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1-2033/J
国际标准刊号:1674-7038
主办单位:上海书画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管单位:海文艺出版总社
上一本期杂志:新科幻山西省文化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北京文学文学期刊发表

   《公共艺术》上海艺术期刊,创刊于2009年,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国内第一本公共艺术杂志。杂志于2009年7月出版发行,为双月刊,112页全彩印刷。

  《公共艺术》以聚焦国内外公共艺术活动,传播公民美学思想,刊布公共艺术研究成果,载录世界各地公共艺术奇观,报道在公共文化领域有影响的热点人物为办刊宗旨。追求理论探讨与事实描述相结合、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办刊风格。

  公共艺术杂志栏目设置

  公共艺术活动、公民美学思想、公共艺术研究成果、公共艺术奇观、公共热点人物

  公共艺术杂志荣誉

  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公共艺术杂志社简介

  1、公共艺术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公共艺术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阅读推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公共艺术最新期刊目录

“展览哥伦布”:艺术基金支持下的社区艺术项目————作者:孙婷;丁路 ;

摘要:城市现代遗产是诸多城市社区活力再生的源泉,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和文化归属感。然而,诸多城市在快速更新发展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自上而下的大规模规划、更新,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本文旨在通过艺术基金支持下的社区艺术实践,探讨美国哥伦布市在激活城市现代遗产和社区活力再生方面的成功经验,重点是以基金会作为协同创新的平台所倡导的公众参与下的多方努力,为延续社区的现代建筑文化和打造居民青睐...

艺术介入与传统复兴:青田计划呈现的乡村建设路径————作者:兰娟娟;

摘要:<正>以渠岩为代表的艺术乡建通过对民国乡建理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及其方法论和文化遗产研究等的反思,强调艺术乡建区别于简单的乡村改造、乡村治理和乡村经济发展,是在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和村民诉求等的基础上温和地复苏乡村社会的活力。(1)同时,该路径强调艺术家借由艺术途径介入乡村,参与观察并理解乡村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组织,凭借艺术审美与村民等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建设乡村而使其在现代社会...

从公共领域到公共情感:数字时代公共生活的情感转向————作者:郝强;温家轩;

摘要:本文探讨了从传统公共领域到数字时代公众情感的演变,以及情感计算和算法文化如何重塑公共情感和公共领域的未来。通过对哈贝马斯、阿伦特和桑内特的“公共领域”概念的分析,揭示了情感在塑造公共议题和社会凝聚力中的复杂角色。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情感公众”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参与并建立情感联结,拓展了传统公共领域的边界,情感计算和算法技术的出现对个体情感表达和公共情感空间也产生了新的影...

从旧工业区到城市文化创意空间:合柴1972文创园的更新改造————作者:徐雅琴;

摘要: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外广泛展开了利用旧工业遗存塑造城市文化创意场所的城市空间转型实践,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关注。近年来,艺术氛围薄弱、资金不足的国内非一线城市也开始推动旧工业区向城市文化创意空间转型,形成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积极经验,但相关的研究却不足。本文选取较为成功的合肥合柴1972项目为案例,系统地分析了该项目政企合作的转型模式、多尺度新旧结合的更新手法以及艺术介入和多元活动的运营策略,从...

编者语————作者:曾成钢;

摘要:<正>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塑造了个体的内心世界,也在公共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其与情感的互动关系值得我们从学术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前瞻性思考。本期专题聚焦“公共情感”,邀请四川美术学院周彦华教授共同策划,汇集了一批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涵盖了美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旨在从情动理论和实证研究出发,探讨情感如何超越个体层面,在公共领...

情动,身体与艺术史————作者:张晨;李昕蔚;

摘要:在“情动转向”的学术背景和情感研究的理论框架下,本文试图将“情动”概念与艺术问题相连接,探讨情感理论作为艺术史研究思想与方法的可能性。在对斯宾诺莎哲学的解读中,德勒兹将情感还原为身体力量的流变,在其中如何发挥情感的主动力量,决定了一个身体能做什么;进而他在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中发现了一种充满力量的“无器官的身体”。于是,德勒兹将斯宾诺莎的诘问“身体能做什么”转化为了“身体-艺术能做什么?”,并将情...

情动空间与居间体验:行为表演艺术的气氛美学内涵————作者:程赟;

摘要:“行为表演”通过将“表演”还原为表演者身体行为的自我展示而摒弃了角色扮演,这使得观众的现场体验不再是“刺激—反应”模式下的内在心理感受,而是一种基于身体感受的身体行动。在气氛美学看来,观众的这种身体感受其实是观众身体对表演空间的情动反应,行为表演和观众的参与是同一情动空间中的具身表演和具身参与。因此,观众在行为表演艺术现场的感知,首先不是符号学式的意义解读,而是一种在情动空间中的“居间体验”,其审...

新媒介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的游吟诗人————作者:马钦忠;

摘要:新媒介技术与雕塑、装置等创作的结合,空前地扩展了单体或组合造型的公共艺术容量和交互方式。矗立在任一公共空间的诸种公共艺术作品,或交互,或触碰,或适时捕捉动态,或远程同步传输,或代入幻想梦境——它们即是古希腊时代游吟诗人的再生,用空间折迭的多点时间线和时间变厚的空间旅程,讲述着智能科技时代的城市史诗

公共艺术视觉污染研究————作者:王新;

摘要:在视觉中心主义泛滥的当下的中国,部分不良公共艺术作品存在视觉污染现象。在创作上,内涵粗俗浮浅,艺术手法平庸和缺失场域伦理是普遍问题;在审美形式上,“反美”“伪美”横行,混淆黑白,使公众难以分辨好坏;在视觉内容上,色情、暴力和意识形态污染甚嚣尘上;在接受方式上,视觉体验被不断单一化,甚至滥用、误用,视觉感知力被强行征用。基于此,本文以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对治公共艺术视觉污染的基本策...

欧洲公共艺术的历史、理念与策略————作者:弗洛里安·马茨纳尔;欧阳甦;

摘要:本文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70年代欧洲的公共艺术重要起源,一直到明斯特雕塑项目等展览活动,包括笔者策划的艺术项目“埃姆舍尔艺术三年展”与公共艺术展“在场”。此外,文章还通过介绍艺术与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相关学科的交织合作,展现德国公共艺术的主题和重要理念

高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路径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作者:李梅;

摘要:本文从艺术高校服务社会视角,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探讨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中,高校在社会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文创设计智造实践、开展“艺术教育+”模式的美育实践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深度思考新时代艺术高校的社会职责和担当。主要从艺术乡领、艺术乡育、艺术乡造、艺术乡创、艺术乡态、艺术乡智、艺术乡携、艺术乡旅、艺术乡引、艺术乡范等十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以艺术融入乡村建设,构建乡村“矩阵式”融合发展之路径,...

英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与制度建设的演变轨迹————作者:秦瑞丽;李春念;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是大英帝国的巅峰时期,大致形成了现代艺术市场的基本模式。英国资产阶级迅速发展,艺术消费群体扩大,其间涌现了大批艺术经纪人和从事艺术展览的画廊、机构,从而成为世界领先的艺术市场。文章以1837—2022年的英国艺术品市场为例,讨论其艺术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的演变轨迹,期望能对当代中国艺术市场的制度建设有所启示

摩登田野:新文科视野下美育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研究————作者:程雪松;赵斌;

摘要:新时代呼唤新文科,新文科催生新美育,高校美育实践作为新美育中的重要构成,以思想引领重塑美育观念,以学科融通革新美育教学,以美育人实现美美与共、美育大同。研究以新文科与美育的缘起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与分析乡村美育实践,厘清高校美育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新逻辑。以“开启”“拓展”和“挑战”为线索,阐释了“摩登田野”新海派乡村振兴美育实践的实践特征与范式构建等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参照

用公益推动乡村儿童美育: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兼理事长龚瑜访谈————作者:周娴;

摘要:<正>近年来,美育因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进来,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美育的发展。但是对于乡村儿童群体的关注,还是从近十年才开始,除了高校、企业外,公益组织成为乡村儿童美育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为了解公益组织在社会美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乡村儿童群体,本期特邀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兼理事长、全国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网络执委会代表、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从“无墙”到“无界”:社区美育实践的起点、策略和路径————作者:金江波;张秋实;

摘要:美育是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其美育实践的开展对于提升居民的整体素养、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美育不仅涵盖了城市街道这一现代化环境中的艺术表达与传播,同时也延伸到乡村村镇,使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滋养。因此,梳理社区美育的逻辑起点、探索实践方法、融合创新路径...

交织、分野与弥合:以公共艺术为媒介的社会美育模式建构————作者:郭昕;吴雨潼;

摘要:社会美育作为美育的分支,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公众的审美与文化素养。公共艺术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以其公共性、艺术性的特质,契合了社会美育的需要,成为实施社会美育的重要媒介。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并不直接等同于一场社会美育活动,二者在价值性、过程性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差异。本文讨论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的交织与分野,并从艺术教育“强艺术,重教育”的专业属性出发,探讨如何借力艺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建构...

从“美育”的语义困境到“社会美育”的知识建构————作者:李向阳;吴慧平;

摘要:本文从当前社会对“美育”一词的语用观察出发,展开对社会语境的“美育”与高等美术院校的“社会美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思考。通过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社会美育方向实践的教学探索,分析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学院对“美育”的理解与知识互约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高等美术院校在推进“社会美育”的教育教学以及参与相关社会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学院知识与社会接受、专业引领之间的紧密联系。对“美育”这一概念的语用探...

公共艺术社会美育机理研究————作者:韩璐;

摘要:有别于陈列在美术馆等相对封闭空间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可以被解读为在公共空间内兼具“艺术性”与“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公共性”原则使得决策者的考量、艺术家的创作、宣传者的推广及公众的参与四个要素,贯穿于公共艺术作品从无到有的各个阶段,进而激活了公共艺术作为提升全民审美素养之重要的社会美育平台。本文提出,公共艺术在其公共性原则基础上,基于决策者—艺术家—宣传者—受众四大要素的合力,构建了一个和谐完善的...

“游击”与“阵地”:参与式艺术进入“附近”的两种模式及其相互关系————作者:王志亮;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发生在社区中的参与式艺术为研究对象,认为可以把这类艺术实践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类似于“游击战”,艺术行动者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另一种类似于阵地战,艺术行动者扎根社区,试图营造新型社区的人际关系。在这两种模式之间,也存在相互交叉和转换。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形式的社区参与式艺术,行动者回应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的丧失”,他们试图重新认识附近,重建邻里关系。笔者基于...

美国社会资本与社会美育的协同发展————作者:张尚志;

摘要:本文在社区公共艺术视角下,通过对美国社区公共艺术案例的研究,在项目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公共艺术对社会资本与社会美育两者的介入,进而通过“社群关系”的营造,构建了社会资本与社会美育协同发展的逻辑关系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公共艺术上海艺术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7859.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