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天地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物天地

文物天地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1533/K
国际标准刊号:1000-0194
主办单位:国家文物局
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
上一本期杂志:三代考古文物考古研究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简牍学研究甘肃省文史研究杂志

   《文物天地》Cultural Relics World(月刊)出版地:北京市,中文,大16开,1987年创刊,是文物考古普及性刊物。主要介绍祖国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政策,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文物天地》以宣传贯彻国家文物方针政策为宗旨,传承历史文化,倡导收藏文明,积极引导民间收藏和艺术品投资的健康发展。依托中国文物报社的渠道、专家作者队伍,《文物天地》的内容具有文物博物馆、收藏、拍卖行业权威水准,给读者提供好读(文字生动)好看(图片精美)、可信可靠的文本,和最新最快最受业界关注的信息。

  文物天地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

  1、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2、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物天地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阅读推荐:四川文物

  《四川文物》考古期刊发表,创刊于1984年,是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的西南唯一的文物考古大型专业杂志。《四川文物》自创刊以来,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兼顾的办刊宗旨,积极宣传党的文物法和文物相关政策,交流信息和研究成果,传播文物知识,提高读者对文物的鉴赏水平,热忱为广大读者服务。

  文物天地最新期刊目录

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探索————作者:施榕;

摘要: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在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走出国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在国际传播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以郑州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国际化的价值、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路径,以期推动其国际化进程,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试论郑州的运河枢纽地位——从黄淮间运河引水口的位置变化谈起————作者:王俊;余洁;

摘要:作为连接黄河中下游政治中心和江淮地区经济中心的水运要道,黄淮间运河是国家经济命脉。本文研究发现,历代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河道名称频换更换,引水口位置和名称也多有变化,但都不约而同选址在荥阳郑州北部一带。通过对黄河善决善徙善淤的特点、引黄入汴的必要性、荥阳郑州一带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探究发现,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这一系列要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体现出郑州在特定历史时期无可替代的运河枢纽地位

明代刘娘井墓出土的“头面”————作者:胡百;翁蓓;

摘要:在明朝近270年的时间里,分封到湖北的藩王多达12支系共44位,在这12支系藩王中,武昌、襄阳、蕲州三地实封藩王均为一系传至明朝末年,其中楚王系传九代,襄王系传八代,荆王系传十代。位于湖北省蕲春县的刘娘井墓墓主是第五任荆王、荆端王朱厚烇的次妃刘氏,也是第六任荆王、荆恭王朱翊钜的生祖母,生于弘治九年(1496)九月,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受封为次妃,次年八月薨。刘娘井墓出土文物里的“头面”组合...

鞣酸铁墨水档案保护修复——以19世纪华侨国籍证明书为例————作者:孙冬岩;

摘要:鞣酸铁墨水自4世纪起在欧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广泛使用并持续了数个世纪,尤其在艺术绘画和历史档案中尤为常见。在涉侨类档案中,使用鞣酸铁墨水书写较为普遍。然而,这类档案的保存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纸张酸化和铁腐蚀等问题。研究选取了两份档案进行保护修复,采用植酸钙浮洗法对档案进行处理,有效防止纸张进一步腐蚀,为保护此类档案提供了实用的技术参考与新的视角

数字技术赋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以《天下嘉峪关》光影沉浸式夜游项目为例————作者:李进贤;

摘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代表性符号,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如何更加科学地诠释长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展示这一大型线型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本文以《天下嘉峪关》光影沉浸式夜游项目为例,探索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创新应用,向公众展示长城所拥有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底蕴,使文物得到适度的活化利用,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积极推进嘉...

花为媒 陶为器——“商亳陶花始盛开”展览实践————作者:邢薇薇;

摘要:陶器是由水、火、土完美结合产生的新物质,集聚着中华民族的工匠技艺与智慧精华。在各时代,花卉与陶器都有着天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商亳陶花始盛开”展览的背景、内容和特色,将河南不同考古时期出土的陶器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相结合,凸显展览的创新及“陶言”和“花语”融合的特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普贤菩萨早期形象传承考证————作者:刘钊 ;刘梁玘;

摘要: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中菩萨行愿的象征,所代表的“十愿”“十忍”“忏悔六根”等思想被华严宗等众多佛教宗派所崇奉,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文献和造像艺术,详细考证了普贤菩萨早期形象的传承

金银流光 烛照繁华——错金银青铜灯具赏析————作者:张茂永;

摘要:错金银工艺是中国古代金属装饰工艺。战汉时期的错金银器体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文化成就,尤以错金银青铜灯具最为典型。本文从错金银工艺的工艺特色与历史沿革入手,以错金银灯具为典型类别,探讨了造型、纹饰的演变,折射出人们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演变

卷首语————作者:本刊编辑部;

摘要:近年来,革命文物保护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等文件,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行动指南。一大批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缮,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的热门场所。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还新发现了...

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作者:续鸿明;

摘要:近年来,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理念深入人心,革命场馆、革命旧址成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热门打卡地,全社会掀起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持续深化革命文物史实研究和价值挖掘,提升革命文物保护级别,改善保护管理状况,努力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同时,拓展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夯实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加大革命文物资源的普查、认定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

关于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定名的思考————作者:苑文会;

摘要:科学、规范且准确的定名对于文物的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至关重要。尽管多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定名已遵循既定原则,但仍存在一些定名不规范、不精确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文物的统计与管理工作。本文分析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定名的必要性、当前状况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应根据文物的核心价值进行命名,以确保定名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并保持历史连续性及依据的可靠性,从而充分揭示革命文物的历史意义和功能用途

探索中小型革命旧址类纪念馆传播革命文化的路径——以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为例————作者:杨芸;

摘要:革命纪念馆承担着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为例,通过探讨该馆设计、开展的情景剧、大思政课、讲解模式、文物故事以及举办的各类活动,为中小型革命旧址类纪念馆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播革命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国古代球墨铸铁技术探析————作者:阎书广;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代球墨铸铁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古代社会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对考古发现、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阐述了古代球墨铸铁技术的特点、制作工艺和优势,以及其对农业、军事、手工业等方面的重大贡献。同时,分析了这一技术在古代社会传播与交流的情况,探讨了古代球墨铸铁技术对现代铸铁技术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清代皇帝服饰研究————作者:董莘婷;

摘要:服饰文化乃华夏文明之重要构成,彰显中华民族之精神风貌,其起源、发展、内涵及意义均值得深入探究。清朝的服饰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审美观念、民族融合、地域特色、礼仪规范及工艺技艺。清代皇帝服饰在沿袭汉族服饰种类的基础上,吸纳满族特有的骑射服饰文化元素,进而孕育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体系。服饰之上的纹饰,亦蕴含丰富寓意与文化内涵[1]。然而,时至今日,清代皇家服饰文化已渐隐于公众视野,特别是皇帝服...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博物馆课程设计——以郑州博物馆青铜主题课程为例————作者:赵桐;

摘要:公共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任务之一,发挥好这一职能至关重要。博物馆能够提供丰富的人文历史、科技艺术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场馆情境,其教育内容有着很强的宽泛性和非系统性,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故而在进行博物馆课程设计时应秉持跨学科学习的理念。STEAM是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的综合教育理念,其与博物馆内涵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着极高的契合度。本文基于STEAM教育理念,结合郑州博物馆青铜主题课程案...

新时代视域下纪信忠烈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探析————作者:孟祥柱;

摘要:纪信作为我国秦末汉初有史记载的英雄人物,虽然历经2000多年,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已形成独特的忠烈文化,熔入华夏血脉,锤炼民族品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纪信生平事迹、纪信故里、纪信忠烈精神、纪信忠烈文化的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对其文化内涵与价值进行探讨

深切怀念曾骐先生————作者:蒋乐平;

摘要:曾骐(1937.8~2024.3),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在西北大学、中山大学任教。主持、参与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江西吴城、安徽潜山薛家岗和西樵山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尤致力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考古学科建设,开设“新石器时代考古”“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学通论”等课程,指导本科生、研究生的田野考古实践,深受学生敬重和爱戴。著有《新石器时代考古教程》《珠江文明的灯塔——...

新质生产力赋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路径研究————作者:汪忠华 ;龚泽懿 ;刘婷;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赋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系统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通过新型劳动者、资料和对象三大要素,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和文化底蕴,且与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产业融合、人才发展紧密相关。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革命文物技术融合与应用的实践难题、数字化保护利用程度不一、缺少复合型人才、产...

博物馆临时展览展品保险研究————作者:徐俊杰;

摘要: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频繁地参与到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来,通过临时展览的方式进行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是博物馆自身职能的体现。但博物馆在组织临时展览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外因素,给展品带来不确定的安全隐患。除了博物馆日常的安全措施之外,保险是博物馆开展临时展览中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帮助博物馆在展览过程为展品提供安全保障,弥补展品因受损产生的损失,减少博物馆的经济负担,促进馆与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追慕的印记——从一件扬州出土明成化寄托款官窑青花碗谈起————作者:张敏;林海南 ;

摘要:扬州城北明正德年间墓葬出土1件“宣德年製”楷书款青花碗,通过器形、底款对比确定其属于成化朝寄托宣德款官窑,进而论证为赏赐用瓷。此件瓷器是目前在御窑厂窑址以外遗址所见的唯一一件成化寄托宣德款官窑瓷器,为研究成化官窑及明代赏赐用瓷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