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报》美术核心期刊,创刊于1979年,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立足广州美术学院,面向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和广大美术工作者,以研究学院美术为主,以介绍社会美术为辅,是集中体现广东美术教学、创作、科研水平的刊物。
《美术学报》主要登载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几十专业的学术论文和图片。对美术、设计、史论的实践和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广东省介绍美术作品,印制彩色插页最多的学报。全部为彩色图版,共80P,用进口双面铜版精印,色彩高雅逼真,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准,是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极好的学术参考资料。中文核心期刊(2011)。
美术学报杂志栏目设置
中国画专业、油画专业
美术学报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美术学报杂志社征稿要求
一、美术学报来稿内容按顺序为:文题和相应英文译文;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文末附作者简介。如属基金项目成果,须在篇首页地脚标注项目名称和编号。
1、美术学报摘要及关键词。用100-300字提供论文梗概,不分序号,不分段。选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为关键词,其间用分号分隔。
2、正文。来稿以8000字为宜。来稿请使用规范简化汉字,除古文字、古文献专论文章及印鉴文字外。采用信件投寄的,除打印稿外,并提供相应的电子文件。本刊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颁的《标点符号用法》为依据。
3、注释规范:注释号通常放在标点符号前的右角,冒号后完整引文除外。中国朝代的年号及干支纪年使用汉字形式,其后括弧内须加公元纪年。除引文外,其他涉及纪年、卷次、页码等均使用阿拉伯数字。注释用脚注,注释号用阿拉伯数字并加方括号如[1]、[2]。再次征引,用“前揭《**》,**页”的形式,不用合并注释形式。例:
[1]黄佐:《翰林记》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079页。
[2]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辩》,《文物》,1979年第2期,84页。
[3]王维堤:《龙凤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5-56页。
4、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码、联系电话和邮箱。
二、稿件可采用纯文本格式(*.txt)或Word文档格式(*.doc);配图应清晰可辨、色彩饱和,可保存为*jpg、*tif等格式,建议采用*jpg格式。强烈建议将图片单独存放,并且标明图注,不要将图片放入Word文档中。美术作品和摄影图片,附上达到制版要求的光盘。并要标明:作者、作品名称、质材、尺寸、创作年份。例:邓箭今《情人》布本油彩80×60cm2005年
三、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作者有权自行处理,本刊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阅读推荐:西北美术
《西北美术》立足西北,放眼全国,始终把目光投向学术前沿,不仅关注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的新动态,而且展示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为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竭尽全力。主要作为该院教学研究、美术创作及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注意反映西北地区的美术特色。
美术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质与量的飞跃——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与油画“中国化”的肇始————作者:曾小凤;
摘要:新中国的油画在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中呈现出“质”和“量”的飞跃。油画“中国化”问题在这届美展中伴随着董希文、吴作人、艾中信等画家的风景题材油画进入大众化和民族化视野。它的成功集中展现了从美协领导到画家们自觉在风景画中注入政治内容和思想性的努力,体现了要在中国本位文化立场发展油画的自觉。在油画“中国”“民族化”的肇始阶段,马克西莫夫的观察和点评,让业内的画家对什么是“油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
社会创新驱动:在地艺术与乡村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作者:王时音;郭谦;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创新理论,探讨在地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梳理在地艺术与社会创新的内在联系,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实践区域,分析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地艺术作为深植于地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美学表达,更是推动文化复兴、激发社区活力和促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手段。本文总结了在地艺术在乡村实践中的成效,归纳了其在文化尊重与多元整合、社区共治及品牌与IP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
《鸿爪前游记》中所见孔广陶书事活动————作者:覃嘉欣;
摘要:《鸿爪前游记》是清代岭南地区著名鉴藏家孔广陶的日记,详细记载了孔氏在同治九年(1870)至同治十年(1871)间以书籍字画为中心展开的收藏、运输、刊刻和交往等活动,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广陶书事活动的细节,更能勾勒出当时岭南鉴藏家群体的部分活动情况
“VR+景观设计”范式——演变、共生与迭代————作者:谢菊明;潘崟;颜勤;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VR)作为一种辅助景观设计的新技术,为景观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范式。本文梳理了“VR+景观设计”范式的演变历程,探讨了景观创作存在多重范式共生的困境,总结了景观创作表达工具的范式转换,并对比了传统景观创作与VR景观创作过程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VR+景观设计”范式迭代的思维方法,从环境感知、空间认知与境界体悟三方面构建基于VR创作特征的理论框架,从而指引VR景观创作的实践...
中南美专附中的筹建、教学体系与学术源流————作者:胡宇;
摘要: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为广州美术学院附中的前身。它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全国院系调整的历史大潮中,是其时中央文化部着眼于布局全国的中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格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广州美术学院乃至全国美术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部有关中等技术学校的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将中南美专附中的建立置于国家专业技术教育体系之中;在梳理相关文献...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招生与管理研究————作者:张自然;
摘要:北宋国子监画学的招生经历了置籍入学和补试外舍两个阶段。日常管理方面有较为完善的制度和固定的学官,行艺并重,分舍分斋,提供膳食和免费医疗,优异者可推恩授官。其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完善的日常管理,对办学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延安木刻中的教育图景——以冬学为例————作者:韩旭东;卿玉剑;
摘要:延安木刻是中国20世纪美术史中解读革命文化的重要图像。本文把延安木刻中的教育图景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古元、彦涵和王流秋的“冬学”题材木刻为例,精读图像,文史引证,逐层爬梳图像的形式、风格,结合诸多因素分析图像在当时历史语境中的意义指向与精神诉求,进而探讨在革命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鲁艺的美术工作者们如何以积极和自觉的创作意识融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叙事框架,在树立与规避的图像建构之中对艺术为政策服务...
建筑的文化意义与信息呈现刍议————作者:张可乐;张君;
摘要:大地上矗立的建筑向人类社会敞开两重意义:功用和文化,前者满足基本活动需求,后者关联特定群体的历史、记忆与认同等,激起深层的精神体验。其中,文化意义是新时代中国建造的要旨和本文的着眼点。本文认为文化意义在建筑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换中得以构建,“信息”是文化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中介,它将建筑、人群,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情感扭结在一起。因此本文希望引介建筑信息呈现相关的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建筑以信息构...
瓦尔堡记忆理论再审视————作者:宋宪程;
摘要:“记忆”是瓦尔堡艺术理论的关键词之一,但他所论的作为“心理”机制的记忆本身还缺乏深入探讨。瓦尔堡通过几个关键概念,构筑起记忆的运作方式:关于记忆主体,瓦尔堡把接收“记忆波”的历史学家称为“地震仪”,并用“动力图”反映出记忆的变化网络。关于记忆的时间机制,瓦尔堡通过“遗存”概念建构起“时间的元心理学”,记忆在错时的异质时间中交织。关于记忆的具身形式,瓦尔堡在“激情程式”概念中建立起“姿态的元心理学”...
福开森与中国绘画的结缘及其早年研究的推进————作者:时文甲;
摘要: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绘画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福开森在这一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大学图书馆的特藏文献为基础,详细考述了福开森的第一篇绘画评论、第一次绘画编目、第一次绘画讲演及第一部绘画研究专著,以此呈现了福开森与中国绘画的结缘及其早年推进中国绘画研究的过程,从而展示了福开森对中国绘画艺术走向世界做出的贡献
一次“艺术救国”的成功实践——关于1932年的“国难共济书画会”————作者:彭飞;
摘要:1932年广东美术界组织的“国难共济书画会”,无论是在广东民国美术史,还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抗战艺术史,以及书画展览史、拍卖史上都有着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不啻是高剑父等人“艺术救国”理念的具体实践,值得我们关注
不朽的经典——达·芬奇画作的中国接受研究(1900-1949)————作者:平路青;
摘要:随着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化,达·芬奇在意大利艺术黄金时代的演讲进入我国媒体和读者视野。他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经典画作蕴含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英文报道、中文译介、阐释、论争和评论等途径广为流传,被美术家、文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接受,彰显了艺术作品接受者身份的多元性、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和艺术影响广泛性的特征。达·芬奇的名作为民国美术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和精神滋养,在中国近代美...
敦煌唐代壁画竹画研究————作者:李姝珮;
摘要:敦煌莫高窟自北朝始出现了大量的竹画,直到唐代走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敦煌唐代壁画中的竹子进行分类,并通过溯其源流与比对找寻敦煌唐代竹画的绘画风格演变,与此同时,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竹画都与同时期长安京畿地区墓葬壁画、石椁线刻画中的竹画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其出现的原因与意义,主要在于竹是文人四君子的代表之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佛教典籍中常被述及的对象,亦反映了唐代主...
战图的改造与进贡——乾隆皇帝与战图屏风————作者:张晶元;
摘要:本文讨论了清宫战图在长卷、铜版画、册页、贴落等形制之外的屏风这一特殊类型,并分析乾隆皇帝对于战图屏风形制的改造,以及受到帝王影响的西洋官员和宫廷大臣制作战图屏风用于给帝王进贡的情况
边疆的多重视觉性——吴作人的西北写生展及其赴欧之旅————作者:陈旭;
摘要:1943年到1945年吴作人两次西行写生,其所描绘的甘青风景、康藏生活,临写敦煌壁画,在20世纪40年代多次展出,展场从战时的边城到战后的上海,观展群体由国内拓展到欧洲。西行作品既被视作介绍边情的媒介,也被看成艺术变革的某种表征,更在地缘政治语境中折射出复杂的语意。本文试图梳理吴作人西行写生的基本面貌,从展览角度认识西行写生的传播、接受与阐释,以呈现西北边地形象塑造的动态过程与内外脉络
自由的美感与性别的建构——19世纪英国前拉斐尔派诗画中的音乐意象————作者:易霞;
摘要:音乐意象是19世纪英国前拉斐尔派作品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意象之一。前拉斐尔派在诗画中如此频繁地使用音乐意象究竟意欲何在?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参与实践的方式。前拉斐尔派视音乐为超越概念的手段,创造出纯粹美的作品。这首先体现在前拉斐尔派画作中的颜色、线条、阴影是对音乐和谐感与流动性的模仿,而无关其它——既非道德的训导也非对认知的热望。其次,前拉斐尔派正是在对风琴等音...
从漫画到动画:特伟与新中国动画事业的开展————作者:叶梓琪;许欣欣;
摘要:特伟是20世纪中国动画与漫画领域的开拓性人物,被誉为“新中国动画电影的奠基人”以及“中国动画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关于其艺术成就和学术价值的系统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文献多存在视角单一、资料不全等问题。本文基于广泛的史料收集和文献梳理,对特伟的生平轨迹、艺术实践及其所处历史情境进行了深入探讨。特伟早期漫画创作受西方艺术家大卫·罗等人的影响,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贴近社会现实,体现了对社会批判和文化认同...
新时代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建构————作者:范勃;
摘要:油画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四百余年的发展,已内化为中国视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国油画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始终作为参照系在场。新时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已为学界之共识和目标,中国油画需要在更具当代性的层面进行主体性建构。本文首先梳理总结过往中国油画主体性建设的历程;其次从主体立场、艺...
中国油画风景中的山水观及主体意识————作者:郑工;
摘要:本文探讨中国油画中的“风景”与“山水”,并不在于这两个概念所共同指向的自然存在而被观看的对象,而在于观看主体的观察方式与艺术表现的观念,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圈的人及其主体意识。“风景”和“山水”这两个概念分别来自欧洲和中国,自油画风景画传入中国,就面临着向“山水”转化的问题。这不仅因为中国的文化人对“山水”的观看,早就以为其“质有而趣灵”,而对相应的笔墨语言也以为其“质有而趣灵”。笔墨独立了,成为与...
文化主体与语言本体——关于新时代中国油画主体性建构的几点思考————作者:封治国;
摘要: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建构是一个严肃而宏大的命题。从美术史的角度看,其探索早已有之。它在今天的立论与新时代所倡导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把握中国文化主体和油画语言本体两个重要维度,将成为新时代中国油画主体性建构的核心内容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艺术时尚
- 省级特立学刊
- 北大核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国家级《全国新书目》
- 北大核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红楼梦学刊》
- 省级雨花
- 省级《清华大学学报》
- 省级漫画月刊
- 省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创意美术与手工
- 省级《汉语言文学研究》
- 省级《甲壳虫》
- 省级武魂
- 省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南大核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省级随笔
- 省级《满族文学》
- 国家级中国纪念馆研究
- 省级《新闻传播》
- 省级《上海工艺美术》
- 北大核心哲学动态
- 南大核心当代中国史研究
- 省级《新闻实践》
- 省级荆楚学术论丛
- 北大核心《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省级游遍天下
- 省级东坡赤壁诗词杂志
- 省级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 国家级《天风》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