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中文核心期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孔子基金研究会主管、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诸方面最新最重要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坚持致力于推动孔子、儒学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工作,总结继承古代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繁荣学术,“古为今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多年来,《孔子研究》以其高质量、高水准、高品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编辑部分设于北京、济南,编辑部办公室设于曲阜师范大学内。1996年编辑部合二为一,设于济南,2001年编辑部办公室迁至济南,与编辑部合署办公。
《孔子研究》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孔子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孔子研究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社科双效期刊
孔子研究杂志社征稿要求
投稿须知:
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均所欢迎。
二、来稿请附作者简介(起初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三、凡研究论文一般不超过12000字,须附内容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
四、本刊不负责来稿所涉版权问题(如图、表、引文等),请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
五、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来稿中若无特别说明,即被视为发表后同意编入该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费一次性给付。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自创刊以来,本刊倡导文章的学术性、理论性、文献性和参考性,注重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新视角和新方法,得到了学界同仁的广泛肯定和大力支持。本刊是国内刊登华侨华人研究成果数量最多的刊物,1998年以来一直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本刊坚持学术性,密切跟踪学术前沿,注重学术创新。
孔子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大学》“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发微——兼论儒家对聚敛经济思想的批判————作者:韩涛;
摘要:先秦儒家在经济思想上主张藏富于民,对任何榨取民间财富的敛财行为持批判态度。“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是儒家经典《大学》中批判与民争利的经典话语。《大学》非常关注财富的本质和财富的分配,论述了财富的道德属性,认为德为本,财为末,国家不应以财货的集聚为目的,而应该以仁义教化百姓,聚敛财富损害仁义,比盗窃行为危害更甚。早期儒家提出了“庶、富、教”的国家治理三部曲,倡导低税制、薄赋敛,保护工商业的发展,...
《尚书》中的治乱认知及其应对之道————作者:朱承;
摘要:《尚书》中的政治认识主要围绕“治乱”问题展开。《尚书》认识到自然灾害、为政失德、四方叛乱等因素必然带来秩序危机,对于为政者来说,除了积极应对自然挑战并改造自然为民众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对秩序危机,《尚书》为此建构天命作为治理合法性的基础,形成了为政有德、立政有制、教化有方等应对之道,构划了“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的“良好政治”图景,期待以此作为“王道”垂范于后世。《尚书》...
帝籍周道——清华简《系年》第一章对中国古典政治的根本判断————作者:李若晖;钟章铭;
摘要:对于古典史学著作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史实考订的层面,而应该深入探讨其理性形式即历史认知逻辑。在清华简《系年》第一章中,“籍礼”包含着三重意义:第一,“籍礼”之礼仪意义。王者必须以亲耕的方式恭敬上帝天神,王者不得以支配的方式对待自身支配权即王权的来源。第二,“籍礼”之宗教意义。在万民之前公开剥离王者的神圣性,王者本为凡夫俗子。第三,“籍礼”之政治意义。王权的运用不能违背天下民意,王位的根本意义是立君...
“羞恶之心”与“惭愧心所”的跨文化比较————作者:杨本华;
摘要:在国内外跨文化比较下的羞耻研究热潮中,孟子之“羞恶之心”成为中西羞耻文化比较的重点之一,但目前鲜有将“羞恶之心”与佛学的“惭心所法”“愧心所法”进行比较研究者。二者代表着两种羞耻文化,其分别在“心”与“义”、“心王”与“法”这两种结构基础上,建立了唯有人能羞耻的主体界限与相似的主伴心理结构,并有着对羞耻内外驱动力以及善恶的伦理思考。但由于二者分别根植于心性文化的德性“伦理”功能与心识“认识”宇宙实...
经典诠释与治道推阐——以《春秋胡氏传》为观察————作者:闫云;
摘要:儒家有着丰富的治道传统,而经典诠释是后世推阐治道的重要方法。宋儒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统合三代政教传统和当代政教实践,推阐体现宋代立国政教精神和根本秩序理念的治道。以《春秋胡氏传》为观察,可见胡安国通过对《春秋》的诠释,建构了理学精神和《春秋》大义相交融的治道体系,为南宋实现对立国精神和政教传统的检讨与更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考察胡安国通过《春秋》诠释而推阐治道的义理逻辑、过程和方法,表彰其理学...
湖湘学王霸观的创发与演变——以其对《孟子》“五霸假之”的诠释为中心————作者:陈佩辉;
摘要:湖湘学王霸观的核心创见是基于对《孟子》“五霸假之”的创造性解读而提出的变霸为王的思想。胡安国认为霸者久假仁即真有仁,即可变霸为王。胡寅将“久假”与《中庸》“勉强而行之”对应,为沟通王霸提供礼学支撑。胡宏虽否定霸者假仁不归即可成为王者,但肯定“假仁”构成了霸道的内核,并将霸道置于良好政治的序列,且为此提供坚实的理欲观基础。张栻则跳过胡宏,以内外感应和知行互发思想为基础论证“假仁不归即真有”,但最终被...
先秦礼乐损益与天文学关系探赜————作者:王利芬;
摘要:古籍、考古发现和星图模拟表明,中华农耕文明自兴起之始就形成与生计、知识、道德和信仰等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观天者通过祀天之礼乐实现知识传授、道德教化、信仰表达等功能。天文科技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辩证互动驱动华夏大地如满天星斗般的古国向多元一体王国发展,礼乐损益和器物技术发展从属于这一过程。天文学历经漫长时间形成,无字时代观天者的工作符号是动物形象,它们主要出现在祀天礼乐和贵族大墓,与欧洲的巫术文...
颜渊的诗性品质与思想人格——重新探讨颜渊人格典范的思想价值————作者:许春华;
摘要:对于《论语》中颜渊的人格品质,受汉儒、宋儒学术立场的影响,学界大多依据颜渊“三月不违仁”与“不改其乐”两则文本,以阐发颜渊的道德品质与人格典范。通观《论语》,我们会发现颜渊还有一种发源于孔门诗教的诗性品质,表现在“好学”“闻一而知十”“退而省其私”“循循善诱”等方面,它们内生为兴起、唤发仁学精神的思想品质,外化为领悟、反省仁学精神的实践能力。就《论语》中颜渊人格品质的整体来说,其道德品质与诗性品质...
从“性情儒学”到“性情诗学”————作者:刘强;
摘要:与西方诗学关注“模仿”的外在客观化表述不同,中国诗学在阐述诗歌之本质时采取了一种内倾化或者说人性化的视角,“诗本性情”的命题便是明证。事实上,“性情”这一范畴,既与“天”“道”“命”等形上概念相关,又与“人”“物”“欲”等形下概念相契。它首先是先秦儒家“究天人之际”(所谓“性与天道”)的思想结晶,而后成为人性论的重要成果,进而转化为传统儒家诗学的核心范畴,成为衡量和评判诗之本质和诗之境界的根本准则...
唐文治“新实学”思想研究————作者:史斌;
摘要:唐文治的实学思想是对明清实学的传承与发展。时代变局之下,唐文治实学思想已经突破传统实学的范畴,具有“新实学”的理论意涵。通过融合西学知识体系,唐文治发展了传统实学的元气实体、理气合一、道器不离等思想,为其开展经世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唐文治认为,道德践履与经世实践必须结合,并且根据历史情境变化而调整其逻辑关系,做到“虚实相济”。在具体事功方面,唐文治开展了科技教育、工商实业、国...
身体隐喻抑或共同存在?——共同体可能性问题刍议————作者:刘飞飞;
摘要:以形塑共同体为指归的身体隐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基于肢体器官的“一体化”,赋予心或首支配地位,强调主从协调对于共同体良性运转的意义;二是基于身体与其活动空间的嵌套关系,将身体与共同体同构化,使身体生来就背负着诸种责任。近代以来出现了强调身体私有的声音,身体拒绝沾染各种共同体色彩。面对身体隐喻的渐趋失效,重思如何形塑共同体成为新的课题。生存处境可以成为形塑共同体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共同的生存处...
经典世界中的“四海”————作者:郜喆;
摘要:“四海”是中国古代经典世界中独特的空间概念。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洪水退却,陆地与海洋分隔,形成了作为自然空间的“九州”与“四海”。人类无法定居于海洋之上,“四海”遂成为文明之外的空间符号,代表着野蛮的生活方式,亦是经典世界中的流放之地。流放四海既是官方的刑罚,如“舜放四凶”;也可以是一种个人行为,如“泰伯奔吴”。在九州无道之时,被视为野蛮之地的“四海”成为人们可以逃亡的空间,“子欲居九夷”即为一例...
荀子“解蔽”思想对儒家“开放心灵”建构的启示————作者:李海超;
摘要:荀子“解蔽”思想对当代儒家的“开放心灵”建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荀子提出的心灵之无知、偏知、错知、贪知之蔽,揭示了常人心灵对知识、异见、正见、价值的封闭性。“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启发了开放心灵应具备的谦虚、包容、怀疑、知止的精神,这归根到底要求人们自觉心灵的有限性。“主其心而慎治之”的原则,提醒人们维系心灵自主性与心灵开放性的有机统一,它们是心灵自由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
天由感在,神以情存——天地鬼神在场的存在论揭发————作者:徐玲;
摘要:在存在者化的思维范式中,“天”常被诠释成客观外在的概念化实体。然而“天”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者,是不断涌现、生成发展的。问题在于“天”如何实现出场与涌现,孔子如何确证天地鬼神的在场。以祭祀活动为例,通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以及“君子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论述确证鬼神在场的方式即“情”。而鬼神作为“天”的展现形式之一,通过“情以感神”的体证方式,可以推知“天”也可以通过“情之感”的存在活动实现出...
征稿简章
摘要:<正>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以刊登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及文明交流对话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为主。二、本刊不负责来稿所涉版权问题(如图、表、引文等),请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三、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也未委托第三方或其他平台编辑运营。本刊拒绝一稿多投。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稿件可转投他处。四...
机器人养老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出路吗?——基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视域————作者:王珏;
摘要:针对老龄化问题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依循着一种明显的功利主义思路,然而养老语境下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极其复杂。从儒家角色伦理学视角出发,以关系为切入点,将碎片化的养老机器人应用情境聚拢为一个整体,从而对机器人养老的解决方案作一个系统性的伦理评估。目前,机器人养老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是让机器人代替人类履行本应由人类承担的社会角色,还是将机器人纳入到人类的道德实践中,仅仅让其充任辅助、补充的角色?不同选择...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作者:向达;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基于中国式法治,而中国式法治的鲜明特征是礼法与情理法的融合。国力的强盛促进文化和理论自信,法律多元主义、东方法律主义及现代性的制度化反身性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了“何以可能”的国际背景,为其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有必要运用社科法学的理论与方法,从传统文化中梳理、提炼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儒家性善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天下为公的思想谱系、历史逻辑及其实践旨向————作者:颜景高;王永灿;
摘要:夏商以来从公天下到私天下的历史大变革,促使道家、儒家、墨家以及法家等学派著书立说,其中,道家注重天之自然,人法天而尚公;儒家注重天之道德义,天之公决定了人之公,公之极处则为仁;墨家效法天道之公正无私,力求做到兼爱、尚同;法家力主把天的公正无私转化为人间的规范和秩序。天下为公所蕴含的天人关系中的大公无私、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逐渐转变为天下之公、国家之公和社会之公的理想建构。天下为公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
国家治理视域下唐代皇太子释奠孔宣父的运行实践与仪式展示————作者:张琛;
摘要:魏晋时期皇太子释奠礼为通经而行的学成礼,梁、陈一改其制,将其寓于皇帝郊祀礼中,传输国家观念。唐采其制,将两者互为倚用来稳固皇太子的地位。同时皇帝对皇太子释奠规制的调整,传达其治国理念;皇太子则将释奠礼作为构建仁义形象、提升威势的重要举措。为防患于未然,唐玄宗及以后各朝以齿胄礼代之。与之相应的是皇太子释奠仪式的展示,出宫礼与还宫礼的仿君设计,斋戒礼与馈享礼的中心书写,陈设功能区的等次安排,讲学致用的...
先秦儒家人性论缺环补苴及对汉魏六朝的沾溉——以佚文献为中心————作者:杨柳青;
摘要:人性之辩是先秦颇为兴盛的学术议题,佚文献和出土文献可补苴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与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之间的缺环。孔子以习论性,七十子漆雕开、宓子贱则言性有善有恶且善恶不可变易,七十子后学世硕提出善恶可养,公孙尼子以气论性,《性自命出》以情论性,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离不开七十子及其后学的先导。先秦人性论遗泽予汉魏六朝并衍生出才性论,后者成为人物品鉴和文艺审美领域的核心范畴。曹魏时期的才性论保留先...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新文化史料
- 北大核心《辽宁师专学报》
- 省级记者观察
- 北大核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 省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国家级《中国美术》
- 省级《社会观察》
- 北大核心《南方文坛》
- 国家级民间文学(故事)
- 北大核心《诗刊》
- 北大核心《文学评论》
- 省级现代妇女幸福生活
- 省级《艺术研究》
- 省级《美术界》
- 北大核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戏剧艺术》
- 省级西北美术
- 北大核心天涯
- 省级创作与评论杂志
- 省级《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广东艺术》
- 省级创意设计源
- 省级泉州文学
- 省级喜剧世界
- 省级《剧作家》
- 国家级记者摇篮
- 省级Easy音乐世界
- 省级小演奏家
- 国家级《天风》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