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046/K
国际标准刊号:1002-011X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查看世界历史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西藏人文地理西藏历史文化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安徽省杂志

   《世界历史》(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理论性刊物。反映世界史研究最新成果,刊登研究论文、史学理论探讨、评述世界史研究动态等。主要登载代表本学科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反映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提倡用历史学研究解释和回答当代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注重扶植和培养青年学者。

  《世界历史》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舆论导向。刊物的办刊方针,稿件的择选和组织等,无不体现出办刊人对政治方向的把握,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学术前沿的敏感,以及由基本学养所决定的鉴别力。我们始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中央现行的基本方针政策、基本的历史事实、专家学者的基本看法这几种要素来审理和选择稿件,以求做到政治上旗帜鲜明,学术上严格把关,同时解放思想,促进学术繁荣。

  《世界历史》杂志坚持突出刊物的现实性、学术性和导向性。杂志关注当今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理论问题,力求组织和编发稿件从世界史的角度参与讨论。我们不但注重组织稿件参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还注意追踪学术前沿问题的发展趋势,重视基础研究,特别重视在探索和回答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等根本问题上,展示史学工作者的真知灼见。

  《世界历史》将继续突出本刊的特色,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或者以笔谈的形式,组织关注现实、关注学术前沿和基础研究创新的文章,突出刊物的现实性、学术性和导向性。

  世界历史栏目设置20世纪史回顾、争鸣、研究综述、新书评价、史家论坛、学术报道

  世界历史收录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阅读推荐: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被评为“2010-2011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物质类文化遗产稿件,亦酌量刊发。核心期刊,双月刊,国际流行大16开版本。胶版印刷,112页/期,全年国内定价72元/年。

  世界历史最新期刊目录

日本近代化成败的制度性因素————作者:王新生;

摘要:<正>尽管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加速了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其制度设计存在问题,也没有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及时加以修改,结果从元老政治、元老影响下的政党政治迅速转向军部政治。本文主要分析制度性因素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即明治宪法体制对日本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具体说来,明治宪法体制具有皇权的虚拟性、首相产生途径缺乏明确规定及其权限较弱、军部及其统帅权独立的实质化等缺陷

泰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历史启示————作者:庞卫东;

摘要:<正>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的现代化进程展现出独特且曲折的发展轨迹。一方面,自1932年君主制终结以来,泰国政坛历经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共发生了20次政变,并颁布了20部宪法,政变的频繁程度在东南亚乃至全球范围内都颇为罕见;另一方面,泰国在战后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至1996年已成功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彰显了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活力与潜力

进步主义时代社会科学与美国“国家规划”理念的思想起源————作者:陈希;

摘要:进步主义时代的美国社会科学家,在社会控制观念、国家观念和科学主义知识观念三个重要向度上,塑造了“新政”时期流行的“国家规划”理念。他们呼吁对社会演进实施有意识的控制,旨在对抗特殊利益群体的“阶级控制”,教导民众通过合作化解社会冲突。与此同时,他们试图提升国家在民主社会中的地位,使其发挥更加积极的整合协调作用,以弥合不同群体、不同政治部门之间的裂隙,为日渐碎片化的美国社会注入某种整体性和协调性。他们...

镇压义和团运动与美国政治精英围绕帝国主义的争论————作者:许翔云;

摘要:美国出兵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主要围绕美国的菲律宾政策与美国的帝国扩张性质展开。支持美国进行海外扩张与领土兼并的精英强调,美国对义和团运动的及时应对反映了占领菲律宾的必要性,以及美国履行国际使命的重要性。反帝国主义者则力求凸显占领菲律宾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美国在华活动对美国利益的潜在威胁。扩张主义者对此予以坚决否认,并称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符合美...

“赛里斯讹误”与早期拜占庭史家对萨珊波斯的认知嬗变————作者:李晓嘉;

摘要:“赛里斯”是一个出现于古希腊和罗马地理学中的术语,泛指希腊-罗马世界认知范围内的亚洲远东国家或地区,一般认为是指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相连的古代中国,传统意义上为古希腊和罗马史家认知中的东方缥缈之地。早期拜占庭史家阿米亚努斯·马塞利努斯在其著作《历史》中总括萨珊波斯的势力范围时误将“赛里斯”列入,造成讹误。以“赛里斯”被阿米亚努斯误归入萨珊一事为切入点,将此讹误与萨珊波斯时期的碑文史料以及6世纪拜占庭...

德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历史反思————作者:邢来顺;

摘要:<正>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一方面,它曾因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上半期出现波折而被诟病;另一方面,它又因在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诸多成就而被称慕。在审视德国的现代化成就时,人们往往将其归功于二战后西方战胜国的改造,或者说归因于德国的“西化”。事实上,德国的现代化固然存在一种与欧洲乃至世界现代化大势的同频共振,更多的却是对其自我特性的坚守,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历史和实践逻...

从“堕落艺术”到“美国音乐”: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主流社会对爵士乐文化身份的重构————作者:魏崴;

摘要:20世纪初,在种族隔离盛行的年代,美国社会却兴起一场黑人爵士乐流行热潮。由于担心大众对爵士乐的追捧会危及白人主导的文化秩序、继而颠覆种族隔离的政治秩序,美国白人文化精英发起了针对爵士乐的批判和抵制活动。然而,爵士乐在音乐领域的成功,促使部分美国白人艺术家开始重新认识这种音乐的价值。在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为了摆脱“美国无文化”的尴尬地位,白人文化精英将爵士乐建构成为能够体现“美国精神”和现代生...

埃及现代化道路的特点、问题及其反思————作者:王林聪;

摘要:<正>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体系中,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决定其在世界体系和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在现代世界体系中,“高速发展社会的经济—文化因素对低速发展社会具有强烈的传导性,自发的国际竞争机制又使这种传导性变成一种自觉的发展律 令。”(1)自 近代以来,现代化已成为人类历史进程的主线,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法国现代早期知识体系的变革与民族认同的构建————作者:徐前进;

摘要:17世纪中期,法国知识界试图放弃来自古代和域外的启示,转而创造独立的知识体系。18世纪初,法国知识体系基本成形,并在一些方面展示了民族认同的内涵。由于自始至终呼吁个体意识和知识创造的独立性,笛卡尔被誉为法国现代精神的象征。18世纪初,牛顿理论传入法国后,笛卡尔的权威受到了冲击,知识创造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开始动摇。针对这个问题,法国知识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并持续了三十余年,一派支持牛顿理论和英国经验主义...

从国王到圣徒:忏悔者爱德华的形象重构及其意义————作者:刘铭;

摘要:从1066年逝世到1161年封圣,忏悔者爱德华完成了从国王到圣徒的转变,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被罗马教皇正式册封为圣徒的国王。爱德华的圣化起源于人们对“神迹”的信念与无意识的传播,其后经过爱德华遗孀伊迪丝、不同时期的诺曼政府、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罗马教廷等不同人物或群体的推动和利用,最终获得教皇的正式认可。诺曼征服后,爱德华崇拜从口述传统向书写传统过渡,形成了早期的圣化迹象。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他的...

7—8世纪拜占庭帝国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及其特征————作者:孙思萌;

摘要:拜占庭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成熟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体现。相较于早期,7—8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皇位继承呈现出更为顺畅、稳定的特征,这源于该时期拜占庭统治者通过多种手段完善皇位继承制度。统治者在生前通过早早确立共治皇帝的方式来指定继任者,从强调父死子继到凸显长子继承,长子与共治皇帝之间的对应关系逐渐形成。在皇权主导的加冕仪式中,统治者利用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祝圣、仪式举行空间和日期的宗教色彩以及神圣化的...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摘要:<正>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中希共同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为中希两国和世界各国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摘要:<正>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

贸易扩展与19世纪前期中西文化交流————作者:吴义雄;

摘要:<正>自16世纪中叶起,中西文化交流已经历5个世纪。这一过程对中西双方产生了深刻影响。中西交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化交流与商业交往密切相连。物质的相互流动是不同的区域、国家或文明进行交往的重要形式,中西贸易即为东西方物质文明的互动。而本文所说的“文化交流”,则以较狭义的精神文明交流为主要内涵。本文着重讨论19世纪前期中西精神文明交流如何为物质文明交流所驱动,二者的相互影响如何塑造了中西关系的整体...

竞争与共生: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的燕窝贸易博弈————作者:冯立军;

摘要:对欧洲殖民者、东南亚土著和华商在燕窝贸易中的博弈进行历史考察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殖民者以武力为后盾,利用东南亚土著之间的矛盾攫取或分割了部分燕洞所有权,获得了在燕窝贸易上的较大优势;东南亚土著受到殖民者东来的影响,利益受损,但依据地缘优势和采集技术,仍能在燕窝的对外贸易中获取一部分利权;华商亦受到殖民者的冲击,但通过包税制度、与土著建立起的商贸网络、有效的商业手段和独有的行业专业技术垄断了...

断裂与延续:西亚历史上的亚兰人及其族群身份的演变————作者:梅华龙;

摘要:亚兰人是西亚地区历史悠久的现存族群之一,起源于公元前二千纪末期。虽然早期亚兰人从未取得政治上的统一,并且在文化元素上与周边其他族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共有的亚兰族称、古亚兰语言文字以及对主神哈达的推崇,仍使得早期亚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跨区域分布且高于个体部落的族群身份认同。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亚兰语群体的外延和亚兰身份的内涵经历了诸多变迁。除语言外,古今亚兰语群体的其他文化元素都经...

徐光启的改历主张及其对清代中西文明交流的影响————作者:韩琦;

摘要:<正>明末清初是中西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时代,尤其是在科学方面,西方新知大规模传入,对中华传统文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徐光启是明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在儒学、历算、水利、农学、军事等领域都卓有建树,崇祯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支持实学,在引进西式火器,引种和推广番薯、水稻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此外,他还极力推行天文历法改革

明清时期中越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作者:陈国保;

摘要:<正>越南是我国山水相连的重要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和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中越两国人文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历史长卷中,无数旅人穿行其间,既有军人出身的早期开拓者,也有精研殖产谋生之道的移民商人,更不乏深谙儒家文化精髓、肩担齐家治国重担的文化精英。无论身份如何,他们都是传统中越文化交流的践行者和见证者。正是这些跨行中越的交流使者,以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感沟通民心,使传统中越文化在交融互通中共同成...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古代埃及第六王朝初期州长制度改革————作者:郭丹彤;沈秋婷;

摘要:第六王朝初开创的州长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地方治理模式,促使埃及开始迈向真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在此之前,统治者们为实现这一目标已实施各种治理制度和举措,但第五、六王朝更迭之际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等多重治理困境阻挡了这一目标的进程。在中央层面受阻形势下,第六王朝创建者泰提一世从地方入手,转变原有地方治理模式,创立州长制度以期打破僵局。在治理实践中,州长制度产生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州长作为中央政府在...

贡道之外:越南阮氏政权“如东公务”的演变及特点————作者:成思佳;

摘要:“如东公务”是越南阮氏政权派遣人、船从海上前往中国执行各类公务的一种统称。由于其始终游离于中越传统贡道之外,遂成为阮氏政权对华交往中区别于“如清”朝贡的一种独特形式与历史存在。自“如东公务”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演变阶段:第一,求封时代(1687—1802),指阮氏集中围绕取得清廷的承认和册封而展开“如东公务”的阶段,属于其发端和起源时期;第二,贸易时代(1809—1851),指阮朝集中围绕...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