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1982年,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以反映和介绍国内外音乐学术领域的最新教学、科研成果为宗旨,热情关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理论热点,追踪当今世界音乐研究进展,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文化”等专题领域影响较大,发表了一系列理论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收录。获得1996年陕西高等学校优秀期刊一等奖、1999年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评比二等奖、2002年陕西省高等优秀社科学报装帧设计奖,CSSCI 2011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入编目录期刊。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杂志栏目设置
中国传统音乐、中外音乐史论、音乐考古、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与教育、音乐美术、宗教音乐、作曲技术理论与教学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中华戏曲
《中华戏曲》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百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序————作者:刘承华;
摘要:<正>不久前,施咏君发来所著《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百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书稿,因为近期准备出版,让我给写个序。近些年来,施咏君埋头从事流行音乐研究,且着力于围绕流行音乐创作与表演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展开,是很有特点、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对于他的这一工作,我一直比较关注,他陆陆续续发表的成果,我也浏览过一些,觉得他的这个工作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理论建设、打造流行音乐的中国特色方面有重要意义...
音乐史学研究中的“接通”理念与方法——以中国礼乐制度研究为例————作者:问楚寒;
摘要:学术研究当中最重要的是理念。学术理念决定了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对于中国礼乐制度的研究(甚至整个中国音乐史的研究),首先应树立“跨界”“接通”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引下,形成溯源探流、历史文献与当下活态结合、借助多学科方法论、多区域与多文献的比较整合等具体研究方法,并可进一步向近现代音乐史领域拓展,探究“两个传统”音乐表象的背后
探究瓦格纳的社会性格————作者:特奥多尔·W·阿多诺;冯存凌;
摘要:阿多诺的《探究瓦格纳》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音乐社会学经典名作,这篇译文是该书第一章的译稿。阿多诺的文论素以信息量巨大,而文字表述又异常艰深晦涩著称。作为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学家,阿多诺的学术思想极富批评性和穿透力,他从瓦格纳的若干代表作品入手,通过分析剧中人物的社会性格,并与瓦格纳本人的经历、认知和言行相结合,深刻揭示了后者思想深处和作品中隐含的排犹主义倾向
陕北民歌起源研究述评————作者:任洁玉;
摘要:有关陕北民歌起源的研究,学界主要围绕起源动机和起源时间两大视角给予了探索和诠释,从“源于劳动”“源于巫歌祭祀”“源于传说”“源于远古时期”“源于周代(部族)”“与《诗经》同源”“源于元明”七个方面进行研析与阐述,体现出学界对于陕北民歌的起源研究是建立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宽泛的考察视野之上。若在现有成果之上积极运用考古学、人种学的方法、概念和资料,能够对陕北民歌开拓新的认识视域和新的阐释角度,从而推...
贾达群《即兴曲·梨园弦诗》的多重角色化设计与叙事策略————作者:邓连平;
摘要: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角色化思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与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当作曲家的灵感直接来源于充满角色感的传统戏曲与文学作品时,其中具有个性的角色化形象与复杂的关系网络会下意识地影响作曲家的创作路径与叙事策略。从角色化的观念入手,通过对贾达群《即兴曲·梨园弦诗》的形式化分析,探究其独特的设计思维与创作逻辑。该作品中,不论是同源异构的多重音高角色塑造,还是音乐角色关系与运动逻辑的多维性,抑或音乐角色行...
穆索尔斯基音乐创作中三度关系和声进行的运用与拓展————作者:王玉聪;
摘要: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为自19世纪中后期西方音乐创作中逐渐普遍应用的三度关系和声进行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贡献可归纳为:自然调式风格中上三度关系和声进行的运用及拓展;以调式交替技术为主导的变化中音关系和声进行的探索实践;对“三度循环”模式的艺术化处理及拓展。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解析三度关系和声进行在体现穆索尔斯基自然调式风格与超前性和声技法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个性...
歌剧《红船》的叙事建构及其当代启示————作者:方远;
摘要:作为新时代背景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红船》凭借史诗性的历史叙事和独特的音乐表达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使“红船精神”在当代语境中得到升华与弘扬。在剧本创作上,通过采用“三线铺陈,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并围绕三组人物关系进行剧情展开继而构建出“立体复合式”的戏剧结构;在音乐创作上,通过多元化的主题旋律构建,并将之置于不同戏剧场景,以独特的音乐写作完成对戏剧叙事内容的表达。在此基础上,立足...
朱践耳琵琶曲《玉》的音乐叙事分析————作者:刘子娟;
摘要:琵琶曲《玉》的音乐叙事,在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与体验中,不完全等同于理论家所说的和声、曲式等。大卫·卡里尔“叙事是对时间的阅读”的理念赋予琵琶曲《玉》“玉”的四重时间叙事及其关系。在观念与技术上完成对传统音乐叙事时间的自由构建与解构,则是演奏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其目标是更好地把握作品意义,使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最终通过演奏得以完美地实现与表达
人工智能在音乐教育及创编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陈世哲;
摘要:为了促进音乐教育更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音乐人才,探讨音乐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方向,分析大模型的特点及其对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包括提升个性化学习体验、丰富教学资源、激发教学模式创新与多元化、促进跨学科融合以及提升教学评价客观性等问题。结合自研方案,在音乐创编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分析和应用分析
《交响》2024年第1—4期(总第183—186期)目录索引
摘要:<正>~
从语言音乐学视角论柳永古谱诗词歌曲《雨霖铃·秋别》————作者:王洪涛;曾良秀;
摘要:语言音乐学是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古谱诗词因唱而生,一个曲调可以填上不同的词。由于许多古谱缺失,直接体现音乐唱腔的资料有限,而作为唱词的诗词本身就成为研究其音乐性的重要来源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杨赛研究员整理编配的宋代古谱诗词歌曲——柳永经典之作《雨霖铃·秋别》,是目前存留下来的古谱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及可视化的图表对比,直观呈现该诗词中韵律与音...
听之问10则————作者:韩锺恩;
摘要:就2024第七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主题:艺术声音的审美底线,提出关于“听”的10个问题——1.什么是纯粹的“谐和之声”并有没有绝对的“协和之听”?2.“听风者”生理极限并及“风声”在哪里?3.有没有因为“粘黏之声”所成就的“黏稠之听”?4.“声晕现象”究竟是“物理学存在”还是“现象学存在”?5.古琴中间的“声之行径”与“听之易况”如何呈现?6.聆听曲式...
温故知新:“音乐问题通讯部”主导“唱法问题”讨论的历史与命运————作者:徐文武;
摘要:1949年底成立的“音乐问题通讯部”主导的“唱法问题”讨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共文艺政策与管理策略转变的一次标志性事件。这次事件的终极目标,是创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近期目标则是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进行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实践。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以及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政治文化教育的组织事件,而非纯粹的学术事件
历史意识下“礼教”到“礼法”的转变——荀子礼乐思想的历史社会渊源————作者:车婧;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一向尤为重视礼乐的问题。孔子、孟子、荀子对此都有相关论述和阐释,但只有荀子为“礼乐”寻到一个新的发展践行方向,重新发掘了礼乐的存在价值与重要内蕴,使之成为后世两千余年专制皇权的统治基石,影响深远。从荀子所处社会之现实根基、个体经历之思想渊源两条脉络梳理分析其能将“礼教”转为“礼法”的内在学术肌理:一方面,荀子对人性深刻的现实认知孵育了其“化性起伪、以礼分养”的理论主...
“死”与“净化”——柴科夫斯基晚期交响曲中的主题隐喻与体裁修辞————作者:王晶;
摘要:作为世界级的交响乐大师,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一直是其创作中的绝对中心。柴科夫斯基晚期的三首交响曲:《曼弗雷德》《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中出现的“死亡”“净化”“升腾”等特殊意象,隐含着深刻的叙事元素。《第四交响曲》中出现的“宿命”主题符号在其后续创作中发生衍变,并承载了核心叙事意义;作曲家把“圆舞曲”“进行曲”等体裁化入“交响曲”这种相对传统的体裁叙事之中,呈现并引导出新的叙事意义,等等。这...
勃拉姆斯的“传统”之思:以“引用”为径————作者:王梓路;
摘要:勃拉姆斯作为“古典传统维护者”的身份是19世纪音乐历史中屹立不倒的丰碑,也是其长久以来倍受关注的重要原因。在器乐体裁的创作中,勃拉姆斯通过对其他作品的“引用”展现了别具一格的作曲技巧,也充分彰显出对传统的追怀。将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目前学界对勃拉姆斯器乐作品中“引用”现象的研究,通过挖掘这一现象,同时从“音乐修辞”理论的角度对相关作品进行分析,以此来诠释勃拉姆斯兼具古典传统与浪漫意蕴的创作风格、对历...
突破传统 融合现代——“十七年”时期山东笛乐微探————作者:张丹宇;
摘要:山东笛乐以南北兼济并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屹立于中国竹笛各大流派之中。山东笛乐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积淀在“十七年”时期中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笛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对笛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山东笛乐在“十七年”的发展过程中,立足山东本土地域文化,重视对传统文化因素的传承;艺人们对于传统技艺的升华和对现代作曲技术的钻研为山东笛乐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口传心授到专业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典吉他音乐创编研究————作者:杨育林;杨杨芳婷;
摘要: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古典吉他音乐创编经历了奠基萌芽期、加速发展期和全面繁荣期。奠基萌芽期主要针对国内外吉他和钢琴作品与同宗器乐曲进行改编;加速发展期主要是独奏原创类巴洛克风格、仿西班牙曲风、新浪漫主义等风格的出现;进入全面繁荣期,大量重奏、室内乐合奏和协奏形式的作品问世,众多国外作曲家的倾情助力致使作品风格多元化。中国古典吉他音乐创编的未来发展必将以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中国香颂创编为主,并通过对以...
《黄河大合唱》打击乐器的运用和演奏分析————作者:罗琳;
摘要:作为一部以黄河为背景,讴歌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大型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的打击乐声部中,涉及到定音鼓、小军鼓、锣等乐器,不同打击乐器的运用以抽象个性的音响形态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其中,定音鼓的运用占了最多比重,定音鼓的强烈节奏和深沉的音色,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气势;整个打击乐声部为作品营造了各种不同的氛围和情感等,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
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Ⅰ乐章和声听觉训练————作者:刘斌;
摘要:视唱练耳教学涉及音乐文化属性的问题,以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第Ⅰ乐章为例,研究视唱练耳的和声听觉训练。在训练方法上,运用知识点的实际音响对照、模仿与构唱,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再结合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与风格,进行文本分析,同时反观自己的感性体验,从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中建立起文化语境中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教学训练,使学习者理解并感受古典主义音乐中和声运动的风格...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时代青年哲思
- 省级时代漫游
- 省级《音乐天地》
- 省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
- 南大核心民俗研究
- 省级老朋友
- 南大核心孔子研究
- 省级漫画月刊
- 省级好逑
- 省级《新闻世界》
- 省级《档案时空》
- 省级经典美文
- 省级江苏陶瓷
- 南大核心《上海戏剧》
- 省级三月三
- 省级《现代妇女》
- 省级艺术学界
- 省级今古传奇故事版
- 省级《世纪行》
- 省级 大舞台
- 北大核心《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 省级《世界博览》
- 省级开心老年
- 省级文史博览(理论)
- 省级《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国家级缤纷
- 省级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省级女报故事
- 省级《大庆社会科学》
- 省级《重庆社会科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