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 11-2589/I
国际标准刊号:1003-0263
主办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
主管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
查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电影艺术》核心期刊文学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含笑花》文学期刊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丛刊》创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丛刊》为培养这一学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注重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当代性,鼓励独创性见解,热情扶持新生力量是《丛刊》的一贯指导方针。

  《丛刊》创刊之始,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北京出版社合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作家出版社出版。

  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瑶先生担任《丛刊》首任主编,第二任是樊骏先生,第三任由吴福辉、钱理群共同担任,第四任由吴福辉、温儒敏共同担任。现任主编为吴义勤、温儒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丛刊》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已经成为专业性的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国核心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成为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学中文系师生长久保存的参考书,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

  《丛刊》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起改为月刊。

  投稿须知

  一、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

  二、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经同意,电子邮件、软盘、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

  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纸单面打印;寄交手写稿,需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一字(含标点符号)一格。欢迎附电子文本。请在文末标明来稿字数。

  四、来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并务请用另页附上:作者姓名、任职机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电子信箱。

  五、引文及注释:

  A.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请勿直接从网上下载引文。

  B.注释采用尾注。必须准确标明

  1.作者/编者/译者;

  2.书名/文章题目;

  3.出版社;

  4.卷期/出版年月;

  5.页码等资料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

  C.引文注释范例:

  1.①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

  2.②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1月,第20页。

  六、书评稿需寄一本样书。

  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书。稿酬从2008年起上调为60元/千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发表目录:

  梁启超的两次“归来”与五四新文学…………………………张弛

  “新文学之始基”——从小说创作看苏曼殊的文学史意义……闫晓昀

  萧红对左翼文学的融入与疏离………………………………秦林芳

  “大众文艺”与普罗价值主体确立的矛盾…………………方维保

  隔岸的观看——台湾郭沫若研究一瞥…………………………李怡

  鸣网郑重承诺:

  1、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各类杂志的官方网站或杂志社,是快速高效发表论文的中介机构,谢绝投递杂志社的稿件。

  2、本站提供服务全面,包括期刊推荐、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等指导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客服人员进行具体咨询。

  3、本站只适当收取维持网站正常运转的编审排录费、排版、制作、印刷、邮寄样刊、发票等综合费用,无其他额外费用。

  4、本站所合作的期刊,均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www.gapp.gov.cn)认证的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5、本站凭借多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审核、发表成功率高,文章审核通过确认录用支付费用。

  最后,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网站及合作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认真对待您繁忙之余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再接再厉,与您携手共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最新期刊目录

北平“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力量的兴起——从《新晨报副刊》到《世界日报·蔷薇》————作者:刘文欣;

摘要:1929年下半年,上海的革命文学论争已趋退潮,北平文坛对此话题却热络起来:北平《新晨报副刊》社论撰述员谭丕谟以“斯徒”笔名在该刊揭起“革命文学”讨论,不久《新晨报副刊》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征稿,有意识地征召关于革命文学的讨论。随着北平文坛领袖周作人的卷入,这场论争推向高潮,最终的舆论效果溢出了《新晨报副刊》本身,借此可勾勒北平左翼力量兴起的背景,及其与国民革命落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危机等历史事件的思...

反讽的“自叙传”与“漫游”的主体——再谈郁达夫《沉沦》的主体形象及主体问题————作者:陆敏秋;

摘要:《沉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初创期的作品,其主体形象与主体问题颇具时代征候与历史寓言性,也与形式及语言问题互相生成。以真实为代表的“自叙传”蕴含反讽张力,具体化为主体于不同身份、文化、语言之中的戏拟、扮演与漫游,从而创拓了分裂状态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主体形象与主体表达方式。这一勾连着爱欲、国族、西方、东方等多重面影而又极不稳定,趋于“内爆”的主体形象与情感模式,不仅是现代主体、文学与语言自身构造的初期状态...

青春记痕——名古屋时期的郁达夫与服部担风————作者:高文军;

摘要:本文以郁达夫留学日本名古屋时期所作旧体诗为材料,一方面梳理出他的早期文学创作存在着异于小说《沉沦》的忧郁屈辱苦闷等的更为丰富的其他内容,另一方面侧重于介绍当时名古屋的汉学大家服部担风对郁达夫的关怀鼓励,以及二人之间基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学养的诗歌唱和往来,意在揭示这一段与日本文人的交往,对郁达夫的文学成长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论郁达夫短篇小说的互文性————作者:王安然;

摘要: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中,常见嵌入引语和概念、移植经验事件、拟仿叙事结构等互文手段,他的作品因此呈现与其他文本之间相互缠绕、互相阐发意义的面貌。这种互文性,也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建构与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可操作的路径。本文注目郁达夫小说所受外国文学影响,试图从“作者”到“作品”,探究文本之间互相缠绕、互相影响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学空间

“贤者语录”:《莫须有先生传》的“文”与“道”————作者:李雅娟;

摘要:面对社会革命时代革命对于文学的征用,废名通过赋予“文”以道德意义,从与左翼集团主义文学不同的方向上,构想超越个人主义文学的“道德的文学”。《莫须有先生传》采用互文本叙述、“对话性”空间叙述建构的道德“人情”主体、“文”“道”合一,在女性的现实生存与死亡面前,暴露了其意识形态幻觉

谁才是北平的“圣人”——论《四世同堂》与周作人————作者:张一帆;

摘要:《四世同堂》是老舍全景总结抗日战争中现代中国诸多精神形式的作品。它以周作人为原型塑造了牛教授这一形象,并将其置于与钱先生、祁瑞宣等形象的对照中,从“节”与“气”两个方面,对战时国民义务作出细致辨析,对于抗战以来周作人仕伪及其辩解进行了回应。小说将钱先生看作北平的圣人,将牛教授看作信奉“老牛似的往前慢慢的蹭”的民族历史观念的代表,正面批驳了周作人的言行。小说由此提出,中华民族应以抗日战争为契机,为民...

先锋的转型与转型的先锋——论《千里江山图》在孙甘露小说写作史中的意义————作者:吴昊;

摘要:《千里江山图》是先锋作家孙甘露进入21世纪之后的转型之作。这部小说与其1980年代先锋小说之间有着复杂的变革和承续关系。小说以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为题材,运用具有先锋性的内在形式,构造鲜明的历史感,传达意识形态诉求。作为主题写作,小说在延续叙事和语词的主观性与极致性的同时,也使其内涵和表现发生了位移。小说对主题内容与结构形式关系的重新辩证,对于现时代文学别具启示意义

极地沉思、悲悯情怀与精神建构——论陈人杰诗歌的西藏书写————作者:慕江伟;

摘要:从援藏到留藏,诗人陈人杰凭借《西藏书》和《山海间》两部诗集成为21世纪西藏文学中一个强劲的“闯入者”。为抵达藏文化深部并实现与藏地的互融,陈人杰以身体、情感、精神的强烈生命体验为基础,以质朴的悲悯情怀抚慰藏地的生存状态,又以自觉的虔诚姿态感悟西藏的神山圣水与宗教风俗,从而实现内在的精神建构。两部诗集成体系的精神话语,互为补充、互为升华,这让陈人杰在进藏诗人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也衬托出其诗歌在新时代...

重释民族主义文学——以国民性批判为视角————作者:杨一多;

摘要:民族主义文学一直被视为国民党为实行文化统制而策动的文艺运动,本文关注民族主义文学作家在运动正式发起前的杂文创作和理论思考,通过细读民族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作品,认为民族主义文学实际上继承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传统,是新文学发展脉络中的一条支流,其产生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密不可分,绝非单纯受国民党控制的党派文学

“驱逐溥仪出宫事件”中“章门弟子”与胡适的分歧————作者:王小惠;

摘要: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章门弟子与胡适关于驱逐溥仪出宫事件的分歧,不仅牵涉法律问题、人权问题,更涉及反文化殖民问题。站在西方价值立场的胡适与带有辛亥革命体验的章门弟子,对“驱逐溥仪出宫”的合法性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二者虽然共同塑造了自愿“离家出走”的溥仪形象,但胡适借此指责“驱逐溥仪出宫”中的暴力,而章门弟子却用此表明“驱逐出宫”是对溥仪的拯救。章门弟子还发现溥仪事件背后的“帝国的眼光”,揭示帝国主...

在“民众”与“国家”之间——“一·二八”事变与巴金文学实践的诞生————作者:顾甦泳;

摘要:1920年代前中期,“国家”作为无政府主义者巴金意欲超克的强权构造,被视为民众革命的首要对象。然而,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恰恰创生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运动的低潮时分,构成了这一政治挫折的创伤症候。1930年代初,民族危机的骤然加剧,特别是“一·二八”事变的爆发,促使巴金在中国革命的“时势”中,重新考虑“民众”与“国家”关系,力图将“国家”视野带回对民众革命图景的构想中。以《海底梦》为中心的战争书写...

“庄周韩非的毒”——再议鲁迅与传统————作者:张鑫;汪卫东;

摘要:鲁迅与庄子之“冷眼深情”多有相通,于韩非“刑名之学”亦有会心。“随便”与“峻急”皆基于对人生社会的洞察,“随便”是洞察虚无后的个人放任,也有处世行文的通脱自由,“峻急”则是洞察利害后的严峻苛刻,二者判然有别,在深刻与任性上又内在相通。历史延长线上的“庄周”与“韩非”体现在鲁迅所心仪的“魏晋文章”中。诸子百家虽分门别说,而实有共源,因应现实而成分别,以儒、道、法一体视野观之,方可领悟鲁迅与传统之“营...

《动摇》的政治内涵——论茅盾对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总工会的态度————作者:林峥;

摘要:湖北省总工会是武汉国民政府时期领导湖北工人运动的重要机关,拥有较大的势力。但湖北工会系统存在作风粗暴、人员混杂、纪律散漫、江湖习气浓厚等问题,时任省总工会委员长的向忠发对此应负相应责任。茅盾小说《动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评,这并不意味着茅盾的政治立场与工会领导人有根本差异,而是体现了茅盾对武汉时期政治成败的技术性复盘,对工运策略、领导人选安排的不同理解

论1930年代左翼小说“速写化”的叙事特质————作者:陈玲;

摘要:1930年代时代变化、报刊媒体、左翼文艺主张的要求均催生着小说新形式的生长。彼时“应时出产”的“速写”内蕴着新闻速写简笔勾勒、现实敏感性等优长,加之其依凭美术的形象性偏重,链接着与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相似性,催化着小说形式实验的推进和速写化小说的生成。而速写化小说的新闻性、美术性来源均提示着文本创作的“反射”过程,借此拆分主客关系,从视点、场面二点介入,可以作为考察速写化小说特征的路径之一

扩展“现实”的可能及其尝试——1960年代中国对现实主义论争的批判性译介————作者:孙大坤;

摘要:译介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段内,中国文艺界有关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对苏联方面的亦步亦趋,苏联方面突破“教条主义”的努力也被中国文艺界视为扩展现实主义边界的理论背书。然而时至1950年代后期,尤其是19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剧变,中国文艺界同步展开了对苏联“修正主义”文艺道路的批判。彼时西方左翼正与苏联发生有关现实主义边界的论争,共振于时局,这场论...

自我启蒙的开启、焦虑及终结——路翎笔下的流浪书写————作者:司新丽;

摘要:路翎在抗战救亡为主流的历史时期却依然选择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启蒙立场,把流浪精神当作改变民族性格以及增强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力量,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流浪者形象,自觉将流浪主题的书写与自我启蒙的精神关联起来。流浪是自我启蒙的开启,“原始的强力”是自我启蒙的动力,也是摆脱“精神奴役的创伤”复苏感性生命启蒙方式的一种浪漫选择。“原始的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之间的对峙使流浪者的自我启蒙普遍存在焦虑感。流...

一个现代多元主义政治样本:现代评论派的“中立”与批判————作者:郑浩月;

摘要:现代评论派深受拉斯基政治多元主义理论的影响,践行既攻击仇敌又批评朋友的中立主义立场,“三一八”惨案期间的“逆势”言论不过是其一贯立场的延续。拉斯基政治多元论强调发挥包括知识阶级在内的社会团体对政府的制约作用,但这种功利主义的政府观,与中国政治传统中以“道统”约束“政统”的历史经验不同,而用实用主义的、去道德化的眼光看待政治权力的运作,在其中国拥趸这里却导致南辕北辙的后果

琦君笔下的怀乡与执着——论当代台湾文坛的女性声音————作者:薛熹祯;

摘要:1950年代台湾文学出现“寻根”主题,它对身份、文化和历史进行深度探索,不仅推动了台湾文学的复兴,而且在人文观念上加深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结。在众多台湾文学家中,琦君无疑是表现“寻根”引人注目的一位。她那独特的“平民化”视角,展现了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台湾普通女性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挣扎。琦君的作品,不仅提供了一个观察台湾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而且为理解那个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历史化的冲动与典型性的缺失——评贾平凹的长篇新作《河山传》————作者:于京一;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现役文学者,贾平凹在《河山传》中一如既往地关心大转型时代农民的命运,关注现代化浪潮下中国城乡社会新旧混杂的丰富与畸变。在此过程中,其塑造的主人公洗河却因过于传奇而丧失了典型性;这一切皆来源于贾平凹强大而急躁的历史化冲动,同时也映衬出其创作的危机与困境。由此也提示我们亟须对现实主义进行观念的更新与坚守

抉心自食,游戏“天命”——论《黑神话:悟空》的“矛盾”————作者:杨宸;

摘要:本论文将《黑神话:悟空》视为借助3A技术性文化想象进行的一次民族文化表达,该表达的症候性显现为其结构性“矛盾”:在游戏形态-故事层面为形塑民族文化主体的“传统”拟真与反叛之矛盾,在叙事机制层面为传统-现实的解谜主体与意识形态受控客体之矛盾,在玩家行动层面为顺应的天命人与逆反的改命人之矛盾。它们的共同结构在于显示了“系统”主体反叛之悖论,即主体对“系统”的反叛却基于主体对该“系统”的依赖。《黑神话》...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694.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