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文史期刊,刊征集稿件方向1.有关文、史、哲方面理论研究和探索的文章;2.有关艺术创作、艺术评论、艺术理论批评、作品赏析(含美术、书法、音乐、影视、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等方面的论文。
《名家名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名家名作杂志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名家名作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名家名作杂志社简介
1.内容:立意新颖,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资料可靠,能及时反映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为欢迎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稿件和专家稿件。
2.《名家名作》格式必备与顺序: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篇幅以2200-8800字为宜。2200字左右为1个版面。
3.请在来稿末尾附上作者详细通讯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区、街道名称、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务必准确。论文有图表的,请保证图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对应。
4.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或QQ发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来稿必复,来稿不退,10日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
阅读推荐:中外文摘
《中外文摘》综合性期刊,创刊于1995年,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刊物,是一份熔知识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体的高品位的综合性文摘半月刊。栏目丰富,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文字凝练、图片精美,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视角新颖,广度与深度并举。荟萃百家精品,精选千刊佳作,让您在书刊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主要栏目:卷首、关注、人物、城市、风景、活法、成长、情网、家事、乱弹、感悟、笔谈、回眸、读史、海外、文化、读书笔记、深度阅读、自由谈、看天下。
名家名作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分析——以《喜福会》为例————作者:褚贺迪;
摘要:以《喜福会》为例,分析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探讨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的三种主要体现:内敛而深沉、期望过高、紧握不放。通过对中西方母爱进行对比,揭示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殊吸引力,同时也说明中国式母爱所起到的文化桥梁的作用。对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思考,并对其进行有益的探索
论唐寅诗歌中的“月”意象————作者:张嘉任;
摘要:研究聚焦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寅诗歌中的“月”意象。唐寅诗歌创作风格随人生际遇变化,然“月”意象始终是其重要的书写对象。唐寅早期诗歌风格狂放明丽,如《题画》中“秋月攀仙桂”,借月表达欢情与豪情;后因科举案入狱等变故,诗风转向郁愤,在《把酒对月歌》等诗中,通过“月”展现怀才不遇等情感;在佳人对月、怀人悼亡之作里,“月”或寄托孤寂难眠之感,或营造广袤空间以表情思。唐寅晚年皈依佛法,诗风随性平和,在《警...
齐初省、置南豫州之原因探析————作者:周婧;
摘要:萧齐初,豫州之辖区已退至淮东。建元二年始,四年间萧齐不再单独设置南豫州。齐高帝省南豫州之原因有三:分置两豫州“损费甚多”、寿春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垣崇祖的军事才能。永明二年,萧赜在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割六郡,复置南豫州,其目的在于保卫建康安全、增强宗王力量以及维护正统观念。齐初对于南豫州“一省一置”的处理方法,是两位统治者针对政权内部不同时期、不同基本矛盾时所做的战略调整在国家地域区划上的体现...
浅析隋唐时期萧梁复国余绪及萧氏在北见忌之成因————作者:宋易;
摘要:经过侯景之乱和江陵之变,南梁帝国分崩离析,皇族子弟四处流散,在乱世中迎来了迥然不同的命运。进入隋唐时期,天下一统成为大势所趋和民心所盼,以萧琮为首的宗室子弟选择北上入朝,但在光鲜荣耀的背后难免见忌于北。而萧岩、萧瓛和萧铣忿于亡国之耻,选择抗争到底、慨然赴死,不辱祖先门楣
浅析《红楼梦》戏曲元素的文学治疗价值————作者:蒋晓敏;
摘要:针对文学治疗中的文学阅读展开研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文本创作和文本评论,选取《红楼梦》中主要戏曲元素《西厢记》《牡丹亭》,探讨《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探索,以及读者如何从凝视与镜像两个视角解读作品,从而让读者在戏曲中审视人生、理解自我,并进行精神疗救
浅谈什么是文化哲学————作者:马晓旭;
摘要:文化哲学的核心任务是对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刻而审慎的批判与反思。它关注文化现象本身,且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理论结构和价值观念,通过哲学思辨揭示文化现象的深层意义和社会影响。批判性思考意味着要将文化视为一种复杂的存在,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表现形式,也涵盖了精神层面的价值和信仰。批判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中固有的矛盾、冲突和模糊性,从而使我们能准确地理解文化的本质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抒情与游戏——论米兰·昆德拉笔下的两种爱情————作者:周鑫薇;
摘要:爱情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米兰·昆德拉以爱情题材的创作(《好笑的爱》)开启小说之旅,而继这之后的每部作品,爱情的身影也大都历历可见。以存在主义哲学为依据,通过文本细读和归纳分析的方法研究昆德拉笔下的爱情——抒情与游戏,分析其具体内涵、特色及原因,旨在挖掘爱情书写之于小说主题表达的作用。抒情与游戏体现的都是一种灵肉二分的爱情困境,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消解了爱情的严肃性和价值,不仅流露出小说家对现代爱情的...
身体—主体—肉身:论梅洛-庞蒂的“肉身”现象学————作者:李欣;
摘要:梅洛-庞蒂试图从身体的意向性角度出发,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其主张身体是知觉世界的主体,旨在超越传统哲学二元对立的身心主客关系,克服“我思”与身体之间的对立二元论问题,进而探究存在的真正意义。其在后期思想中转向对“肉身”概念的架构,“肉身”的本体论构思并不是对身体维度的抛弃,而是对身体的发展和改造。他认为,“肉身”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揭示了身体的“可逆转性”“交织”以及“回环性”。...
“澄明之镜”——《透明与障碍》中的浪漫主义者卢梭————作者:汪思灵;
摘要:研究比对经典文论中对浪漫主义和卢梭形象的阐发,聚焦于真正“解译”卢梭思想的第一人——斯塔罗宾斯基的权威性文本《透明与障碍》。通过分析卢梭本人形象和在不同创作中的矛盾性思想,试图给予卢梭准确的思想定位,将其铆定在浪漫主义者的位置上
《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塑造及其现实意义————作者:马麟;
摘要:《活着》是余华的经典之作,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深刻展现了社会大变革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专注于剖析审视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探究其背后蕴含的现实意义。通过详细分析福贵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态度与抉择,揭示了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坚守生命本真与意义,进而引发对当代人如何理解生命和珍视生活的深刻反思
儒者式英雄人物的刻画与新一代军人人生路径的书写——读石钟山小说集《李庄呼叫黄河》————作者:孔嘉楠;
摘要:小说集《李庄呼叫黄河》是军旅作家石钟山继“激情燃烧的岁月”系列故事后再次对军旅生涯的书写,收录了新时期父辈和哥哥姐姐系列中篇小说。作家立足现实,以温婉的叙事口吻,运用梦境叙事及现实主义笔法塑造了李庄和福贵两位具有儒者精神的人物形象。同时,在小说集中,作家通过对新一代军人多样从军道路的书写以及两代人婚姻情感状况的描绘,展现了新一代军人在生活与思想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勾勒出一幅轰轰烈烈的人物就...
论鲍照诗的现实记述————作者:蒲敏;
摘要:围绕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深广的现实记述,探讨了鲍照诗歌中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对门阀制度的控诉及对其行役生涯的记录。鲍照以其寒士身份,深切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通过诗歌控诉门阀制度的不公,同时记录了自己作为低级吏人的奔波生涯,以诗纪传。其诗歌真挚、诚实,深广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实,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料,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
白居易“美刺比兴”的诗歌理论研究————作者:云茜雯;
摘要: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是“元白诗派”的核心人物。他提出了“美刺比兴”的诗歌创作理论,并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进行了描绘和批判。从梳理“美刺比兴”诗歌理论的来源和内容入手,从理论来源、创作方向以及诗作特点三个方面,探索白居易“美刺比兴”诗歌理论的深刻价值以及本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和特点
中唐师道论————作者:陆贝宁;
摘要:中唐时期,多有师道凋敝之论,韩愈作《师说》慨叹师道衰微乃在于“道”之不传。结合其时社会文化来看,在常选之最盛的进士、明经二科中,应进士者,但求巧丽之诗赋,以不师为天纵,应明经者,惟重抄略记诵,师道衰微,加之官学衰微,贵要士子多以学校为鄙,请托仕进之风大行,时人耻为人师
文学,熠熠闪光的露珠————作者:董晓可;
摘要:<正>我想讲两个故事,来表达我对文学神圣性的礼赞。第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苏轼晚年的故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64岁的苏轼由虔州出发开始北归之旅,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六月经过润州,在金山寺里面对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诗文如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两个月后,苏轼离世
论刘醒龙《蟠虺》对传统品格的建构————作者:孙语浓;
摘要:《蟠虺》主要围绕春秋战国时期一件名为曾侯乙尊盘的青铜重器展开,通过曾本之、郑雄等几位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角色的视角,以及带有悬疑色彩的叙事手段,呈现了复杂的社会风貌。小说中的曾侯乙尊盘承载着作者所追寻的传统品格,即求真务实的君子之风与诚朴的特质;而围绕着该载体所延伸出的有关学术、权力与欲望等问题的探讨,也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敏锐的关怀意识
《家》中的象征主义与托尼·莫里森的叙事艺术————作者:黄毅;
摘要:在托尼·莫里森的杰作《家》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和叙事艺术,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黑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复杂画卷。莫里森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转而采用一种非线性、多维度的叙事结构,让故事在主人公弗兰克·莫尼和他妹妹茜的视角中跳跃,通过他们的回忆、梦境与现实的融合,讲述了他们摆脱种族迫害后的心灵之旅。小说中,莫里森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并广泛使用象征元素,深入探讨了黑人个体在身份认同上的...
英玲子妖性、人性与仙性的统一——《绣像西游记鼓词·英玲子传》中的英玲子人物形象分析————作者:胡燕;王丹丹;朱可心;
摘要:《英玲子传》是《绣像西游记鼓词》中后两卷的主体故事,是民间艺人借助西游仙魔色彩编写的才子佳人故事,其中,主人公英玲子的形象颇为生动具体,是集妖性、人性与仙性为一体的存在
古典美德的历史重释——《追寻美德》论析————作者:唐一儆;叶桐;
摘要:麦金太尔是当代美德伦理学复兴运动的关键人物,《追寻美德》是其成名作,他在这部著作中创造性地以历史主义方法重塑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此书不仅是论证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著作,也是阐释美德历史变迁的著作。他通过讲述近现代道德的衰落史批判了现代道德,通过古典传统的道德史阐释了前现代美德传统,并且从美德的历史中提炼出历史性的美德,最后完成了一部美德概念的历史。就结果而言,虽然他独特的历史主义依然不能很好地解...
风神自卓然 跌宕至昭彰——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李清照词研究————作者:李珂迅;
摘要:认知诗学是认知框架下的一种当代西方诗学理论,广泛运用了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如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以李清照词为研究对象,借用西方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工具,从认知隐喻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图式理论角度出发,另辟蹊径走入李清照的文学宇宙,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其词作的思想境界,并感受它的艺术魅力,也是一次将当代西方诗学理论研究中国化本土化的尝试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南大核心哲学研究
- 省级《新闻与写作》
- 省级洛阳考古
- 省级《钟山风雨》
- 省级小说
- 北大核心《河北大学学报》
- 省级《天工》
- 省级《理论建设》
- 南大核心史学理论研究
- 省级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 国家级《出版史料》
- 省级《传媒观察》
- 国家级《北方作家》
- 北大核心图书馆
- 省级《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六盘山》
- 省级小读者
- 省级《杭州大学学报》
- 省级《艺术科技》
- 省级旅游世界(旅友)
- 省级广告档案
- 北大核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省级重庆图情研究
- 省级华中人文论丛
- 国家级《世界汉学》
- 北大核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周易研究》
- 省级锦绣
- 国家级当代小书画家
- 国家级《图书情报知识》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