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月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史学月刊

史学月刊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1-1016/K
国际标准刊号:0583-0214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查看史学月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名家名作文史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艺术生活省级文艺杂志

   《史学月刊》(月刊)是由河南大学及河南省历史学会主办的大型史学专业刊物。

  《史学月刊》发表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成果。尤其欢迎史学理论、史学评论、社会史、城市史、乡村史、生态环境史、文化史、学术史、电脑与史学应用、新资料的发掘与研究等方面的优秀稿作。

  《史学月刊》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史学月刊杂志栏目设置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史学评论、专题研究、社会史研究、城市史研究、乡村史研究、电脑与史学应用、生态环境史研究

  史学月刊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Caj-cd规范获奖期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效期刊

  阅读推荐: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The Phenomen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n China(年刊)1994年创刊,中文,16开,出版地:上海市,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史学月刊最新期刊目录

黄淮水灾视野下明清里下河地区环境演变与特色农业发展————作者:卢勇;陈加晋;

摘要:在黄河夺淮的进程中,地处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地区是受灾最晚,灾情却是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以统计和重建黄淮水灾时空序列为基础,发现明清里下河地区的黄淮水患演变呈现五个阶段。其中,明正德年间水患开始趋于常态化,明嘉万与清康熙年间先后出现两次高峰。但灾患的相似并不意味着灾情的相当,总体上清代灾情的下限要高于明代。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水灾肆虐的另一面正是水土环境被重塑的过程,在里下河地区大致有三种演变路径:运...

蜀汉参军官的地位与作用探微————作者:张梓楠;

摘要:<正>关于蜀汉的官制,自清代及今,已有众多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多将蜀汉作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支流”,以魏晋的视角来看蜀汉,忽略了蜀汉制度的独特性。事实上,蜀汉制度上承东汉又有所发展,在许多细节上与魏晋不同,参军一职便是非常典型的个例。探究蜀汉参军的性质和特点,对理解蜀汉官制的独特性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执政理想的确证:金诺克时期英国工党政策反省运动探析————作者:周顺康;

摘要:1983年大选的失败标志着工党战后以福利国家和国有化为基础的政策框架已经无法适应20世纪末期英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党内面临严重的价值观和选举危机。新任党魁尼尔·金诺克在弥合党内分裂之后,于1987年开始筹划并开展政策反省运动。政策反省运动用社会所有制代替公有制,寻求国家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肯定了自由市场在投资和福利供给方面的积极作用。政策反省运动打破了战后工党政策基本框架,为后续约翰·史密...

秦人华夏认同历程考辨————作者:单印飞;

摘要:先秦时期,秦人经过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逐渐从华夏边缘融入核心。出土史料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历程的细节与实态。西周中晚期,尽管秦人对华夏族群的核心周王室表示认同,但是金文显示,此时秦人仍被华夏族群视为边缘族群,被称为“夷”。春秋早期,秦人使用“虩事蛮方”来彰显此时自己已是非蛮夷族群。至春秋晚期,秦人又使用“虩事蛮夏”以显示此时秦人虽非蛮夷族群,但亦非华夏族群。从战国秦律中可以看到,战国中后期秦人已经开始以...

丝纶簿故事与明中后期士人对中枢体制的想象————作者:唐佳红;

摘要:明代文献中与丝纶簿相关的记载真伪错杂,莫衷一是。辨析相关史料可知,徐有贞“还簿阁中”是丝纶簿故事的起源,最初由祝允明在弘治元年所撰徐有贞传记中拟构,随后又衍生出杨士奇“失簿”的故事,二事在弘治、正德间盛行一时,由此奠定了丝纶簿故事的基础。嘉靖以降,明人结合时政制造出多种“失簿”“复簿”故事,并屡次援引此说以限制宦权,但均遭失败。丝纶簿故事源自正统七年王振崛起与天顺初年司礼监衰落的史实,其反复得失则...

清末京师鼠疫防控及其社会反响——以民政部之举措为线索————作者:郭思成;

摘要:1911年年初,受东北地区鼠疫影响,京师出现染疫病例。在各方压力下,民政部作为主管机关,借鉴东北成法,采用西法防疫,通过设置防疫局、完善报告机制、纠偏行政疏失,逐日派检、区域封控等紧急措施,竭力避免京师重蹈东北初期疫情失控的覆辙,成功遏制鼠疫蔓延。然而,此期外交与内政问题错综交织,加之民众、权贵、报刊舆论的立场、利益与诉求各异,民政部的防疫举措被多方责难。舆论评价的分化,是外来防疫理念与既往习俗难...

19世纪末美国旧金山港口华商入美困境探析————作者:朱祺;

摘要:19世纪末美国排华期间,华商在名义上是应被豁免的群体,但在入美过程中却遭遇了多重困境。在法律层面,排华法案在1884—1894年间多次修订,对华商入境的规定日趋严格,不仅将证明文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扩大了需要提供证明文件的华商范围。在实践层面,法案中相关术语的定义模糊、指代不明、自相矛盾等问题,让司法、行政部门具有相当大的解释权与裁量权,他们从术语、签发机构、生效时间等细微之处着手,对华商提出了...

宗教改革早期萨克森邦国城市茨维考的宗教矛盾与权力关系变化——以闵采尔问题为中心的考察————作者:付家慧;

摘要:德意志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闵采尔,曾在1520年5月至1521年4月担任萨克森邦国城市茨维考的牧师,并先后与当地的方济各修会、人文主义牧师艾格拉努斯发生激烈冲突,造成城市内部分裂和动荡,引发了该如何看待和处理闵采尔的问题。闵采尔问题既是一个宗教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背后涉及当时行会、议会和邦国诸侯的各自立场与权力关系变化。闵采尔的支持者以手工业者为主,他们借宗教立场表达对社会贫...

光绪初年鸦片禁政与西北诸省督抚的应对————作者:宋鹏飞;

摘要:同光年间,抑制罂粟泛滥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清廷查禁本土罂粟种植的同时允许洋药纳税贸易,这一矛盾政策导致外省督抚禁弛态度游移。丁戊奇荒爆发后,种植罂粟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凸显,西北省份对罂粟查禁更趋严厉。晋陕两省督抚有意将禁种罂粟与禁烟要政相区别,依据地方实情进行自我决断,反映了区域应对的特殊性和个性化。从灾荒背景下透视国家禁政的推进,可见督抚治理受到筹饷、民食等因素的牵制,清廷依违弛禁的...

清末新政时期同城总督、巡抚关系初探——以张之洞、端方湖北任职为例————作者:潘崇;

摘要:张之洞、端方以鄂督、鄂抚身份共事近三年间的人际关系,是清末新政时期同城总督、巡抚关系的一个缩影。张之洞素来赏识端方并举荐其抚鄂,两人共事初期关系尚称融洽。但好景不长,端方因不满张之洞大权独揽而生怨,屡屡私函军机大臣荣禄揭批张之洞鄂政不是。张之洞调署南洋后仍不忘鄂事,托付梁鼎芬汇报鄂局形势,以“正任湖广总督”身份遥制鄂政。兼署督篆的端方不乏向张之洞请示汇报的一面,但更有自行其政以及秉持“节啬为先”理...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本事、记忆与纪念————作者:李金操;

摘要:1942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曾是一场众说纷纭的罗生门,因日本方面有意歪曲,该事件的最初报道与事实出入甚大,直到香港军事法庭对相关战犯审判工作完成后,背后的历史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二战结束后不久,修正日本扭曲的社会记忆及推进相关纪念活动的开展成为中英两国间的共识,但受历史环境和国际关系制约,国民政府与英国在交涉过程中不乏试探与博弈,友善的初衷浮于纸面。随着历史不断沉淀,在新千年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译者与学者之间的对话——丹尼尔逊与《资本论》在俄国的译介————作者:张广翔;唐加正;

摘要:1867年,《资本论》德文版出版后,引起了俄国民粹派的关注。1872年,在民粹派学者丹尼尔逊的努力下,《资本论》第1卷俄文版出版,在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同时,更得到了马克思本人的认可,俄国思想界围绕该书及其理论观点出现了大量述评文章。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在恩格斯的支持下,丹尼尔逊于1885年和1896年相继翻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2卷和第3卷。作为《资本论》的第一个外译版本,其俄文版在俄国的译介...

10—15世纪越南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儒学正统地位的回归————作者:张潇潇;

摘要:10世纪越南进入自主王朝后,统治者开始以佛教立国。在之后的四百余年间,以佛教为主体的国家意识形态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儒学因素。15世纪建立的后黎朝重新以儒学立国,逐渐建立起以对中华文化认同为基调、以儒学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格局。以儒学为基础的文化认同为越南在15—19世纪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宗藩关系奠定了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同时越南以儒学为理论体系在东南亚地区建立的“亚宗藩体...

苏轼进士科考试问题再议————作者:曹家齐;

摘要:苏轼省试时的“《春秋》对义”,不是省试科目之一的墨义试,亦不是“说书举”,而是始于宋仁宗景祐年间的“经术取士”别奏名科目试。此科以考试“大义”为主,是一种在提倡“经义”考试的背景下,对参加进士科和诸科考试举子的补充性科目。“说书举”开始于天圣四年,以国子监考试经书讲说为主,与“经义取士”科目不同,只是在报考资格方面,与“经义取士”科比较相似,致使后人将两科相混淆。苏轼省试时“《春秋》对义居第一”,...

比较史学视域下的加洛林封建政治————作者:李隆国;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封建话语展开了新的争论,固有的概念体系受到了置疑和解构。基于不同的学术史传统,当前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化封建话语格局。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将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封建概念引入世界史领域,运用其所揭示的“帝权悖论”现象分析加洛林政治,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依据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可知,加洛林王朝也存在类似于古代中国的封建之制,也需要通过封建家产与公益之间的转化以便赢得合法性。以中学之法研究...

超越“康梁维新”与“孙黄革命”: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新陈代谢————作者:朱浒;

摘要:毛泽东在走向马克思主义前,曾经深受维新改良和民主革命这两种政治思想的影响。这两种政治思想既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又成为毛泽东实现思想上的继承和超越、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参照系。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演变,不仅为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提供了典型个案,还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进程中的新陈代谢现象。因此,继续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需要从历史实际进程来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也需要...

西方学界奴隶制社会研究的路径与趋势————作者:郭玉飞;

摘要:西方学界有关奴隶制社会相关问题的研究在路径上经历了变化的过程。启蒙时期知识界的主流趋势是从法律和经济等角度表达反奴隶制的意识。19世纪受废奴主义思潮影响,西方学者往往将奴隶制视为“道德毒瘤”,从伦理道德角度抨击奴隶制。20世纪前半叶,受冷战影响,奴隶制问题成为意识形态对决的工具,西方学者倾向于否定奴隶制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20世纪70年代,摩西·芬利构建的概念框架扭转了基于道德判断和意识形态语境下...

技术与革命:中共在闽赣地区的印刷工作(1928—1934)————作者:夏清;魏韶良;

摘要:以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也依赖一定的技术基础以维系其组织的严密性与动员的广泛性。对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而言,印刷工作在凝聚党员、维系组织、保持行动一致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后的大势中,机器设备、技术人员与基本物资的匮乏使中共的印刷工作遭受诸多限制。随着斗争的深入,中共在闽赣地区通过地方汲取、外地调配与资源再造等方式力图构建新的生产网络,试图最大限度地缓解困...

“白区”城市街头中共宣传品的散播与政治动员(1927—1935)————作者:李里;

摘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区街头宣传空间为中共提供了宣传渠道。街头宣传品散播成为中共地下党重要的革命宣传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中共所采取的秘密分散散播方式,具有灵活机动、风险低的优势,但宣传动员效果有限。在追求城市革命暴动的政策导向下,中共中央在集会游行中倡导公开集中的散播方式,以期扩大宣传影响,推动政治动员。然而,这种散播方式组织要求高、资源需求大,而且面临较大的风险压力。从效果来看,尽管中共街头...

商人天信仰研究————作者:王祁;

摘要:商人宗教观念中是否只有帝信仰,而没有天信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涉及中国天命宗教思想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天信仰是周人特色,商人仅有帝信仰。不过,非王的午组卜辞中有祭天现象,也有“天戊”等以“天”美称祖先神的情况,说明午组卜辞主人存在天信仰。到了商末,黄组卜辞中的“天邑商”并非“大邑商”,而是天建商邦的意思,是商王在此时也有天信仰的证据。大量帝乙帝辛之前的王卜辞中只有帝信仰材料,没有天信...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史学月刊河南省文史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7714.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