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丛刊》创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丛刊》为培养这一学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注重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当代性,鼓励独创性见解,热情扶持新生力量是《丛刊》的一贯指导方针。
《丛刊》创刊之始,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北京出版社合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作家出版社出版。
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瑶先生担任《丛刊》首任主编,第二任是樊骏先生,第三任由吴福辉、钱理群共同担任,第四任由吴福辉、温儒敏共同担任。现任主编为吴义勤、温儒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丛刊》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已经成为专业性的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国核心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成为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学中文系师生长久保存的参考书,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
《丛刊》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起改为月刊。
投稿须知
一、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
二、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经同意,电子邮件、软盘、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
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纸单面打印;寄交手写稿,需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一字(含标点符号)一格。欢迎附电子文本。请在文末标明来稿字数。
四、来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并务请用另页附上:作者姓名、任职机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电子信箱。
五、引文及注释:
A.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请勿直接从网上下载引文。
B.注释采用尾注。必须准确标明
1.作者/编者/译者;
2.书名/文章题目;
3.出版社;
4.卷期/出版年月;
5.页码等资料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
C.引文注释范例:
1.①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
2.②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1月,第20页。
六、书评稿需寄一本样书。
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书。稿酬从2008年起上调为60元/千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发表目录:
梁启超的两次“归来”与五四新文学…………………………张弛
“新文学之始基”——从小说创作看苏曼殊的文学史意义……闫晓昀
萧红对左翼文学的融入与疏离………………………………秦林芳
“大众文艺”与普罗价值主体确立的矛盾…………………方维保
隔岸的观看——台湾郭沫若研究一瞥…………………………李怡
鸣网郑重承诺:
1、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各类杂志的官方网站或杂志社,是快速高效发表论文的中介机构,谢绝投递杂志社的稿件。
2、本站提供服务全面,包括期刊推荐、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等指导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客服人员进行具体咨询。
3、本站只适当收取维持网站正常运转的编审排录费、排版、制作、印刷、邮寄样刊、发票等综合费用,无其他额外费用。
4、本站所合作的期刊,均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www.gapp.gov.cn)认证的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5、本站凭借多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审核、发表成功率高,文章审核通过确认录用支付费用。
最后,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网站及合作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认真对待您繁忙之余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再接再厉,与您携手共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最新期刊目录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误区与进路————作者:黄发有;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褊狭化,二是浮泛化。褊狭化是指视野狭窄、方法单一。浮泛化是指浮躁与粗浅倾向。文学史料研究要体现出文学性,如果过度追求向周边拓展,容易滑向“没有文学的文学史料研究”。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不能脱离作品,作家作品史料的挖掘、整理与研究是其根基。文学史料研究还应该重视人文性,聚焦文学和人的生命进程与情感历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文学性不是封闭的、静态的、过度形式化的,它应该是开...
能否在“文化公司”中建设“另一种人文精神”?——《编辑部的故事》再解读————作者:罗雅琳;
摘要:结合王朔等人在“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的发言,可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理解为正式“下海”前的王朔和正在谋求市场化转型的传统文艺体制所共同完成的一次试探:在一个兼具“文化公司”和传统文艺体制性质的集体中,能否诞生出更有效、更切实的“另一种人文精神”?该剧对于“算账”的回避,既营造了温馨氛围,也隐藏了尖锐的经济问题。剧中“小文化人”的中间位置,既来自1980年代文学荣光的遗留,也与编辑在1990年代文学...
“学中之人”与“人大于学”——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的必要、难度与可能————作者:李浴洋;
摘要:<正>2024年是文学史家、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王瑶诞辰110周年。题为“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的学术纪念展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与山西大学举办。1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召开了“学人、学科与时代——纪念王瑶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王瑶画传》与新版《王瑶全集》也在同年问世。此时距离王瑶去世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无论是以“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概括其人其学,还...
教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生产————作者:鲍国华;
摘要:<正>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学人之研究,侧重于道统、学派和具体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教学与学科建设和学术生产之关联,得到的关注较少。中国现代文学学人,名师辈出,但着力凸显的,主要是其学术成就以及对硕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而非日常的课堂教学。衡量学人的学术贡献和历史地位,主要依据其撰写了哪些重要的学术著作,培养了哪些优秀的硕博士研究生。事实上,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拥有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
学科史与“小人物”————作者:孟庆澍;
摘要:<正>现代文学学科史的编纂,毫无疑问应该以王瑶、李何林、唐弢等先生为起点和重心。不过,最近学习了王瑶先生的一些著述,发现对于学科的组织与运转,王瑶先生极具全局意识,他提醒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只是一小部分的具体工作:“但它像一部大机器中的螺丝钉一样,不只同整体密切联系,而且是同伟大的目标息息相关的。” 1因此,学科史的撰写不仅需要“眼光向上”,关注大家巨匠,也应该“眼光...
在“后街”展望未来——“陈映真的意义:台湾历史后街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张国钰;
摘要:<正>陈映真作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台湾爱国统一阵营的杰出领导者,其创作成就与思想品格在近年来逐渐引发了学界的热情关注。2023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受陈映真夫人陈丽娜女士的捐赠,入藏了包括手稿、书信、特藏、照片、实物、音像等在内的近4000件陈映真文学资料,并于同年11月举行陈映真文学资料捐赠仪式、研究计划启动仪式及研究座谈会,将陈映真文学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列为文学馆的重点工作之一。为进一步利用...
重述城市:城市传记书写的世界图景与现代追问————作者:臧晴;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城市传记书写需要在“世界—中国”“传统—现代”“城—人”的框架下加以审视。在世界文学的整体视域下,城市传记书写是出版行为下“世界史热”的在地化呈现,也是文学书写全球本土化的一种有效实践。城市传记书写中的空间以各种形式被反复拓写,其意义在记忆的交叠术中不断增殖,具有典型的现代性意义。城市传记书写的“重述”性质是全球范围内“改写”浪潮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解构经典与再建意义,其精神指针...
古今之变与学科内外——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作者:宋声泉;
摘要:<正>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应先明了学人研究的古今之变及其背后“儒林”与“文苑”的升降问题。当人们习惯性地说出“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之类的话语时,习焉不察的是这类言语里的“文学”并非中国固有的“文学子游子夏”中的“文献博学”之义。这便是鲁迅所说的现代中国的“文学”概念“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他们的对于英文Literature的译名” 1。因此,“中...
从学术机构的角度理解学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作者:冷川;
摘要:<正>在当前的学人研究中,我们关注较多的是研究对象本身,他们的经历、思路和学术影响,但对他们所在的机构却关注较少。共和国的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官方的、有组织的学术,和意识形态建设高度同步。平台的不同——更具体地说就是“系统”和“单位”——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者的视野、自我定位和现实影响力。当前有的研究者特别关注大学和大师,这里面有民国时期学术传统的影响,可能他们也在有意无意地梳理这条传承脉络,并从...
1990年代的“世界”“中国”想象及其反思——以《北京人在纽约》为中心————作者:张晋业;
摘要:《北京人在纽约》是理解1990年代中国“世界”想象与主体认知的重要文本。小说原著提供了具有1990年代特质的个人奋斗神话与“世界”(“美国”)想象的雏形。电视剧以“去政治化”的修辞策略言说出小说隐含的某种民族国家未来发展路径幻想,也症候性地暴露出局限。难以自洽的幻想表征着1990年代中国面临世界格局错动时的压力及相关“政治无意识”与“情感结构”的变化。剧中“家庭—祖国”的装置则为难以被想象消化的情...
新见曹禺抗战期间两篇演讲考释————作者:金传胜;
摘要:1938年的《抗战剧下乡——曹禺在联大演讲记录》、1943年的《史剧与悲剧》是新旧两版《曹禺全集》未收的集外演讲,相关史实也未见《曹禺年谱长编》等著录。经考证,两篇分别是曹禺为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军中文化工作研究班所做演讲的文字记录。它们再现了曹禺两次不为学界所知的演讲,见证了抗战时期曹禺以演说形式开展戏剧教育的丰富活动。《抗战剧下乡》保存了抗战初期曹禺对战时文艺宣传工作的宝贵见解,《史剧与悲剧...
鲁迅的希望与绝望,以及裴多菲的诗翻译:是“希望之盾”,还是“绝望之剑”?————作者:洪昔杓;李侠;
摘要:鲁迅曾以1883年德国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出版的由戈尔德施密特(Goldschmidt)翻译的德文版诗集Gedichte von AlexanderPet?fi为底本,翻译并引用过裴多菲的诗歌。本文将鲁迅翻译的裴多菲的诗与德文版及匈牙利原文进行相互比较,揭示了鲁迅的散文诗《希望》中出现的各种概念和意象,如“暗夜”与“茫茫的东方”、“绝望”与“希望”、“空虚”与“虚妄”;分析了“希望之盾”...
丁玲小说中的战争阴影与交错体验——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心————作者:郭鹏程;
摘要: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不是一篇描写战争的作品,却以相当高的书写频率勾勒出战争的背景,战争的暗线甚至在关键节点上几次主导了暖水屯土改工作的进程。结合新闻报道和回忆传记来看,小说中战争对土改的影响超越了故事原型温泉屯的实际情况,成为笼罩全篇的“阴影”。这一现象不仅是一种谋篇手法,更源于丁玲遭遇战争后的心理创伤与实际土改经历交错发生的情感体验,与同时期《暴风骤雨》《江山村十日》中的战争笔墨都有所...
“无穷的远方”与阿勒泰的三个女人——网剧《我的阿勒泰》的女性叙事与文明风景————作者:赵艺阳;
摘要:网剧《我的阿勒泰》对于李娟“阿勒泰”系列散文的创造性改编卓有成效,于外“反哺”了散文原作的图书市场并有力带动阿勒泰文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于内演示了一种散文文本影视化改编的先例与有效路径。主创团队不仅对张凤侠、李文秀与奶奶三位女性设计了符合其各自历史身份与文化经历的定制化修辞,且通过细腻轻盈的形象塑造和举重若轻的日常书写,内嵌着其对于传统草原文明在与现代性遭遇过程中的复杂态度,从而完成了一种既关切历...
冷战与全球化夹缝中的人民话语:丁玲及其国际复出————作者:熊鹰;
摘要:作为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丁玲自1979年开始的全面复出自然也包括其在国际上的复出:1981年,丁玲受到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赴美。1985年,丁玲亲自参与选编的短篇小说集《莎菲女士的日记》由外文局翻译成了法语和英语。丁玲的国际复出正值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但美苏冷战并未在全球范围内结束之时,因而冷战范式在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仍未完全结束,方兴未艾的全球化的浪潮也将进入中国。此时,丁玲在不同场合重述自己...
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的“史料视角”————作者:宫立;
摘要:<正>学者的笔名、学术成果的生产及其传播过程,手稿、书信、日记等文字性史料,照片、录音录像等非文字性史料,“活”史料的采集,学者的编辑、教学、学术组织活动、文学创作,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史料视角”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的学术成果时,需要注意考证、辨析学者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的笔名,虽然不像中国现代作家的笔名那么“纷繁复杂,千变万化” 1,但是也...
中国当代作家年谱编纂的学术性问题————作者:徐洪军;
摘要:随着当代文学历史化学术思潮的深入发展,当代作家年谱编纂的学术实践及其理论探索也已经悄然开启。因为当代文学历史化始终面临着证明自身合法性的问题,所以当代作家年谱的编纂工作要想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必须重视自身的学术性。首先,作家年谱编纂是推动当代文学历史化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次,要实现这种价值,就要求撰谱人在搜集材料时力争做到竭泽而渔,从“网上”“纸上”“地上”三方面着手。选择材料时...
北平“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力量的兴起——从《新晨报副刊》到《世界日报·蔷薇》————作者:刘文欣;
摘要:1929年下半年,上海的革命文学论争已趋退潮,北平文坛对此话题却热络起来:北平《新晨报副刊》社论撰述员谭丕谟以“斯徒”笔名在该刊揭起“革命文学”讨论,不久《新晨报副刊》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征稿,有意识地征召关于革命文学的讨论。随着北平文坛领袖周作人的卷入,这场论争推向高潮,最终的舆论效果溢出了《新晨报副刊》本身,借此可勾勒北平左翼力量兴起的背景,及其与国民革命落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危机等历史事件的思...
反讽的“自叙传”与“漫游”的主体——再谈郁达夫《沉沦》的主体形象及主体问题————作者:陆敏秋;
摘要:《沉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初创期的作品,其主体形象与主体问题颇具时代征候与历史寓言性,也与形式及语言问题互相生成。以真实为代表的“自叙传”蕴含反讽张力,具体化为主体于不同身份、文化、语言之中的戏拟、扮演与漫游,从而创拓了分裂状态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主体形象与主体表达方式。这一勾连着爱欲、国族、西方、东方等多重面影而又极不稳定,趋于“内爆”的主体形象与情感模式,不仅是现代主体、文学与语言自身构造的初期状态...
青春记痕——名古屋时期的郁达夫与服部担风————作者:高文军;
摘要:本文以郁达夫留学日本名古屋时期所作旧体诗为材料,一方面梳理出他的早期文学创作存在着异于小说《沉沦》的忧郁屈辱苦闷等的更为丰富的其他内容,另一方面侧重于介绍当时名古屋的汉学大家服部担风对郁达夫的关怀鼓励,以及二人之间基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学养的诗歌唱和往来,意在揭示这一段与日本文人的交往,对郁达夫的文学成长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国家级文理导航(下旬)
- 省级电影画刊
- 北大核心《人口研究》
- 省级《东南亚南亚研究》
- 省级岁月
- 国家级新文化史料
- 省级北方人(悦读)
- 北大核心《当代修辞学》
- 省级群文天地
- 省级《少年文艺》(上半月)
- 北大核心《外国文学评论》
- 省级《汉语言文学研究》
- 省级旅行家
- 南大核心文史杂志
- 省级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世界汉学》
- 省级《贵阳文史》
- 北大核心《文学遗产》
- 省级《读者欣赏》
- 省级广告档案
- 省级《剑南文学》
- 省级《金山》
- 省级时尚北京
- 省级涉世之初
- 省级《文艺生活》
- 国家级《广播歌选》
- 省级《新青年》
- 省级《西江月》
- 省级《河海大学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