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艺家》(季刊)创刊于2003年,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中国陶艺家》艺术期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中国陶艺家杂志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中国陶艺家杂志荣誉
知网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陶艺家杂志社征稿要求
1.中国陶艺家文稿应具备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科学性,务求主题突出、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专业水平和实用价值。
2.中国陶艺家文稿的篇幅(含摘要、图、表、参号文献等)不超过7000字。
3.文稿结构一般为题名、作者姓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引言、正文、参考文献以及上述各项的英文译文。
4.中文题名不得超过20字,英文题名实词不得超过10个。中文摘要应在150-250字,关健词3-8个。摘要必须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四要素。以提供梗概为目的,不对文稿内容做评论,同时尽量避免特殊字符或数学表达式。
5.请在首页页脚注明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文稿,请提供基金的标准名称和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月日、性别、职称、学位、主要研究与关注方向。
6.文稿中所有物理量和单位的用法请参照GB3100-3102-1993。常数、英文缩写、数字运算符号和函数符号采用正体,变量采用斜体,矢量和矩阵采用黑斜体,集合符号采用黑正体。
7.文稿中图表应精选。图表中字符和数据应准确无误,且与正文一致。图表题和图表注释需采用中文,图形需为黑白,图中横纵坐标均需表明量和单位,计量单位务必符合国家颁布的最新标准和规定。
8.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请参照国家标准GB/T7714-2005。参考文献应采用公开发表的文献。参考文献列表按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9.文稿内容不得涉密,并请作者提供本单位保密部门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请勿一稿多投,否则责任自负。本刊对文稿有修改权,所发表文章版权归编辑部所有。文稿一经发表,编辑部将随即赠送当期杂志,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稿酬。10.来稿请用E-mail投稿,文稿须为WORD格式;请提供作者简介和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机及E-mail地址。请自留底稿,来稿一律不退。
阅读推荐:山东陶瓷
《山东陶瓷》是由山东省陶瓷工业科技情报站和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共同主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节能技术中心等协办,内容包括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工业陶瓷、窑炉及相关耐火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新设备的研制推广和应用,辟有“研究与探讨”、“科学实验”、“经验交流”等栏目。
中国陶艺家最新期刊目录
数沙者——太阳能陶瓷仿生蚯蚓机器人艺术实践————作者:甘浩宇;
摘要:<正>缘起我本科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行陶瓷雕塑创作(图1),研究生期间在央美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进行机器人艺术的研究[1]。在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交汇中,如何通过作品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成为我的一个探索的主题。我的硕士毕业作品《数沙者》是一个结合太阳能技术、陶瓷工艺和仿生学的艺术作品,通过太阳能聚光烧制陶瓷,制作成仿生机器人模拟蚯蚓的运动行为,旨在探讨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奥秘
守正出新 心呈意象——2024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作者:谭嘉欣;任斐祥;
摘要:<正>2024届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于5月17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展厅开幕,展出作品300余件,包括陶艺、陶瓷雕塑、陶瓷绘画等多种创作形式。本次展览的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体现陶瓷材料语言的创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法的继承与创新,有一部分作品则侧重于艺术观念和对当代生活的表达。作品的整体面貌独特清新、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反映了当代研究生的艺术探索和学术追求
“无问西东——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前言————作者:白明;
摘要:<正>这是一场特殊的展览,特殊到我必须用一段文字加以注解和说明。上虞作为中国青瓷的源头,为世界贡献了伟大的青瓷技艺以及在与青瓷相关的生活与文化氛围之中诞生的魏晋风度。由此,从一片青色中散开来的,与人的尊严、礼仪、生活相关的感知、感动、浪漫与无限的诗意,跨越近两千年的岁月,浸润着我们的审美,且漂洋过海,影响了全世界
不净盈锥——和熔融相关的创作路径————作者:戎晟;
摘要:<正>《华严经》中描述了一个因陀罗网,整张网上有无数个珠子分布在每个网线交汇之处,每个光滑的珠子上都能反射出自己和其他珠子的投影,每颗投影中的珠子又映现出其他珠子的影子。我把这种无限指数级的交错反映看成今天的“陶瓷宇宙”——将制作陶瓷的材料、成型方式、装饰手法、烧成以及形式观念等等无数种不同元素互相嫁接繁衍,这些元素同时又在和人类历史及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和杂糅
内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4届陶瓷艺术设计系研究生毕业展侧记————作者:亢云姝;
摘要:<正>2024年5月24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2024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展区拉开帷幕,经历14天的展期,于6月6日圆满收官。展览汇集了6名毕业生的作品,涵盖了平面、雕塑、装置、综合材料等多种形式内容,既有面向生活的实用陶瓷器设计,也有观照自我表达的陶艺创作。作品体现了时代大背景下毕业生共同的思考,也鲜明地展现了每个人对于材料语言独特的理解和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负重致远——2024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研究生作品解读————作者:戴雨享;
摘要:<正>在如今的时代语境下,科技以比以往更迅猛的速度发展、迭代、更替,比如ChatGPT、AI等技术的出现改变并提速了科技、影视、医疗等领域的运算能力和研究效率。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机器人、自动化驾驶、探索月球火星等迅猛发展,科技讯息比以往更快的发展速度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反思手工艺专业将如何面对现状,如何前行……手工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与情感的传递。手工艺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价...
鲁迅美术学院陶艺专业研究生毕业创作解读————作者:钱麒光;
摘要:<正>2024届鲁迅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展刚刚落幕,本年度陶艺专业共有五名研究生,分别由两名导师指导完成毕业论文与创作实践。这届毕业生的创作各具特色,从陶瓷材料特有的表现方式出发,结合个人对艺术的感受与思考,探索不同的材料表现语言。从材料的制备方式到作品的成型,每个环节都表现出了同学们扎实的工作态度与探索精神
“匠心格物、融合创新”——解析西安美术学院2024届陶瓷艺术毕业展————作者:刘谦;
摘要:<正>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和复杂技艺不断更迭的交汇点上,艺术的发展、传播与展示方式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承载着自身本体的美学命题,还包含了重新理解传统、建构当代的文化使命。在重新界定其智性的精神高度上,陶瓷艺术已经成为区隔于人工智能,体现“心物一体”的重要造物方式
“生成”——记2024届湖北美术学院陶艺专业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作者:陈艺楠;
摘要:<正>2024年4月30日上午,“生成”——湖北美术学院202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学校首次将毕业生作品推送至国家重点美术馆展出,汇聚了本届340余名研究生的心血之作。“生,进也。象草木生于土上。”“生成”二字,寓意深远,象征着学子们如同草木破土而出,艺术创作则如新质生产力般不断涌现,生成代表着创作的广阔天地与无限可能。硅基时代,人工智能正推动着艺术创作从感知理解...
心之所系·意之所向——中央美术学院2024届毕业展陶瓷作品————作者:安然;
摘要:<正>2024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在初夏的季节揭开了面纱,各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作品展陆续登场亮相。毕业展涵盖了各学科门类二十多个专业方向的创作成果。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对央美学子新生力量的学术成果展示抱有极大热忱,观展者众多。数以千计形式多样、材质不同、表达方式各异的作品汇聚一堂,投入人们眼帘的是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本文选取数件有关陶瓷材料的作品做一简要评介
泥土深描——南京艺术学院2024届陶瓷艺术本硕毕业展综述————作者:张威;
摘要:<正>泥土,自然界中最朴素无华的元素,以其最原始的姿态存在,不仅是陶瓷艺术的基石,更是我们陶瓷专业师生情感和经历的纽带。它见证了学生们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成长历程,记录了陶瓷制作的每一个瞬间。在泥土的陪伴下,学生们的每一次塑形、每一次烧制,都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和信心;每一次的失败,都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我们的每一次创作,都赋予了泥土新的生命;每一次的创新,都是对泥土深层次的探索和描绘
“开放包容 多元共生”——四川美术学院2024届陶瓷艺术研究生作品展侧记————作者:覃雅;
摘要:<正>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2024届研究生毕业展于今年6月圆满举行。本次展览作品汇集了手工艺术实践方向陶瓷艺术6名研究生3年的研究成果,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毕业生们对于陶瓷深刻的理解与表达。展览整体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题材探索,即创作的多元化表现;也有工艺探索,即陶瓷与综合材料的结合;还有形式上的探索,即陶瓷与科技的结合等方面。总体来看,川美研究生教学更加重视当代手工艺的个性表达,以及对学生...
寻根本土,多元融合——记2024年山东艺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展————作者:李玉兰;
摘要:<正>本土文化情境的回归和当代性的把握对于当代陶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与追求,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需要立足本土文化进行特色发展,并不断融合时代进步科技,积极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多元的艺术特征表达。山东艺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根植齐鲁文化优秀传统,形成围绕儒家文化、齐鲁手工艺文化、技艺传承、设计创新实践以及高品质艺术创新性系统设计实践,与行业发展交融互促。寻根本土,多元融合的特...
白明·百维交汇————作者:安德厚;
摘要:中国艺术家白明的个展“百维交汇”于2024年4月24日至6月30日在罗马国立现代及当代美术馆(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简称GNAM)展出。本次展览是白明继巴黎塞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葡萄牙MAAT艺术与科学博物馆、比利时凯拉米斯陶瓷博物馆、法国萨拉贡博物馆及法国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之后的又一次欧洲重要个展。展览由罗马国立现代及...
赵梦:一根转换传统陶瓷的当代稻草————作者:顾博 ;李蕊;
摘要:在索卡艺术北京空间见到艺术家赵梦时,他用一个词概括了本次个展的隐藏线索——稻草。以稻草代替传统陶瓷制作中的草木灰,这是赵梦在进行大量材料学实验后,在他的创作实践中特有的材料。这根稻草不仅是他探讨当代陶瓷艺术新路的工具,也是打破传统陶瓷创作的方法之一
失语之后,德化白瓷的再思考————作者:苏献忠;
摘要:<正>“无德莫把祖宗夸”,德化习惯这样描述。“何朝宗他在继承前人的技艺基础上,吸取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种造像技法之长并根据瓷塑工艺的特点,总结出了德化瓷塑的特有技法。即瓷塑八法:捏、雕、塑、镂、贴、接、推、修。”略懂雕塑的人都知道,这所谓的“八法”是雕塑的必然,并不是德化窑所独有的,更不是何朝宗独创的。把这些说成是德化的特有技法,除了无知,还能说明什么呢?德化就是在这样的词汇下,慢慢地失去,失去了...
在传统与现代的“新石器”中“生长”——陶艺家:吴昊宇————作者:白明;
摘要:2024年4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穿越壁垒——吴昊宇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吴昊宇多年来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一次完整展示,分为陶瓷艺术作品创作、教学、科研成果三个方向。本次展览策展人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担任学术主持。以下分享白明先生撰写的文章《在传统与现代的“新石器”中“生长”》
田野与世界——陶艺家:张明————作者:王军;
摘要:<正>引言:2021年夏,陶艺家伉俪张明与金贞华前后入驻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金贞华拉坯捏塑再打磨,慢慢地作品的形态就显现出来;张明则是球体翻模再翻模,完全看不到作品的样貌,直到2022年夏才组装完成。这才得见作品的样貌:它们是运动球体的雕塑,也如微观细胞的架构,似是对当下新冠疫情的隐喻。如今,疫情渐成过去,但也分明地留下了一些印迹,张明命名其作品为《星系·共生》
可塑的边界——陶艺家:戴清泉————作者:张吴倩;
摘要:<正>“谦逊的克制、宁静的张力”是戴清泉的作品给人的感受。陶艺是诉说作者心灵的语言,它会映衬一位艺术家的心性,戴清泉的作品就如同他本人的气质,在严谨而沉稳中透露着不温不火的气息,时而有南方人的温和细腻,时而又流露北方人的豪迈风韵。一、材料的语言突破陶艺与绘画的边界是戴清泉陶艺创作的核心,陶瓷材料的无限可塑性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密码
平衡与和谐——对谭丹武陶瓷雕塑的认识————作者:王朝勇;
摘要:<正>平衡与和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和阿洛伊斯·里格尔都曾经对此有过谈论。比如黑格尔认为:“平衡对称并不只是重复一种抽象的一致的形式,而是结合到同样性质的另一种形式,但是和原来的形式比较起来却不一致。”[1]即形式中需有大小、地位、颜色、音调之类的差异,这些差异还要以一致的方式结合起来。“和谐是从质上见出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是这些差异面...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语言与翻译》
- 省级喜剧世界
- 北大核心《常州大学学报》
- 省级《辽河》
- 国家级中国摄影
- 省级明日风尚
- 省级祝你幸福(知心)
- 国家级《创新时代》
- 省级钟山
- 北大核心《新闻爱好者》文学期刊
- 北大核心《德国研究》
- 省级《图书馆界》
- 北大核心《电影新作》
- 国家级中国艺术时空
- 省级西藏人文地理
- 北大核心《明清小说研究》
- 省级流行歌曲
- 省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周末文汇
- 省级武侠故事
- 省级《大理文化》
- 北大核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省级现代妇女幸福生活
- 省级文苑青春纪事
- 国家级集邮
- 北大核心山花
- 省级传奇文学选刊(紫色年华)
- 北大核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省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电影画刊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