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22-1024/G
国际标准刊号:1009-1017
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主管单位: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上一本期杂志:记者观察省级新闻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八桂侨刊省级侨史期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南大核心期刊,创刊于1985年,由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管,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本刊是目前国内唯一专门刊载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科研成果的刊物,目前开设的学术专栏有文献研究、版本研究、文献目录、校勘注释、校点商榷、古籍辑佚、古注辨正、古文辨证、语言文献、语言文字、简帛文献、出土文献、文学与文化、历史与文化、博士论坛、世纪学人、新书评介等30余个,受到广大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者及古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学者的广泛关注。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杂志栏目设置

  古籍研究、文献研究、版本与目录、典籍与文化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南大核心史学期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历史学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史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评析各种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研究国内外史学发展状况和趋势,刊载读史随笔、书评及综述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AI古籍标点长短论————作者:王瑞来;

摘要:从数字化时代开始,从事古籍整理与文史研究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尝试机读标点古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特别是AI的出现,将世界卷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人工智能较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又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古文的机读标点业已成为可能。通过具体测试,AI的标点准确率已达95%以上。这样的机读标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人工标点由于马虎等原因出现的各种错误,成为古文标点的利器。不过,掌握大量知识的AI,也有知或未...

基于“君子曰”的《左传》元话语研究————作者:李青苗;

摘要:《左传》中的“君子曰”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评论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功能,多年来一直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的热点问题。元话语是用于引导和组织话语、表达作者态度和与读者互动的语言成分,“君子曰”形式符合元话语的界定。元话语理论在解读与分析“君子曰”这一语言现象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广泛的适用性。探讨“君子曰”在语篇组织、观点表达和与读者互动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能够揭示其在《左传》叙事与思想表达体...

基于结构关系透视《春秋》《左传》的经传问题————作者:徐佳超;

摘要:自汉至清的二千多年之间,学者们关于《春秋》与《左传》关系的议论屡屡不绝,从最初争论《左传》是否传《春秋》开始,到近代提出《春秋》《左传》是否有关,持对立观点的双方始终未形成众所共认的定论。而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切入此问题,在揭示产生经传关系的历史根源后,通过探讨两者的结构关系,分析其空间结构的一致性、依经立传的紧密关系、隔越取同的结构解释,确定《左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

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清朝与缅甸贡物交换与文化互动研究————作者:周赫;路天齐;

摘要:朝贡制度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文化互认的基础上进行政治交往与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在清朝与缅甸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乾隆五十三年(1788)至五十五年(1790)间清朝与缅甸交换的贡物来看,朝贡交换不仅促进了双方的友好沟通,还对维护边疆稳定、巩固清王朝的政治主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贡物交换加强了清朝与缅甸之间的政治互认,促进了两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并增进了两国人民间的理解与友谊。可借之探索...

稿约启事

摘要:<正>本刊以古籍整理研究、古文献学为主,亦欢迎有关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科学技术史等领域的原创学术论文。本刊专栏设置:文献研究、文献考辨、出土文献、域外汉籍、古籍版本、目录研究、校点商榷、古籍辑佚、古注辨正、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历史与文化、人物研究、学术综述等。衷心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赐稿!我刊实行匿名审稿制,请在来稿中另纸注明作者姓名、生年、供职单位、职称职...

新书推介《宋祁年谱长编》————作者:王福元;

摘要:<正>《宋祁年谱长编》,王福元著,中华书局2024年8月出版。该书对宋祁行实、交游及诗文创作做出详实的考订,澄清了一些典籍记载错误,具有编撰规范、资料丰富、考辨细致等特点。该书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前言,对宋祁的生平、交游做简要介绍,论述其人、其诗、其文。二是正文,分为谱前和谱文,其中谱前考订宋祁的字号、谥、籍贯以及其高祖到子孙等人的姓名及生平概况;谱文将宋祁生平分为四个时期,在时事栏记当年政局变化及...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王会《濂溪集》刻本考论————作者:周欣;

摘要:嘉靖年间王会刻《濂溪集》于道州濂溪书院,现藏于台湾图书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世不多见。《濂溪集》重在搜罗濂溪遗绪,图绘“山川书院于卷首”,从图文互说、文献生产以及地域文化等多个维度,链接起濂溪故里的文献思想资源。既突出理学与心学兴衰之时的文献选择,又可“合璧”流散于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的《濂溪志》之缺,呈现了历史视野中濂溪理学的渐进与传播轨迹

《隋炀帝艳史》故事源流考————作者:张灵禹;

摘要:《隋炀帝艳史》文笔清丽,描绘细腻,是明末历史小说中的上乘之作。齐东野人在创作时广泛采撷,苦心敷演,使其书“有源有委,可徵可据”,故《隋炀帝演义》的故事来源丰富而复杂。《隋炀帝艳史》的故事主要有三类来源,即史传通鉴、传奇小说与民间传说故事。其中,史传通鉴是《隋炀帝艳史》故事的原点,而传奇小说是《隋炀帝艳史》故事最主要的来源。此外《隋炀帝艳史》的世情色彩,实也深受其故事源流的影响

易学在高句丽的传播、应用及其在治国理念构建中的表现————作者:李岩;刘伟;

摘要:易学通过文化交流传入高句丽地区。易学传入高句丽的具体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但至少在公元4世纪末高句丽王国已有易学的官方传授。易学传入高句丽的史实可从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两方面得到印证,公元372年小兽林王建立太学,易学正是太学所讲授的内容之一。集安千秋墓的“保固乾坤相毕”砖及五盔坟四号墓的八卦图可以从考古发掘方面证明易学在高句丽的存在。《三国史记》中部分高句丽的占筮案例所依据的是汉代象数易学中的孟喜易...

唐代高句丽文化发展态势析解————作者:张祥宇;赵红梅;

摘要:高句丽政权自建立以来,通过遣使朝贡和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习效中原,发展自身文化。高句丽在学校教育与儒家文化上有所突破,出现“扃堂”、引入字书和《文选》、“遣子弟入学”;在典章制度上渐与唐朝接轨,“请颁历”奉唐正朔,共用同一时间体系,以“王服五采”重新厘定尊卑秩序;大力引入道教,“求道教以训国人”,在唐朝“声教”影响下的高句丽文化得以全面发展。在高句丽政权灭亡前夕,其文化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迸发出...

商周时期“民”“众”社会阶层流变研究————作者:张珈铭;

摘要:学界原有观点认为,“民”字及其相关用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近年来,随着对甲骨文字释读工作的不断深入,证明“民”在商代存在。“众”,是商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考证,商代“众”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民”。商代的“民”主要由奴隶,战俘等所构成,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商代对“民”阶层的残酷压迫,是商代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西周时期,“民”的地位上升,成为无贵族身分而又不是奴隶的人的统称。在商代作为社会阶层的...

郑玄《毛诗音》考原————作者:吴从祥;

摘要:由于各种原因,学者多认为署名“郑玄”的《毛诗音》为后世学者托名之作。众多资料表明,此类说法不尽可信。《毛诗笺》中的大量注音资料表明,郑玄精通声韵,完全有能力作《毛诗音》。《经典释文序录》和《史记正义·论音例》中保存的郑玄佚文表明,郑玄欲整百家音读之“不齐”,故作《毛诗音》。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和敦煌本《毛诗音》中保存了大量的郑氏音读。这些音读有出于《毛诗笺》之外者,有郑氏一字两读现象,有注...

“揖让而升下而饮”句读及相关问题发覆————作者:陈才;

摘要:《论语·八佾》和《礼记·射义》中的“揖让而升下而饮”,前儒有读作“揖让而升下,而饮”、读作“揖让而升,下而饮”、不断句而作一句读、读作“揖让,而升,下,而饮”、读作“揖让,而升下,而饮”五种读法;还有学者折衷其间,认为可以有两读。其实,此句应该理解为揖让而升、而降,揖让而相饮,故应当标点成“揖让而升、下,而饮”。就此句而言,郑玄注《礼》与笺《诗》无别。朱熹《论语集注》与《仪礼经传通解》说法相异,并...

渤海国音乐对日本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作者:姜娜;

摘要:在渤海国与日本的音乐交流中,渤海国凭借其地缘优势与文化中介性,通过30余次官方使节往来、派遣专业乐人及器物传播等途径,将融合多民族元素的“渤海乐”输入日本。这一过程不仅促成日本雅乐体系的扩展,更深度影响了乐器形制、乐律系统及表演程序。渤海乐在日本的在地化过程中形成“多元吸收—符号重构—制度固化”的三阶段传播模式,对平安时代贵族文化认同建构有特殊作用。时至今日,渤海音乐元素仍存续于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集编纂传统中的《广文选》《广广文选》————作者:赵俊玲;

摘要:《广文选》《广广文选》是《文选》的广续之作,属于《文选》一系总集,把它们置于总集编纂的传统中去考察,发现它们试图在“采摘孔翠”与“网罗放佚”、“为文”与“谈理”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在“选”录的外衣下追求保存文献,在追求经世明理之用的同时,不忘“为文”。《广广文选》尤其如此,将谈理与为文相结合,探索着总集编纂的道路。而且,它们还学习《文章正宗》《文选补遗》,或收子书篇目,或兼收子、史,沿袭《文选》...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治河总考》撰者辨析————作者:吴漫;王语件;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治河总考》撰者车玺为宛平人,官至河南按察司佥事。然据相关史料系统梳理考证,结合明清籍贯所指及《总目》体例,其确切说法理应为:车玺,泽州人,宛平籍,成化戊戌进士,官至山东左布政使

渤海国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进程研究————作者:辛志凤;

摘要:渤海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集中体现在与唐朝的互动中,主要经历了初期的政治依附与文化接触、发展期的全面学习与制度模仿、繁荣期的文化融合与民族认同到后期的文化传承与延续四个阶段,是一个从初步接触到深入吸收、再到全面融合的过程。渤海国主动、全面、持续学习中央王朝的文化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耳闻与眼见:《长崎纪闻》《袖海编》中的长崎贸易观察————作者:吕品晶;

摘要:童华于雍正十三年(1735)根据任职苏州知府期间督办洋铜事务时所了解到的长崎贸易情况著成《长崎纪闻》;汪鹏以唐商身份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初次赴日后,将其在长崎唐馆内的直接观察和现实感受以笔记体的形式写成《袖海编》。童华的记录旨在为国策谏言,更具政治色彩,所含内容也更加宏大。与之相较,汪鹏的体察则重在记录唐馆生活,更逼近真实,内容也更为细致。两者分别以全面的耳闻和细致的眼见还原了18世纪长崎贸...

《四库全书》“易类”诸本提要斠订————作者:赵继宁;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简称《总目》)及七阁库本等诸本提要,出于众手,谬误难免。前人的“易类”提要研究,多着眼于《总目》之考辨。今以金毓黼先生所编《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简称《文溯阁提要》)“易类”,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简称《文渊阁提要》)、《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简称《文津阁提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总目》稿本(简称国图稿本《总目》)、上海图书馆藏《总目》稿本(简称上图稿本《总目》)等现存10...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中删毁提要小考————作者:林璜;

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涉及书目提要共222条。与后来刊行的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比对,其中有6种书的提要不见诸于殿本,分别是:《宋元史发微》《读史一班》《寰宇分合志》《古今治统》《续史》《读书论世》。此6种书在各省采进书目、清代禁毁书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等中均有记录。《宋元史发微》《读史一班》目前已然散佚,著者生平亦难以考究。另4种则仍有存世。此6种书的提要被删毁,提要强调是因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