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刊》核心期刊,创刊于1958年,是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
《故宫博物院院刊》反映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们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并致力于以发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宫廷历史、文物研究成果为己任。本刊本属于社科类刊物,但随着近年来多学科研究的渗透和互动,也发表一部分自然科学或人文与自然科学结合的文章,主要集中于文保科技、古建筑研究。刊物试图将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的触角进一步延伸,促进故宫自身学术研究的深化,加强故宫博物院的学术建设和整体进步。
《故宫博物院院刊》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故宫博物院院刊杂志栏目设置
明清历史、文物研究、古书画、古器物、古文字研究、佛教美术、古建筑、考古学研究、文保科技、博物馆工作
故宫博物院院刊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杂志社征稿要求
一,本刊重点关注重大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特别关注亲历者的叙述。
二,内容真实可靠,不可有任何虚构。文中重要引语,请注明出处。
三,篇幅不要过长,一般四五千字,长篇最好在八千字之内。
四,原则上一稿一投。如一稿多投,请予说明。
五,投稿三个月以上,未接到采用通知,请作者另行处理。作者请自留底稿,本刊无力退稿。
阅读推荐:中国历史文物
《中国历史文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学术研究刊物,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古代文物、考古、历史及博物馆专业的学术研究文章。刊发稿件要求具有一定研究性,提倡以物证史,同时也注重刊发有关新发现的文物、文献或考古新进展及博物馆重要新展览内容的稿件。
故宫博物院院刊最新期刊目录
“锥画沙:千年折痕中的宋朝文艺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彭慧萍;
摘要:<正>2024年11月2-3日,由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彭慧萍(Hui PingPang)、林航召集的“锥画沙:千年折痕中的宋朝文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湖湖畔的新侨饭店举行,来自全球31位学者应邀参加。开幕式由召集人彭慧萍及美国斯坦福大学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致辞。彭慧萍解释会议主题为何选取徽宗即位(1100)至南宋末年(1279)这一时段。宋室南渡是中国历史的转捩点,国祚...
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出水龙泉青瓷科技考古研究————作者:郁永彬;梁国庆;张颢馨;刘莹;陈浩;阮永好;
摘要: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的著名窑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对外输出产品及窑业技术最多的古代窑场。福建漳州圣杯屿沉船出水瓷器即为元代龙泉窑瓷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技术特征和产地有待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分析解读。分析研究表明,圣杯屿沉船出水龙泉青瓷样本与龙泉大窑地区青瓷的氧化铝含量比较接近,主要来自龙泉南区,少部分来自龙泉东区。经检测的圣杯屿沉船出水龙泉青瓷釉的化学组成符合元代龙泉青瓷釉料配比的...
清代铜造像莲瓣套研究————作者:达微佳;
摘要:德国汉堡民族学博物馆收藏的铜造像莲瓣套,出自清代一类具有特殊莲座的造像。此类莲座模仿自明代毗卢遮那佛千叶莲座,在莲座表面的莲瓣上装饰佛或菩萨的形象。山西北部地区自宋金时期起,出现在佛像莲座的莲瓣表面装饰图案的现象,图案根据主尊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装饰坐佛则是为了体现华严宗的华藏世界。乾隆皇帝自五台山朝觐归来后,将所见殊像寺文殊菩萨像在莲瓣上装饰坐佛的方法运用到宫廷造像中,并创造出新的造像莲座装饰...
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瓷器的初步研究————作者:王建文;
摘要:青龙镇是文献记载中上海唐宋时期的贸易港。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其展开持续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本文选取青龙镇遗址典型遗迹出土瓷器,对瓷器组合的产地与编年加以初步分析,尝试复原青龙镇的贸易网络,并探讨该港口在东亚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成都双元村东周墓地M154出土月牙形饰初探————作者:王荣;陈俊橙;杨弢;王天佑;
摘要:成都双元村战国早期墓葬M154出土了两件特殊的“山”字月牙形珩饰,本文采用多学科手段首次确认了其材质为含多种矿物的石英砂岩,红色外观是由赤铁矿所致,这丰富了中国先秦时期石英质玉材的已有认识。同时,作者结合与其他地区出土的玉石、金属质月牙形饰品及形制相近的巴蜀铜印和符号等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成都地区“山”字月牙形珩饰的来源,阐明玉石质月牙形饰最早产生于长江下游地区,但中段凸起的“山”字月牙形饰多...
“南海Ⅰ号”沉船遗址形成过程的考古学观察——“南海Ⅰ号”沉船年代学研究之一————作者:陈靖云;肖达顺;
摘要:“南海Ⅰ号”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2013年底对其保护发掘工作全面启动,2015年完成沉船本体及船货以上的堆积清理,此间的清理用田野考古的发掘方式见证了船体沉没下压,到海水激荡冲击扰乱,海生物侵蚀,淤泥掩埋,再到意外发现,水下调查、发掘,到最后整体打捞的整个过程。该项考古以整体打捞的方式把“南海Ⅰ号”船体和周边海泥堆积一起转移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然后以成熟的陆地考古方...
技术与艺术的“协商”——论北朝墓道壁画两种区域装饰传统的成因————作者:李明倩;李清泉;
摘要:魏晋以降,墓葬形制的一大变化为墓道成为墓室建筑之外的一个备受重视的营造区域。北朝晚期,与这一变化相表里的墓道壁画在北方地区也应运而生。本文着眼于“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联,尝试揭示以邺城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和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分别基于“阶梯”式和“过洞-天井”式两种墓道修筑技术所发展出的两套特色鲜明的墓葬区域装饰传统。前者以仪仗人物为基本母题,并因应壁面情况而扩展表现题材,以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和...
龙门东山擂鼓台佛足迹图像碑补正————作者:焦建辉;
摘要:2014年笔者曾撰文首次公布龙门东山擂鼓台佛足迹图像碑资料并进行初步研究,因当时此碑尚压覆于明清时期垒砌的护墙之下,观察角度受限,致使披露信息不全且存在误识。2023年擂鼓台南洞抢险加固工程实施,此碑四面图案方得以全部显现。本文全面披露此碑结构及碑体四面图像内容,依据对碑体四面图像的分析及此碑与擂鼓台区洞窟宗教功能的一致性,判断碑的制作时间在武周时期,并就其载体形式、图像特征、制作依据及宗教功能与...
从出土资料看战国时期齐国的林木管理和流通————作者:徐波;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战国时期齐国木材管理相关的古玺、封泥、齐刀币等材料,作者结合文字释读和考古材料的证据,认为“左桁廪木”属齐国官方仓储林木机构,用于国家掌控的林木管理和流通。“左桁正木”和“右桁正木”则是齐国在关隘所用,以对市场上流通的木材征税,进而强化国家对木材资源的管理。本文利用考古材料,详细阐述了齐国的林木官职体系、流通系统和征税体系,特别是将木材管理和齐国大型刀币相联系,对于探讨齐国对林木等国...
西安高陵出土的两件三重台座式铜菩萨像考————作者:赵青;何颖;高歌;
摘要: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两件三重台座式铜菩萨像,系1979年出土于西安市高陵县。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两件造像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并将其与国内外所见同类型造像进行对比分析,考证出这两件造像可能是晚唐五代时期供奉于高陵白马寺的文殊、普贤菩萨像。此种三重台座样式的铜造像目前国内仅见于陕西关中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很可能是晚唐五代时期长安地区流行的一种造像样式
唐代开元通宝钱币背月纹来历探源————作者:陈文彬;
摘要:本文探讨了唐代开元通宝钱币背面月纹的来源,梳理了安史之乱以前月纹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认为其源头与萨珊波斯流行的纹样有关,经过两百余年的文化流变,被中国中古社会内部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认为月纹与粟特人在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有关,推测与安禄山铸币有关。开元通宝上的月纹见证了粟特人在唐代的影响,及其从兴盛到被排斥再到逐渐消失的过程
南京博物院藏明万历充庵铭黄花梨画案研究————作者:张丹;张志辉;
摘要:传统硬木家具兴起于明晚期,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主体由黄花梨制作并刻有明代款识的家具——明万历充庵铭黄花梨画案,是目前已知带纪年款时间最早且相关信息最全面的明代硬木家具。这件家具曾被多位家具学者关注和著录,但以往公布的材料有限,对其尚无准确的考证研究。本文首次披露了这件家具的详测图,并结合历史文献、同时代出土家具明器等进行综合比对,考证刻款信息...
古蜀玉文化面貌初探——基于三星堆玉器与金沙玉器的对比研究————作者:付宛璐;徐诗雨;冉宏林;雷雨;刘珂;鲁昊;
摘要: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玉器对探索古蜀玉文化的地方特色和演进序列十分关键。本文以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玉器及金沙玉器为例,从玉料、工艺、形制和纹饰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古蜀先民在选玉、治玉、用玉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生产技能、价值观念、宗教祭祀和交流行为。对比分析显示,金沙玉文化面貌在三星堆玉文化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仍带有三星堆遗址的主体特征,这体现了古蜀玉文化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
浅析三星堆青铜器中芯骨与条形芯撑技术的应用————作者:郭建波;梅建军;肖庆;张雪雁;陈坤龙;谢振斌;曲亮;余健;
摘要:三星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工艺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存在显著联系,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近年来,借助X射线CT、探伤等分析技术,学者们对三星堆青铜器的内部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在芯骨和条形芯撑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文旨在深入揭示芯骨和条形芯撑工艺在三星堆青铜器制作中的应用及其特点,并通过比较研究,指出这一工艺代表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一种新发展...
陕西临潼康家遗址出土陶鼓研究————作者:秦小丽;
摘要:新石器时代陶鼓多见于仰韶文化时期,而礼仪制度理应完善的龙山文化时期反而少见陶鼓的出土,陕西临潼康家遗址作为龙山文化晚期的一处大型村落遗址,在近期的资料整理中发现了三件以上的陶鼓,但其形状与陶寺墓葬发现的大型鼍鼓相比小且呈罐形,似乎是一种来源于日常生活的陶鼓形器。本文从这一新发现出发,对龙山文化时期陶鼓的社会意义和在中华礼制文化中的意义进行了探索
福清东张窑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作者:陈志涛;羊泽林;
摘要:东张窑是对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石坑村、半岭村、岭下村、中山村等窑址的总称。随着宋代斗茶文化的兴盛,黑釉盏开始受到追捧,并成为两宋时期茶器的代表性符号。除了举世闻名的建窑建盏外,福清东张窑也盛产黑釉盏,其烧造规模堪比建窑,是宋元时期闽江中下游规模最大烧造黑釉盏的窑场。本文以2022至2023年对东张窑进行全面调查勘探的材料为基础,对东张窑产品进行类型学考察,梳理东张窑历史发展脉络,最后结合遗址和水...
江户时代的中国陶瓷——以出土龙泉青瓷为中心————作者:德留大辅;王星;
摘要:本文梳理了部分日本江户考古遗址出土龙泉青瓷的类型和特点,对较长时段内日本接受和使用龙泉青瓷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初步考察。研究发现,江户地区出土龙泉青瓷的时代范围跨度较大,早起13世纪,晚至16世纪,部分器物时代或可延伸至17世纪。整体而言,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器中,龙泉青瓷的出土数量较少,但在江户城遗址、大名府邸居址中,发现有不少14世纪末到15世纪的高质量龙泉青瓷。这些青瓷以大盘和碗为主要器物,不同时...
再思汉代艺术中的“浮雕”————作者:巫鸿;
摘要:“浮雕”是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作者回顾了这个术语的来源及其在汉代美术研究中的应用,在以往的技术和风格分类基础上提出“雕刻原境”(sculptural context)的概念,以四川雅安地区的遗存为例证,讨论多种雕刻形式的共存和工匠对它们的创造性运用
周流乎天:汉代墓葬中的天界图像————作者:王煜;
摘要:较为系统的天界图像是在西汉中期以来伴随横穴墓葬的兴起而开始流行的,它们在早期并不具体表现星象,而是以伏羲女娲和日月以及行进状的四神和其他神人神兽为主体。西汉晚期,星象成为天界图像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发展出以日月、四神、二十八宿为主体的详尽严整的天象图,同时风雨雷电和河伯诸神出行也开始作为固定内容出现。东汉前期以后,墓葬装饰的重点转向四壁偏向现实生活的内容,顶部天界图像受重视程度降低,往往变得简略、随...
何人创造:霍去病墓雕刻匠作系统考————作者:庄家会;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与考古资料的互证,揭示了霍去病墓雕刻背后的匠作系统。研究显示,“石库”是汉代大型石作的关键性管理机构,“刑徒”负责采运石材,工匠来源多元且对霍去病墓雕刻风格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这些发现深化了对西汉大型石雕艺术及官营石作工程运作机制的理解,并为建构秦汉手工业匠作体系提供了个案支持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语言与翻译》
- 省级《西江月》
- 省级佛教文化
- 省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湖北档案》
- 省级《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 北大核心《考古学报》
- 省级《文物世界》
- 省级《新闻记者》
- 省级《修辞学习》
- 国家级半月选读
- 北大核心《回族研究》
- 省级今古传奇
- 省级《当代陕西》
- 省级蒙古语言文学
- 北大核心《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省级神剑
- 省级广告大观
- 省级《社会学研究》
- 省级《杜甫研究学刊》
- 北大核心《云南社会科学》
- 国家级《环球人文地理》
- 省级《重庆社会科学》
- 省级《太原大学学报》
- 省级太湖
- 省级《中华手工》
- 省级《书画艺术》
- 省级《意林》
- 南大核心《兰州学刊》
- 省级颂雅风艺术月刊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