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2-1008/J
国际标准刊号:1008-9675
主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查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电影世界文化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音乐期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获得2005年荣获中国大学书籍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银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杂志栏目设置

  理论与批评、艺术史与艺术艺考古、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学术争鸣、高等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杂志社征稿要求

  文稿要求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阅读推荐:艺术市场

  《艺术市场》文化艺术期刊,创刊于2002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的大型艺术品投资期刊。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市场虽在不断发展繁荣,机制在不断健全完善,但却缺少一本面向广大艺术晶投资者的集权威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艺术品投资专业性期刊。随着《艺术市场》杂志的创刊,中国艺术品投资和收藏者于是有了一本可以用作“投资收藏指南”的自己的期刊。目前,《艺术市场》杂志的影响正逐步扩大,发行量在逐步增加,并日益受到海外中国艺术品投资收藏界的关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最新期刊目录

分离与提纯:柏林画家的单人形象红绘作品————作者:周元;

摘要:文章围绕柏林画家创作的单人形象的红绘作品,首先对学者归类陶绘艺术家的方法进行描述和讨论,然后对柏林画家的单人形象红绘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其通过人物数量、人物安排、装饰三个方面的“分离”,走向纯粹单一的表达,从而实现“提纯”的过程

现当代中国油画戏曲人物的图式演变及其文化意义————作者:殷群;

摘要:图式在油画戏曲人物的表现中,通过创作观念的更新、形式语言的创新、表现方式的多样化、艺术媒介的拓展和文化意义的深化,成功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文章基于对现当代代表性戏曲人物油画名家的创作方式、风格的多样性解析,横向比较、纵向梳理其图式表现及时代演变轨迹,尝试探讨这一现代艺术实践形式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时代发展走向

模因理论视阈下的工艺美术创新路径研究————作者:霍春晓;

摘要:以模因理论为基础,对工艺美术作品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从文化的进化机制层面解读工艺美术的表现型效应,并对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工艺美术创新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而以此为依据提出认知升维、场景拓展、跨界合作、品牌介入、技术迭新等当代工艺美术创新路径,为工艺美术创作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虚白之境:刘赦的水墨新体————作者:刘洋 ;汤宇星;

摘要:<正>当代美术界以“水墨新体”“刘家样”等概念定义刘赦的绘画作品,已是数年之前较为成熟且被普遍认可的评价。其内涵不言自明,旨在着意肯定刘赦对中国传统绘画笔墨与图示的探索与创新,以彰显其画作展现出的独特审美趣味。他的水墨创作别具一格,不仅颠覆了传统中国画的构成模式,而且专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官体验,总能令观者产生耳目一新之叹。人们始终好奇,在刘赦创制的画面中,时常可见灵动且细劲的线条披离、深邃且清透...

我胸中的山水云壑————作者:刘赦;

摘要:<正>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深厚而多元的概念,它涵盖了上下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发展和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信仰与传承、艺术与哲学、习俗与政治。传统既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均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画的传统不是简单的勾、皴、点、染,这类笔法只是传统绘画中的符号,而今天却被更多的人理解为“传统”,这完全是对传统的误读...

《景定建康志》之《皇朝建康府境图》研究————作者:宋忆萌;

摘要:《景定建康志》中的《皇朝建康府境图》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是可考的中国古代最早使用该绘制方法的地图之一。针对该代表性地图,从数学要素、地图载负量、制图方法、表示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透过图中地理景观与城市空间的表达,探索南京的城市格局、人文意蕴以及中国古代早期传统绘图方式的科学性

思与境谐 形随意生——基于岭南文化仿生的新能源汽车创新设计研究————作者:张晓刚;张勇;肖若楠;

摘要:以“粤韵雄狮001”广工概念车设计为中心,结合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拓展文化仿生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建立从仿文化表象、仿文化意象、仿文化意境到文化创生的系统构形。广工概念车对岭南文化元素及其精神内涵的设计转译,彰显新能源汽车设计本土化进程中岭南文化美学的诗意化生活境界追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找到实践新载体和应用新场景

风格与风险的对抗:对乔赛亚·韦奇伍德与碧玉炻器的再解释————作者:周志;

摘要:18世纪70年代,乔赛亚·韦奇伍德推出了碧玉炻器系列。对这一人与一物之间关系的解析,可以探究工业革命时期制造商们在推出一款新产品及产品迭代过程中选择策略和手段时的心理动机。碧玉炻器是韦奇伍德在无数次试错后最终确定下来的一种选择。支撑着甘冒风险的韦奇伍德的,是工匠出身的他对产品工艺品质与审美风格的坚持

刊前絮语

摘要:<正>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介入艺术领域的今天,美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时代下美术、设计史论研究的范式转型,以及艺术创作如何在与技术的对话中延续人文精神、探索新生的可能已成为我们当下不得不面对的话题。美术史论研究历来注重对传统艺术脉络的梳理与解读,而在AI时代,其方法论正面临着挑战,同样也伴随着机遇。例如,西方艺术史学界曾通过青铜器等文物重构中国艺术史认知,今天我们则需以跨学...

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动物及山峦图像溯源研究————作者:张东辉;

摘要:敦煌莫高窟动物与山峦图像种类繁多,绘制技法新颖。尤以西魏第249窟、第285窟为代表。其中第249窟的窟顶壁画在吸收外来佛教艺术的同时,融合了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的思想及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窟顶壁画装饰风格。该窟窟顶动物及山峦图像与整个洞窟紧密相连,探究其起源与演变过程对洞窟认识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象征与建构:卡洛·斯卡帕建造工艺的多元意涵探析————作者:高希;卢朗;

摘要:在现代主义建筑盛行的20世纪中叶,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以其工匠型建筑师的姿态成为特殊存在。斯卡帕深受威尼斯工艺传统的影响,建造工艺在其实践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载着斯卡帕对历史、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独特思考,以及对建筑本质意义这一命题的探求,为其建筑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性和建构属性

田园想象:新媒体视域下无文字民族的文字景观——基于西南地区某苗族蜡染传习所的田野调查————作者:王宏燕;

摘要:新媒体所刻画的“田园生活”景象,遮蔽了实际的生产事实,巩固和维持了大众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以致非遗叙事失去了多元本质,呈现出一个单向度的媒介景观。即便如今影像形式日益丰富,有文字社会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由于缺乏体验感仍主要依赖于本民族文字。文字把持着“理解”的话语权,且从未停止过对图像意义的争夺

采借与认同:蒙自彝族尼苏、姆基和壮族土僚女性服饰艺术的比较研究————作者:李轶潇;吴波;

摘要:红河蒙自的彝族尼苏、姆基和壮族土僚的服饰在融合嬗变后呈现外界难以分辨的混淆之势。通过聚焦三个族群的女性日常服饰,依据田野调研资料,探讨三者于服饰造型、色彩和配饰的共性中存在的差异性及装饰纹样和头饰穿戴在差异性中的共性,归纳服饰形成的特点和路径,解读三者彼此相融却又保有各自族群特征的服饰艺术现象

园林中“堂”的形象研究————作者:杨晓;梁雯;

摘要:中国传统语境下的“形象”概念,一方面涉及可见的物质形式,另一方面强调主体的认知与感受。文章分别从园林中堂的“形”——建筑形式及其在园林布局中的作用与影响,“象”——园主个体的想象、情感与体验,以及“形”与“象”相互作用下建构的时空语境三个方面讨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堂”的相关问题

日本中世庭园和样与唐样之辨————作者:何晓静;

摘要:造园学界有个较为明确的定论:日本在中世室町时期确立了典型的枯山水样式。枯山水石组险峻且高远,可在方寸空间里表达崇山峻岭之感。这种样式区别于平安时期以来以《作庭记》为代表的平缓柔和、具有强烈和风贵族气息的特征,是日本庭园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日本庭园中和样、唐样的说法便源于立石风格的转变,日本造园风格受中国引入的高远立石手法影响并不断演变,形成二者并存的局面

非遗晋式彩楼的流变与礼俗互动研究————作者:赵宇耀;张小开;

摘要:探究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式彩楼当下流传的五种形式,结合地方志的记载,归纳出晋式彩楼的特征,试图对晋式彩楼进行溯源研究,并研究其“礼”与“俗”的关系。晋式彩楼追溯到源头应为东汉时期的棚类构筑物,出现在东汉首都洛阳地区;晋式彩楼的流变过程还呈现出礼俗分立、礼俗共赏、由礼入俗和礼俗互动四种关系

罗尗子早期广西艺术活动与篆刻作品考察————作者:曾庆勋;

摘要:罗尗子曾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在书画、篆刻领域卓有成就,但当前研究并未涉足其早期在广西一带的艺术活动。通过对1949年前后报刊文献资料的爬梳,及对罗尗子早期篆刻作品的考察,可探究其早年走上艺术学习道路的缘起,梳理出其在广西所参与的艺术展览活动,并考证其以篆刻作品所串连起的广西师友关系

物之叠加与艺术史书写——由法兰西古迹博物馆引发的思考————作者:孔令伟;

摘要:博物馆是现代思想、现代文化的“历史加速器”,正是在物的叠加与“碰撞”中,我们生出了无限丰富的文化联想。这种联想无法用已有的历史经验、历史文本覆盖,且时时含有被引导、被设计的成分。普通观看者往往会对博物馆藏品给出单向、混乱的解释,因此,博物馆也成了挑战、检验现代理性,催生现代艺术史学的重要场所

古罗马神话风景画中的连续叙事与非连续视角————作者:陈初露;

摘要:在古罗马艺术中,罗马人运用连续叙事法创作了大量第三风格的单板神话风景画作为室内装饰,这既传达了故事信息,也展现了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种叙事法在遵循古代艺术家固有构图模式的情况下,使画面出现了非连续视角,这种叙事晦涩归因于一种有意的不完整,与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主观性以及让观众参与读解画面有关

北宋初栴檀释迦瑞像的摹刻与吴越地区造像关系探微————作者:张书彬;

摘要:北宋初日本僧人奝然的来华巡礼活动,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目前学界对于奝然在台州摹刻栴檀释迦瑞像与北宋初年吴越地区佛教造像传统之间的联系,尚未给予足够关注。对日本清凉寺藏栴檀释迦像的具体造型特征及装藏胎内纳入品的深入分析,可以为理解中日佛教艺术交流与吴越地方造像风格的互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7580.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