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双月刊),是中国文艺界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刊物。《世界文学》内容丰富、译文忠实、品位高雅、文图并茂,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广大读者喜爱,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水平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1953年7月,由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创办。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继承他30年代创办老译文杂志的传统,刊物当时定名《译文》(月刊),并由鲁迅创办《译文》时的战友茅盾担任首任主编。1959年,刊物改名为《世界文学》,以
一定的篇幅发表中国学者撰写的评论。1964年改由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文革”前,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刊物。“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7年恢复出版,内部发行一年,1978年正式复刊。
《世界文学》除刊载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外,还辟有文化交流、国外通讯、评论、文摘、书评、译坛纵横、外国文学翻译出版漫笔、作家谈创作、编译者序跋、外国文学资料、世界文艺知识、文学史话、作家逸事、中外作家答本刊问、中国作家谈外国文学、中国诗人谈外国诗、世界文坛热点、中国文学在国外、世界文艺动态等多种栏目,并发表外国文学名著插图选登、美术作品和作家肖像。近二十年来,国内直接出版翻译作品的出版社越来越多,出版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世界文学》受到篇幅、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只能依靠编辑部人员的研究水平和文学判断能力,力图寻找一些经得起时间积淀的考验,能够体现出世界文学历史发展方向,真正值得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作品。尤其那些篇幅比较小一些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纪实文学等体裁的作品。
阅读推荐:沧桑
《沧桑》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科期刊,是中国方志理论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
世界文学最新期刊目录
幽灵————作者:尼古拉·尼古拉耶夫;胡学星;
摘要:<正>在去索斯诺夫卡的路上,驾驶着林业局那辆乌阿斯牌汽车的老司机几乎一言不发,面色像死人一般灰暗。他保持着沉默,像是在回想,在阿布拉莫沃那儿开上双车道柏油马路时是否落下了什么。当“乌阿斯”驶离柏油马路,在林间坑坑洼洼的道路上颠簸行进时,他依然保持着沉默。当汽车引擎吃劲地轰鸣着,在杂草丛生的小河边上,沿着泥泞的河岸奋力前行时,他依旧保持着沉默,仿佛是在倾听,是否有什么东西从车上掉落
初次见鬼————作者:索兰芝·罗德里格斯·帕佩;刘浅若;
摘要:<正>我们到达普利姆(1),用现金付了房费,尽量不和酒店前台的人有任何视线接触。为了办理入住,维柯决定戴一顶宽檐鸭舌帽,我则戴的是黑圆帽。在远西地区,这是常见打扮,毫不惹眼。希望前台别盘问我们,事实证明我们运气不错:当时已经是深夜了,接待的人筋疲力尽,查验工作也是应付了事。他们对现金付款没有异议,接过钱,清点,结束。完全没有核对身份的环节
巴西游魂————作者:津村记久子;曾睿然;
摘要:<正>《巴西游魂》(浮遊霊ブラジル)最初发表于日本杂志《文学界》(2016年10月号),后由文艺春秋出版社于2018年以单行本发行。小说讲述“我”因未能如愿去阿伦群岛旅游而在死后成为幽灵、游荡于人间的经历
查科————作者:莉莉安娜·科兰兹;张礼骏;
摘要:<正>《查科》(El Chaco)选自科兰兹的短篇小说集《我们的死亡世界》(Nuestro mundo muerto,El Cuervo出版社,2016)。作为故事背景,题名“查科”指南美洲中部的大平原,在土著语言中有“围猎场”的涵义; 1932年至1935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因争夺北查科的石油矿藏而爆发了查科战争,居住在此地的土著被暴力驱逐。这篇故事以土著“鬼魂”的形象描绘出种族之间的交际与双向...
在我家墙里(外二篇)————作者:贝尔纳·基里尼;黄韫佳;
摘要:<正>在下文中,《在我家墙里》(Dans mon mur)和《高度》(Les hauteurs)选自法国观点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基里尼短篇小说集《写下第一个句子的焦虑》(L’angoisse de la premiere phrase),《两则关于死亡的故事》(Deux contes sur la mort)选自其短篇集《二人世界》(Vies conjugales),由法国Rivages出版社2...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致辞————作者:艾伦·马特森;黄雅丽;
摘要:<正>国王和王后陛下,尊敬的各位诺贝尔奖得主,女士们,先生们!韩江的笔下交织着两种颜色:白色与红色。白色是雪的颜色——白雪飘落在她的多部作品中,如一道安全的帷幕将叙述者与世界隔开;白色也是忧伤的颜色,死亡的颜色。红色象征生命,也代表痛苦、鲜血和深深的刀痕。她的声音可以柔和到令人迷醉,却诉说着难以言喻的残忍,无法弥补的失去。鲜血从大屠杀后堆积的尸体里流出,逐渐变暗,凝结为一声呼唤,一种追问(文本对此...
极端暴力与身体的自毁————作者:皮拉尔·伊格莱西亚斯·阿巴里西奥;余晓慧;
摘要:<正>在韩江《素食者》和玛丽安娜·恩里克斯《火中遗物》里的几则短篇小说中,我们能看到更极端的暴力形式,比如自残和自毁。《素食者》的叙述先后从三个视角展开:丈夫的视角——与女主人公英惠的情感最具隔阂、距离最远;姐夫的视角——身为艺术家,他被一个创意或曰一个叛逆“行动”的象征性力量俘获,渴望对英惠施行别出心裁的性剥削;还有英惠姐姐的视角——尽管没能找出英惠所作所为的原因,但她以某种方式理解英惠遭受的痛...
他的眼睛,她的声音————作者:安吉·莫林克;黄雅丽;
摘要:<正>随着小说的推进,一对无名的男女缓慢而艰难地走到了一起。她是失语的诗人,他是即将失明的语言老师。她的第一次失语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突然被法语课上的一个单词——“图书馆”(1)——治好了。她现在在上古希腊语课,想看看这门语言里是否有东西能解除自己神秘的言语障碍。“一起听课的同学们盼着读柏拉图、荷马、希罗多德的原文,或是用古希腊语写成的后世文献,但她统统没有兴趣。” 红燕————作者:让-米歇尔·莫勒布瓦;石冬芳; 摘要:<正>要知道,人死去,就像一颗洋葱、一把椅子、一顶帽子坏掉一样。——盖拉西姆·卢卡(1)记忆是一种破碎的声音。我们听不清楚,哪怕俯身前倾。——伊夫·博纳富瓦(2)一、大地之眠那些话语,那些动作,不,其实我并不理解。每次“回家住”,除了带连骨火腿、布里干酪和红酒,我在阿涅尔(3)站下车时,还会去附近买块巧克力蛋糕。就这样,吃着丰盛的晚... 英国画家玛格丽特·塔兰特(1888-1959)作品欣赏————作者:玛格丽特·塔兰特; 摘要:<正>~ 暴力书写与创伤记忆——韩江《不做告别》解读————作者:韩晓; 摘要:<正>韩江是韩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凭借自己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对历史创伤的敏锐洞察,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韩江出身于文学世家,其父韩胜源是一位知名作家。受父亲影响,她自幼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十四岁时便萌生了自己进行创作的想法。大学期间,韩江在韩国知名学府延世大学主修韩国文学,对文学的热爱和钻研使她具备了良好的写作素养。二十三岁时,韩江在《文学与社会》杂志上发表《首尔的冬天》等四首... 光与线——韩江获奖演说————作者:韩江;薛舟; 摘要:<正>去年一月,搬家整理仓库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旧鞋盒。打开一看,里面有十几本童年时代写下的日记。在摞起的日记中,我发现了一个薄薄的骑马钉本,封面用铅笔写着“诗集”两字,五张A5大小的粗纸对半折叠,用订书机给装订成了小册子。题目的下面,并排画着两条歪歪扭扭的线,一条是六段线,从左往上,一条是七段线,从右往下。那是某种封面插画吗?抑或只是信手涂鸦?小册子的封底,写有一九七九年的字样和我的名字,内文有... 暴力与人之为人:和韩江的对话————作者:克里斯·李;胡俊; 摘要:<正>克里斯·李(以下简称“李”):你能告诉我们你是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吗?你从小就渴望当作家吗?韩江(以下简称“韩”):我总是被文学影响包围着——你看,我爸爸也是一名作家。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家里,没有太多家具,还经常搬家。他喜欢收集书籍,所以我自然而然地总是被书本包围着——地板上,每一个角落和缝隙里。除了窗户和门,哪里都被书覆盖了 国家暴力下的个体抗争——从历史书写和历史意识看《不做告别》————作者:董晨; 摘要:<正>二〇二四年十月十八日(当地时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韩民族日报》记者采访到持有韩江作品海外独家版权的英国RCW文学代理公司国际部负责人劳伦斯·拉吕约。后者谈到:“今年春天(讲述济州‘四三事件’的)《不做告别》在瑞典出版。瑞典版的存在对韩江获得诺贝尔奖至关重要。《不做告别》在英美国家问世之前,首先在瑞典出版,并且获得好评。据了解,瑞典学院也读过这本书。我想,在韩江的作品中,瑞典学院非常重视... 收集、拼装与身体化——《不做告别》与韩江的集体记忆书写————作者:张佳; 摘要:<正>二○二一年,韩江出版小说《不做告别》,这是她继二○一四年的《少年来了》后,对民族集体记忆书写的又一次尝试。与前作相比,《不做告别》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文本症候,没有通过亲历者的主观视角叙述历史,而是从不在场的身份视角出发收集记忆,以拼装手法处理种种素材,实现对集体记忆的身体化表达。这种书写历史的方法始于德国作家塞巴尔德的启发,韩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书写风格,凝结成《不做告别》这部“强光”... 黑暗科孚岛————作者:卡伦·拉塞尔;吕有萍; 摘要:<正>医生习惯裸睡,这在科尔丘拉岛(1)上并不多见,即便是夏天。仿佛是为了弥补他赤身裸体的罪过,医生的妻子则裹着多层蛋糕一样的被褥睡觉。只有妻子知道他这个伤风败俗的秘密——在众人面前,医生可是个举止得体的模范。多年前,妻子发现他这个习惯和其他房中怪癖一样,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今夜,医生从噩梦中惊醒,发现妻子从绵延无尽的白亚麻被中浮了上来。她起身时像一个从雪堆里爬出来的女人 二〇二四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专辑————作者:叶丽贤; 摘要:<正>韩江(1970—),韩国知名女作家。出生于韩国光州文学世家,毕业于延世大学韩语文学系,现任韩国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1993年以诗歌作品步入文坛,1994年发表短篇小说《红锚》,自此开始小说写作。1999年凭借中篇小说《童佛》获得第25届韩国小说奖,在韩国文坛崭露头角。在之后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韩江拿遍韩国各大顶尖文学奖项。2016年她凭借《素食者》(2007)的劣质英译本获得布克国际文... “人类不能像植物那样生活”——韩江访谈————作者:让-克洛德·德·克雷申佐;孙婷婷; 摘要:<正>让-克洛德·德·克雷申佐(以下简称“克”):《起风了,出发吧》(1)的许多段落都在阐述对宇宙法则的理解。但在不懈尝试理解宇宙的同时,书里那些人物是否还有向内理解自己的能力?韩江(以下简称“韩”):写《起风了,出发吧》时,我正潜心研读自然科学和天体物理学方面的书籍。我又问了困惑自己很久的那个问题:在这个世界、这个时空乃至这个宇宙中,人如何维持生存?这些思考也为我的另一部小... 应对暴力:韩江作品中有意识的身体————作者:郑恩珍;孙婷婷; 摘要:<正>在韩国现当代文学中,身体作为一个启发性的主题可谓寻常,但它在韩江作品里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韩国文学评论家金新星女士在谈到韩江时,就曾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思想,使用了“身体政治”这个表达,说韩江作品中的身体好比“与权力和既定秩序进行斗争的圣地”。例如,在让韩江一举成名并为她赢得李箱文学奖——韩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奖——的一部中篇小说里,身体便居于中心位置 塔哈尔·本·杰伦诗选————作者:塔哈尔·本·杰伦;唐飞戈; 摘要:<正>本·杰伦的诗集《时间之石与其他诗歌》(Les pierres du temps et autres poèmes)由法国圆点出版社2007年出版。该诗集由《明与暗》《时间之石》《穆哈的归来》《菲斯:诗三十首》《关于詹姆斯·布朗画作的五首诗》等5部子集组成。每部子集的创作背景、诗体和长短不尽相同,但大都聚焦于作者的故国摩洛哥。通过富有异域特色的音乐性语言,本·杰伦书写了故国的阳光与空气、沙漠与...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