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研究的动态性刊物,创刊于1979年1月。以发表本学科专业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为主,包括中国古代史研究各分支学科的年度综述、专题综述、海外汉学研究状况介绍、每年学术会议介绍、名家名作介绍、书评、书讯等,以信息量大,综述水平高而被学界同好所称道。在二十余年中,本刊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性文章,为国内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大陆学人了解海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情况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也成为海外学者了解中国大陆地区古史研究状况的重要渠道。二十年多年间,中国古代史研究突飞猛进,该刊在其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史研究动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所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历史爱好者的必读刊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广大作者、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在在编辑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刊物会办得越来越好。
栏目设置
学术动态、研究综述、书评、新书介绍、海外中国史研究、新发现史料介绍、主要学术会议介绍
阅读推荐: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被评为“2010-2011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物质类文化遗产稿件,亦酌量刊发。
中国史研究动态最新期刊目录
大历史观下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治理的创新性————作者:赵现海;
摘要:<正>历史唯物主义虽然主张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同样也十分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辩证统一的立场,促使历史唯物主义在从大历史观审视历史进程时,一方面主张从物质性、社会性考察精神的起源,另一方面同样注重人的精神对于物质、社会的反作用。中国古代具有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独特的地缘政治,而又反作用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进程,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的典型体现与重要内...
辽河流域与中华文明进程前沿论坛概述————作者:徐昭峰;宋竹喧;
摘要:<正>2024年6月28—30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辽宁师范大学主办,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辽河流域与中华文明进程前沿论坛”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来自中国先秦史学会、科研院所、高校的百余位学者参与研讨。会议内容如下。一、辽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及其价值。杜勇《红山文化的“鸮女神”》认为,红山文化带齿动物纹面玉器造型为红山先民对野猪崇拜的一种象征,而非“鸮女神”
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王梦薇;
摘要:<正>2024年7月26—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山东博物馆主办,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百余位专家学者讨论交流殷商史、甲骨学、甲骨学史等领域的前沿课题与最新成果,反映了海内外甲骨学研究的现状与最新进展
《柔远能迩:先秦服制研究》读后————作者:高婧聪;
摘要:<正>“服制”是先秦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早期国家阶段的服制,对于认识中国国家起源问题,挖掘服制中蕴含的中国上古时代政治理论与国家治理方面的经验尤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张利军《柔远能迩:先秦服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一书,围绕先秦服制的内涵、演变、历史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来稿须知
摘要:<正>1.凡投往本刊的稿件及其所涉书籍都需遵守国家法令、法规及民族、宗教、外交政策。2.本刊以介绍海内外中国古代史(1840年前)研究状况及前沿问题为宗旨,发表的文章专业性强,大多为中国古代史某一断代或专题的研究综述评论(不必面面俱到,请突出评论性内容),兼及会议和书评、书讯(出版满一年的新书)。年度述评、笔谈、新视野和新资料、专题访谈、名家序跋等系本刊约稿栏目。与上述范围不符的文章请投往他刊,以...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摘要:<正>《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是韩儒林先生于1977年主持创办的以蒙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为主的学术集刊,初名《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2006年改为现名,并固定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自2013年开始一年出版两辑。目前主办单位为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编为刘迎胜教授
制度创新:隋唐中国的立国智慧————作者:夏炎;
摘要:<正>公元581至907年,是中国的隋唐时代,是继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第二次高峰。隋唐时代通过创新发展的制度建设路径,在秦汉魏晋南北朝积累的政治智慧的基础上,创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的辉煌,又开启了宋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新的发展历程
第十一届中国民族史学会青年学者论坛暨民族古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书写研讨会召开————作者:张闶;苏日朦;
摘要:<正>2024年4月13—15日, 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民族史学会青年学者论坛暨民族古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书写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丝绸之路青海道与中西方交流”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石玲玲;丁柏峰;
摘要:<正>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支线,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更好推进高原丝绸之路研究, 2024年7月13—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办,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陆欧亚学研究中心、古代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承办的“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思想义涵————作者:刘丰;
摘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是突出的连续性的重要支撑,也是辉煌灿烂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重要源泉,在五个突出特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准确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是当前学术界的重要使命。为此,本刊特邀数位专家学者,从思想史、国家治理、政治制度史等角度对...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钱陌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作者:陈博威;程民生;
摘要:<正>钱陌制是中国古代金属货币流通领域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通常指以小于或等于一百文的金属货币充当一百文使用的计钱方式,随中国早期金属货币的广泛行用而出现。梳理其历史进度,可分为中古时期、宋金时期、清朝时期三个阶段,对应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发展的阶段进程,也体现不同时期的货币流通特征。钱陌制度不仅是官方货币政策的缩影,也能反映市场流通的实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中国古代乐户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作者:张梦雨;
摘要:<正>中国古代的“乐户”是注籍于官府、服务于官方礼乐活动或供统治阶层享乐的倡优。自北朝以降,统治者为服务于宫廷的倡优设立一专门户籍单独管理,以满足国家礼乐制度的需要和统治阶层的享乐需求,这种注籍于官府的倡优即为“乐户”。学术界将这种由官方统一管理乐户的职业活动与生活方式的制度称作“乐籍制度”。乐户是一种贱民群体,初现于北魏分裂之前,至清代雍正年间豁除,历时1200余年
能观全体,究其始终:经史融合视野下的蒙文通宋史研究————作者:裴艾琳;
摘要:<正>近代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中,藉由传统思想资源发掘与域外学术工具引借,旧学问逐渐转向新学术,经学与史学亦在此变动之际地位易换(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2—341页)。在经学边缘化与史学走向中心的趋势下,蒙文通常常被作为经学向史学过渡期的典范性人物加以论述(王汎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第四届“新时代历史思潮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白斌;黄一鸣;
摘要:<正>2024年6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历史思潮研究室、宁波市重点文化研究基地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新时代历史思潮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召开。会议共发表论文61篇,来自全国的80余位学者参会。一、历史思潮研究新动向
《明清文化通史》评介————作者:田澍;
摘要:<正>明清两朝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构建的重要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变化。长期以来,学界对明清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缺乏对明清时期文化各领域全面而又系统的梳理与研究。由南炳文教授主编的《明清文化通史》于2023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及时弥补了这一研究缺环。全书包括明代卷、清前期卷和后期卷,共三册,近130万字,是一部系统研究...
深挖史料,全面推进——清代贵州绿营研究的反思————作者:李钧;
摘要:<正>绿营制度在清王朝典章制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学术界对绿营制度的研究多以全国范围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对各省绿营的具体研究尚未充分展开。以贵州为例,目前学术界对贵州绿营涉及很少,贵州绿营是清代绿营制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重视对贵州绿营的研究,既能弥补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也可为贵州“边疆内地化”、地方军事制度等研究课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孙婧婍;
摘要:<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编辑部、青海民族大学《青海民族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5月25—27日在青海民族大学召开。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现将讨论内容综述如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
四川彭州竹瓦街窖藏青铜器研究述评————作者:蒙家原;
摘要:<正>出土青铜器在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文献相对匮乏的巴蜀古史研究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在巴蜀地区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四川彭州竹瓦街的两处青铜器窖藏长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们分别在1959年和1980年被发现,共出土40件青铜器。第一处青铜器窖藏发现于1959年冬季,出土21件青铜器,包括5件罍,1件尊,2件觯,8件戈,1件戟,1件矛,1件锛,2件钺
中国饮食史研究的概念、路径及议题————作者:扁阳阳;
摘要:<正>20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史学研究出现了两次较为显著的变化,一是新史学(社会史)取代传统史学(政治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二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文化史取代新史学成为欧美史学界的新宠。虽然这两次变化各有其侧重点,但它们皆强调一个共同的内涵,即社会的物质文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历史的演进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质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逐渐在传统史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百年来日藏中国石刻的整理与刊布————作者:孟凡港;
摘要:<正>石刻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献形式,因突出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而深受中外珍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石刻开始大规模外流,其中日本是最主要的流散地之一。20世纪初期,学界开始关注日藏中国石刻,随之展开收集与整理,一直持续至今。本文不拟评骘目前日藏中国石刻研究的现状及其得失,也不专门论及每一种石刻的史料价值,而试图较为系统地梳理百年来中日学界对日藏中国石刻的整理与刊布,从而为学界了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南大核心扬子江评论杂志
- 省级收藏家
- 省级电影画刊
- 北大核心中华文化论坛
- 省级博物
- 省级周末文汇
- 省级《读者欣赏》
- 省级《东南亚南亚研究》
- 省级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
- 国家级《资治文摘》
- 省级国学吉林
- 省级人生与伴侣:上半月杂志
- 北大核心《青海社会科学》
- 省级中国钓鱼
- 北大核心《考古》
- 省级《新疆地方志》
- 学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青海湖文学月刊》
- 省级《电影艺术》
- 北大核心《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 省级艺术生活
- 国家级《中国民政》
- 国家级中外文化交流
- 北大核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 国家级《新闻与传播研究》
- 省级《青年文学家》
- 省级档案与史学
- 省级诗林
- 省级生活月刊
- 省级《文山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