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关注()
期刊周期:半年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1-2603/G2
国际标准刊号:1003-0190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主管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文学研究前沿国家级文学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图书评论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半年刊)1989年创刊,中国文化发展史学术刊物。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北京、香港、台湾同时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以“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为办刊宗旨;确信文化与传统政治更永久,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愿成为海内外学人发表高质量论文、交流学术讯息的公开园地。

  《中国文化》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中国文化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1、南大核心期刊: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2、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3、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4、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183;总被引频次:167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319;综合影响因子:0.232

  中国文化栏目设置

  文史新篇、专学研究、文化与传统、古典新义、文学与文化学阐释、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宗教与民俗、作家专栏。

  阅读推荐:文博

  《文博》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事业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专题研究、田野考古调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馆藏一级品的介绍与研究和文物的科学保护与管理等。

  中国文化最新期刊目录

讀《漢書·律曆志》零劄————作者:艾俊川;

摘要:《汉书·律曆志》文辞古奥,古今多所注释,然其中亦偶有误读误解者。今就颜师古引韦昭、张晏、如淳等人注释疑误之处略加辨析,并订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数处校点讹误

點校本《陳書》修訂所用早期版本的校勘價值————作者:景蜀慧;

摘要:《陈书》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主要选择了明清时期版本如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金陵书局本作为通校和参校本。这些版本的优长之处是经过了明清以来学者的订补校勘,令一般读者的阅读更为方便顺畅。但明清版本常根据《南史》《册府》《通志》等他书对早期版本进行改补增删,若有文义不明,甚至直接改动前人文本。因此《陈书》早期宋元版与後出的明清版之间,字义差異往往有之,很多異文与史家原义颇有背离。在相关...

鋼和泰藏書在北京大學————作者:欒偉平;

摘要:著名东方学家钢和泰於1937年去世後,其藏书於1939年7月售於哈佛燕京学社,供中印研究所使用。1951年3月,中印研究所的後身亚洲学研究所停办,该研究所的藏书由哈佛燕京学社赠予燕京大学图书馆。笔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陆续发现379册有大写字母序号标志的藏书,认为即钢和泰藏书。本文分三部分展开:一,判定这批书为钢和泰藏书的理由。二,目前所见的钢和泰藏书目录。三,钢和泰藏书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来龙去脉

上古社會雜交與血族群婚問題 中國古代性文化探索之三————作者:江曉原;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先秦及秦汉文献,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一,在中国文献中找不到杂交阶段存在过的证据,所以可以认同当代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主流意见。二,在中国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当丰富的有关血族群婚的证据,和当代西方文化人类学主流意见不同,笔者认为血族群婚阶段在中国上古可能存在过

梁漱溟問題的探索:儒佛會通如何可能?————作者:黄俊傑;

摘要:本文为探讨梁漱溟先生毕生最关怀的儒佛会通问题,将此一问题置於时间深度之中加以分析,而对中朝日各国儒者与佛门人士千馀年来的论诤,进行历史回顾,指出将近2千年来儒佛论辩聚焦5大问题:(1)“孝”与“出家”的家庭伦理问题,(2)沙门与王者之关係的政治伦理问题,(3)以文化民族主义为中心的华夷之辨问题,(4)“神”“形”之离合问题,(5)因果与轮廻问题。本文从“孝”、“忠”、“中国”、“神不灭”、“轮廻”...

智者大師與法華經————作者:劉進寶;

摘要:<正>国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於隋开皇十八年(598),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大业元年(605)改名为国清寺。天台国清寺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长清县)、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并称天下“四绝”。在国清寺的智者塔院,现在还保留了唐元和六年(811)所立《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唐梁肃撰)。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怀智者大师故居诗,虽然...

清辯菩薩傳略 以名諱、生平、傳説爲中心————作者:何歡歡;

摘要:清辩是活跃於公元五、六世纪的南亚思想家,中观学派的实际建立者,一般被尊称为“清辩菩萨”。目前公认属於清辩的著作在汉传佛教中有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玄奘译《大乘掌珍论》,藏传佛教中主要流行智藏和焦若·鲁坚赞翻译的《般若灯论》、阿底峡与弟子楚成傑瓦翻译的《中观心论》及注释《思择焰》,其中仅《中观心论》现存梵文本,这些论著都具有浓厚的哲学与论辩色彩。清辩的学说经由汉文和藏文的传译,在东亚世界有着广...

近代中國佛教與世界 以譚嗣同的“愛國”佛教思想爲中心的研究————作者:李雪濤;

摘要:作为戊戌变法勇猛斗士及“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生平笃信佛教,遗集中有不少诗文涉及佛教思想、佛学理念,且从中国佛教资源中继承了诸如“平等”、“无我”、“无畏”等思想,进一步从中国近代以来启蒙运动的意义上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阐释。本文试结合谭氏所处的“三千馀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梳理他的“爱国”佛教思想。笔者同样认为,谭氏以佛教为主的杂糅生死观,也是他“以救中国为下手,以杀身破家为究竟”的大无畏精神的理论...

哲學還是宗教 文明論背景下儒學理解範式之反思與重構————作者:陳明;

摘要:文化自信、文明自觉的前提是对中华文明的理论认知。文明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意义系统,表现为一幅宇宙图景——通常由宗教话语阐述呈现。中华文明之宇宙图景由儒家经典提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术界却是将儒家思想划归哲学,以渊源於希腊城邦的这一知识形态为标准范式对儒家文本进行解读。本文首先从文明比较的视角,对以柏拉图为中心的所谓哲学的产生发展给出宏观分析,从其历史演变指出其不仅不足以支撑文明,亦难以作为具有...

世界文明的轉换與儒學 韓國第三届世界儒學大會的主題演講————作者:龔鵬程;

摘要:<正>大家好,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世界文明的转换与儒学”,我从几个不同方面跟各位报告。一儒学:现代化情境中的依附者(一)文明转型,思想文化当然就变。但如何变,却有个策略问题,有待身处变局的人做出方向的抉择。东亚各国之抉择,主要是现代化。把时间切割成两段:传统与现代。经过扬棄传统的过程,使得社会步入西方现代社会形态,则被称为“现代化”

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與開放性特質 方以智的哲學世界及文化理想————作者:張昭煒;

摘要:传统中国之中常被诠释为中心、中央、中间、内,引入方以智创发的均,更能表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与开放性特质。均的创造性与开放性由五个含义支撑:其一是制作陶器的工具,在旋转中创造;其二是制作乐器的乐均,由中宫旋转制乐,并由此关联中国语言创作的旋韻;其三是匀,调和不均,归於中和;其四是天均,是日新生生的道;其五是超越对待的绝待,在融合異质事物中显示其优越性。以均展开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政治...

湯一介先生中國古典解釋類型釋義————作者:景海峰;

摘要: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经典诠释学运动是伴随着西方解释学的传播、研究和本土化的过程而日益兴盛的,也是在中西比较逐步地走向深化的背景下向前推进的,而汤一介先生首先提出了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的问题,这无疑为後来的研究工作和努力方向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汤先生的目标是要在中西相互参比的过程中,既要用西方解释学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弄清楚中国经典诠释活动中的诸多问题,也要发掘出中国经典诠释史中的优长,以丰富一般的解释理...

連綿的群山與奔流的長河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的寫作與效果————作者:王立新;

摘要:韦政通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既传信又传神的优秀著作,给人的感觉,他几乎可以进到每一位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不同思想家的心灵世界中,对他们分别进行充分而又亲切的了解和理解;同时又能站在时代和历史的立场上给这些思想家以尽量客观公允的评判。既写出了这些思想家们各自思想的精湛,也写出了思想流派之间互相争竞、互相激荡的壮阔历史场景,把思想史写成了连绵的群山,也写成了奔腾的河流。他满含情感和热力的笔法,...

吴汝綸生命的最後十年————作者:關愛和;

摘要:吴汝纶是曾国藩门下四大弟子之一,清末桐城派传承人。吴汝纶在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襄办政务文案多年,得道咸以後新旧学术灌溉濡染,成为被严复称为“能通新旧两家之邮”的人物。吴汝纶任冀州知州期间,棄官入教,主讲直隶莲池书院,北方学者出其门者称盛。甲午战败後,对“国”与“种”、“新”与“旧”、“东”与“西”等政治、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回答,成就了吴汝纶“海内大师”地位。在1902年京师大学堂重建时,被管学...

我心中的鍾叔河先生————作者:張建智;

摘要:<正>题记: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之为悖;彼法之善者当取之,当取而不取,是之为愚。——沈家本一世上已有《众说锺叔河》,写他文章的作者已百人以上,其中有李一氓、钱锺书、张中行、杨绛、黄裳、朱正等大家之文。近又出了本《湖南出版五先生》有一篇写锺先生的《万卷纵观当具眼》,众评

三十九年如電抹 記湯公和樂先生————作者:陳方正;

摘要:<正>近年来,朋友故旧离去渐多,每每泛起“一片花飞减却春”之感。日前乐黛云先生远行。陈越光兄传来噩耗,刘梦溪兄约稿,顿觉茫然,虽然答应了,实不知从何说起,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几顿餐聚。其中最特别的,要数莫斯科餐厅之行。整二十年前,刘钝兄邀我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讲课,为时一个月,予我以充分享受北京金秋的机会

一位真盏闹R分子 紀念樂黛雲先生————作者:陳越光;

摘要:<正>2024年9月9日上午,乐黛云先生的骨灰安葬仪式在北京万佛华侨陵园举行,中国文化书院和北大中文系、哲学系以及北外等机构的六十多位师生送别乐老师。我在墓前致辞时说:“今天我们送乐老师来和汤先生相聚,半个多世纪来,苦难不能使他们分离,荣耀不能使他们分离,这十年来生死也不能隔断他们,而今后更无有分聚!汤先生和乐先生都特别喜欢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们一生纵浪时代变迁和学术探索的大...

當代英雄 追念樂黛雲先生————作者:劉夢溪;

摘要:<正>不意乐黛云先生也离我们而去了,距汤一介先生去世整好十年。汤先生去世的时候,乐先生希望我写一篇纪念文字,我没有写。《汤一介文集》出版座谈会,我有一个发言,后来整理成文,以《最具儒者气象的学者》为题,发表在《中国文化报》和《中华读书报》。文中有一段话说:汤先生学问的成功,得力於两个条件,一个是先天的,即他的家学传统;二是后天的,即他的了不起的夫人乐黛云教授对他的扶持与协助

“酈山徒”身份考議————作者:王子今;

摘要:《史记》最早最明确最具体地记述了秦始皇陵工程。其历史真确性已经得到了诸多考古工作收获的证实。司马迁记录这一工程的规模以及对秦王朝政治命运作用的文字,是《史记》一书中的文化亮点。对於这一空前宏大工程的劳作者“郦山徒”的社会身份构成,或许应当破除“刑徒”简单判定的成见,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新的认识,可以深化对於秦政的理解以及对於秦代社会的理解

藏品

摘要:<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