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研究》河南省文化期刊,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文化类学术期刊,将于2013年初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426/C。
《中原文化研究》本刊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以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华夏历史文明为立足点,兼及中国文化建设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展示当代学人的思想与探索,以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主要栏目:中原思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华夏文明探源、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学术思想评论、域外视角、文化产业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中原思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华夏文明探源、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学术思想评论、域外视角、文化产业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简介
一、《中原文化研究》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中原文化研究》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中原文化研究》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阅读推荐:新媒体研究
《新媒体研究》是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期刊荣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新媒体研究》的办刊宗旨:重点刊载新媒体传媒技术、传媒特点、传播形式、传播规律、传播渠道以及新媒体发展趋势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经验,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
中原文化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实学视域下颜元劳动教育思想发微————作者:许宁;
摘要:“劳动教育”强调在劳动中教育,在教育中劳动。明清实学蕴含着高扬劳动精神和工具理性的教育思想。其一,明清之际实学思想家颜元批判理学家的“天理”本体论和二重人性论,提倡“元气本体论”和“气质之性”,体现了“实体达用”的劳动教育宗旨;其二,他主张学习“事物”之学,重视实文、实行、实体、实用,贯彻“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教学原则,彰显了“崇实黜虚”的劳动教育价值;其三,他批评朱学之“知先行后”和王学之“知...
从“小邦”意识到“天下观”:周人族群地理观的转变————作者:唐明亮;
摘要:周人的族群地理观是随其所处族群地理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先周时期,周人在对外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小邦”意识。武王克商以后,周人力求确立统治殷民的合法性,于是宣扬“天命”,但尚未树立天下共主的意识。平定“三监”叛乱之后,周人继续推行分封制,以天下共主自居,初步具备了“天下观”。经由春秋时期的族群融合,周文化取得了完全主导的地位,尽管周王室已经衰微,但周初确立起来的“天下观”却日趋完善。“天命观”和...
时间共享的多元实践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过渡礼仪群的中国春节————作者:孟令法;
摘要:节日是自然时序的一种文化反映,体现了人类对天象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改造。作为“过渡礼仪群”的“中国的节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则在国际法的确认下成为“世界的节日”。中国春节是文化多样性的综合体,它为人类提供了相互尊重的文化典范,且在国际社会共享时间的同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助力人类社会...
丝绸之路开启与昆仑神话书写的演变————作者:李炳海;
摘要:《山海经》记载的昆仑神话,分属于两个区域、两个时段。《西次三经》的昆仑指河套地区阴山,写定于先秦时期;《海经》的昆仑山指喀喇昆仑山,写定于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启之后。昆仑神话从《山经》到《海经》的历史演变体现在四个方面:水道名称从河套向西域的迁移,深渊巨池的从无到有,从天然之都到富丽堂皇的帝宫,守护之神从跳跃巡游到东向固守。丝绸之路的开启为昆仑神话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动力,在此过程中,昆仑神话纳...
论石器时代的食物与宴饮对文明演进的推动————作者:薛小林;焦建平;
摘要: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用火遗迹大规模出现,人类较为稳定地食用熟食,火塘成为原始人生存空间的中心。熟食有助于人类的大脑发育与体质进化,火塘成为石器时代人类的交流空间,促进了人类语言能力提升、群体凝聚力增强和自我意识萌发,助推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次演进。进入新石器时代,大多数聚落修建了宏大精良的大房子,用作部落举行公共集会与宗教仪式的场所。陶器、酿酒与烹饪技艺的发展以及大房子的修建,促成历史上最早宴会的诞生,...
为什么夏不是一个问题————作者:陈胜前;
摘要:夏之有无是学科内外的热点问题。分析其立足的观念基础、研究范式与学术背景,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过时且已丧失学术价值。该问题立足的观念基础是作为实证主义的“科学”,而这在考古学中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从研究范式来看,相关争议源于文化历史考古学范式内在的矛盾性;如果拓展范式考察,就会发现夏之有无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夏之有无曾经与中国文明起源关联在一起,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
马料、马草筹送与宋军骑兵的驻动————作者:张勇;
摘要:马料、马草是骑兵不可缺少的物资,北宋时期西北地区形成了州军异地搬运方式运送马草至沿边军前的方式。河北地区大多数是就地和籴马草、马料供应本州军马军。京师骑兵马草、马料大多来源于江南州军上供,另有一部分就地购买。到了南宋,临安驻扎殿前司和侍卫马军司骑兵部队的马草、马料来源于扬州、和州、高邮、平江府、江阴军、常州、秀州和湖州。镇江府和建康府骑兵部队所需马草、马料除了上述浙西州军是其来源地外,还有池州、舒...
2025年度栏目重点选题
摘要:<正>文明探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重要发现与文明起源区域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夏商周早期国家起源与发展中原论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国历代经济社会结构演变历史地理与环境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文本的新阐释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文学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形态演变文学地理学与古代文献典籍当代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现象与新兴文化业态文化遗产保...
钟嵘《诗品》论陶渊明新解————作者:吴怀东;
摘要: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纳入诗史给予系统解读和正面评价,强调陶渊明“田家”身份、隐逸之士与诗人身份三者的统一,从而发现陶诗特色,肯定陶诗成就,陶渊明从此得以进入诗史。钟嵘的见解深刻,影响深远。“风华清靡”实为两个概念,分指陶渊明之行为与诗歌,却又有联系,兼及其人、其文,“风华”肯定陶渊明言行举止的脱俗,而表现在陶诗内容上正是“清靡”的特点,此论揭示陶诗继承、发扬建安以来诗歌重视抒情、重视形式美的传统而...
乾隆朝的朱熹《社仓事目》讨论——兼论朱熹社仓思想的历史影响————作者:常建华;
摘要:南宋朱熹设计、试行《社仓事目》15条,影响深远。清乾隆五年(1740年)皇帝要求各省督抚探讨朱熹《社仓事目》,选择了其中的11条,未被讨论的则是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以及琐碎之条。从陕西、甘肃、山东、云南、福建、浙江、江西7省地方督抚奏折来看,已设立的社仓制度与朱熹《社仓事目》比较名异实同,督抚认为因地制宜适当调整即可,乾隆帝则认可地方官的实践。此后又有地方官员不断讨论社仓问题,涉及朱熹《社仓事目》。乾...
气候变化与五代两宋时期民族迁徙的初步考察————作者:齐德舜;
摘要:五代两宋时期是我国气候冷暖变化异常频繁的时期,突变的气候导致北方草原草场萎缩和生态失衡,世居在草原上的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内迁以求生存。其中就包括在寒冷和干旱气候的双重压力之下契丹族大举南迁,在冷暖气候的交替影响之下女真族南下并最终入主中原。13世纪持续的寒冷气候产生的风雪灾害和干旱气候使北方畜牧业原有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蒙古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
重审“楚公逆”器群的归属——兼论先秦“异族同号”问题————作者:赵庆淼;田佳茗;
摘要:传世楚公逆钟和北赵晋侯墓地M64出土的楚公逆编钟,长期被视作西周晚期楚君熊咢自作之器。但绛县横水西周墓M2055出土的楚公逆剑,年代却相当于西周中期,而短剑的造型及人面纹饰,也带有鲜明的北方地域色彩,这便从考古学上否定了作器者为熊咢的认识。基于“楚公逆”器的出土背景,并结合生史簋、益公钟、小臣夌鼎诸铭所提供的人群与地理线索,可知西周陕晋地区大概同样存在一个以“楚”为名的国族,与周王朝的关系颇为密切...
春节的文化根性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作者:萧放;所揽月;
摘要: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典型例证,彰显了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首先,春节是顺应物候变化、安排生产生活的自然时间,不论是中华民族时间意识的形成、春节节期的设置,还是年节礼俗中的自然观念和生态伦理,都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其次,春节也是调整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联结的社会时间,有助于自我涵养、家庭和睦、社区团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最后,春节是中...
中国早期的礼、礼制思想与王权政治————作者:曹建墩;贾国涛;
摘要:中国早期王权的构成,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权,还有一种意识形态权力,它是维护王权秩序的文化道德力量,并从思想观念形态上为王权政治提供权力的合法性、正当性论证,因此王权必须掌握意识形态权力,并将其“具象化”“物质化”。在早期国家发展进程中,统治阶层将礼制与意识形态相互结合使其融为一体,形成了礼、礼制思想与王权政治高度结合的政治文化模式。早期王权掌握了知识话语生产与思想控制权,通过礼仪制度来进行意识形态...
前孔子时代的书籍与经典————作者:徐建委;
摘要:书籍的功能在古代是多元的,并非所有书籍都是为了阅读而制作。通过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考古资料,可以观察到早期书籍形态的演变。从甲骨文所提供的各种证据,包括甲骨上遗留的用毛笔写的文字、表示书籍的“册”、文字书写方向、甲骨上模仿竹简的格线等证据,我们可以知道在公元前14世纪已经有了书籍。公元前9世纪,一些仪式和祭祀中的歌诗、先王的诰命、世系的历史等与祖先祭祀相关的文献被视作教化的文本而被选择出来,被...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与框架构建————作者:周建新;骆梦柯;
摘要: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内嵌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基本路径,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生产力相比,文化新质生产力具有生产要素的革新化、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劳动对象的无形化、生产模式的融合化、劳动性质的多元化、市场形态的数字化等六大特征。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以新型文化人才、核心技术群、可转化的文...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中的未变与继承——以村落为中心的考察————作者:马新;
摘要: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村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无论是授田制取代井田制,还是国野制的消泯与编户齐民的出现,无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但这场变革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村落基本结构与居民生存状态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村落原有空间格局未变,构成要素依然存在,村落居民依旧生活在传承已久的村落空间;作为基本地域单位与社会单位的村落地位依然延续,只是由宗法血缘组织载体转变为地缘行政组织载体;村落内部宗法血...
经权之辨:儒家在法典化问题上的道德智慧————作者:吴先伍;
摘要: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主张道德法典化,认为道德应该借助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为人们提供决策程序和行为指南,而美德伦理学则拒绝道德法典化,认为法典化忽视了人的品格因素。儒家的“执经用权”则为解决道德法典化问题提供了一种调和模式:“执经”就意味着通过道德原则来制定系统的道德规范,为人们提供行为指南;“用权”则强调道德规范的局限性,人们不能拘泥于道德规范,而是需要发挥人们的主动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从而...
价值观的精神哲学审思————作者:江畅;
摘要:像世界观、人生观一样,价值观是一种主导观念,需要从精神哲学的角度审视。从作为个人精神系统的一种主导观念的角度看,价值观是个人出于自己更好地生存的目的所确立的、由根本性总体性价值观念构成的系统,它对个人的一切自觉活动乃至生存发展具有持久的主导作用。价值观有统治者推行的价值观、思想家主张的价值观和人们实际奉行的价值观之别,归结起来主要有整体主义、德性主义、快乐主义、信仰主义、个人主义、强力主义六种基本...
论朱熹评述王安石的取向————作者:肖建新;
摘要:朱熹对王安石的为学、为政、为人的评述较为全面深刻,分别侧重经学、变法、性格方面的内容,并指向义理、致治、品性角度的考量和评判。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才学,但又认为他的经学“不正“”不纯”,不明格物复礼,不别道德刑名,借“三经”阐发,勾兑“老释”,夹杂“申商”,带有外儒内法的色彩;朱熹赞同变法“,易乱为治”,同时强调适应时代需要,乘势而为,并肯定熙宁变法中青苗法、方田法等一些具体内容,但又不同意王安石以“...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汉字文化
- 国家级集邮博览
- 省级《风景名胜》
- 省级《魅力中国》
- 北大核心《云南大学学报》
- 省级《剧作家》
- 省级《美术大观》
- 省级当代美术家
- 北大核心《考古学报》
- 北大核心《云南社会科学》
- 省级上海集邮
- 省级《鸭绿江》
- 省级藏外佛教文献
- 省级诗林
- 省级旅行家
- 北大核心《美术研究》
- 北大核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 北大核心《图书馆建设》
- 省级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 省级《今日民族》
- 省级读书
- 省级休闲读品(天下)
- 北大核心《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 省级《大连大学学报》
- 省级都市心情
- 省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都市文化研究
- 省级《时代报告》
- 省级歌唱世界
- 省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