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4-1135/J
国际标准刊号:1004-1060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主管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查看美术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现代中文学刊文学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广播广播电视杂志

   《美术学报》美术核心期刊,创刊于1979年,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立足广州美术学院,面向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和广大美术工作者,以研究学院美术为主,以介绍社会美术为辅,是集中体现广东美术教学、创作、科研水平的刊物。

  《美术学报》主要登载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几十专业的学术论文和图片。对美术、设计、史论的实践和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广东省介绍美术作品,印制彩色插页最多的学报。全部为彩色图版,共80P,用进口双面铜版精印,色彩高雅逼真,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准,是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极好的学术参考资料。中文核心期刊(2011)。

  美术学报杂志栏目设置

  中国画专业、油画专业

  美术学报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美术学报杂志社征稿要求

  一、美术学报来稿内容按顺序为:文题和相应英文译文;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文末附作者简介。如属基金项目成果,须在篇首页地脚标注项目名称和编号。

  1、美术学报摘要及关键词。用100-300字提供论文梗概,不分序号,不分段。选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为关键词,其间用分号分隔。

  2、正文。来稿以8000字为宜。来稿请使用规范简化汉字,除古文字、古文献专论文章及印鉴文字外。采用信件投寄的,除打印稿外,并提供相应的电子文件。本刊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颁的《标点符号用法》为依据。

  3、注释规范:注释号通常放在标点符号前的右角,冒号后完整引文除外。中国朝代的年号及干支纪年使用汉字形式,其后括弧内须加公元纪年。除引文外,其他涉及纪年、卷次、页码等均使用阿拉伯数字。注释用脚注,注释号用阿拉伯数字并加方括号如[1]、[2]。再次征引,用“前揭《**》,**页”的形式,不用合并注释形式。例:

  [1]黄佐:《翰林记》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079页。

  [2]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辩》,《文物》,1979年第2期,84页。

  [3]王维堤:《龙凤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5-56页。

  4、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码、联系电话和邮箱。

  二、稿件可采用纯文本格式(*.txt)或Word文档格式(*.doc);配图应清晰可辨、色彩饱和,可保存为*jpg、*tif等格式,建议采用*jpg格式。强烈建议将图片单独存放,并且标明图注,不要将图片放入Word文档中。美术作品和摄影图片,附上达到制版要求的光盘。并要标明:作者、作品名称、质材、尺寸、创作年份。例:邓箭今《情人》布本油彩80×60cm2005年

  三、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作者有权自行处理,本刊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阅读推荐:西北美术

  《西北美术》立足西北,放眼全国,始终把目光投向学术前沿,不仅关注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的新动态,而且展示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为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竭尽全力。主要作为该院教学研究、美术创作及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注意反映西北地区的美术特色。

  美术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20世纪前期中国艺用解剖学的学科建构及其发展————作者:乔志强;

摘要: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在科学主义和人文思想的影响下,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们开创并发展了艺用解剖学这一独立的学科。而中国绘画却在“天人合一”“得意忘形”等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下,乏于对解剖学知识系统的了解和认知。20世纪前期,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艺用解剖学作为西洋美术重要的技法理论之一被引介到中国,一批出洋留学的美术家或在国内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学者不断地将他们所学习和了解到的艺用解剖学知识援笔...

谁的名楼——《吕洞宾过岳阳楼图》与14世纪绘画中的通俗文化————作者:黄小峰;

摘要: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元明之际《吕洞宾过岳阳楼图》团扇是存世画作中罕见的表现吕洞宾岳阳楼飞升故事的画作,但这件作品的图像及其语境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本文针对画作几处特殊的图像表现展开了讨论,分别是酒楼化的岳阳楼、“忍”字扇和画中壁画。在与元代以夏永《岳阳楼图》为代表的名楼图进行对比之后,本文认为,此件团扇绘画与市井文化、商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元明之际通俗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展现了14世纪...

智与勇的对决——汉代“二桃杀三士”图像中的政治隐喻————作者:侍行;朱浒;

摘要:汉画“二桃杀三士”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应当是受刘向编纂《晏子春秋》的影响,此图文均属政治劝诫性质。刘向用此故事劝诫元、成二帝,免受权臣、外戚干政,以免王权旁落。汉画中晏子与齐景公形象比较固定,晏子是孔子门徒中“智”的化身,齐景公则为晏子心中的“圣主”。西汉晚期到新莽,象征乱权者的三武士形象,则由负面逐渐转到中性。到东汉,由于民间对三武士“勇节徇名”“轻死重分”等特质的推崇,三武士形象更加丰满。东汉...

延安时期展览设计的历史溯源与延续——以展览设计师张仃为例————作者:杨依依;

摘要:延安时期的展览设计并不等同现代设计专业上的细分,而是多以“展览布置”“会场布置”等这些名词代指。因此,延安展览设计师也并非以专业从业者的身份进入这一行业,其身份属性以美术工作者居多。其中以张仃为代表的展览设计师由装饰美术转向实用美术这一过程中积累的设计实践经验,为延安展览设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广州行商油画肖像看中西视觉的修正与匹配————作者:万山;

摘要: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广东巡抚李士桢发布《分别住行货税》文告,让广州行商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参与者,行商们雇请当地画匠为自己绘制油画肖像画,并将其作为礼物送给外国来华的友人或是生意伙伴以提高自己的名声,从而在行商之间的商业竞争中获得优势。本文将从行商的角度出发,探讨行商们对油画肖像的需求,并具体研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图式纹样及风格变化,以证明民间画匠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和风格的同时,还坚持保留了...

“二全美展”(1937)的跨媒介出品——任真汉的《创建图》和《黎明颂》————作者:蔡涛;

摘要: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展”征集过程中,任真汉以国画《创建图》和油画《黎明颂》同时送展,这组作品凸显了现实关切的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现代主义实验手法和“不中不西”的跨媒介思维。在广州、台北、京都辗转多地的跨文化成长经验,激励任真汉以觉醒的时代意识和世界眼光积极参与了战前的艺术创作和美术批评,本文尤其关注了参展期间他参与的超现实主义讨论

劳动与和平: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研究————作者:贺旺;

摘要:1951年春,徐悲鸿作《九州无事乐耕耘》赠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的郭沫若。画中描绘的劳动场景使我们重返徐悲鸿在重庆时的相关创作,探寻其劳动主题绘画的谱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劳动理解的变化。而在1949年徐悲鸿参加第一次和平大会后完成了《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其与《九州无事乐耕耘》都为和平大会所作;因此在和平运动语境下审视两画,并考察其中的关键人物郭沫若与徐悲鸿的往来,为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隐士叙事“、实”之构词法与“父名”迻译:论1921年《美术》“后期印象派号”中的塞尚————作者:陈庆;

摘要:1921年,上海《美术》杂志第3卷第1期推出“后期印象派”专号,收入多篇译介塞尚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是对塞尚从风格到审美旨趣的整体性改写,而且体现彼时洋画界在阐释塞尚的话语表层下关于何为“现代艺术”、艺术如何“现代”的深层思考。总体而言,这些文章围绕两条线索迻译与重述塞尚:一是按文人传统中的隐士叙事模式重述塞尚故事,二是围绕“实”的构词法重塑现代艺术价值。前者将塞尚置入本土特殊的隐逸文化以凸显同质...

埃尔金大理石的真与美之争——19世纪初期英国艺术家与鉴赏家的两种声音————作者:周永丰;

摘要:埃尔金大理石的审购案是西方艺术史上一个罕见的时刻。它使得趣味标准、审美价值和对古典文物的态度得到公开的宣扬和争论,尤其是海顿和奈特之间关于埃尔金大理石真与美的争论,不仅显示了新旧两种审美观的冲突,同时也反映了艺术观念的变革对艺术家、鉴赏家和公众造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起审购案的分析试图指出的是:表面上看起来是艺术品的审美问题,实际上却是艺术家与鉴赏家对于艺术评判权的博弈,一场新古典主义传统主义者与...

从外销画看清代广州玻璃制造的工艺流程与行业发展————作者:陈曦;

摘要: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玻璃制造》外销画图册由清代广州外销画家煜呱的画室绘制,包含“秤料”“镕料”“吹玻璃”“裁片”“罄光片”等玻璃制造流程。广东省博物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藏《车鱼缸》,大英博物馆藏《杨巷玻璃铺》等外销画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广州玻璃制造的精湛技艺,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清代广州玻璃匠人发挥通商口岸优势,在我国传统玻璃制造技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西洋玻璃制造工艺,极大提高广州玻璃的制造...

《闲日》————作者:方人定;

摘要:<正>~

《九州无事乐耕耘》————作者:徐悲鸿;

摘要:<正>~

从艺术科学到艺术文化——潘诺夫斯基的风格观与艺术史的学科性————作者:姜文;

摘要:潘诺夫斯基的风格观与艺术史学科性质的演变息息相关。德国时期,潘诺夫斯基身处德语艺术科学的语境中,在认识论的层面上讨论风格问题,旨在奠定风格的科学性,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为的是将艺术史建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二战期间,艺术史研究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在实用主义的语境下,潘诺夫斯基转而追求意义分析,谈及风格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美术,而是进一步扩展到文化研究,艺术史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人文学科

表其地、阐其意:明代官僚政治视野下的地方胜景图————作者:杨帆;

摘要:明中叶以降,围绕官员任满去职一事往往产生一种以任职地之山水名胜为表现对象的胜景画,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有明一代的士绅阶层广泛介入地方事务,表达出不容忽视的政治诉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官吏考核制度中的某些变化促使官员群体愈加重视任内行过之事迹,任职地的社会评价与公共舆论直接关系到政绩覆核与职位擢授,地方性的政治声誉遂成为无法忽视的仕宦资本。这一风潮之下,寄寓着士民甘棠之思的地方胜景画,...

掠夺者的幽灵:“古利特事件”与德国被掠艺术品经销网络————作者:沈森;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利特事件”的分析,探讨了第三帝国时期的艺术品掠夺及战后持续流转的错综历史与多重关系网络。文章回顾了纳粹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迫害及其文化政策,并分析了艺术经销商希尔德布兰德·古利特(Hildebrand Gurlitt)在与纳粹政权合作中的角色及道德争议,揭示了从战时到战后艺术品流通的隐秘运作模式。通过重新审视第三帝国的文化掠夺动机及艺术品流转路径,本文在历史叙事层面分析艺术品流失轨迹的复...

战后日本未来都市的复兴与落没——“新陈代谢”建筑设计运动实践与反思————作者:乐丽君;朱亮亮;

摘要:“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日本战后构建城市复兴计划的重要仿生建筑设计运动,融合了建筑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和有机生长的理念。日本自二战战败后的发展与修复,实则是人工环境的重建,为了应对当时日本的人口增长压力、经济高度增长和城市的快速更新、膨胀等问题,新陈代谢派努力探索符合人类生活结构的建筑,考虑多种时间、多种人群的复合用途,试图打造日本“未来都市”的美好图景。但这一光辉...

存在领会抑或情感生成——论米歇尔·亨利的现象学想象力及其对艺术想象的推进————作者:孙云霏;

摘要: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的想象力理论具有独特性,他将想象力置于存在论层面而非认识论层面,但他不认同海德格尔把想象力视作存在境域的综合能力,而认为想象力是境域之外的源初情感,即“情感的想象力”。这使得想象力理论得到更新和发展,想象力不再指在存在境域中去“形-象”,而是指对境域之外的情感予以体验,最大限度地向境域之外开放,再让新的境域得以敞开。在亨利看来,艺术想象基于这种现象学想象力,使情感在想象中得...

社会符号与文化叙事: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明星家居装饰解读————作者:丁俊;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明星的家居形象,挖掘其历史表征,基于社会符号与文化叙事角度进行解析。研究从多位明星家居个案出发,采用图像解读和历史文献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空间组织、家居搭配、物品陈设等维度深入剖析了当时流行的家居装饰方式。研究发现,明星家居不仅反映了个人品位和社会地位,更成为大众想象和追求的对象。这些案例在塑造现代生活方式、传播西方审美观念,以及构建新兴中产阶级身份认同等方面发...

工具箱:从晚清风俗画看锔补业的繁荣与危机————作者:任平山;

摘要:本文是美术史、工艺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次结合。19世纪中国风俗画中不乏补碗图景。以修补生活用瓷为业的行当在20世纪中叶仍旧有存在,相关物品、图像、照片和口述史在互联网也颇有呈现,但仍不能解答些许疑惑。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培波先生及其收藏的一对工具箱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实物调研”和“以图证史”,近代锔匠的生产状况可以得到更加具体呈现

从“纪念碑”到“памятник”——在艺术学领域中的纪念碑汉英俄词汇解析————作者:曹雄;

摘要:“纪念碑”一词源于西方,在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既有狭义的释义也有广义的解读。“纪念碑”对应俄语“памятник”和英语“monument”等词汇,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概念相关联;俄语“памятник”的内涵及术语的发展演变与不同时期的立法法案和学术讨论有关。从“纪念碑”的概念分析和分类研究中可以发现,纪念碑概念的产生源于民间生活与民族文化、东西方外来影响以及政治、宗教等因素,俄语“...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