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物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草原文物

草原文物

关注()
期刊周期:半年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5-1361/K
国际标准刊号:2095-3186
主办单位: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
主管单位:内蒙古文化厅
上一本期杂志:扬州文学省级文化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地市报人国家级新闻期刊

   《草原文物蒙古文物考古杂志,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及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地主办的文博专业刊物,是内蒙古文博界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发表园地。

  草原文物杂志栏目设置

  专题研究、人物研究、研究述评、书评

  草原文物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草原文物杂志社简介

  (一)草原文物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草原文物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

  阅读推荐:四川文物

  《四川文物》自创刊以来,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兼顾的办刊宗旨,积极宣传党的文物法和文物相关政策,交流信息和研究成果,传播文物知识,提高读者对文物的鉴赏水平,热忱为广大读者服务。

  草原文物最新期刊目录

探索与突破——尹达先生与红山文化————作者:高云逸;

摘要:尹达先生是红山文化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学人。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尹达先生就对红山后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他在这一期间所作的努力与探索为他日后命名红山文化做好了准备。1954年,尹达先生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并深入剖析了该文化的面貌及谱系结构等,这些重要突破铸就了红山文化研究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尹达先生能够成为红山文化的命名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深厚扎实的新...

考古学范式的转变与阐释框架的建立——推进红山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作者:贾笑冰;

摘要:本文从红山文化考古研究面临的问题着手,提出对推进红山文化研究与阐释的一点思考,未来应在加强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上,以考古发现和认识为依托,加强研究阐释框架的构建与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周边区域考古调查简报————作者:党郁 ;格日乐图 ;徐婷婷;

摘要:202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教来河中下游区域红山文化遗存进行专题调查,调查以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为中心,半径15千米为范围开展。此次共调查遗址6处,其中4处遗址为单纯红山文化遗址,2处复合型文化遗址。复合型遗址中一处为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复合,另一处为红山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复合。本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元宝山积石冢周边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保存情况,特别是对于探讨积石冢所处教来河流域乃至西辽河流域...

河北红山文化考古历程回顾————作者:韩金秋;

摘要:红山文化的发现有百年历史,命名有70年的历史。以往红山文化考古以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开展较多,河北省红山文化考古起步较晚,工作以调查和零星的发掘为主,只是到2020年后才开展了长期性、有计划的主动考古,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改变了河北红山文化考古长期落后的局面。鉴往知来,河北应抓住有利时机,依托主动性考古项目,深入发掘研究阐释,补齐红山文化考古短板,共同推进红山文化考古研究,为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

阜新地区红山文化专题调查的方法与实践————作者:郑钧夫;黄婷婷;王滨;

摘要:阜新地处辽西丘陵与科尔沁沙地、辽河平原的交汇处,是探讨红山文化向东分布的关键区域。2022—2024年,为配合“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实施,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织开展阜新地区红山文化专题调查工作。通过针对调查目标制定一般与区域性系统调查方法相结合的“全覆盖”式地面踏查方案的设计,利用高德“地图小程序”辅助野外徒步踏查,本次调查工作能够较好地解决被发现遗址;...

红山文化玉龙小议————作者:郭明;

摘要:玉龙又被称为“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类玉器,在红山文化礼制体系中的等级不高,是牛河梁遗址中下层级个体的代表性玉礼器之一。对发掘出土遗物的简要分析表明,玉龙是红山文化礼制形成初期复杂的玉礼器组合的简化,是红山文化普遍社会认同形成的重要标志

辽西地区史前聚落、家户与社会组织————作者:曲宇蒙;

摘要:聚落形态反映了社会单元的组织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从距今8000余年的兴隆洼文化到距今40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聚落形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梳理这一过程的物质文化差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史前辽西地区社会历史的转变。居址及其附属设施、墓葬、祭祀和仪式建筑、环壕围墙等差异表明,在生业方式转变、居住时间延长、人口增长过程中,家户和聚落等不同尺度的社会关系发生...

内蒙古赤峰元宝山积石冢彩绘陶器的物化组成与原料特质初步分析————作者:王甜;贺子龙;朱建锋;侯亮亮;李惠惠;党郁;李强;

摘要:在考古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明确内蒙古赤峰元宝山积石冢彩绘陶器的原料特质,本文选取元宝山积石冢出土23片彩绘陶片,采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与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研究红彩、黑彩和胎体的微观形貌与物化组成,解析彩绘陶器的原料特征,并与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陶器的原料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积石冢出土彩陶的胎体和红彩的主要呈色元素均为铁和钛,但红彩铁含量更高(7.04~10....

内蒙古赤峰元宝山积石冢人骨的AMS-14C测年及C、N稳定同位素初步分析————作者:侯亮亮;谢羽宁;杨柳红;党郁;

摘要:在考古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明确内蒙古赤峰元宝山积石冢建造、使用的主要时段以及后世对该遗存利用、开发乃至破坏的主要时间段,本文选取积石冢有明确时间先后关系的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AMS-14C测年。同时,在人骨直接测年的基础上,对时间明确的人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初步分析,尝试揭示各个时间段先民的食谱特征,还原当时的生业经济。AMS-14C测年结果显示,元...

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人骨古DNA研究现状————作者:戴沈汝;王明辉;崔银秋;

摘要:作为六大考古学文化区之一的西辽河流域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红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模式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现代考古学已从动植物遗存、陶器、玉器等实物资料对红山文化进行了诸多研究与解析,但对创造这一地域文化的主体——人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汇总了目前已发表的红山文化相关DNA研究,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红山文化晚期居民变形颅骨测量数据矫正————作者:张旭;

摘要:本研究首次对牛河梁和田家沟两处遗址枕部变形颅骨测量数据进行了矫正,采用了夏皮罗教授提出的普适性矫正公式,为理解红山文化晚期居民的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本文还利用马氏平方距离的计算方法,对矫正后的颅骨测量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与相关对照组人群进行比较后,结果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居民的颅面形态特征与庙后山为代表的古东北类型居民之间的生物距离最小,表明其可能在遗传上与东北地区原住民人群有着密切联系;同...

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2022年发掘报告————作者:胡春柏 ;李权 ;黄莉 ;姜子强 ;王译绅 ;苏日古嘎 ;陈文虎 ;王永先 ;刘海文;

摘要:彩陶坡遗址位于赤峰市松山区安庆镇白庙子村合勿苏自然村西北约600米的一处缓坡上。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其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567平方米,清理房址13座,灰坑5个,灶址2个,出土遗物90余件。结合年代检测结果和遗物特征,初步判断2022年发掘的大部分遗存年代处于红山文化中期,其中的超大型、大型、小型房址可能具有与普通居住用房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21世纪以来内蒙古红山文化考古工作的认识与思考————作者:孙金松;

摘要:红山文化命名70年以来,相关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成果丰厚,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内蒙古红山文化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对红山文化的理解,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今后,为全面推动红山文化的深人研究和立体保护,应持续推进考古发掘工作,增强课题意识,积极探索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红山元素”及其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纪要————作者:党郁 ;徐婷婷;

摘要:<正>2024年9月22—23日,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在赤峰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及自治区宣传部、文旅厅、文物局、赤峰市相关单位及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辽宁考古研究院、河北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牛河梁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公园、中国人民...

新时代内蒙古考古的机遇与挑战——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七十周年————作者:孙金松;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内蒙古考古工作的发展理念也不断发展,如依托“考古中国”重大课题、长城考古、石窟寺考古等,实证了内蒙古地区“无字时代”的交流、见证了统一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2024年,正值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7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内蒙古考古事业的70年历程,梳理了近十年取得的成绩与遇到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前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3年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林沟遗址发掘简报————作者:连吉林 ;李智文 ;丁磊 ;崔卫春 ;王平远 ;王燕;

摘要:纳林沟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川掌村东圪堵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东北约2千米处。为配合内蒙古伊东集团东圪堵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拟建的煤矿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三期项目建设,2023年7—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准格尔旗文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的房址和陶器等遗存为研究该地区朱开沟文化时期及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新材料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郑村汉墓M2发掘简报————作者:龙真 ;杨淼燃 ;裴静蓉 ;张怀平 ;侯侃 ;王斐锁 ;唐洁 ;王晋清 ;温少杰;

摘要:2022年7—11月,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为配合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建设项目,对太原市小店区郑村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23座。其中,M2是唯一的一座砖室墓。该墓为带墓道的土圹竖穴前后双砖室墓,墓顶被破坏,墓葬形制保存较为完整,随葬器物包括陶罐、陶壶、陶碗、陶灶、陶井、铜削、铜钱、当卢、耳珰等,初步判断年代约为王莽至东汉初期。M2的发掘清理对研究太原地区的葬俗葬制具有一定的参考...

陕西省蒲城县三家村房梁塬北魏墓发掘简报————作者:苗轶飞 ;王智龙 ;张锦阳 ;刘小红 ;霍亮 ;李育童 ;曹书瑶 ;梁依倩 ;王刚 ;丁旭峣;

摘要:2023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在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三家村抢救性发掘了2座北魏墓葬。这两座北魏墓葬的发掘与发现,为研究陕西地区北朝墓葬的形制结构与分布空间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尤其是M1墓道北端仿木结构砖雕门楼、墓室四壁及砖砌壸门形棺床等,是继陕西华阴北魏杨舒墓及其弘农杨氏家族墓地发掘之后,关中东部地区发现的第二处同类型北魏仿木结构砖室墓葬分布地点,对研究北朝时期墓葬建筑...

辽中京遗址1959—1960年发掘简报————作者:李逸友 ;贾洲杰 ;王维平 ;李倩 ;夏鹏飞 ;邓宇 ;武月波 ;李宁 ;徐焱 ;侯松祺;

摘要:1959—1960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全面勘查和重点发掘了辽中京遗址,基本弄清了辽中京的城市布局。作为辽朝五京中规模最大的城市及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辽中京整体形制介于唐宋之间,由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组成;在皇城以南、与皇城大小相当、南至外城南墙的南城,如同辽上京的汉城部分;皇城内发现的毡帐搭设区域,保留契丹民族风格,证实了契丹人都城的营建制度与中原地区封建王朝都城有不同之处。中...

从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镶嵌陶器说起——浅谈中国早期镶嵌陶器及技术的传承————作者:党郁;

摘要:镶嵌工艺在史前社会应用广泛,首先多见于各类复合型工具,更多的则见于有实际功能的器物或纯粹的装饰品之上。新石器时代发现有以植物或动物胶将骨珠、贝、蚌、绿松石、玛瑙等进行镶嵌的镶嵌物,镶嵌本体有石、骨、陶等,而在镶嵌技术的成熟期,有将玉、贝、蚌等粘附在漆器表面,将实用器变得奢侈,甚至成为礼器的现象。镶嵌工艺也从实用技术成为中国早期上层社会奢侈品加工技术的重要表现。商周时期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的镶嵌青铜器...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草原文物蒙古文物考古杂志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7874.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