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研究》省级期刊征稿,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由河南大学主管和主办、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外文研究》于2013年正式创刊,刊发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赐稿!
外文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外语教育教学研究
外文研究杂志荣誉
知网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外文研究杂志社简介
1.外文研究题名: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够概括出文章要旨,必要时可加上副题名。一般不超过18个汉字,同时附有相对应的英文题名。
2.外文研究作者署名:署真名。
3.外文研究作者单位:作者单位、所在省、市(县)、邮政编码,用括号括住,单位与省、市(县)名之间用“,”隔开;如系多位作者,又不属于同一单位,则在作者姓名右上角处分别用阿拉伯数字“1、2、3……”标上序号(同一单位为一个序号),并在下边括号中作者单位前作对应标示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
阅读推荐: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文化史杂志,旨在宏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精神方面的素质教育。刊登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及文化史等方面的文章。
外文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英语COC构式中的修饰语————作者:杨朝军;
摘要:本文回顾了同源宾语构式的相关文献,以认知语法为基本参照,并基于iWeb语料库的真实语料,以smile的同源宾语用法为基本用例,讨论了同源宾语构式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研究发现,同源宾语构式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它有着独立的使用理据和特征。无论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非作格用法或者非宾格用法均可以用于同源宾语构式,不及物动词构式、同源宾语构式和及物动词构式构成了句...
回指所致主被动不对应的认知语法分析————作者:张智义;
摘要:由回指所导致的主被动不对应效应,既往研究较少涉及。生成语法自治的转换生成规则和成分统制规则,难以解释这种不对应。本研究基于认知语法,通过综合主被动构式认知语义、感知参照点和基线-加工模式分析,认为相关句式有两种基线构式,不涉及回指的主动构式可以通过加工实现构式交替,涉及回指的主动构式由于感知参照点改变,指称意义改变,不能以加工实现构式交替
《忽必烈汗》中双性同体身份的语音象似性表征————作者:郭思文;王丽丽;
摘要:本文从语音象似性视角分析了诗歌《忽必烈汗》中忽必烈双性同体身份的建构,借助Praat语音分析软件,从听觉象似性(音高和音强)、节奏象似性(格律、韵律和句子时长)以及语音象征3个维度对忽必烈不同身份的语音象似性表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诗歌第一诗节音强变化小,平均音高值低,节奏平缓,语音效果悠扬,建构忽必烈身份中阴柔的一面;第二,诗歌第二诗节音强变化大,平均音高值高,节奏跳动,语音效果铿锵有力,...
“双层-五步”框架下网络语言变体生成机制研究————作者:龚锐;李欣桐;李徐玮;徐冰洁;
摘要:话语互动作为批评话语研究的新课题,聚焦“语言使用”和“社会因素”两个层面多个话语的相互作用。本文从该视角出发,以网络语言和通用语言互动产生的新话语——网络语言变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网络空间的语言特点及生成机制。分析发现,新话语具有情绪化、低幼化、社群化等特征,主要体现出不稳定性,该不稳定性是不对等权力关系及“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对网络语言变异发展趋势提供新思路
国内外二语语块加工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作者:詹琪;倪锦诚;
摘要:本文对过去20年间国内外二语语块加工研究进行回顾,以总结研究趋势和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研究发现:国内二语语块加工研究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外二语语块加工研究早于国内,2008年之前发展迅猛,此后有起有落。国内外主题发展态势存在差异。国内外研究主题聚焦二语语块心理现实性、二语语块语义加工以及二语语块加工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其中二语语块加工影响因素近年来最受关注。未来二语语块加工研究在概念界定...
古汉语的听觉象似性研究——以《诗经》中运动表意音为例————作者:王宇泽;张建丽;
摘要:作为表意音最典型的语义域之一,空间运动对于不同语言的听觉象似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诗经》中的典型运动表意音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古汉语运动表意音的听觉象似性模式及其相应的语义规范进行深入探究。结果发现:第一,在《诗经》中不同运动概念子类型中,运动表意音的象似性表征及语义基础有所殊异。第二,听觉模式对于语言象似意义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存在激励与制约的双重影响。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后续的古汉语听觉象似...
小说《奥兰多》中的“和”味人物————作者:林天羽;
摘要:伍尔夫重视知觉的作用,其小说《奥兰多》体现了一定的味觉审美倾向,与中国古典味觉审美产生了共鸣。本文以中国古典“和”味论为观照,探讨了小说《奥兰多》中的人物塑造,认为五位主要角色被赋予了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并以五味调和的方式呈现。继而,审美主体通过“味”物的方式与审美客体相融合,最终指向了“和”之境的审美本体,构筑起了象内与象外之境,展现了和谐、动态与整体美
中国百年叶芝研究述评————作者:程清扬;欧荣;
摘要:自20世纪初叶芝被引介到中国已百年有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回顾了2010年之前的叶芝译介与研究,包括介绍性文章、作品翻译和学术论述等形式以及论者对叶芝的民族主义精神、诗学思想等方面的关注。叶芝研究小有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空白和问题,如系统性研究和戏剧研究匮乏、实际论证不足、话题缺乏创新等。其次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叶芝总体研究进行可视化呈现与分析,从年发文量、涉及的学科、主题和作者的分布...
区域国别学的“语言学转向”:方法、创新与展望————作者:王宇康;
摘要:区域国别学是针对特定国家和区域的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和军事等方面的全面深入研究,对解决地域性、超国界性乃至全球性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学科交叉融合是区域国别学的核心属性,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建构不仅需要在研究对象上坚持以整体性为指导原则,还要在方法论上运用不同学科高度聚合形成的整体知识体系。语言是影响国际问题研究和国际关系进程的重要因素,以语言学的方法范式、流派观念和话语分析推动区域国别学发...
“处所N+V”式复合词事物指称义的认知探因——由“堂食”说起————作者:陈晶晶;
摘要:汉语“处所N+V”式复合词属状中式偏正复合词,具有多义性,其中的“馆藏”“盆栽”等可以指称事物,而“空投”“车载”等只能表示事件。本文研究发现,“处所N+V”式复合词之所以能够指称事物,本质上是整体转喻部分的认知机制在起作用。具体来讲,在“处所N+V”中的动词性语素V激活的认知框架中,凸显元素处所与动作融合形成一个复合参照点(源概念),在联结邻近性和指向唯一性的驱动下通达受事等过程参与者(靶概念)...
个体成长和处所意识:再读《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作者:赵静;
摘要:《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既被视作一部美国成长小说,也被认为是“反乡村叙事”的代表作,个体成长和小镇地方分别为理解和阐释小说提供了视角。本文认为,个体成长与地方的关系是小说重要的母题,有必要将成长与地方结合起来再读该小说。为此,本文借鉴地理批评的处所意识概念和流动性理论,在剖析小说中地方小镇特点、人物存在状况和主人公成长路径的基础上探讨这一话题。小说讨论转型期美国人在现代开放空间的存在境况,是时代情感...
中国译学理论的本土化构建——《体认翻译学》介评————作者:李星宇;张凌;
摘要:王寅教授的专著《体认翻译学》在对西方认知翻译学进行移植和改造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学术传统,建构起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翻译理论——体认翻译学,为新时期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该书具有以下4点特色:打通学科间交流通道,建构本土化翻译理论;创造译学新范式,引领译论新前沿;修补既有理论之漏洞,拓展新兴概念之外延;充分发挥理论机制的解释力,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交会融通。此外,王寅教授在书中提出“上下联通”的治学思...
瞳孔测量与译文认知效果研究:理论与方法————作者:崔英;
摘要: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认知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研究者对瞳孔数据的挖掘迄今为止仍极为有限,对瞳孔测量技术的运用也存在不当之处。本文旨在讨论瞳孔数据应用于译文认知效果研究的潜力、实验设计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的注意事项。瞳孔数据能够客观反映受众认知情况,可为译文认知效果研究提供支撑。但瞳孔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设计需严格控制变量,数据处理分析也需排除干扰
语码转换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NetExplorer的可视化分析————作者:钟子龙;范琳;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双语和多语者日益增多,语码转换作为双语和多语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得到学者广泛关注,相关理论和应用成果日渐丰富。本研究基于SSCI数据库文献,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NetExplorer对1968—2023年期间的1238篇语码转换研究文献进行引文挖掘和可视化分析。通过语码转换研究引文网络图谱聚类分析、核心文献网络图谱分析以及核心文献引文深度挖掘分析,考察语码转换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发...
中国学者的大江健三郎研究文献图谱分析及内容述评————作者:刘岩;吴含蕾;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相关知识图谱,对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大江健三郎研究文献的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处理,进而对中国学者大江健三郎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图谱分析及内容述评。结果显示,中国国内对大江健三郎研究的代表性学者较多、合作较少,研究机构区域分布较为分散;研究内容逐渐多元化,...
跨太平洋研究在美国兴起的学术渊源、理论构建及其启示意义————作者:杨章辉;
摘要: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跨太平洋蕴含了太平洋周边区域及国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联结。构成这种联结的因素共同参与到一种跨越国界、民族、区域和语言的文化生产中,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出“跨太平洋位移”“跨太平洋想象”“跨太平洋诗学”及“跨太平洋联盟”等学术话语。这些术语又自觉融合到北美“跨太平洋研究”这个较大的学术话语名称之下,并助力推动它发展成为一门显学。跨太平洋研究正好契合中美文学关...
模态协同在小品中的体现——以小品《你好,李焕英》为例————作者:雷莉;唐婷婷;陈雯;
摘要:小品是一种典型多模态动态语篇,分析其模态协同有利于从量化角度直观体会主题建构历程。因此,文章以《你好,李焕英》为对象,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考察模态协同凸显主题的路线,将模态分为一级(视觉、听觉、语言),二级(背景、角色、角色互动),三级(事件),四级(情节)。经论证,各级模态组合运转形成具有全面联结性、非线性和自组性等特点的动态系统,以此启示创作者可从保持模态结构层次分明、系统完整一致和运转规则有序等...
英语违实条件句的认知突显性及其教学建议————作者:刘立立;唐燕玲;
摘要:违实条件句因其语义内涵丰富、语用效果鲜明的特征,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但其教学研究多在虚拟语气教学框架中展开,导致学生对该句式的语义内涵把握不全。本文基于认知突显理论,考察了假设条件和修辞条件两类违实条件句的认知语义基础,认为两类违实条件句的形成体现了认知主体不同的识解方式。根据两类句式的认知语义分析,从全面把握违实条件句的语义内涵、深入体悟违实条件句的语用功能和强化学生英语违实条件句的应用意识...
基于Python情感分析的《庄子》英译海外接受研究————作者:吴瀚;姚晓东;
摘要:典籍英译的多维度研究有利于加速实现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愿景。当下,数字技术与语言研究的融合为翻译研究新范式指明了路径。本研究利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海外主流书评网站上《庄子》的评论数据,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挖掘读者的情感态势及关注热点,考察译本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研究发现:海外读者对《庄子》译本的整体接受度良好,读者关注重点聚集在其哲学内涵、文学价值与翻译3个方面...
《外文研究》2024年总目录
摘要:<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世界汉学
- 省级《武汉文史资料》
- 国家级新闻采编
- 北大核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省级少林与太极
- 北大核心《图书情报工作》
- 省级客家研究辑刊
- 国家级对外传播
- 省级锦绣
- 省级《图书馆杂志》
- 省级流行色
- 省级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 省级朔方
- 国家级《创新时代》
- 省级中国书画
- 省级《云南档案》
- 省级文明指南
- 北大核心哲学动态
- 北大核心东南学术
- 国家级《艺术与设计》
- 省级《采写编》
- 北大核心《明清小说研究》
- 省级老友
- 省级《创新》
- 省级北方音乐
- 省级老年博览
- 省级《惠州学院学报》
- 省级《晚霞》
- 省级中华武术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