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研究》河南省文化期刊,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文化类学术期刊,将于2013年初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426/C。
《中原文化研究》本刊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以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华夏历史文明为立足点,兼及中国文化建设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展示当代学人的思想与探索,以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主要栏目:中原思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华夏文明探源、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学术思想评论、域外视角、文化产业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中原思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华夏文明探源、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学术思想评论、域外视角、文化产业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简介
一、《中原文化研究》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中原文化研究》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中原文化研究》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阅读推荐:新媒体研究
《新媒体研究》是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期刊荣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新媒体研究》的办刊宗旨:重点刊载新媒体传媒技术、传媒特点、传播形式、传播规律、传播渠道以及新媒体发展趋势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经验,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
中原文化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与框架构建————作者:周建新;骆梦柯;
摘要: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内嵌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基本路径,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生产力相比,文化新质生产力具有生产要素的革新化、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劳动对象的无形化、生产模式的融合化、劳动性质的多元化、市场形态的数字化等六大特征。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以新型文化人才、核心技术群、可转化的文...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中的未变与继承——以村落为中心的考察————作者:马新;
摘要: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村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无论是授田制取代井田制,还是国野制的消泯与编户齐民的出现,无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但这场变革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村落基本结构与居民生存状态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村落原有空间格局未变,构成要素依然存在,村落居民依旧生活在传承已久的村落空间;作为基本地域单位与社会单位的村落地位依然延续,只是由宗法血缘组织载体转变为地缘行政组织载体;村落内部宗法血...
经权之辨:儒家在法典化问题上的道德智慧————作者:吴先伍;
摘要: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主张道德法典化,认为道德应该借助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为人们提供决策程序和行为指南,而美德伦理学则拒绝道德法典化,认为法典化忽视了人的品格因素。儒家的“执经用权”则为解决道德法典化问题提供了一种调和模式:“执经”就意味着通过道德原则来制定系统的道德规范,为人们提供行为指南;“用权”则强调道德规范的局限性,人们不能拘泥于道德规范,而是需要发挥人们的主动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从而...
价值观的精神哲学审思————作者:江畅;
摘要:像世界观、人生观一样,价值观是一种主导观念,需要从精神哲学的角度审视。从作为个人精神系统的一种主导观念的角度看,价值观是个人出于自己更好地生存的目的所确立的、由根本性总体性价值观念构成的系统,它对个人的一切自觉活动乃至生存发展具有持久的主导作用。价值观有统治者推行的价值观、思想家主张的价值观和人们实际奉行的价值观之别,归结起来主要有整体主义、德性主义、快乐主义、信仰主义、个人主义、强力主义六种基本...
论朱熹评述王安石的取向————作者:肖建新;
摘要:朱熹对王安石的为学、为政、为人的评述较为全面深刻,分别侧重经学、变法、性格方面的内容,并指向义理、致治、品性角度的考量和评判。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才学,但又认为他的经学“不正“”不纯”,不明格物复礼,不别道德刑名,借“三经”阐发,勾兑“老释”,夹杂“申商”,带有外儒内法的色彩;朱熹赞同变法“,易乱为治”,同时强调适应时代需要,乘势而为,并肯定熙宁变法中青苗法、方田法等一些具体内容,但又不同意王安石以“...
西晋文学二题————作者:刘跃进;
摘要:西晋文学二题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皇甫谧杂考,重点讨论皇甫谧的生卒年。此问题与世传皇甫谧为左思《三都赋》作序有关,而皇甫谧是否为《三都赋》作序又关系到《三都赋》的写作年代,不可不辨。通过考证,《晋书》所载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282年)可信,只是其年岁有误,其卒时最大为六十四岁,而世传皇甫谧为《三都赋》作序之说则不可信。二是慕容廆《阿干之歌》的考述。据《晋书》《魏书》载,慕容廆与吐谷浑因“二部马斗”事件...
宋太祖“以孙为子”考辨——兼析王继恩等“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传言————作者:顾宏义;
摘要:宋太祖尝将其年幼之孙(即德昭之子)迎入宫中抚育,并以孙为子,赐名德雍,与其父叔“联名”。太宗亦疑似存在同样情况。如此抚育皇室幼儿于宫中之事,其初衷似与太祖宋皇后、太宗李皇后未有子嗣相关。但此一“紊乱昭穆”之举,在宋初皇位授受之际产生微妙之影响,故太宗此后遂改德雍名为惟吉,恢复其皇侄孙身份。当太宗驾崩,王继恩等大臣谋阻止真宗继位而未成,但此后遂有其欲“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之传言流布于世,神宗时与两宋之...
战国秦汉之际东北族群的华夏化及其自我认同的形成————作者:李济沧;
摘要:战国秦汉之际,东北部分区域逐渐被纳入华夏郡县制管理体系之内。随着郡县化进一步发展,非汉族群受华夏政治、文化影响,形成与华夏王朝内部相似的行政管理模式。高句丽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开展灵星、社稷等华夏祭祀活动,其首领担任华夏王朝委任的地方行政长官。在此背景下,原有的部族血缘性组织向新的地缘性组织转变,高句丽政权也开始向“国家”形态迈进。华夏郡县制推动了高句丽等族群趋向“华夏化”,同时也促成了高句丽自身...
汉代西北边塞军人的“猎兽”行为————作者:王子今;
摘要:汉武帝《轮台诏》注意到西北边防吏卒职任不能切实履行的问题,症结在于“猎兽”。边塞军人“猎兽”行为,于简牍资料“野羊脯”“鹿”进入饮食生活的情形有所体现。“雉”“凫”“鸿”等被猎杀的禽鸟,于简文可见其价位记录,可知经历市场流通,直接与“利”相关联。于烽燧遗址出土汉简可见“兔”与野兔奔走的图画形象并出的情形。而汉代“雉兔”是常见猎物。烽燧遗址出土的“夹”“网”“投石”等猎具,也提示了当时边塞吏卒“猎兽...
金文册命命服与西周官职爵位研究————作者:王晖;
摘要:学术界早期研究西周金文册命礼多以韨衡类去确定西周爵位,但韨衡只是服饰配饰,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并不完全具备判断爵等的功能,以致后来一些学者怀疑西周册命赐服旂是否与爵位有关。本文认为,金文所见西周册命礼中命服才是衡量爵位等级的主要条件。织绣彩纹而成的“织衣”是册命礼上大夫级命服,并以“■巿”“赤■巿”等韨衡调节其爵位的高下。单色无绘绣的“玄衣”是中下大夫级命服,而以“■巿”“赤巿”“素巿”等韨衡调节其...
“近者说,远者来”: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与人本关怀————作者:肖群忠;尹春心;
摘要:孔子与儒家的德政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是其重点。学界把“近者说,远者来”仅解释为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状态,却未能从“近者”“远者”的角度探讨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和人本关怀。结合孔子和儒家后学的思想,我们发现“近者”“远者”的流动不是单纯的移民问题,也不仅仅是治理效果的表现,其内在实质和根据是关心民众生存和利益的德政,对远近民众的民生有根本关切。孔子以人为本的德政思想为理解人口问题、人才问题...
城市布局与北齐文学的差异化发展和一体化趋向————作者:李德辉;
摘要:晋阳、邺都、洛阳是北齐的三个中心城市,这种多中心的城市布局给北齐文学发展带来两种趋向:一种,三地文学在风格上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情状,盛行于晋阳的霸府文学旨在服务军国大政,成长于邺都的台省文学以诗歌为主要样式,产生于洛阳的行役文学和怀古诗文以吊古兴悲为感情基调。另一种,三地文学在文体文风上相近,表现出一体化趋向。文体上,由重文轻诗转变为重视作文而又不忽视诗;诗风上,由各有旨趣转变为对情采和丽辞的普遍追...
假托与重构:《禹贡》冀州与有夏之墟————作者:周书灿;
摘要:战国秦汉时期的学者普遍认为,冀州应在河东及两河之间的河内一带,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所辖区域,即司马迁所说的“天下之中”之地。《禹贡》九州并非按照治水先后排序,宋儒一方面确信《禹贡》为大禹治水的历史文献,另一方面又用大禹时代尚未形成的五行说来解释《禹贡》九州的排列顺序,自相矛盾,疑点重重。20世纪学术界对《禹贡》冀州与夏墟之间关系的探讨,逐渐接近部分历史真相,但仍存在诸多疑惑。大禹传说的发生和流变有一...
天文起源与文明的诞生————作者:冯时;
摘要:中华文明至少八千年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其以道德成人、知识立身与礼仪治世的三要三本,三要之中以道德体系为核心,形成于观象授时。证据表明,科学的兴起以天文学、数学和力学最为古老,其起源无不关系到人工栽培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这意味着为决定农时的观象授时实际已成为三大古典科学中最根本的工作。事实上,天文的诞生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服务,更重要的是因先贤通过对时间的观测逐渐产生了诚信的认知,从而形成以信...
刘邦称帝与贵族政治的终结————作者:孟宪实;
摘要:对于先秦时代的中国社会,学界有诸多讨论,就制度而言也是言人人殊。夏商周是中国的贵族时代,政治则为贵族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剧变,正是贵族政治瓦解、士大夫政治发生发展的过程。秦朝统一中国,秦国制度推行全国,中国的贵族政治告别历史。但是,在最高领导人出身问题上,还保留了贵族政治的最后一点残余。秦末农民战争中,平民出身的刘邦脱颖而出。刘邦称帝成功,宣告中国历史告别了贵族时代。新的历史如何概括,史家多有...
汉初政统的延续与更法辨析————作者:曾海军;
摘要:叔孙通为汉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宗庙之礼,成功让高祖享受到“知为皇帝之贵”,但这对秦制而言不过是一种延续而非更法。文明不是成功术,衡量叔孙通的所为,不能只停留在其成功的一面。贾谊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以兴儒家礼乐的方法更秦之法,但因文帝一方面“本修黄老之言”,另一方面对方术有浓厚兴趣,更容易被阴阳家吸引,故而导致这种更法的失败。公孙臣提出“汉当土德”,几经波折之后才得以取代秦王朝的水德。这意味着儒家...
吴挺归蜀与南宋中期四川的边备调整————作者:陈希丰;
摘要:淳熙元年(1174年),在孝宗践履恢复的战略规划下,吴氏家族第二代领军人物吴挺回归四川,出任兴州都统制。此后数年间,针对蜀口防务,宋廷集中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孝宗一方面为吴挺建节、废罢四川宣抚司、予其军中人事与财权、令兼利州西路安抚使,示以极大的倚信,“放权”意味明显;另一方面,关外四州守臣的文官化、兴州屯驻大军建制改革、凤州防务划归兴元都统司等边备措置,又都或隐或显体现出防范吴挺的意味。这些紧密围...
伏羲神话的图文叙事与中华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作者:田兆元;唐睿;
摘要:伏羲神话有很长时间存在着语言叙事与图像叙事两个系统错杂的问题。早期语言讲述伏羲帝王业绩,图像却绘制伏羲人首蛇身创生人类。语言叙事致力于构建中国创世神话的三皇五帝谱系,而图像叙事在构建这一谱系的过程中,保留了伏羲神话的神灵神性。图像构件框架的稳定性与不变韧性是其形式的力量,而现实需求是内在动力,缺乏外在图像元素冲击保障了伏羲神话从两汉到隋唐的基本面貌。太极八卦图像发明后,伏羲神话的图像谱系改变了,三...
试论西汉列侯的殓葬————作者:刘尊志;
摘要:殓葬是古代丧葬制度与礼俗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西汉时期,列侯与夫人作为具有相对较高等级的人员,去世后的殓葬也有其内容和特点。玉殓葬得到普遍应用且形式较为多样,但不同时期、不同列侯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别;衣物或织物殓葬、其他质地或种类的器物殓葬也较多见,而这些物质内容均与墓主尸身一起置于盛放尸身的棺内,这也与陪葬品形成了明显区分。西汉列侯及其夫人的殓葬存在相应制度,并在制度和要求中反映出有关殓葬的礼仪与...
宋代宫廷大型综艺演出释读————作者:赵兴勤;
摘要:两宋时期井然有序的宫廷大型综艺演出,既有大量的相同之处,也存在着种种差异。至南宋出现了以下变化:一是削减了有数百人参加的大型群舞;二是大大压缩了群唱曲子、众多男女共舞的空间;三是“杂剧”表演形式发生了演化。这种外在形式的变化,透现出国家处境、政治环境、社会情境对宫廷生活的反向制约。两宋时期宫廷大型综艺演出的策划,体现出场上情绪的精准引导、演出节奏的精准把控这两个鲜明特点。而场上斟酌有度的谐趣追求,...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世界宗教研究
- 省级《南国红豆》
- 北大核心《回族研究》
- 南大核心清史研究
- 省级周末画报
- 省级北大史学
- 省级客家文博
- 省级诗歌月刊
- 省级曲学
- 省级鹃花
- 省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北京文学
- 省级《民风》
- 省级黄河文学
- 北大核心《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省级钓鱼
- 省级《今传媒》
- 国家级《文献》
- 省级当代艺术与投资
- 国家级《科学与无神论》
- 国家级中国电视戏曲
- 省级《齐鲁珠坛》
- 省级《美术教育研究》
- 省级民间文化
- 省级新世纪剧坛
- 省级延河
- 省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 省级参花(下)
- 省级《大众文艺》
- 省级《世界文化》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