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探索》(季刊)创刊于1983年,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
《音乐探索》系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音乐学术理论期刊。本刊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尤其鼓励支持各学科前沿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能体现“求索”精神的学术论文。
《音乐探索》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收录,2008-2013年CSSCI来源期刊;连续两届(2011-2014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级);2010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一等奖“;2010年在四川高校学报研究会文科分会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其中"王光祈栏目"获优秀栏目奖。
音乐探索杂志栏目设置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作曲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技能技法研究、艺术教育、计算机音乐、学术争鸣
音乐探索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音乐探索杂志社征稿要求
1.论文选题力求新颖、论说有据、富有创建性。一般以5000-8000字为宜。
2编辑部使用“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所有来稿进行检测,对检测比对报告进行仔细分析判断。所有拟发表文章的复制比例一般不得超过10%。坚决杜绝学术不端现象。
3.来稿应注明:作者单位,身份,出生年。应有文章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其中参考文献应析出的项目包括作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日期、起止页码等。
4.切勿一稿两投。
5.来稿可邮寄文稿,欢迎以网上邮件的方式投递。
本刊鉴于人力所限,不作退稿处理,希见谅。如作者另有他用,请来电来函告知。投稿6个月后未收到刊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阅读推荐: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是一本音乐艺术专业刊物。以五线谱形式发表音乐创作作品,包括各种题材和风格的独唱、重唱、合唱曲以及钢琴曲和民族器乐曲等。
音乐探索最新期刊目录
清末民初成都剧评家的戏曲改良呼声——以《通俗日报》《国民公报》和《娱闲录》的史料为中心————作者:谢艾伶;
摘要:清末民初,成都剧评家提出了丰富的戏曲改良意见。文章以《通俗日报》《国民公报》和《娱闲录》三种报刊的广告、剧评、时评等史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推动成都剧评家主张戏曲改良的主要因素、戏曲改良要求与措施,认为其对于戏曲改良的迫切要求与国家政治的需求和成都城市文明化建设的推进有密切关联,反映了剧评家群体对戏曲教化作用的深刻领悟以及现实主义的审美主张。成都剧评家的戏曲改良呼声,对成都近代戏曲发展和城市音乐文化发...
母语文化情怀与音乐的世界大同——韩国鐄先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成就与影响刍论————作者:李淑琴;
摘要:韩国鐄先生为旅美华人音乐学者,在其半个多世纪的旅美生涯中,从教学、研究到社会活动,始终与母语文化密切相连,1980年代系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的发表,助推了国内改革开放初期该学科摆脱极左思想影响,开拓研究新领域的历史性转变;之后,全身心投入到世界音乐的推广中,为中西音乐、世界音乐驾起了沟通的桥梁。文章立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对韩国鐄先生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对其学术研究特点和观念进...
1876《天闻阁琴谱》与晚清蜀地古琴艺术的超地域性————作者:李松兰;
摘要:《天闻阁琴谱》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蜀派古琴最重要的琴谱,是清代蜀派琴人张孔山等人在川活动的琴学、琴谱集成。本文从《天闻阁琴谱》编撰的内在逻辑、其所反映的审美意趣,以及琴论、琴谱、琴人三个方面挖掘吴地和中原古琴文化与蜀派古琴的深层渊源关系,分析该谱所体现出的地域性与超地域性特征,探寻该琴曲谱本所具有的稳定的蜀地美学内核与地缘文化的交融性。笔者认为,古琴流派虽有“派”之名,但在清代琴派繁荣的时期,派...
新时代民族歌剧若干创作命题探讨————作者:居其宏;
摘要:在新时代的歌剧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创民族歌剧作品,为我国民族歌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有部分剧目的一度创作,因剧作家、作曲家的歌剧思维薄弱暴露出不少问题,最终导致歌剧音乐戏剧性表现体系的运用存在明显短板,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戏剧与音乐结合的有机性,淡化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意蕴
论我国民族歌剧导演艺术的基本经验————作者:智艳;
摘要:我国民族歌剧的导演艺术,从其奠基之作《白毛女》起,70余年来,在历代导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积累了“学习戏曲传统”“借鉴西方经验”“通晓歌剧规律”“扎根人民生活”“紧跟时代潮流”5条基本经验。这些宝贵经验铸就了我国民族歌剧经久不衰辉煌中的导演功勋
论王祖皆、张卓娅的歌剧创作————作者:徐文正;
摘要:王祖皆、张卓娅夫妇是新时期中国歌剧界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歌剧思维统领音乐创作,倾力打造经典唱段,精心刻画精彩场面,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歌剧音乐创作上追求民族性、戏剧性、时代性的结合,以自己坚守与创新并举的作品赓续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命脉,使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歌剧在面临灭绝危机时获得新的生机,他们的作品也成为中国歌剧创作史上一座新的丰碑
答周文中先生“华人作曲家何去何从”之问——兼及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作者:贾国平;
摘要:周文中先生于2008年撰写《华人作曲家何去何从?》一文,时隔十数载后仍被先生一再提起。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文中提出的问题仍具现实意义。作者对周文中先生文章中提出的仿效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作曲家自我语言意识的匮乏等五个问题进行了回应,并着重提出创作观念层面的文化主体性建构和作曲家创作实践层面的个体性建构,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未来发展必须要面对与解决的两个问题
周文中访谈:与历史共存————作者:弗兰克·J.奥特利;
摘要:本文是美国作曲家、学者弗兰克·J.奥特利对周文中先生的访谈摘录。文章详细阐述了周文中的生涯、音乐创作过程以及他对音乐的深刻见解,探讨了周文中作为作曲家的身份认同,以及他如何融合东西方音乐传统,创作出具有独特特色的作品。周文中强调了音乐创作中的文化传承与认同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他与中美年轻作曲家的合作经历。这些叙述既展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坚持与创新,也体现了他对音乐与文化的深刻理解。本文不仅是对周文中个...
从戈壁系列看梁雷对周文中世界音乐理念的践行————作者:李鹏程;
摘要:周文中先生不断呼吁亚洲作曲家深入了解世界音乐,将其中最富特色的元素转化为自己的创作语汇,进而在世界乐坛形成新主流。周文中通过言说和作曲,启迪了处于十字路口的华人作曲家如何处理古今中外音乐资源之间的关系。梁雷作为继承周先生衣钵并将其音乐理念发扬光大者,正走在无限宽广的世界主义音乐道路上。戈壁系列作品展现了梁雷对蒙古族民歌的学习和诠释过程,《戈壁赞》与《色拉西片断》分别代表了两种当代诠释方式——让西洋...
当今巴洛克音乐研究的多维阐释与核心论题——兼论“诺顿音乐断代史”《巴洛克音乐》的学术理念————作者:贾抒冰;
摘要:当今国际学界对于巴洛克音乐的研究展现出了极其丰富的学术理念和多维的阐释思路,对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定位与音乐史编纂都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以“诺顿音乐断代史《”巴洛克音乐:1580—1750年的西欧音乐》的治学思路为主线,结合其他重要的经典学术文献,深入剖析当今学界有关巴洛克音乐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涉及巴洛克音乐风格史研究思路的转向、巴洛克音乐史编纂注重文化史的叙述方式,以及更受学界重视的巴洛克音乐表演研...
历久弥新的音乐观念史和音乐智识史——从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浪漫时代的音乐》说开去————作者:刘丹霓;
摘要:德裔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的《浪漫时代的音乐》出自诺顿公司在20世纪出版的第一套断代史丛书。此书以观念史为主要视角,在体例构架、内容安排、叙述笔法等方面颇具特色。如今,在观念史和智识史转型革新的宏观背景下,围绕音乐观念和智识文化展开的学术研究不仅拓展了爱因斯坦著作中的一些核心主题,更显示出新的方法论特点
蜀派琴家唐彝铭生平、家世及琴学新考————作者:章华英;
摘要:唐彝铭是晚清蜀派古琴的代表性人物,编纂有《天闻阁琴谱》。本文认为,唐彝铭系陕西邠州三水(今旬邑县唐家村)人,曾在巴蜀地区的昭化、垫江、新都、叙州、清溪等地为官几十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因年老以原品退休。唐彝铭为官期间政绩卓著,曾三次受到朝廷嘉奖。唐氏家族系清代名扬西陲的豪门望族,因注重教育的家风和传统,使其簪缨相继,延续数百年未艾。今陕西旬邑县唐家村唐氏民宅即为唐彝铭家族祖宅所在。唐彝...
音乐“科学化”: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组“整理国故”记————作者:冯雷;
摘要: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下设研究组,主任郑颖荪带领同仁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搜集整理“固有”音乐文化资料工作。本文在概略介绍该工作过程之同时,将其置入民初的“整理国故运动”历史背景中,以深究音乐与科学的关系
从世界看中国和中国看世界格局中进行中西音乐文化的对话——“西方音乐经验与中国话语体系”学术会议述评————作者:洛秦;谢艾伶;
摘要: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产生全球影响的背景下,“西方音乐经验与中国话语体系”学术会议的召开呼应了当前中国的学科发展态势,响应了国家所提出的“三大体系”建设的要求。在跨学科交流语境中实践中国音乐学术话语体系的探讨,对整个中国音乐学科的发展有引领意义和示范意义,有利于推动音乐研究适应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加强音乐学科特色、提升音乐研究的境界、拓展音乐学科使命的基础上,对建设中国制度的区域国别学...
基于文献翻译的文化思考——阿兰·阿特拉斯《文艺复兴音乐》中译本散论————作者:孙红杰;
摘要:文献翻译不仅是文本知识的语言转换,更是伴随着引鉴、对话、调适、创造的深度文化交流。阿兰·阿特拉斯《文艺复兴音乐》的翻译引进,值得从上述角度审视。它提供了关于西欧文艺复兴音乐的海量知识,呈现了丰富的学术景观,见证了译者在源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积极调适与转化。本文将此译本置于西方音乐研究和文献翻译理论的双重学术语境中,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探讨了文献翻译的文化意义
《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序言》————作者:赵如兰 ;于韵菲;
摘要:<正>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之前的音乐作品,迄今所知,仅尚存两份:一份是七弦琴谱《幽兰》,唐代抄本,为六世纪一个名为丘明的人所传;另一份是四弦琵琶谱,由25首组成,抄写于公元933年之前,发现于敦煌石窟。二者是其类乐谱中的孤例,其破译涉及诸多不确定性。《幽兰》文字谱是当下琴谱的端倪所在。至于敦煌琵琶谱,尚未在其他中国乐谱中发现可比者,倒是在日本有相关的乐谱资料。宋代的乐谱更清晰地与后世中...
《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中英双语版)序言————作者:荣鸿曾;
摘要:本文为荣鸿曾教授为其恩师赵如兰教授的经典之作《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的中英双语版译本所作的序言。作者介绍了赵如兰教授严谨、条理清晰、富有逻辑的研究风格,其中国音乐研究在北美的汉学界和音乐学界的筚路蓝缕之功,以及赵教授为我国海峡两岸暨香港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学者与海外的学术交流所起到的重要纽带作用。最后,文中特别讲述了赵如兰与陈应时两位教授之间的学术友谊,肯定了陈教授高足于韵菲博士将《宋代音乐资料及其...
中国音乐学的一面镜子————作者:林萃青;
摘要:该文写于21世纪初赵如兰教授《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一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再版之际,并作为序文刊于书中。文章立足于全球化的学术视野,对赵著既区别于中国传统及当代学术研究,又挑战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概念与译谱方法,这一独特研究风格及学术贡献,予以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作者以赵著为个案,说明每一篇音乐学研究的成果都有其背后的条件和考虑,其受容亦有作者所不能控制的时代因素,倡导开放性地解读学术著作...
纪念与传承:赵如兰《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中英双语版)出版记————作者:周丹;
摘要:本文讲述了作者策划与完成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的代表作《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一书的中文译本出版的工作历程。该著曾获得哈佛大学最佳博士毕业论文奖与美国音乐学学会的最高荣誉“奥托·金克尔蒂奖”。该著首次为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建立了英语术语体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将于2024年11月推出该书的中文译本《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中英双语版),旨在推动中西音乐学术交流,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中越跨境遗产壮族末伦的传统延续与舞台建构————作者:凌晨;
摘要:壮族末伦是广西西南部德靖土语方言区的一种地方活态非遗文化,在地理人文、历史风俗、信仰传统和语言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与区域内其他音乐品种(如南路壮剧、提线木偶戏、曲艺末伦)之间形成交融共生的源流发展关系,逐渐成为该区域范围内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种,并于2021年被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末伦作为民间信仰体系外化的一种音声符号表达,是中越两国壮-岱/侬族群共享互通的一种跨...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新闻传播》
- 国家级民风
- 省级小溪流
- 北大核心散文
- 省级远方的家
- 省级《半月谈》
- 省级《美术向导》
- 省级山海经
- 省级漫画月刊下半月
- 北大核心《人类学学报》
- 省级诗选刊
- 省级《东京文学》
- 省级攀登
- 北大核心《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省级红豆
- 北大核心《外国文学研究》
- 省级金田
- 北大核心《音乐创作》
- 北大核心《戏剧艺术》
- 北大核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省级章回小说
- 省级圣经文学研究
- 国家级中国艺术时空
- 省级当代旅游中旬刊
- 省级知音励志
- 省级北京民俗论丛
- 省级新闻论坛
- 国家级俄语学习
- 北大核心美术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