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51-1504/G0
国际标准刊号:1008-0139
主办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主管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查看中华文化论坛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文化产业国家级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家庭之友(佳人)陕西省期刊

   《中华文化论坛文化杂志投稿,创刊于1994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

  《中华文化论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中华文化论坛》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栏目设置

  学习与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近现代文化研究、探索与争鸣、中华文化的源与流、中华儒道佛学研究、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学与文化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新文化史料

  《新文化史料》教师发表论文期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期刊目录

《中华文化论坛》2025年选题参考

摘要:<正>《中华文化论坛》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理论刊物,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刊载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成果,尤其注重具有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的作品。现发布2025年度重点选题参考,热忱欢迎学界同仁惠赐佳作。(一)“第二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三)早期中华文明(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中国古典学及中外...

唐宋大朝会宴会仪考论————作者:杨倩丽;

摘要:唐宋时期,大朝会宴会仪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唐代仪制中,皇帝着通天冠、绛纱袍,先由群臣上寿,而后正式赐宴;宴中行行盏制,并有乐舞佐宴。宋代承袭唐代旧制,于元日、五月朔及冬至举行大朝会,但举行的次数与频率逊于唐代。宋神宗朝以后,大朝会频次递减,但宴会仪制日益隆重。宋代大朝会宴会仪以太尉(或上公)亲自为皇帝上寿,宴会用乐则完成由俗乐向雅乐的转变。一方面,宋代的大朝会宴会高度仪式化,其目的在于加强皇帝权...

刘萨诃江东巡礼对中古佛教本土化的推进————作者:尚丽新;

摘要:东晋时稽胡僧人刘萨诃在江东礼拜阿育王塔、阿育王像,这一巡礼事件在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推进中古佛教本土化的重要作用。刘萨诃江东巡礼是魏晋六朝建寺造像、礼拜佛陀象征物热潮的产物,体现出佛教在民间社会中特重践履的特点,推进了当时佛教的民间化、世俗化。刘萨诃江东巡礼契合了南朝权力阶层和上层僧团追求政治及宗教正统化的需求,暗合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规律,使之成为教权随政权而正统化、统一化的符号。从慧皎...

刘宗周的礼论与明清之际礼学的兴起————作者:潘斌;

摘要:在礼的依据之探究上,刘宗周有着强烈的心学色彩。他认为“读《礼》而得吾心之节文焉”,与阳明向内探求的心学路数一脉相承。他认为礼的制作与践履的根据是“吾心之明”,因此古礼要与“吾心”相印证,否则便不合时宜。刘宗周对礼经进行重新编排,并以此彰显圣人之说,其思路与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并无二致。刘宗周重构的“本体—工夫”论将阳明后学所割裂的本体与工夫加以弥合,并特别强调工夫对于本体的意义。而刘宗周对礼的重视...

修仙、栖隐与归根:传统“山水精神”的三面文化进程————作者:王天乐;陈柏安;

摘要:“山水精神”作为中国传统自然实践与生命哲学的价值核心,呈现出修仙求道、精神栖隐与乡土归根的三面文化进程。山水在上古时期是解释世界的中心对象,更是政治权力和修仙求道的神圣之场;伴随着人们的空间想象以及神仙哲学和堪舆学说的流行,山水成为士族阶级修仙求道的理想之地,也成为文人群体追求自由精神和隐逸生活的审美对象,山水艺术大放异彩;而存在主流山水审美之外的“村野僻壤”同时构成了山水文化的多面主题,大众对山...

五一简所见东汉基层官吏的受贿与惩处————作者:朱群杰;

摘要:从五一广场简牍来看,盗赋与受所监是东汉基层常见的受贿犯罪。盗赋是官吏敛人财物、据为己有的罪行,符合汉律“受赇枉法”的规定,首见于东汉。与盗赋不同,受所监是官吏单纯收受他人钱财的罪行,未枉法,最早见于岳麓秦令简,被汉令视为“不廉”。盗赋与受所监构成东汉基层受贿的两种基本类型,以赃值论罪,盗赋罪重,受所监罪轻。基层官吏的受贿行为通常针对普通民众,是“重赋敛”的表现。东汉法制严惩基层官吏的受贿犯罪,旨在...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研究的“地方”路径——徐佳贵学术访谈————作者:徐佳贵;杨华丽;

摘要:<正>作为从浙江瑞安中学走进复旦大学历史系再迈进历史学界的新锐学者,徐佳贵运用新文化史等研究方法激活了他生命中的地方体验,全情投入到近代中国知识转型、地方/区域文教史的研究中,并取得了系列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其博士论文《乡国之际:晚清温州府士人与地方知识转型》被列入“复旦博学文库”,近年的单篇论文不时见诸《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史林》等重要刊物。对晚清地方士人与中国知识转型、晚清到五四期间的江...

三一教心性论及其实践————作者:李志鸿;

摘要:三一教,又名“夏教”,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由福建莆田人林兆恩所创,是由学术团社发展而来的民间宗教。本文将三一教思想放置于中国哲学心性论的整体背景中,试图探究心性论与民间宗教实践之关联。三一教认为,儒释道三教皆为“心性”之学,主张道一教三,合三教而归夏午。林兆恩所创的九序心法,以身心性命为要道,注重性命双修,是心性论在底层社会的实践。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并非一味批判,而是将思想落实于具体的实践功夫,...

清代常州学派谱系之构建及反思————作者:李沛姗;

摘要:常州学派谱系的构建是一个层累形成的过程,历时性考察其中各个关键节点,可以发现该谱系在清中叶开始萌发,道咸以降渐趋完善,民国时期基本定型。虽然学派谱系渐趋具化,但仍遗留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根源在于民国学者未能明晰与常州学派相关的概念,以致于对谱系学者的学术渊源进行附会,将考证学者和公羊学者强行区分,以及对谱系中心人物的看法莫衷一是。因此,厘清“常州学”“今文学”“公羊学”“考证学”等概念的异同,不仅...

“六经皆史”与“经史分立”——章太炎与廖平经史观之比较————作者:苗泽辉;

摘要:章太炎与廖平在经史观上存在显著差异。章太炎提出“六经皆史”,解构了传统经学的神圣地位,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与开放,促进了学术范式的重构。廖平则坚持“经史分立”,认为经学与史学在性质、功能及价值取向上存在本质区别,并通过对微言大义的深入阐释,维护了经学的独立性与神圣性。两人经史观念的差异,从根本上而言,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现代角色与价值的不同定位,以及对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学术体系的不同主张。...

华夏认同与地方争胜:大禹诞生神话的构建与流变————作者:韩英;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大禹神话被诸子百家记录传播,形成了以治水为中心的大禹系列神话。秦并巴蜀后,大禹神话逐渐传播至蜀中,出于华夏认同和对中原文化的向往,蜀中士人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禹出西羌”之说来建构大禹与蜀地的关系,最终构建出充满“蜀元素”的大禹诞生神话,并通过历代典籍反复强化和加深蜀文化烙印。隋唐以后,因岷江上游行政区划频繁变动和地方争胜等原因,大禹诞生之地又从单一的“广柔县”被重构出僰道、汶川、石泉等...

《井研廖先生年谱稿》现存篇目、序跋考订————作者:舒大刚;邵莘越;

摘要:《井研廖先生年谱稿》是廖宗泽为廖平所编写的年谱定稿,成稿于20世纪60年代,今存第一、二、三、四、九卷,载咸丰二年(1852)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间事,即廖平出生至“三变”结束。该年谱中保存的部分著述篇目、序跋,记载的若干著述的篇目、卷数、成书时间、保存等情况,为已刊资料所未见或失收,能够补充学者对廖平著述情况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和辑佚价值

明代辽东地区的地方治理:公共典礼与礼仪秩序————作者:李媛;

摘要:明代辽东地区公共典礼的举行以广宁和辽阳为中心,其他各卫所为补充。公共典礼的内容包含公署公式类典礼、崇教化类典礼、坛庙祭祀类典礼,也有接待朝鲜、女真等藩属的入贡典礼,反映了边疆地区公共典礼仪式的独特内容。从动态视角来看,辽东地方公共典礼在正统以后才逐渐完善,其礼仪秩序的建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与此相呼应的是,正统以后,辽东地方文官地位上升,以辽东巡抚和巡按为核心的文官成为推动该地方礼仪秩序建构的主导力...

朱彝尊《咏古二首》中的“古典”与“今典”————作者:王京州;

摘要:朱彝尊《咏古》其一的“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咏古》其二则与《册府元龟》所载祖孝隐“物议称美”事具有互文性。表面上诗酒风流的文人交游,背后可能潜藏着汹涌的暗流。朱彝尊与高士奇交游的短暂空白,虽然显示出二人之间的隔阂和较量,却并不能坐实《咏古二首》的隐刺对象。类书映照入诗歌,是朱彝尊《咏古》其二的“今典”,也是这组诗歌的最特别之处。关于《编珠》发现权的争议,有助于追索朱、高的交游实情,从...

三星堆学术史的三个时间起点————作者:汪志斌;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时期,也是三星堆学术史的开端。但有关三星堆学术史开端的具体时间向来异见纷呈,实际上涉及三类时间起点: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时间、三星堆学术史的起始时间、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时间。事实上,三星堆学术史的开端不是一个时间点而应是一个时间段,其关键节点在1931年。有记录的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时间不早于1927年,但广汉玉石器坑发现的学术意义要到1931年才被注意到,...

文化史视域下的大黄本草知识书写————作者:郭幼为;

摘要:由汉至清两千多年间,关于大黄的本草知识书写在优质产地及效用两方面发生过明显变化。产地方面,汉唐时期优质产地之争并不显著,针对不同病症,蜀大黄与陇西大黄各有奇效;北宋时“蜀川锦文者佳”的说法却甚嚣尘上,沿至明清仍占上风;直到民国,判定大黄优劣的标准才回归药物本身。效用方面,对大黄本草知识的记述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晋唐医书及本草典籍皆号其为“将军”,表其“荡涤峻快,推陈致新”之效;然自晚明时起,《本...

刘福春新诗文献馆藏品选

摘要:<正>《诗场号外·卢沟桥事件专刊》,诗场社1937年7月25日出刊,刊有黄宁婴《卢沟桥》、芦荻《芦沟桥》、鸥外《中国守卫中国土地》等诗。编者《编完》云:“在敌人的炮火轰炸着卢沟桥之下,我们身在南方,不能立刻跑上前线,于万分悲愤之余,仅以热血挥成诗篇,预祝卢沟桥的胜利,预祝中华民族的胜利!编成,窗外正翻卷着暴风雨,想前方战士正在枪林弹雨中,不禁血泪交集也!”此号外每份特价铜元四枚,“售得之款悉数捐赠...

明代《丧服》诠释的特色————作者:邓声国;

摘要:明代的《丧服》诠释虽然处于一个“经学积衰时代”,但在学者及其著述的数量上却远超此前任何一个朝代。就文献诠释形态而言,这一时期的《丧服》诠释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专门“丧服”类诠释文献、《仪礼》类诠释文献、《礼记》类诠释文献和三礼总义类诠释文献等四类,可谓丰富多样,而且诠释者们通过采用纂集体和集解体等诠释体例,呈现出集成式的研究风格。从著述体式角度考察来看,朱子礼学诠释色彩极其鲜明,而且各类删节体著作或者...

《公羊》学说与汉武帝吏治————作者:王尔;

摘要:元朔年间兴盛的《公羊》学说与汉武帝推行的新吏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武帝“有为”的治国思想影响下,董仲舒再三修订其学说,“天人三策”的刑法观念呈现了一个不断调整以期与武帝治国方略相协调的过程。递进的“三策”逐渐突显刑法之意义,受到武帝欣赏,为实施严刑峻法的吏治打下基础。然而董氏公羊义理有注重权变法令以顺应人情之特点,并非一味重法。在西汉旧有律令体系上,武帝为应对骤增的事务,需要曲解律令。司法官吏迎合其...

政治史、遗民史、艺术史:打开《宝熙日记》的三个维度————作者:张剑;

摘要:爱新觉罗·宝熙是清皇室宗亲和大臣,民国间被迫出仕,设法辞职后曾以买卖书画文物为生。现藏于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宝熙手稿日记计二十三册,时间起止为清宣统三年(1911)正月初一至民国十年(1921)二月初二,具有政治史、遗民史、艺术史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中华文化论坛文化杂志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7271.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