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传播学理论期刊,——研究对外宣传工作追踪对外传播案例。原名《对外大传播》,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是我国唯一一本全面关注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中央刊物,也是各级政府官员研究和制订地方形象传播策略的重要参考。改版后的杂志紧紧抓住“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深入关注新时期传播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全球化时代媒体的传播规律,追踪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最新变化,介绍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与经验,受到了广大外宣工作者、对外传播研究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好评。
对外传播杂志栏目设置
重点话题、观点、实践探索、理论平台、新媒体、案例剖析、一线传真、国际视野
对外传播杂志荣誉
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对外传播杂志社简介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阅读推荐: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创刊于1985年,是一份由新疆日报社、深圳报业集团、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一份新闻传播类理论期刊。作为7种主要新闻传播理论专业期刊之一,被列入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取样刊物,是国内在新闻传播学术领域具备较高声誉和较高研究水平的理论学术期刊。该刊为双月刊。
对外传播最新期刊目录
论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的一种创新可能:微视听与微叙事————作者:刘俊;江玮;
摘要:近年来,微视听与微叙事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一个创新突破点。微视听结合最新媒介技术优势,融合时长短、多模态、多维交互等特性,伴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唤起海外受众的心灵愉悦;微叙事结合前沿的媒介理念,在海外受众接受偏好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叙事调整,让海外受众能够快速感知到作品故事的内核和“爽点”所在,吸引了海外受众的注意力。微视听与微叙事的结合,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传播和情感的联结,这为探索中国国际传播...
《对外传播优秀案例研究(2022)》出版发行
摘要:<正>由中宣部国际传播局、中国外文局指导,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策划的《对外传播优秀案例研究(2022)》已由外文出版社和朝华出版社联合出版,在全国发行。本书系2022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及《对外传播》征集与刊发的精彩外宣案例汇编。全书分为七个部分,涵盖了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创新国际传播话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跨...
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初探————作者:李宇;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变革和传播业态改变,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势在必行。主流媒体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要渠道,承担着构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要职责使命。在国际传播视角下,主流媒体同样亟需进行系统性变革,提升传播效力、优化传播效能、强化传播效果。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立足时代发展的坐标之中,主动定位在全球竞争的方位之内,充分遵循传媒行业的科学规律;在变革维度方面,主流媒体要从战略布局着眼,在发...
构建更有效力国际传播体系下的知识生产前瞻————作者:刘滢;林渝景;
摘要:围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将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重要议题将集中在知识生产的四个环节,即提炼概念、归纳范畴、建立框架和形成体系。具体研究趋势包括中国核心术语的再阐释,中国传播实践的再提炼,数智技术“双刃剑”下的国际传播范式转型,受众代际更迭下的国际传播路径创新,国际传播学的主体性探寻与学科逻辑优化,以及推动中国理论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等
2024年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报告————作者: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 ;于运全 ;袁林 ;刘灵清 ;高寒;
摘要:本报告重点关注2024年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通过指数模型构建了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符号矩阵,评估得出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分别为《黑神话:悟空》《卡游三国》《新生》《落凡尘》《少年歌行》《第二十条》《全职高手》《繁花》《庆余年》《咏春》,分析提炼了七大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包括上海、哈尔滨、天水、泉州、阿勒泰、北京、大同等城市。报告发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呈现出海内容“国潮化”、出海主体多...
国内外国际传播议题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1980-2020)————作者:赵竞鹤;刘德寰;
摘要:全球化影响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国际社会各个方面,也推动国际传播的动态变化。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以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和美国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为依托,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在国际传播议题的研究进展,对比其研究特点和差异,为未来我国国际传播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转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韩剧:平台、叙事与价值传达————作者:王韵;申羽娇;
摘要:近年来,韩剧搭乘以奈飞为代表的国际流媒体平台,大幅提升了其在全球视听版图中的可见度。借助转文化传播策略,韩剧于叙事层面,以全球在地化的电视剧集类型嫁接、基于民族“恨文化”心理的复仇故事,和善恶交织的圆形人物塑造,引发全球受众的广泛共鸣;于价值层面,通过对贫富两极化问题的批判性揭示、对底层人物的境遇书写和对独立女性角色的当代呈现,传递公平、正义、发展、自由等价值。探索国际传播实践中韩剧由渠道、类型与...
建构复合城市景观:城市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作者:吴璟薇;阎庆宜;曹伟;
摘要:在当代城市中,物理城市场所和虚拟空间在媒体技术的中介下彼此纠缠,城市空间成为被媒介中介化的复合空间景观(spatial hybrid)。基于此,本文梳理分析城市国际传播效果突出的典型案例,探讨在中国数字城市空间中,民众、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作为城市策展人如何构建城市跨文化传播新机制及其传播效果。通过数字技术将现实城市空间延伸至虚拟城市时空,多重主体的中介化实践共同书写“物质—虚拟”复合城市景观,从...
在对外讲述黄河故事中提升地方国际传播效能————作者:刘扬;
摘要:黄河文化因其重要意义、悠久历史、丰富内涵,成为吸引海外人士了解和感知中国、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黄河沿线九省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贴合海外关注设定议题、加强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等方式在推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中提升了国际传播能力。未来,各地可在与国家站位不断对齐的过程中,围绕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构建,提高一体化推进水平,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城市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精准策略与文化交融————作者:满子梵;罗童;
摘要:城市国际传播是国家整体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不仅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建构,还在展示中国文化、进行国际交流、推动文明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智能传播时代,中国城市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国际舆论场中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品牌,成为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议题。目前,学界对城市国际传播的现实观察和理论建构日益深入,与此同时,已经有不少城市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传播经验。城市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
理念、符号、共振:民族题材剧作精准传播策略探究————作者:孙琳;韩霓;周亭;
摘要:民族题材短剧《我的阿勒泰》将精准传播理念与策略贯穿于作品创作实践全流程,形成了基于理念创新、符号选择、价值共振的民族题材剧作国际传播的精准路径。在理念创新上,追求边疆地域特性与共享诗意追求的精准融合,实现全球性、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在符号选择上,从直观可见的自然风景视觉符号、民族音乐听觉符号等民族特色强符号入手,向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认同、人类生命价值的终极追寻升华;在价值共振上,借由海外主流媒体关注...
理论·实践·价值: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三维探索————作者:谢清果;吴宇烨;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并在党的二十大基础上,重申了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理论、实践与价值三个维度探讨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在理论层面,强调重返基源,以历史与文化共铸在地知识生产,提升话语文本的本土表达力,从而破除西方话语霸权;在实践层面,注重提升话语体系的国际适应性,重塑国际共识,改变国际舆论格局;在价值层面,重申构建人类...
构建与文化强国相适应的国际传播体系————作者:周树春;
摘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要求,也对新形势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设定了新的目标。要增强战略自觉,把握机遇挑战赢得历史主动;增强理论自觉,深化国际传播建设理性认识;增强实践自觉,以更高水平传播中国、影响世界,大力构建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适应的国际传播体系,在...
面向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三大体系”构建与实践进路————作者:张恒军;
摘要:落实“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新部署,需要直面数智时代的新契机与新挑战,加快构建新环境下国际传播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表述体系。本文从“三大体系”的维度出发,提出构建与实践进路,包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系重构国际传播格局、以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应对话语霸权挑战、以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增强表述体系构建
世界文化遗产之都活化传播中国价值————作者:徐和建;
摘要: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之都。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整体价值,也是当代中国价值的典型体现。本文聚焦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探讨世界文化遗产之都活化传播塑造北京城市形象,提出关键在于抓住核心要素,同时需要着力做好“八个传播”
电商平台“出海”: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新路径————作者:邱凌;穆静;范家萁;
摘要:随着我国跨境电商平台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其在用户触达、内容呈现、平台功能等方面呈现多方位“出圈”,并以多元对话、精准触达、虚实互动与叙事升维等机制成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重要力量。以跨境电商平台助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在产品维度提升“中国制造”含金量,在平台维度提升“数智华流”体验感,在文化维度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且在商业逻辑和社会责任、在地融入与身份感知等方面作好平衡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全域视角与理论导引————作者:李喜根;
摘要:中国在面对世界发声、传播有关国家利益的重要议题时面临挑战,其中国际传播体系相对薄弱成为制约因素。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传播学界需要厘清国际传播体系内涵,探索传播规律;从全域视角出发,关注国际关系互动、国际舆论导向与舆论较量、受众选择性接触与认知定向;整合国际关系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理论导引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出版发行
摘要:<正>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之一。尤其是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也给国际传播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诸多新的课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策划、编辑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已由外文出版社和朝华出版社联合出版,在全国发行
超越赛博边界: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接合————作者:张磊;纪君奕;
摘要:互联网创造了新的赛博空间,这既是传统民族国家疆界和地缘政治的延伸,也产生了新的阻隔与断裂,它不仅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场域,也挑战了传统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框架。如何以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切入点,将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研究进行对话、接轨与融合?本文借用保罗·亚当斯的媒介与传播地理学框架,融入地缘政治和互联网两个因素,指出互联网对区域国别的传统边界有破坏、重塑、生成三种作用,因此也形成了两种新的现象,即亚/...
科技强国建设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科技叙事的关键议题————作者:廖秉宜;狄鹤仙;
摘要:面向2035年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科技合作的迫切需要,更鉴于当前国际舆论场中国家科技形象塑造的话语博弈现状,科技叙事将成为我国未来国际传播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此,我国未来的科技叙事应聚焦科技合作与全球治理、科技成果与民生改善、科幻作品与人文向度、科技话语与文化底蕴等关键议题,并借助基于个体的内聚焦叙事,基于科技企业的品牌叙事,基于情感共同体的共情叙事等创新表达,塑造与科...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省级新世纪图书馆
- 北大核心敦煌研究
- 省级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 省级《现代电影技术》
- 省级《西部广播电视》
- 省级家庭百事通
- 国家级《中国校园文学》
- 省级《新闻战线》
- 省级 新闻传播
- 省级《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边疆文学》
- 省级知音励志
- 省级《戏剧之家》
- 省级红豆
- 北大核心《汕头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新闻界》
- 北大核心中国宗教
- 省级《东南传播》
- 省级《五台山研究》
- 国家级电影创作
- 北大核心《图书馆学研究》
- 省级人文天下
- 省级故事家
- 省级棋艺象棋
- 省级《校园歌声》
- 省级《华章》
- 省级《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现代出版
- 省级词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