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研究》核心文化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规范的学术理路编辑刊物,以其刊登的多学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民俗学、艺术以及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国际汉学研究等学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文化研究》将逐步实施规范的稿件复审制度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刊物取舍来稿,以稿件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刊物将本着提倡学术争鸣、推动学术创新的宗旨,相应开辟特色专栏,并每期推出几篇实力作者的高水平论文。期望海内外作者与读者的支持。竭诚欢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指教。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中国文化论坛、百年文化思潮、哲学研究、名家序跋、讲子研究、当代学人、文化名人研究、文化与艺术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征稿要求
1、《中国文化研究》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中国文化研究》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中国文化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审稿周期一般为5个工作日,作者也可来电查询,以免影响正常发表。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阅读推荐:广东史志
《广东史志》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安大简《仲尼曰》与王家嘴简《孔子曰》对读————作者:赵晓斌;
摘要:湖北荆州王家嘴798号楚墓出土的竹简《孔子曰》篇,为战国晚期抄录的一种孔子语录文本。经初步研读,发现其中部分内容也见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曰》篇。本文公布数则王家嘴简《孔子曰》的红外扫描图像及其释文,并与安大简《仲尼曰》、传世本《论语》等文献进行对读
稿约
摘要:<正>《中国文化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刊物。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与思想发明相得益彰的办刊理念,栏目调整,与时俱进,精神追求,始终不渝。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世,创新传统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中国创造”,构建人文交流领域的“中国话语”,乃是时代赋予中...
战国秦汉时代的《论语》和孔子故事————作者:徐建委;
摘要:《论语》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已经基本编纂完成,其中孔子语录与其他战国秦汉文献的互见比率低,显示出其相对独立性,可知其在战国时代流传不广。那些和其他文献相似的章,具体细节也颇不一样,说明它们共同来源于早期的孔子语录文献。安大简《仲尼曰》、王家嘴《孔子曰》与《论语》之间的关系,从文献学角度看恰是这种常例的新案例。西汉时代的《鲁论语》和《齐论语》并非两个《论语》版本,而是两个传本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个...
变形与重现——德庇时译介元杂剧述论————作者:侯梦琰;
摘要:德庇时译介的《老生儿》《汉宫秋》缺失了元杂剧的部分体式特色,加之其对“SCENE”的翻译,能看出德庇时在努力贴近西方戏剧的表现形式。德庇时对杂剧曲词的翻译,经历了从“省略、唱宾混合”到“独立、曲白相生”的过程,并向西方传递了家庭喜剧和历史爱情悲剧类元杂剧题材,打破了《赵氏孤儿》在西方的“垄断”局面。德庇时译介《老生儿》《汉宫秋》的文化意义在于,重现了元杂剧曲白相生、戏剧题材多样的特色,向西方展示了...
主持人语————作者:顾史考;
摘要:<正>最近几十年以来,有幸出土了许多宝贵的先秦秦汉竹简文本,或为考古发掘,或为盗掘之余,皆使我们重新考虑战国时代的思想史及文本成书等问题。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孔子语录文本,如上博楚简所见孔子应答公卿士大夫及弟子的长篇对话,又如安大楚简《仲尼曰》及王家嘴楚简《孔子曰》等略类《论语》的孔子短语文集,又如海昏侯墓《论语》西汉残简等,多可与传世孔子文献对读,包括《礼记》《大戴礼记》的相关篇章及《论语》本...
谈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兼论文学史叙述模式的转换与重构————作者:左东岭;
摘要: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标志性代表。这主要体现在其成熟的文学观:融会当时纯文学观、传统文章观与俗文学观于一体的集大成特征。严谨的文学史观:对文学发展过程性凸显的史学品格,以历代主要文体为主导的叙述格局,以及对于主要经典作家作品集中叙述的行文策略。同时,该书也集中体现了那一时代所留下的历史印迹:纯文学观所导致的叙述重心偏离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线,进化论的观念影响了对文学史...
传统儒家的经世困境——以董仲舒《士不遇赋》为中心————作者:蔡智力;赵春明;
摘要:董仲舒作为西汉经学大师,在政治上贡献诸多良策,然而却仕途不遇,远离政治中心。董氏作《士不遇赋》,分别以屈骚和《诗经》作为体式进行摹写,透显了他与屈原和孔子心灵经验的通感。其不遇情状是屈原式的,其消解方式却又转向孔子代表的儒家式。董仲舒不遇的根源不能简单概括为大一统专制政治的压力感。“大一统”理论的深入建构,实即出自董仲舒之手。他试图建构制约之天以钳制专制权源,但因为政治介入性与儒学独立性的矛盾未根...
唐宋转型之道统说考辨——兼论道统的连续性和断裂性————作者:路鹏飞;
摘要:韩愈首倡孟子后道统“不得其传”,其说法影响深远,涉及韩愈本身思想转变、唐宋转型和理学转向,以及战国至北宋千年儒学思想的断裂性。就韩愈思想发展来说,他由早期的孟子后道统“不绝其传”说转变为后期的孟子后道统“不得其传”说,由强调道统的连续性转变为强调断裂性。唐宋转型中儒学道统说的转变,除儒家内部在道统上争胜门户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在于对儒道的理解产生了重大差异。即整体上由重视典章制度的外王之学转变为重视...
论《唐律》英译副文本对西方中国传统法律形象的纠偏与重构————作者:胡波;
摘要:20世纪70年代,西方汉学研究开始出现由“西方中心”向“中国中心”的范式转向,对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约翰逊翻译《唐律疏议》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借助副文本的相关理论,探索英译副文本在中国传统法律形象建构上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发现约翰逊充分吸收东西方对中国法律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其英译副文本中既有对西方误读的纠偏,也有对中国传统法律形象的重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新时代加强中国法...
新世纪“西游故事”在英语世界的儿童化传播————作者:罗炅;高玉海;
摘要:《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儿童化译介是新世纪的一大独特现象,但学界对该领域关注不够。本文整理并分析了69种学界鲜少提及的“西游故事”儿童读物,探讨其文本形式和文化价值,深入剖析三部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同时,研究了“西游故事”出版物的类型分布规律、出版机构的市场策略及其商业化特征。研究发现:插图类缩译本和改写本是该小说重构的主要形式;孙悟空形象在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西游故事”的出版读物...
《孟子》“引《论语》”新考————作者:顾史考;
摘要:清代以来,学者多通过《孟子》所见孔子语录与《论语》所收之异同来了解《论语》在先秦的地位与性质,甚或有学者依据此种研究而怀疑《论语》内容在先秦的存在。本文通过如王家嘴《孔子曰》、安大简《仲尼曰》等近日发现的出土竹本语录集所提供的信息,共列十条文例而从新探讨《孟子》引孔子与《论语》异同的情况。基于此种分析,本文乃得出《孟子》撰作时《论语》所收章节至少有相当部分已存在,然《论语》或其前身在当时亦并非独具...
德国汉学范式的“仿变”与“桥常”——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的讨论————作者:叶隽;
摘要:本文以德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为中心,重点考察肖特的《中国文学纲要》、顾路柏与卫礼贤的双线路径、施寒微与顾彬的《中国文学史》工程等个案,同时也关注旁逸斜出的影响现象,其他中国文学史的撰作。最后讨论德国汉学建构过程中的研究范式问题,以“仿变”“桥常”与“断裂”等概念来勾勒其某种明显特征,并纳入美国汉学等相关中国文学史撰作作为参照,以更好地理解德国汉学范式的得失所在
从“在世结构”到“万有相通”——论张世英的境界论及其贡献————作者:邓刚;潘松;
摘要:从当代中国哲学思考中的境界论问题出发,考察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1921—2020)所构建的境界哲学及其理论贡献。张世英的境界哲学,是对于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吸收和对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诠释。他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改造,区分了两种在世结构,一种是“人—世界”的结构,一种是“主体—客体”的结构,继而区分了两种超越,即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境界哲学,并且通过审美意识,通达“万物一体、...
文明互鉴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作者:张华;
摘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相关论述,从文明互鉴、多维传播路径、话语体系构建等角度,探讨如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
从先秦龙纹演变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作者:陈民镇;
摘要:从“龙山时代”到商周时期的龙纹,其主要原型为蛇。无论是典型特征、常见姿态还是伴生动物,“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龙蛇纹饰与商周龙纹之间均有连续性的发展线索。商周龙纹的一些元素,还可进一步上溯至“龙山时代”之前的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通过考察龙纹的演变,可以进一步认识龙在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亦可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战国竹书孔子文献与《论语》源流再探————作者:梁静;
摘要:孔子文献的研究与原始儒家的基本观点、传承演变,以及《论语》成书、其与《礼记》《孔子家语》等相关文献的源流关系等重要问题紧密联系,聚讼已久。本文通过对目前发现的郭店简、上博简、安大简和王家嘴战国竹书等出土孔子文献书写形式、文本内容的细致考察,发掘其中蕴涵的有关《论语》成书过程、原始儒家分派等信息,并对以往研究中的某些争议进行反思
西方近代边界知识在晚清的传播与运用————作者:易锐;
摘要:西方近代意义的边界知识,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19世纪后期,欧美来华传教士开始将近代边界知识系统传入中国。至清末十年,这一新知的传播主力转变为留日学生。后者传输的边界新知,在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传播策略方面,都呈现出新的趋向。尽管一些清朝官员和士人较早接触到近代边界知识,但迟迟未对其真正重视和积极接纳,直到20世纪初年始有明显转变。从中可见,近代边界知识在晚清的接受和运用,并不是随着西学的日益传播...
近20年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进路与向度——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计量分析————作者:陈奇;
摘要: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论题。以2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北大核心”和CSSCI中收录的650篇文献为研究数据集,使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直观呈现热点主题、发展脉络和前沿取向。研究发现,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一核心命题形成了“多元一体多支”的理论研究格局。聚合研究热点,囊括中华文...
《穆天子传》中的丝路记忆及其共同体建构内涵述论————作者:李健胜;
摘要:《穆天子传》是具有小说性质的历史文本,以整合、神化的书写方式保留了中华民族早期丝路记忆,所述周穆王“北征”“西征”“东征”过程和诸戎首领贡献方物的礼仪轨程,使得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烙上深刻的华夏意蕴。这一文本中的丝路记忆及其书写方式在中古、近代乃至当代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历史信息,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公共记忆,蕴含着华夏文明包容“多元”、追求“一体”的文化品格,体现出以国家叙事立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国家认同:台湾近现代文学中民族叙事的精神指向————作者:党利奎;刘仁丽;
摘要:推进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殷殷期盼;强化国家认同,是两岸同胞念兹在兹的精神指向。一脉相传的中华文化,流淌在两岸同胞的基因血脉中,镌刻在台湾文学的历史画卷里。自乙未割台至台湾光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奴役和压迫下,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台湾作家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开辟出一条文学抗日与文学启蒙之路,展开了以反侵略和救亡图存为主流,以国民性塑造与批判为中心的民族叙事,逐渐形成了以近代文学、新文学、抗战文学为经,...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南大核心清史研究
- 省级北方人(悦读)
- 北大核心《汕头大学学报》
- 省级《新闻世界》
- 北大核心史学月刊
- 省级《西湖》
- 省级《重庆大学学报》
- 省级《武汉文史资料》
- 省级读书文摘
- 省级《神州民俗》
- 省级东方藏品
- 省级《党政论坛》
- 南大核心哲学研究
- 省级《山西文学》
- 北大核心中国宗教
- 省级东方电影
- 省级《东南传播》
- 省级图书情报研究情报
- 北大核心解放军文艺
- 省级《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国家级文史知识
- 省级《春秋》
- 省级《吐鲁番》
- 省级时代文学(上半月)
- 南大核心当代中国史研究
- 省级歌海
- 省级海岸生活
- 北大核心《图书馆》
- 北大核心《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 省级经典阅读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