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月刊)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美协的机关刊物,是面向全国美术界的学术刊物。
《美术》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以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发现与培养美术新生力量、活跃和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促进中外美术交流为己任,《美术》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美术》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美术杂志栏目设置
关注、美术家、美术学、美术广角、国外视线、当月简讯、画院长廊
美术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美术杂志社征稿要求
文稿格式要求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
阅读推荐:贵图学刊
《贵图学刊》省级图书杂志,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美术最新期刊目录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选登————作者:丁晓玲 ;杨晓东 ;周文华 ;郭耀先 ;李剑平 ;杨立贺 ;傅岩 ;李鑫 ;董霓 ;于莉 ;王锡斌 ;宋薇薇 ;王乔 ;陈商引 ;张天昊 ;朱震岳 ;宋蒙萌 ;范力丹 ;蔡柏嘉 ;庄欣楠 ;杨飞洋 ;卿韵欣 ;蔡冬敏 ;王翀 ;罗雨薇 ;唐雯琳 ;张宝珠 ;文闻 ;胡晓琛 ;陈天翼 ;顾文甲 ;方雨轩 ;郑毅恒 ;王嘉平 ;张庆磊 ;汪蕾 ;王祯 ;张怡 ;黄文亚 ;布志国 ;黄家键 ;李应图 ;徐雨浓 ;梁城橙 ;汪燕玲 ;卢思杰 ;李金泽 ;佘钰奇 ;马心玥 ;张淙乐 ;熊炜 ;费俊;
摘要:<正>~
人工智能装置艺术中的具身性与涌现行为——《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创作谈————作者:陈抱阳;
摘要:《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融合机器人与AI理论,通过机械臂与四足机器人在雾气环境中的互动力图,呈现具身与涌现行为。作品借鉴群体智能与机器人艺术概念,强调分散化与多智能体协作带来的不可预测性。观众的介入不断改变装置生态,强化人机共生理念,拓展了当代艺术对机器创造力与技术伦理的思考。本装置以分散控制与元信念为策略,为机器人保留了自发空间,并模拟火星改造场景,引发对未来生态与社会共生的想象
新金陵画派写生作品对传统山水画叙事角度的转换————作者:林苗苗;宋力;
摘要:新金陵画派为1949年以来的中国画发展树立了旗帜,是传统绘画现代化转型中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本文以新金陵画派写生作品为切入点,从不同层面分析写生对传统山水画现代转型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中指出,通过两万三千里的写生实践,新金陵画派用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手法创作出反映新时代建设的作品,在转换传统山水画叙事模式的同时有效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维度。同时,写生使新金陵画派的作品与传统山水画、新年画拉开了距离,确保了...
线相——现象学视角下中国纤维艺术的线之禅性————作者:王秋菊;慈程;
摘要:纤维艺术的“线”是构建作品的材料与形式,其有“相”亦无“相”,是物质的延展,而中国纤维艺术中的线透露出中国特有的禅性。在禅宗视野下,线成为艺术精神观念的具象化表达。本文以线的禅性为切口,结合现象学的方法,旨在为中国纤维艺术提供一种理解维度,揭示两者之间在本质与现象中的交融,从而在“无形”与“有形”之间建立起哲学与艺术的对话
现实主义视域下渔民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与反思————作者:李金轩;
摘要:“现实主义”长久以来在国内文艺创作领域占据主流,其内涵与形态历经了重大变革,不过,也随之产生了认知困境与创作局限。新的时代呼唤“新现实主义”,以渔民为主题的水墨画创作,既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新现实主义的积极探寻,其展现出艺术家应更多从个人视角切入日常现实,加强对新形式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彰显个人的立场和态度,由此为现实主义创作增添新的元素
卷首语————作者:盛葳;
摘要:<正>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一方面以中国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为基础,另一方面也以视觉艺术的独特方式,通过生产特定符号和图像系统,反过来促进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期《专题研究》栏目推出“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形象构建”专题。与此同时,艺术和艺术史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有着本国家、本民族的内在动因和发展谱系,同时也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合力所促成。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注意到二者之间的联系...
民族形象的塑造与建构——从黄山图像到黄山写生————作者:张琴玉;
摘要:本文探讨黄山被塑造和建构为民族象征的过程,深入分析黄山从名山到图像,再到民族精神象征的确立,剖析其历史渊源和建构历程。明末以降,各方对黄山进行开发和宣传,包括以渐江为代表的画家们对黄山的写生,使黄山自此成为民族形象的代表。黄山民族形象的视觉建构,从明末清初画家渐江、石涛等人走进黄山以笔墨抒写黄山精神,到20世纪初在“黄社”的传播下,黄山的民族形象和民族精神不断深化,直至在张善孖、张大千、黄宾虹等名...
语言的边界——《自然系列——木头》创作谈————作者:李洪波;
摘要:《自然系列——木头》来源于儿时常玩的“纸葫芦”。一沓薄薄的纸竟能变化出各种迥异不同的形态,这样的视觉冲击让笔者看到了纸质形式语言的另一种可能——从具象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从规范到自由……本文从传统寻根与当代突围、材料语言的客体叙事与主体言说、符号语言的重构与转译、作品凝固与流动形态的复调叙事四个方面来阐述创作的思考
从“中国学派”动画的民族风格到国产英雄系列动画的崛起————作者:屈菁;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动画电影从“中国学派”民族风格化范式向当代英雄系列动画转型的路径。中国动画通过经典IP重塑、平民英雄形象的塑造和神话体系建构,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英雄叙事体系,既传承了水墨写意等民族美学基因,又开创了具有国际传播力的动画类型范式,彰显了中国动画产业的文化自信与核心竞争力的双重飞跃
感觉·审美·经验——生态公共艺术中的材料意识————作者:罗幻;
摘要:近年来,具有“生态”特性的公共艺术是学术热点,此类型的艺术设计既与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命题相关,又能引发专业领域的深入讨论。本文从生态意识对当代美学观的影响出发,结合艺术设计各门类对材料的使用方法,讨论公共艺术如何借用材料表达生态与环保主题
18世纪法国艺术评论中的“业余爱好者”概念及其争论————作者:杨宇婷;
摘要:本文探讨18世纪法国艺术评论中“业余爱好者”(amateur)概念的演变及其引发的合法性争议。随着卢浮宫沙龙的开放化,艺术评判权从皇家学院的垄断领域转入业余爱好者主导的公共领域。通过重构术语体系和开展元批评实践,业余爱好者以沙龙小册子为武器,将私人审美升华为“公众呼声”,利用启蒙理性为批评赋权,从而将自身塑造为兼具感性体验与公共责任的主体。这场斗争重塑了18世纪艺术生态,也预示着现代艺术批评的核心...
宏大叙事与诗性抒情——鲍加油画创作中的两种图像叙事模式————作者:伍鹏飞;
摘要:从图像叙事的模式来看,鲍加的油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二是新时期以来以抒情风景画为主的创作。前者以宏大叙事表现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后者以个体叙事与诗性语言表现现实生活和自然风光。两类作品虽在题材、色调、构图、意境方面不尽相同,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连接。鲍加关于两种图像叙事的探索为当代油画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模式,同时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多样...
自然、内心与传承——我的油画创作谈————作者:安瑞峰;
摘要: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那些年代久远的传统艺术总能与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愫产生共鸣。优秀传统绘画文脉在当前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笔者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自身油画创作的心得体会,从客观、主观与学术三个维度展开思考,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以艺术之名,回应技术之思——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作者:王春辰;
摘要:本文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中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展开分析,指出其在体现我国美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之外,对当下时代技术问题的回应。艺术家们通过媒介探索和艺术实践,展现了新时代艺术与科技深度结合的新趋势。他们的作品以思辨性、高新技术和文化维度,彰显了人本价值,并助力传统文化向现代性转化,成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数据地层中的想象力剖面——《90分钟的宇宙观》创作谈————作者:张文超;
摘要:《90分钟的宇宙观》是将“轨迹”概念延伸到太空场域而创作的交互装置作品。本文从作品的构思和创作方法出发,结合作者运用数据集、卫星等当下科技的材料与条件所展开的创作实践,探讨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激发新型创造力的路径。文章将从作品对卫星轨迹的研究、在数据集中发掘旅行文学、创建“太空—地表”协同交互体验等不同层面,浅谈数据、算法、太空科技等今天的科学方法与环境,如何为创作者带来超越个体经验的艺术启发与想...
从数字到手工——定格动画《梦想》创作谈————作者:魏天舒;
摘要:本文以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创作《梦想》为例,从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认知心理学等跨学科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作品中虚拟与现实元素的精妙交织及其在情感层面所产生的共鸣和影响
思想与方法——全国美术馆学术交流暨湖南美术馆开馆5周年高峰论坛综述————作者:孙婵;
摘要:2024年9月28日,作为湖南美术馆开馆5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由湖南美术馆和《美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思想与方法”全国美术馆学术交流高峰论坛在湖南美术馆召开。31位专家聚焦美术馆思想创造、知识生产等议题,剖析思想与方法共生关系,论及美术史叙事融合、知识再生产转化、科技带来挑战与机遇,强调公共教育职能及多元边界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工业题材山水画中“人民性”的视觉表达————作者:周峰;
摘要:“十七年”期间,湖北地区的画家创作出数量较为可观的工业题材山水画,着重表现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更好地讴歌时代精神,这些作品打破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范式,从题材表现、形象塑造、笔墨技法等方面展开变革。变革后的山水画不再是文人审美观念的物化承载,而更加符合劳动人民的审美习惯,其叙事语义也从文人情趣转化为讴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赞美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此外,为了有效彰显作品所...
中国美术史知识生成的国际性语境问题——20世纪中国美术史知识学系列研究————作者:尹吉男;
摘要:本文是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知识生成的系列研究之一,重点讨论参与中国美术史知识生产的现代学者的跨文化身份,中国和日本的学术语言的现代转型,中国艺术史作品特别是中国书画成为全世界重要博物馆和私家的收藏品,导致的世界性多语种的美术史写作。探讨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民粹主义与殖民主义相交织之下的国际中国美术史的知识生产问题
抗战时期的“本土西行”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作者:黄宗贤;毛一茗;
摘要:“本土西行”是抗战时期内迁大后方的美术家们以写生采风为内容的具体行动。其直接动因并非美术革命,而是救亡图存。它希望通过溯源本土文化,来激发国族认同,鼓舞抗敌意志。这一蔚为大观的美术现象,继承“五四”革命余绪,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理论为引领,从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关注现实生活、重构民族形式这三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式美术现代性的历史建构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人文中国学报
- 北大核心民国档案
- 国家级《艺术与设计》
- 南大核心《兰州学刊》
- 北大核心上海文化
- 省级《包装学报》
- 省级参花(下)
- 国家级《当代青年研究》
- 国家级《新闻与传播研究》
- 省级当代旅游中旬刊
- 省级《图书馆界》
- 省级《文学教育》
- 省级现代妇女幸福生活
- 省级《当代传播》
- 省级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 省级《电影文学》
- 北大核心《常州大学学报》
- 省级《海内与海外》
- 北大核心《人类学学报》
- 省级创作与评论杂志
- 国家级《人像摄影》
- 省级《黑龙江档案》
- 省级恋爱婚姻家庭青春版
- 省级创作
- 省级湖北文史
- 省级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 北大核心《文学评论》
- 省级攀登
- 省级《贺州学院学报》
- 省级红豆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