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4-1645/G0
国际标准刊号:1674-0890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小说林省级文学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曹雪芹研究国家级文学期刊

   《文化遗产》(双月刊)创刊于2007年,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文化遗产》被评为“2010-2011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物质类文化遗产稿件,亦酌量刊发。

  文化遗产栏目设置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

  文化遗产收录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阅读推荐:闽都文化

  《闽都文化》Mindu Culture(双月刊)2008年创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文化遗产最新期刊目录

影视动画《寻梦环游记》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作者:徐金龙;

摘要:美国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以墨西哥亡灵节(世界级非遗)为题材,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这对中国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不无启示,影视动画坚持“双创”方针,转化创新非遗资源,积极探索“六化六能”实践路径。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进一步激活了非遗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影视动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清代潮州木雕美育价值研究————作者:蔡声韩;宋修见;

摘要:造物艺术以物质形态保存了古代社会的审美,将中华美育传统的趣味与境界以可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式延续至今。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语境中,造物艺术以其独特的美育作用与美学意义成为个体接续家国情怀与中华文脉的艺术媒介。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潮州木雕以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巧妙的现代转化讲述着造物艺术与古代民众之间的美育故事,为拓宽美育研究的学科边界与深化造物研究的创作实践提...

《庶几堂今乐》与清末上海戏园的“避禁”策略————作者:陈秋婷;

摘要:长久以来以维护统治为准则的官方势力对民间演剧的查禁,从未断绝。清末上海戏园虽以私人出资、合资筹资等形式独立运行于官方组织,然演剧关乎风化,由此上海戏园商业演剧始终受制于官方监视与管控。为了有效应对官方的政令监督,亦出于营业考量,戏园不得不遵从惩戒教化戏目,配合官方推演以《庶几堂今乐》为代表的善戏,并将此作为一种自我庇护的方式,于善戏中夹杂淫戏、结合灯彩戏演出等。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沪上市场导向与观演...

纸上看花与乡野听歌:花儿研究的偏狭化与生活性————作者:刘丽丽;陈刚;

摘要:在一百多年的研究中,花儿在概念界定、内涵内容、创传主体等方面,仍有误区和模糊之处,这与研究目的、认知视角、研究范式密切相关。文艺学研究多采用客位视角,重在采录研究清新优美的部分,往往忽略朴野粗犷的内容;民俗学研究重视花儿生存场域的种种因素,而有些研究往往走马观花,注重代表性传承人,忽视群体传承人——民众,与花儿场域化研究仍有距离。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参照整体论和功能论,论文提出生活性研究,以整体的理...

营造“有事件境”:都市手工艺爱好者的生活意义建构————作者:滕璐阳;

摘要:当下手工艺的复兴不仅关乎文化传承,还涉及更深层次的生活领域的变革,反映出当代人的精神诉求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于民俗学的日常生活研究视角,可以发现爱好者正是通过稳定、持久的手工艺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掌控感和意义感的“有事件境”的积极状态。首先,做手工是时空交织、身心沉浸的过程,爱好者由此建立的有序、可控的日常秩序构成了“有事件境”的基础。其次,“有事件境”指向审美、诗意、有趣味的日常生活,爱好...

冼夫人艺术形象之历史演变与灵韵再现————作者:蔡达丽;

摘要:冼夫人回忆形象历经“蛮妃”“冯宝妻”“冯仆母”“女中奇男子”“高凉郡夫人”“女师”“吾高州冼氏女”“岭南圣母”等再现衍义过程,至粤剧电影《谯国夫人》被塑造为契合大众观影审美偏好的“谯国夫人”。其能文能武、亦刚亦柔、情义兼备、德才双全的艺术形象不是一蹴而就,更非凭空想象,而是在历史长时段中不断因应着现实情势被重阐叠写、层累造成。进入后全球化语境,戏曲电影这种跨媒介表征创意实践,为冼夫人形象的新一轮衍...

宋杂剧箴讽时事考略————作者:黎国韬;林轩羽;

摘要:上古乐官“箴赋诵谏”传统是古优“箴讽时事”的源头,后者在宋杂剧中被伶人们发扬光大。其戏语所箴讽,涉及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甚至直斥皇帝和勋贵。不但编剧方式十分巧妙,演出场面异常精彩,而且对朝谟庙令、社会民生产生过积极甚至巨大的影响。考察相关问题,对于研究宋代政治史、文化史均具参考价值,对于重新认识宋杂剧的戏剧史价值也颇有帮助

弘治本《西厢记》的编刊与书坊营销策略的变化————作者:杨惠玲;

摘要:从编刊角度来看,弘治本《西厢记》是曲籍刊刻史上最有开创性的刊本之一。岳家书坊将目标人群定位于文士与商人,采用全新的营销策略。首先,仿照经书的编刊方式,有效增强剧作的适读性、丰富性与美观性,全面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其次,加入为数众多的“参增”与注释,影响读者对曲籍的接受,大幅提升曲籍的附加值;最后,精心设计刊语式牌记,全方位、多角度地触动目标人群的消费心理。该籍的问世说明,在弘治年间,曲籍编刊变化显...

中国玫瑰文化史考————作者:严小青;

摘要:秦汉之前的文献中所载“玫瑰”多指美玉,用于装饰珍贵之物。后来的文献中,徘徊花、缫丝花、金沙、刺蔷薇、离娘草等多指植物玫瑰,是文人笔下的“常客”。玫瑰原生中国。从现实应用角度考察,玫瑰品格独特,花农赖以谋生,自古被广泛用于饮食、药用、美妆和熏香,俨然是蔷薇家族里的明星之花。从文化传承角度考察,仰韶先民对玫瑰的崇拜,出土玫瑰饰物和衣料上的玫瑰图案,揭示了中华文明审美观的相承性和文化认同。中国发展出了与...

“全球-本土”视野下的乡愁美学及其逻辑转向————作者:周洁;

摘要:地方民俗文化的火爆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下对于乡愁美学的审美转向和情感需求。在“全球-本土”语境下理解乡愁,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跨国移民族裔存在认同焦虑,国内流动人群有意隐匿故乡,这是深藏于心的离散乡愁;怀旧与田园场景中的重返历史,县域与地方文旅的沉浸体验,这是消费文化的想象乡愁;潮汕民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真性与生命力,乡土文化在海外流传百余年仍与侨乡保持跨域共生的情感联动,这是身份认同的...

稿约

摘要:<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形态、理论与保护实践研究的稿件,不收取版面费。二、来稿以10,000...

康德的习俗观及其理论重构————作者:户晓辉;

摘要:康德常常变换理论的世界知识立场和世用的世界知识立场来讨论习惯与习俗问题,为此,我们也需要同时采用这两种立场来理解、拓展和重构康德的观点。从理论的世界知识立场来看,习惯与习俗属于自然领域,同人的自由似乎无关。但从世用的世界知识立场来看,习惯与习俗既属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的自然技巧领域,又属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自由明智领域,因而处在理性之下,不仅与自由相关,而且有隐秘又艰难的关联。对康德习俗观的理论重构...

泥塑(惠山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南仙访谈————作者:徐飞;黄清禾;

摘要:无锡惠山泥人,是一种产于无锡惠山的彩色泥塑人像。2006年,惠山泥人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南仙,1941年生,江苏无锡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南仙的艺术生涯展现了惠山泥人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艺术价值、技艺特点、传承脉络,并反映了惠山泥人的时代困境与变化,以及王南仙为传承惠山泥人技艺所做的贡献

海外中医药膳中的中华文化再嵌————作者:边清音;韩敏;

摘要:在“一带一路”政策引导下,中医药文化向海外大规模传播。但在业已完成中医药本土化的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却出现了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脱嵌的现象。如何重新连接海外中医药与中国文化、推动其资源化,成为新的议题。中医药在日本的本土化促使日本社会形成了对药膳的基本认知。在日华侨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流动的多重景观因素创新了节庆饮食、日常药膳菜肴和食材的。最后,在日华侨将创新的节庆饮食、日常药膳菜肴和食材与唐人街所具有...

东莞疍民的变迁发展与身份重塑————作者:于鹏杰;

摘要:东莞是珠三角地区疍民主要聚居区之一,历史上有“咸水疍”“淡水疍”和“沙田疍”等在东莞不同区域聚居生活。随着时代变迁,疍民逐渐从水上移居到岸上生活,其身份经历了佃户、渔民、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东莞疍民在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与陆地居民的互动及其身份重塑的历程,说明汉族内部存在的多样性及其衍生的差异性。东莞疍民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取得了进步,也在文化和身份认同上实现了积极的转变。在现代化...

讲好中国非遗故事:中国戏曲在法国的传播————作者:侯琦斌;

摘要:中法两国的戏曲文化交流由来已久,早在1735年,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就根据汉学家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改编了戏剧《中国孤儿》,开启了两国戏曲交流的序幕。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的国际传播成为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戏曲在法国的传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传播内容日益多元,既涵盖古代经典,也融入现代新作,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深厚传统与当代活力。另一方面,传播途径不断拓宽,从中国...

《祁彪佳日记》中的戏曲观众形象塑造————作者:徐畅;

摘要:晚明士人祁彪佳的日记中大量记载了日常生活中的观剧活动,呈现出对戏曲观众这一文化角色的体验与塑造。通过在日记中忠实记录戏曲名目,祁彪佳展现出作为藏书家、戏曲目录家观赏演出时的独特习惯和眼光。祁彪佳的观剧社交活动记录呈现了一个友善乐群的戏曲观众形象,展现了晚明戏曲观众作为社交主体活跃于戏剧活动之中的种种细节,同时也展现出晚明戏曲观众作为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面貌和内在结构。在文官、儒者、文人这三重身份的影响...

“四大名旦”概念辨正——兼论“白党”的内部关系————作者:郭超;

摘要:“四大名旦”的专词是20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由支持荀慧生的“白党”文人借助印刷传媒得以确立的,该说的建构过程隐含了晚清以降传统社会的深刻转型,也提示了现代戏曲的机制转化与权力变迁。以现代报刊为媒介的“捧角”“造星”行为标志着戏曲领域的权力机制从“私”向“公”的转变;从更根本的社会背景而言,这一转变伴随着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体制化儒家制度的瓦解,致使传统士人从中脱离,转为“漂浮”的“边缘知识人”。...

重识周作人对弗雷泽人类学研究的接受、调整及认知困局————作者:周争艳;

摘要:周作人深受弗雷泽人类学思想的影响,但他究竟学习与接受了其中的哪些内容仍需细辨。在周作人的阅读史中,《普须该的工作》一书的出场既早于也多于《金枝》,它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周作人对弗雷泽人类学思想的接受集中于迷信而非其他。围绕迷信与道德主题,周作人也将立根于迷信基础上的道德建立在现代知识、理性之上,但他亦未突破弗雷泽的思维盲区,以至于陷入相对主义陷阱。如今看来,周作人不仅要走进弗雷泽...

中华文化符号的共享机制研究————作者:马慧;

摘要:中华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具象表达,是中华民族形象的展现,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全民共享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化符号学的理论视角看,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实质上是一个“一体多元”的共享的符号结构。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语言为中心,通过抽象的和潜在的强势话语影响和规范文化符号的方向。其外围的共享文化符号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表征,而地方性的多元文化符号则充当了补充“中心”的重要元素。两者之间还存在...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文化遗产学术期刊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8720.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