揭珊珊;陶旭光;于峥;曾辉;马雅銮;
摘要:升麻是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借助于中国知网学术平台,梳理和分析知网收录的升麻相关文献,重点关注中医、中药和临床应用领域的升麻研究,并对升麻及其化学成分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探讨。升麻在多个国家中广为使用,在我国,升麻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临床上升麻多用于组方配伍治疗疾病,已知含有升麻的方剂243首,升麻在其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和升举阳气。升麻单味药有解热、镇痛和抗炎...
基于古籍文献的风温病脉象辨析————作者:李佳欣;迟浩然;杨磊;韩慧莹;戴乐舒;曲嵩霖;刘寨华;
摘要:风温病,当代医家多认为其是感受风热邪气引起的新感温病,性属温热,其脉以浮数、洪数、虚数等热性脉象为多见。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发现风温病病因病机经历了由内外合邪到新感病邪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先贤医家对其脉象的论述亦丰富而多样,常以偏实者如浮、数、促、洪、大、滑、弦、紧等脉,偏虚者如缓、虚、弱、濡、细、迟、散等脉,配合双手寸关尺三部而提出多种具体脉象,如“阴阳俱浮”“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浮滑之脉数疾...
周学海妇科脉诊学术思想探析————作者:王婉冰;迟浩然;余秋慧;于峥;杜松;
摘要:清代医家周学海临证尤重脉法,著有《脉学四种》。本文以研读《脉义简摩》“妇科诊略”卷为主,《重订诊家直诀》《脉简补义》《辨脉平脉章句》三书为辅,挖掘凝练其妇科脉诊的学术思想。研究后发现:一是周学海脉学思想为凝练妇科脉诊理论奠定了基础;二是周学海沿承《伤寒杂病论》妇科“病脉证并治”的原创思想,或以脉推证,或以证推脉,脉证互参;三是周学海按妇人不同时期阐释生理脉象,并重新求证和丰富王汉皋的“雀啄胎脉”;...
民国时期中医脉诊理论特色发展探析————作者:余秋慧;郑齐;于峥;杜松;
摘要:民国时期上承清代考据学风,又处在“中西汇通”的高潮,是溯源现代脉诊研究发展的关键节点,研究发现该时期中医脉诊理论特色发展涉及脉诊原理、方法和临床运用三方面。其中脉诊“原理”为该时期新兴概念,是医家学者们中西医汇通、科学化研究中医脉法的基础,主要包含脉象形成的解剖生理基础、中医脉源学说和凭脉候病原理;由此相关研究者主张联系原理解读脉诊临床意义,提出中医脉诊理论考证与构建新思路,反思诊脉部位、独取寸口...
以百合病理论探讨干燥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作者:单雪燕;周新尧;何加乐;郭子琳;刘瑞华;刘文靖;杨可非;姜泉;唐晓颇;
摘要:目的 分析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医证型、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3年5月至12月在中国30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SS的患者共17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总结患者的证候特征;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探讨SS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结果 阴虚津亏证与气...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涎腺超声与T细胞亚群及中医舌象、证型的关联性探究————作者:郭子琳;周新尧;刘瑞华;刘文靖;何加乐;单雪燕;姜泉;唐晓颇;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患者涎腺超声(SGU)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中医舌象、证型之间的关联,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12月就诊于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的PSS患者,采集其SGU回报、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及中医舌象,借助统计学方法探究PSS患者SGU评分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根据舌象特点归纳中医证型,分析不...
赤芍、大血藤延缓干燥综合征唾液腺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作者:刘瑞华;唐晓颇;郭子琳;杨可非;刘文靖;周新尧;姜泉;
摘要:目的 观察赤芍、大血藤对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唾液腺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通过白细胞介素(IL)-2调节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延缓腺体损伤的生物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NOD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赤芍组、大血藤组、芍藤组、IL-2组,每组10只。10只雌性BALB/c小鼠作为正常组。9周龄开始干预,赤芍组、大血藤组、芍藤组...
青麦饮对实验性干燥综合征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B细胞亚群的影响————作者:韩曼;李亚青;朱小霞;张华东;赵雪琦;姜泉;
摘要:目的 研究青麦饮对实验性干燥综合征(experimental Sj?grens syndrome,ESS)小鼠干预后疾病的发展变化及B细胞亚群分布比例的影响。方法 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青麦饮低剂量组(1.125 g/m L)、青麦饮高剂量组(2.25 g/m L),每组6只。通过对小鼠皮下注射唾液腺蛋白乳剂构建ESS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6周。灌胃结束后进行唾液...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葛根-丹参药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作者:孙小鑫;王瑞海;苗青;刘丽梅;
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葛根-丹参药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内实验验证。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复制I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用葛根、丹参、葛根-丹参药对低剂量和葛根-丹参药对高剂量干预7 d,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通过TCMSP、Gene Cards等数据库获得葛根-丹参作用于IS的靶点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
从线粒体能量代谢探讨葛根复方对重症肌无力模型大鼠的机制研究————作者:张帅;李娇;王兴兵;文颖娟;
摘要:目的 观察葛根复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EAMG)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强的松组,葛根复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7只。除空白组外,余5组大鼠均采用含有鼠源性AChR-α亚基R97~R116肽段的免疫乳剂皮下多点注射制备EAMG大鼠模型...
基于“新三消论”辨证论治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作者:黄为钧;赵进喜;
摘要:在继承前人对消渴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以及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受《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启发,提出“新三消论”,认为消渴病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气消”“营消”“血消”三个阶段,分别相当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临床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糖尿病并发症期,其中“营消”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关键阶段和治疗关键节点,主张重视透热凉血法的应用
中医药理论的优势探析————作者:刘颖;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而发展中医药的核心在于保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与泉源,深化中医理论研究是再创中医临床优势的先声,本文从开放性、科学性、系统性探析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以期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思考
《诊宗三昧》学术思想探析————作者:迟浩然;韩慧莹;杨磊;戴乐舒;李佳欣;杜松;刘寨华;
摘要:《诊宗三昧》为张璐晚年的脉诊专著,是明清时期脉诊重要著作之一,书中从天人关系、象思维、五行学说等角度详细阐发了脉象形成原理,重视应用寸口脉法与人迎气口脉法。在具体脉象上,详细论述了32部脉的脉象特征、脉象形成机理、脉象鉴别、脉证关系及对应治法。同时,书中对胃气学说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胃气在脉象生成、诊脉原理、脉象特征、预后判断等方面的作用,这亦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此外书中还阐述了张璐有关医德、习医...
中医诊法理论研究进展报告(2014—2024)————作者:林雨晗;宫鸣;余秋慧;王婉冰;于峥;杜松;
摘要:中医诊法理论研究正处于一个多方面、多层次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系统梳理分析2014—2024年有关中医诊法理论研究的文献,发现这一时期以对望诊、脉诊方面的研究为主,对古籍中诊法思想及临床意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古籍中的一些诊法内容仍存在争议。进一步的研究应充分挖掘经典中的诊法理论内涵,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使得中医诊法在诊疗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更好地为中医诊断的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与诊疗仪器...
基于临床需求的干燥综合征诊疗体系构建与示范应用————作者:唐晓颇;姜泉;
摘要:尽管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框架下,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防治领域下仍存在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本文从临床疗效、用药策略、生活质量及早期防治多层面探析不同疾病活动度SS患者需求,探讨中医药在SS防治领域所需开展的工作。在诊疗标准、防治方案、数据库搭建、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挖掘生物基础内涵、科普标准知识词条等方面提出SS诊疗体系构建及应用的新思路,总结中医...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探讨干燥综合征病机论治————作者:杨可非;刘文靖;周新尧;姜泉;
摘要:本文基于姜泉教授所提出的“体脏合痹”理论,论述其对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临床实践中,SS症状多超出传统“五体”“五脏”范畴,九窍、玄府、六腑、奇恒之府常有受累。本文依据“体脏合痹”理论阐释SS外邪内舍入脏机制及其中医发病机理。将“和正调衡”治疗原则和“以体养脏、调脏安体、体脏同治”治疗理念应用于SS临床治疗,并提出相应诊疗方案。本文强调了“体脏...
基于“百病生于气”探究针刺与导引调气异同————作者:俞天辰;杨逸轩;代金刚;
摘要:针刺与导引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都强调对气机的调节,这两种疗法在调气时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本文基于“百病生于气”理论,阐释气在中医学里的内涵,明确调气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辨析针刺和导引两种疗法调气时的异同。得出结论:针刺通过刺激腧穴结合补泻手法调节经络之气,导引采用术式动作配合呼吸吐纳调节呼吸之气,两种疗法调气时均以经络理论为基础,气神同调,治疗时可配合使用。通过比较两种疗法调节气机时的异同以期厘...
电针“人中”穴干预脑梗死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作者:韩佳炜;杨继维;贾蓝羽;殷秀梅;秋添;杜元灏;
摘要:目的 以脑梗死(CI)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稳态及转化特征为切入点,探讨CI后血管出现舒缩运动机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同时揭示电针“人中”穴调节梗死后脑动脉VSMCs表型转化的规律与途径。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在动物模型建立后1 h、3 h、6 h、12 h、1 d、3 d、7 d、14 d再随机分为8个时相亚组。以改良的Lon...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生物工程学报》
- 国家级《国医论坛》
- 南大核心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 国家级《中国执业药师》
- 省级《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 北大核心《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国家级《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 省级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省级《医学信息》
- 省级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杂志
- 省级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北大核心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
- 省级《中国处方药》
- 国家级《当代医学》
- 北大核心《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 省级《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国家级《医学与社会》
- 国家级《中华理疗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 北大核心《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北大核心《现代免疫学》
- 北大核心《临床眼科杂志》
- 北大核心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 北大核心《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 北大核心《医用生物力学》
- 省级《四川精神卫生》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