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季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古史研究的学术性刊物。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学界享有盛誉,刊布的文章以中国古史方面的研究论文、读书札记和书评为主,发表论文多位名家名作,亦常有学界新人的创见性论著。在二十余年中,本刊发布了一系列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刊在海内外中国古史研究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研究水平的重要刊物。
《中国史研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史研究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知网数据库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2、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3、影响因子:
截止2015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476;综合影响因子:0.246
中国史研究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阅读推荐:人文中国学报
《人文中国学报》Sino-Humanitas(年刊)2004年创刊,中文,16开,出版地:上海市,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隋书·百官志下》州官条献疑————作者:张雨;
摘要:<正>《隋书》是初唐官府所修前朝史,其诸《志》部分纪事上承《南齐书》及《魏书》,保留了不少南北朝后期的制度史资料,因此历来颇受学者重视。清代四库馆臣虽指出该书诸《志》“疑其失于断限”的不足,但仍誉之曰《隋书》“十志最为后人所推”。然而,十志部分本名《五代史志》,与纪传部分非同时所修,亦非成于一人之手,所以难免有抵牾疏漏之处,已为四库馆臣所揭出:“纪传不出一手,间有异同。”(1) 《中国史研究》刊期变更公告(含重点参考选题) 摘要:<正>为更好地引领学术创新与古代史学科发展,及时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使期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作者和读者,经主管主办单位同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复,《中国史研究》自2025年2月开始正式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版。敬请广大作者、读者一如既往地关注与支持本刊,踊跃投稿及订阅,共同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 姒丁尊新考——兼谈西周殷遗民的文化融合————作者:黄国辉; 摘要:<正>姒丁尊学界又称“乙卯尊”或“子黄尊”(1), 196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长安县沣西乡太原村,现藏西安博物院。该尊侈口、长颈、腹部微鼓、圈足外侈。颈部、圈足均为素面,仅腹部饰有饕餮纹。该饕餮纹较为形象生动,其口大张,露出锯齿獠牙。铭文铸于圈足近底处(见图1) 中国古典学的学理逻辑与构建路径————作者:谢乃和; 摘要:“古典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西方古典学”“中西古典学”和“中国古典学”诸含义之嬗变,而中国古典的传统知识体系独具特色,是构建中国古典学的学理逻辑。中国古典学学术体系主要由以中华古典研究为中心的“小古典学”、古典及其传承过程中所反映的古代文明各方面的“大古典学”和传统古典学术方法论三部分组成,其核心则是以先秦“六艺”为根基的经史之学。中国古典学的方法论体系主要通过扬弃传统经史研究范式来构建,小古典学... 中华文明形成标志的重新界说——兼对“古国”等概念辨析————作者:王震中;夏虞南; 摘要:文明形成的标志,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亦是考古学实践问题。本文在解析以往关于文明起源形成的“三要素说”“阶级说”“国家说”“中国方案”等理论观点优劣得失的基础上,提出都邑(都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指出都邑或城市是文明与国家的连接点,并将这一新标志应用于对良渚文明和陶寺文明的分析。文中通过“都邑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文明”“都市国家文明”等概念,阐述了对世界六大原生形态文明社会形成的共同性与多样性相统... 楚竹书《容成氏》的九邦及相关问题新探————作者:郭永秉; 摘要:上博简《容成氏》所记文王征讨的九邦,释读和定位二十多年来仍未定论。将简文所记九邦中的“魏”“丽(骊)”“许”“牖(羑)”改释改读后,正与《孔子三朝记》等古文献相印证。“魏”“丽(骊)”相当于《尚书大传》《史记》所记文王五伐中的“鬼方”“犬戎”。作为鬼方部族的核心地带“魏”,即史书中所谓分封给唐叔虞的“怀姓九宗”之居所。文王于山西抚定鬼方、犬戎,稳定商朝西土,与掌控大河以南的许、崇等国,并进而南抚江... 循吏与汉初黄老政治————作者:徐莹; 摘要:《史记》中以“奉法循理”为特征的循吏,其名称出自黄老道家的因循思想。基于物的自生性和人的自为性,黄老道家认为执政者在天道的统御下尊奉法度、因循人性即可为治,治民无需“威严”。“奉法循理”中的“奉法”,强调执政者严格执行国家的法令制度,君臣均不得以私害法;“循理”则主要表现为执政者要顺应人情事理去实施统治,而不是像儒法两家那样汲汲于改变和重塑人性。“奉法”和“循理”的实质都是“尊道”,这种政治思想强... 宋神宗朝西北缘边的土地政策与经略体系————作者:俞菁慧; 摘要:北宋神宗朝西北土地政策,是其缘边战略体系的核心部分。对古渭地理与河湟地区土地预判,直接影响了宋神宗初期西北战略转向,并在变法与党争背景下引发复杂的政治博弈。朝廷招纳西北蕃部,形成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包括蕃部纳土、政府赐地和多边土地交易政策。其形势利害错综复杂,是当时西北缘边政策的难点。在此期间,北宋逐步确立了以土地、蕃部、市易为中心的拓进方案,三者互为表里、形成共力。在开放土地交易的同时,政府也... 清代江苏、山东两省海界纠纷与海域勘界————作者:宋可达; 摘要:清代的黄海海域属江苏、山东管辖。由于入清以来从未进行过海域勘界工作,致使彼此之间的海界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乾隆末年,地处两省交界的黑水洋海域连续发生五起盗案,引发双方海界纠纷。在朝廷严令下,江苏、山东地方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联合开展了数次海域勘界活动,划界方案几经变更。最终两省疆臣和勘界官弁在深入考察江苏、山东历史海界的基础上,结合交界附近海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依据“依山立界”原则,勘定以莺游山... 李安德拉丁文日记和信札中的清史镜像————作者:李华川; 摘要:18世纪的中国本土传教士李安德一生以拉丁文写作,留下了千余页的日记和信札手稿。以长篇拉丁文著述传世的,李安德可算是清人中罕见的存在。这些史料跨越雍正、乾隆两朝,对于清中期社会生活,尤其是四川社会,有详尽的观察和大胆的记录。这些记录所体现的清史镜像虽不免掺杂主观成分,但仍以丰富的细节为后人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认知的四川及其底层社会,即这不是一个偏僻、封闭的内地省份,而是与全球商业、文化网络有着一定联... 《鄯乾墓志》世系新考————作者:张琦; 摘要:<正>北魏时期有关鄯善国的记载主要见于《魏书·世祖纪下》及《魏书·西域传》:散骑常侍、成周公万度归乘传发凉州以西兵袭鄯善。六月壬辰,车驾北巡。什归闻军将至,弃城夜遁。秋八月丁亥,封敕文入桴罕,分徙千家还上邽 中古奏敕文献的目录学考察————作者:李殷; 摘要:《中经新簿》“旧事”类目的出现,标志着以奏敕文献为重要载体的“故事”类文献逐步在目录学著作中形成一种专门的分类形式。自《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系统著录诏集,到《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故事”类目的部分著录再到《新唐书·艺文志》起居注类“诏令一家”的成立,诏令总集完成了自集部向史部演变的过程。《隋书·经籍志》著录奏议类文献以史部与集部最为集中,出现“名臣奏”总集与奏事专集。自唐代中后期开始,个人所撰制... 18世纪中国的经济繁荣与全国市场的形成————作者:李伯重; 摘要:中国经济的发展在18世纪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史无前例的长期经济繁荣为什么能够发生?导致这个经济繁荣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本文从经济史的视野展开研究,认为清代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是斯密动力,这种动力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市场中才能很好运作。市场规模越大,整合程度越高,这个动力的运作就越好。在18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个整合良好的全国市场,使得这个动力能够发挥到极致。依靠这个动力,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促成了... 《元史·文宗纪》校正一则————作者:张晓非; 摘要:<正>《元史·文宗纪》至顺二年(1331)秋七月,“赈(灵)[宁]夏鸣沙、兰山二驿户二百九十,定[西]州新军户千二百,应理州民户千三百粮各一月”(1)。点校者据《元史·地理志》陕西行省下有定西州,甘肃行省无定州记载,改定州为定西州,欠妥。《元史》赈灾记载均先列灾区,后接赈济举措。此条史料前后州名均属宁夏路,史料伊始亦有“宁夏鸣沙”记载,定州按理隶宁夏府路。《元史》本纪赈灾史实...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西北汉简中的体现和印证————作者:张德芳; 摘要:<正>从20世纪初以来的一百多年里,新疆的楼兰、尼雅,甘肃河西地区,内蒙古西部和青海等地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这些简牍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领域,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邮驿、社会生活和中外交流等各个方面,记载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特定阶段,集中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西北汉简中的充分体现 魏晋南北朝文物考古资料映射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作者:凌文超; 摘要:<正>《尚书·禹贡》曾描绘上古时期华夏文明“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1),在“王者声教”的引导下,中原华夏族与边疆各族人民一起守护和建设这片广袤的生态宜人、物产丰盈的美好家园。受经史记载的影响,此后汉唐盛世等统一时期,历来受到历史书写的青睐,是中华文明高光时刻的代表 帝制农商社会视角下的康雍乾政治文化————作者:赵轶峰; 摘要:康雍乾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获得财富的能力也极大提升。此期间的国家政治以融合为基调,政治文化以兼容为特色。这种格局体现中华文明固有的特色,清朝上层统治者的边疆民族背景在特定条件下强化了这种兼容特色。康雍乾“盛世”景象中可以看到一些有“现代”意味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并没有撼动帝制体系的基础,帝制与商品经济繁荣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通路。康雍乾时期最大的历史遗产是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内聚运动 周代贵族“跨族作器”现象及其历史背景————作者:周颖昳; 摘要:所谓“跨族作器”,是指周代贵族为本家族之外成员铸造青铜礼器。相较于通行的家族内部作器,上述现象在两周时期虽然并非主流,但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西周时期,贵族“跨族作器”的对象基本限于同姓之亲,其中犹可见浓厚的血缘意识。及至东周,异姓贵族之间以作器进行交往的现象显著增多,现实政治利益逐渐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跨族作器”从遵循血缘属性到侧重政治因素的转变,显然与两周之际的社会变革有关。具体到观... “葉书”与“岁纪”————作者:陈伟; 摘要:荆州胡家草场12号汉墓出土“岁纪”类两组简册,形制和书写体例有别,可能分为葉书、岁纪两篇。通过葉书、岁纪题名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说明“葉”应读为“世”,葉书属于记述世系的文献。秦汉葉书均从秦昭王元年开始,可能与当时流行“五德终始说”有关,是西汉早期沿袭秦人代周这一法统地位的写照。秦汉葉书在作为世系文献的同时,也被个人用来添加自家谱系和生平,被官署用于记录民众生卒时间,从而兼具文书的属性 西汉刘氏长沙国含长沙、武陵两郡考述————作者:王勇; 摘要:走马楼西汉简中多个长沙相史举劾武陵地方官吏的案例,反映出武陵郡在西汉中期应该归长沙国所有。基于刘氏长沙国含长沙、武陵二郡,重新思考长沙国封域变迁过程,可对既有认识做出调整。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以长沙郡置国,封子定王发,景帝后元二年(前142)益封武陵郡。此时长沙国的疆域,可在周振鹤所考刘氏长沙国初封时疆域基础上,加上包括镡成在内的武陵郡各县,而减去属南郡的华容、州陵、孱陵,属豫章的艾县。此后长...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