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所属栏目:医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关注()
期刊周期:半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2166/R
国际标准刊号:1001-1668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查看中医杂志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核心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北大核心期刊

 搜论文知识网为客户提供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的相关信息以及相关渠道的中介服务。本站并非《中医杂志》杂志的官方网站,与《中医杂志》等同类优秀期刊杂志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负责合作期刊的推荐、征稿、信息整理收录等工作。网站本着用心为客户服务的原则,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及稿件特点,可以在数千家期刊中,推荐最适合您的论文发表的正规期刊,帮助客户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论文发表的成功率。
  
《中医杂志》期刊简介

 

  《中医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月刊,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具权威和影响的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现月发行量近10万册,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医杂志》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主要读者为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也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中医杂志》通过北京市报刊发行局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海外发行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中医杂志》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科技期刊三等奖,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市科技期刊协会办刊条件奖、编辑质量奖、办刊效益奖。1995年获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第二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2000年获首届中国期刊奖。2001年获国家双奖期刊奖。在2001年中国期刊展中入选国家期刊方阵被特别展示。2007年获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0《中医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蒙、许嘉璐等为《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题词表示祝贺。


《中医杂志》2012年第10期目录


  中西医结合序贯方案治疗出血性中风56例疗效观察...............王晓玲;唐勇等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文献分析............................蔡永敏;王洪久;孙大鹏
  二乌温阳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任路辉;王皓光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32例.............................桑勉;张鹏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1例..........................黄燕萍
  中医综合疗法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丁沛;刘菊;胡蓆宝;袁红霞
  李凫坚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经验.................................王鹏程;李凫坚
  王耀光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外科疾患经验.....................郭敏;王耀光
  疏肝理气法防治肿瘤转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探讨..............刘瑞;李杰;张玉人
  “十八反”药理毒理研究述评...................................李超;樊巧玲
  历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黄涛;陈金亮
  对中医皮肤病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徐萍;魏跃钢;郭顺;张恩虎
  类风湿关节炎宜慎用免疫促进类中药...........................黄胜杰;王和鸣
 

  
  

  中医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系统思维视域下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研究策略————作者:周子译;冯哲;周学平;

摘要:鉴于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揭示疾病病机复杂动态演化规律的局限性,在系统思维理论框架下,分析当前中医病机辨证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指出其面临实验模型不足、数据标准化程度低、非线性特性复杂以及专家经验整合困难等挑战;借助定性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提出该体系研究的具体策略,包括构建病机演变的定性模型、采用数学模型验证与定量计算揭示病机规律、融入“以人为主”理念实现人机协同,为中医病机辨证新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思路...

基于卫气“从阴绕行出阳”模式探讨餐后嗜睡的病机及临证应用————作者:康鹏飞;孙伯菊;王聪慧;陈香美;

摘要:餐后嗜睡是以餐后出现显著睡意为特征的病症,《黄帝内经》认为其与卫气相关。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原文及后世医家观点,发现寤寐转换依赖卫气的“阴阳相引”,且卫气出入的两条路径在脾胃有交会。据此认为餐后嗜睡的核心病机是上焦闭塞或脾胃失常致卫气滞留于内,阴阳相引,使体表卫气内陷引发嗜睡;此时滞留卫气与内陷卫气在脾胃交汇,并入脏腑循环,改道足太阳而出,形成“从阴绕行出阳”的运行模式。治疗需标本兼顾,以调节卫气...

“新感入络”概念的提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作者:贾振华;

摘要:清代叶桂提出“久病入络”的络病发病规律。根据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程久暂为相对概念,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文献,发现“新感”属“新病”范畴,指出“新病”包括邪气初入正气未伤、旧病未除新病复起和痼疾猝发等类型,并不拘于外感疾病;“新感”指感受温热邪气、六淫和疫疠之气等所致的疾病,不同于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中相对于“伏邪温病”而言的新感温病。基于《黄帝内经》“络-经-络”传变途径、《伤寒论》所述外邪由经络传...

韩明向分期分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作者:丁健;陶慧;程刚;郭为振;李泽庚;毛娅;韩明向;

摘要:总结韩明向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证经验。认为外邪侵袭引动宿疾是COPD急性加重期的关键病机,肺气虚是稳定期的关键病机,“虚、痰、瘀”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病理要素。治疗上强调分期分证论治,急性加重期中,针对风寒袭肺证,自拟三子温肺汤以解表散寒、温肺化痰;针对痰湿蕴肺证,自拟化痰降气方以温肺化痰、降气平喘;针对痰热壅肺证,自拟清肺化痰方以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针对痰瘀互结证,自拟芪白...

吴勉华运用合欢花治疗肿瘤并发症经验————作者:祝金标;卢伟;陈铭昱;吴勉华;

摘要:总结吴勉华运用合欢花治疗肿瘤并发症的经验。认为肿瘤发生发展与情志密切相关,据此提出“积聚多郁,治以调神”的治疗理念。合欢花清轻上浮,芳香开郁,入心、肝、脾三经,功善解郁调神,芳香和中,可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并发症。其中合欢米为花蕾,为合欢花欲放未放之时采摘,具有清轻向上、开达心神、畅达肝气的功效,常以自拟宁心安眠汤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自拟癌痛消方治疗癌性疼痛,自拟二花解郁方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自拟疏肝...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试验替代结局指标的探索与思考————作者:曹灿;孙卫卫;马彤;王耀献;

摘要:中医药在缓解糖尿病肾病(DKD)症状和延缓病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传统临床试验中以终末期肾病的发生作为终点指标,需长时间随访,增加了试验的复杂性和成本,限制了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可行性。认为在中医药治疗DKD的临床试验中,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率(≥30%)和eGFR斜率均可作为潜在的替代结局指标,若干预周期较短

从脏腑风湿论探析“寒热错杂本质是寒”的内涵和临床应用————作者:林潼;杨映映;赵林华;张莉莉;

摘要:脏腑风湿论认为,风寒湿邪气内伏,郁而化热,伏于脏腑而成痼疾,热为表象,寒为病因,每遇外感引动伏邪,则脏腑病加重或反复发作,多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复杂证候。基于脏腑风湿论提出“寒热错杂本质是寒”的学术观点,认为对于病机为寒热错杂的疾病,外感风寒湿为始动因素,发作期治疗以祛邪、透邪为要,使风寒湿宿邪外出,缓解期扶正培本,寒湿得蠲。内湿源于脾,故调理脾胃、散寒除湿是治疗脏腑风湿病的大法。寒湿俱为阴邪,易伤阳...

从“风药开玄”探析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辨治思路————作者:周晓青;陈佳玲;周林水;王真;

摘要:玄府乃气机升降出入、精血津液流通、脏腑得以濡养的总司,贵在畅通,忌于壅滞。咳嗽变异型哮喘属中医“风咳”范畴,玄府开阖升降失司贯穿其发病全程。聚焦于咳嗽变异型哮喘病程演变中玄府失司的动态变化,归纳为玄府失枢、玄府失通、玄府失养三阶段。治疗上以“风药开玄”为核心,始动期以启玄祛风,宣肺理气;进展期以畅玄散风,肃肺消滞;转归期以养玄御风,补肺固本分以施治,以期为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中医古代经典方证据质量评级量表的研制及应用————作者:张居文;刘建平;苏祥飞;魏玮;苏晓兰;冯雪;于凡雅;张煦东;余俊鸿;陈薇;

摘要:目的 编制以中医古代经典方为评价对象的证据质量评级量表,检验其信度、效度并加以应用,为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提供多来源的证据支持。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提取并筛选现有文献中的评价维度,然后通过主题分析法归纳总结初始条目。遴选临床医学、医史文献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德尔菲问卷调研,进行条目的评价及筛选,开展专家共识会议确定最终纳入的条目。细化条目的评价方法及证据等级的划分方法,形成中医古代经典方证据质量评级量...

隔蒜药物铺灸治疗肺经伏热型变应性鼻炎35例随机对照试验————作者:郜碧婵;吴舒康;海霞;樊帆;赵中亭;

摘要:目的 观察隔蒜药物铺灸治疗对肺经伏热型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0名肺经伏热型AR患者随机分为氯雷他定组(35例)和铺灸组(35例)。氯雷他定组采用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每次10 mg,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铺灸组进行隔蒜药物铺灸治疗,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主要结局指标为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

补肾乳岩方治疗冲任失调型绝经前乳腺癌内分泌强化治疗患者44例随机对照临床观察————作者:王泽鹏;程旭锋;袁江山;刘瑞东;刘琦;

摘要:目的 观察补肾乳岩方对冲任失调型绝经前乳腺癌内分泌强化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88例接受内分泌强化治疗且中医辨证为冲任失调型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予卵巢功能抑制(OFS)+内分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补肾乳岩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改良版Kupperman评分、...

基于育心软坚辨治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作者:耿小飞;范新彪;孙夕童;尚文钰;李文秀;张弛;张军平;

摘要:总结基于育心软坚理念辨治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证经验。认为HCM属于“心积”范畴,脾肾亏虚为发病之本,痰瘀积聚、气阴耗伤为发病之标。脾肾亏虚,化生痰瘀,痰瘀积聚心体;痰瘀结聚日久,耗伤心之气阴,导致心体失养,久之则表现为心之体用俱损。据此提出育心软坚法治疗非梗阻性HCM,强调软坚散结贯穿治疗全程,常用四味软坚方加减;症状明显期以益气养阴、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方用自拟育心软坚方加减;病情...

通脉养心丸对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律失常及心肌组织中K+、Ca2+通道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作者:邢作英;胡宇才;宋欢欢;邱伯雍;宋艳坤;王永霞;

摘要:目的 探索通脉养心丸预防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胺碘酮组和通脉养心丸低、高剂量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10 g/(kg·d)生理盐水灌胃,胺碘酮组大鼠给予60 mg/(kg·d)胺碘酮灌胃,通脉养心丸低、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通脉养心丸溶液1、2 g/(kg·d)灌胃。预防性给药21天,每日灌胃2次。最后一次灌胃后次日,模...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作者:朱明军;张健;毛静远;

摘要: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为进一步规范HFpEF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提高中西医诊治HFpEF的水平,制定了《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西医诊疗专家共识》,包括HFpEF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标准、中西医治疗方案等,适用于明确诊断为HFpEF的人群,适合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等各级医疗机构及从事HFpEF临床工作的心...

糖脂代谢病及其不同证型患者舌象特征的回顾性研究————作者:刘实;高阳;江涛;陈展鸿;邓佳琳;许家佗;

摘要:目的 探讨糖脂代谢病患者及其主要证型的舌象图像特征分布规律。方法 纳入841例糖脂代谢病患者(糖脂代谢病组)及380例非糖脂代谢病受试者(非糖脂代谢病组),其中糖脂代谢病组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证283例、痰湿阻滞证311例、气滞血瘀证247例。使用舌诊仪采集两组舌象图像数据,通过TDAS V3.0软件获取两组舌质舌苔颜色纹理及形质特征(TB,舌质;TC,舌苔;L,明度;a,红色-绿色轴;b,黄色-...

“气-血-脉络”体系下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防治思路探微————作者:蔡泳源;刘婷;李梦然;闫中敏;牛天福;

摘要:在“气-血-脉络”体系下,指出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是以心体受灼、脉络伤损为发病之本,气机失调、血阻热郁为复发前提,虚气内耗、阴伤血少则是病情频发的关键因素,痰瘀兼伏、阴邪凝结为病势恶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运用自拟十八味通心饮养心通脉复络、适其阴阳,贯彻术后干预全程;自拟清心定悸汤行气宣滞、透热运血,促进早期恢复;自拟培本养心汤益气养阴、和营补血,改善远期预后;十味温胆汤合桃仁红花煎豁痰散结、逐...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文献数据分析————作者:官科汶;谢秀丽;卢传坚;

摘要:目的 基于文献数据探析寻常型银屑病(PV)中医证候、证素分布情况及其演变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以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从建库到2023年12月31日的PV中医证候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中PV中医证候和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构建中国现代美好生活的健康状态多维度评价体系探讨————作者:徐蕊;周韩;王忠;王永炎;

摘要:健康需求的时代变化迫切要求健康政策做出适应性调整,更需要在视界、视野、视角等方面全面提升。立足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石,基于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宋明理学及其后世传承,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福”“乐”等文化精髓,提出构建中国现代美好生活的健康状态多维度评价体系,包括八个指数,即和谐指数、笃行指数、安心指数、幸福指数、爱心指数、创新指数、充实指数、适应指数。该体系的构建旨在全面而深入地...

《黄帝内经》理论构建范式下的现代中医心智模式研究及重塑策略————作者:黄姚姚;李洁;申俊龙;

摘要:《黄帝内经》是在传统中医学整体、法象和全息心智模式的影响下构建其理论体系的,不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亦提供了中医理论构建的范式,是现代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原创学术基因及理论源泉。基于《黄帝内经》整体心智模式、法象心智模式和全息心智模式对天人医学理论、象形理论和分形理论的构建范式,发现中医药理论依赖于传统文化心智模式的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中医心智模式应“返本开新”,将传统融入现代,实现宏...

皮持衡运用温阳育阴活血法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作者:王馨禾;徐云生;皮持衡;

摘要:总结皮持衡教授运用温阳育阴活血法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DN)的经验。认为阳虚阴损是DN发病的关键病机,血瘀贯穿其发病始终,治疗上以温阳育阴活血为总则,临证根据分期治疗各有侧重。早期脾气亏虚、气阴不足,常投参芪地黄汤加减以益气滋阴、温阳活血;中期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方用真武汤合三仁汤化裁以温阳利水,化湿通络;晚期瘀毒互结、阴阳两亏,施以济生肾气丸化裁以温阳育阴,消癥解毒。同时运用中药膏摩辅助治疗,标本...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